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01 13:04:07| 人氣2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種孕期不適症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種孕期不適症狀
2013-05-03 媽媽寶寶雜誌 
作者:文/林奕如‧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台灣周產期醫學會秘書長徐明洸‧義大醫院婦產部產科主任郭富珍‧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攝影/陳炳煌 化妝髮型/蘇貞妮 演出/邱庭筠
偉大的母愛,不只表現在將孩子撫養長大,其實早在媽媽懷孕10個月的過程中,就必須挺著大肚子,忍受諸多不適,而這一切只為迎來一個健康的小生命。

睽違3年,《媽媽寶寶》今年再度針對準媽媽「孕期不適症狀」進行調查,並歸納成精神睡眠、食欲、生殖與泌尿系統、肌膚、頭部與腸胃道、四肢軀幹共六大類,為您揭露目前最困擾準媽媽的孕期不適項目及紓解方法,同時也將帶您深入了解造成這些症狀的主因,並殷切盼望準媽媽們能夠透過專業醫師的建議及自身努力,成功舒緩不適症狀,快樂順利迎接美好的生產結果。
 

 

【精神&睡眠】

懷孕固然是值得喜悅的事,但接踵而來的孕期不適,往往讓許多準媽媽傷透腦筋,有不少準媽媽在懷孕初期就感到明顯疲倦,在精神不佳的情況下,做許多事都無法集中注意力,加上肚子漸漸變大,睡眠品質也會受到影響,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這些症狀稍微趨緩呢?

1. 疲倦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初期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資深主治醫師黃建霈表示,懷孕初期,準媽媽體內就會分泌許多荷爾蒙,這些荷爾蒙除了讓母體成為適合胎兒發展的環境,也會使準媽媽比較嗜睡,藉此讓身體處於安穩的狀態,迎接新生命的形成。通常到了懷孕中期,疲倦的狀況會稍微好轉,如果準媽媽休息後狀況有明顯改善,基本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但休息後仍有明顯的疲倦感,可能就要請醫師檢查是否有問題。

紓解方式

若單純因為荷爾蒙變化而引起疲倦,準媽媽只要多休息即可,但如果是孕吐或脫水造成身體疲倦,就要適當補充電解質和水分,嚴重時可以靠藥物降低症狀。黃建霈醫師表示,部分在懷孕後期因身體負擔加重而感到疲倦的準媽媽,基本上是因為肌肉力量不足,因此,建議女性在懷孕期間也要適度運動,一旦肌肉力量足夠,就可以支撐後期子宮變大所造成的負擔。

check it

與2009年的孕期不適症狀相比,今年有較多準媽媽認為自己在懷孕初期,就出現疲倦的情形,依照現今社會結構推斷,可歸納於目前有許多雙薪家庭崛起,不少婦女懷孕後依舊每日通勤上班,因此造成身體負擔較重。黃建霈醫師也呼籲,準媽媽不可太常熬夜、加班,在上班期間,若無法集中精神工作,可適時請假在家休息,才是最好的做法。

2. 睡不好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

雖說越到懷孕後期,會隨著子宮變大影響睡眠品質,但「睡不好」已不再是懷孕後期孕婦的專利。有些準媽媽相信「懷孕未滿3個月不可告訴他人」的禁忌,或是因為工作壓力太大,導致懷孕初期就發生睡眠不安穩的情況;黃建霈醫師指出,準媽媽睡得好或不好,除了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因素探討之外,其實與社會經濟也有很大關聯,畢竟在目前「物價漲、薪水不漲」的社會風氣下,有些準媽媽擔心未來無法負擔孩子的成長所需費用或保障孩子安全,都曾在在門診中曾反應睡眠不佳的問題。

紓解方式

若有失眠困擾,準媽媽首先應仔細思考可能原因,並找出改善方法,如果無法找出原因,可至醫院的失眠門診尋求醫師協助,必要時醫師將給予適合孕婦的助眠劑,但若是因為後期子宮變大導致睡眠品質不佳,建議準媽媽採取您覺得舒服的睡姿,幫助入睡。

check it

不少醫院的失眠門診被安排在精神科,但有些準媽媽會擔心孕期用藥問題,所以必須再跑一趟婦產科諮詢醫師意見,耗費不少時間與資源。黃建霈醫師表示,目前已有部分醫院設立婦女身心整合門診,有失眠問題的準媽媽,可至此門診掛號,將會有婦產科醫師與精神科醫師同時為準媽媽看診,讓準媽媽在同時間就能解決許多疑慮。

【食欲】

為了使胎兒能夠健全發育,準媽媽會比往常更注重養分攝取,但由於孕吐的關係,就算美食當前,還是無法引起食欲。為什麼懷孕會產生噁心、食欲不振等症狀?有什麼好方法能夠幫助舒緩這些不適情況?

3. 噁心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初期

徐明洸秘書長指出,女性懷孕後,胎盤會分泌β-hCG(人類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同時會牽動生理現象,造成準媽媽產生噁心的感覺。此外,懷孕婦女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也會加重此現象,若症狀較輕者,喉頭會有異物哽住的感覺,嚴重者則會發生嘔吐,少數準媽媽的食道甚至會因嘔吐過度而出血,或引起食道灼傷,但比例不高,大約只有1%~2%的患者有此症狀。

紓解方式

如果準媽媽孕吐較頻繁,導致脫水或是電解質不平衡等情形,建議可住院施打點滴,雖然有「服用維生素B6可以舒緩孕吐」一說,但徐明洸秘書長指出,就臨床經驗來看,維生素B6效果要用針劑施打比較有效。一般若用口服,效果有限。

check it

徐明洸秘書長表示,一旦準媽媽產生噁心的感覺,就要避免讓自己處在太飽或是太餓的情況,否則將會加重症狀表現;準媽媽應把握少量多餐的原則,使血糖維持在中間值的狀態,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此外建議每晚睡覺前,可咬一點吐司,以第二天起床後太餓,造成血糖過低,吐得更厲害。且平時應把水與食物分開食用,才不會讓敏感的胃更不舒服。

4. 食量變少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初期

通常有害喜現象的準媽媽,連帶也會有食量變少的問題,且懷孕時,體內會分泌大量黃體素,這些激素會讓準媽媽感到疲倦不適,甚至影響到食欲,大部分的孕婦會需要3~4個月的時間來適應這些高濃度的荷爾蒙,這段期間就會產生噁心與食量變少的情況。

紓解方式

有些準媽媽在懷孕之前,非常喜歡吃牛排,雖然懷孕後還是不排斥吃牛肉,但只要看到一整塊完整的牛排,不只食欲不振,就連胃袋也突然一陣翻騰,這時就可以改變烹調方式,將牛肉進行片狀處理,或是切碎食用,並避免使用味道太重的調味料,皆有助於促進食欲。徐明洸秘書長特別叮嚀,部分懷孕初期食量變少的準媽媽,到了懷孕中期出現大反彈,食量會突然變大,須特別注意飲食攝取量。

5. 胃口改變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初期較為明顯)

許多準媽媽表示,懷孕以前,可能不太愛吃某一樣食物,但懷孕之後卻變得非常愛吃;相反地,喜歡吃的食物,在懷孕期間一口都沒碰過,為什麼會有這麼奇妙的改變呢?徐明洸秘書長表示,胃口改變的準媽媽不在少數,不過這並不會產生特別的負面影響,從醫學角度來看,可能是賀爾蒙產生變化所致,但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曾有研究顯示,準媽媽之所以會改變胃口,是為了補充孕期所需營養,所以媽咪們不需特別排斥。

 
 

紓解方式

有部分準媽媽在懷孕約14週後就會恢復正常,但不管胃口如何改變,只要均衡飲食即可,最重要的還是隨著身體的感覺進食。不過,如果準媽媽變得特別愛吃油膩、糖分高的食物,就要注意體重變化,以免孕期體重過重,導致產後難瘦身!

生殖與泌尿系統

在懷孕過程中,日漸擴大的子宮將會壓迫到膀胱或輸尿管,因此也造成許多準媽媽發生頻尿情形,且由於內分泌變化,更讓不少懷孕女性都碰到尷尬的便秘及陰道分泌物增加等問題,建議準媽媽先做好功課,了解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才能樂觀迎來健康的懷孕過程。

6. 頻尿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初期及後期

原因

懷孕頻尿是由於膀胱受到壓迫所致,但隨著子宮大小變化等情形,其程度也有所不同。在懷孕初期,子宮漸漸變大,壓迫到前方的膀胱,便容易造成準媽媽增加小便的次數;到了懷孕中期,子宮位置會漸漸往上升,準媽媽的頻尿情況會好轉一點,但懷孕後期又因為胎兒頭部向下,再度壓迫到膀胱,因此又會出現較明顯的頻尿情況。

紓解方式

舒緩頻尿的方法,絕非憋尿,黃建霈醫師建議,準媽媽一天至少要飲用2,000c.c.~3,000c.c.的白開水較好,且可選在較方便上廁所時段來飲用就可使困擾降到最低,另可定時排空尿液,避免尿液在膀胱停留太久,若在懷孕之前就曾有尿道感染或尿結石的經驗,懷孕時可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或蔓越莓,藉此酸化尿液,減少感染情況。

check it

一旦尿液在膀胱積存太久,就會孳生細菌,進而沿著輸尿管上行至腎臟,而腎臟遭受感染的準媽媽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血液中含有細菌,這些細菌可能會隨著血液循環,流入胎盤當中,造成胎兒早產或罹患敗血症!

7. 便祕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原因

黃建霈醫師表示,女性懷孕之後,體內會分泌一種名為黃體素的荷爾蒙,黃體素的作用是使平滑肌放鬆,讓子宮可隨著胎兒成長而變大且較不易收縮;不過,同時也會影響到同為平滑肌的腸道,使腸子的蠕動速度變慢,如果糞便在大腸停留的時間過長,大腸就會將糞便中的水分吸乾,導致糞便硬結,造成準媽媽在懷孕期間排便不順,且到了懷孕後期,子宮體積越大,黃體素也分泌越多,便秘情形將更加明顯。

紓解方式

容易便秘的準媽媽,除了受到荷爾蒙影響,平常可能也會因為水分或纖維質攝取不足而加重症狀,建議平日應多喝水、增加蔬果攝取量,在飯後2小時,運動約30分鐘,將有助於腸子蠕動,改善便秘情形。

8. 陰道分泌物增加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各階段

原因

由於體內荷爾蒙發生改變,懷孕女性的子宮頸腺體分泌較旺盛,陰道及骨盆腔器官也容易充血,因此在懷孕三個階段當中,都會有陰道分泌物增加的情形出現。正常狀況下的陰道分泌物,會呈現透明或淡黃色,且質地有點黏稠,但若伴隨黃綠色、塊狀、異味或搔癢等現象,可能是病菌感染所引起,必須儘快至門診檢查。

紓解方式

黃建霈醫師指出,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發生陰道分泌物增加的情形,實屬正常現象,若沒有出現搔癢、惡臭、疼痛或異常的顏色,其實都不會產生問題,但如果已造成準媽媽生活不便,就必須勤換護墊,避免外陰部感染發炎。此外,也有孕婦專用的陰道塞劑,可附著在陰道及子宮頸表面,減少分泌物增加的情況,必要時可遵循醫囑使用。

check it

正常的陰道分泌物,質地較為黏稠,若發現陰道流出的液體為水狀,準媽媽就要擔心是否有破水問題,一旦破水,就必須把握黃金時機進行處理,以免造成胎兒受影響。

肌膚

有不少愛美準媽媽,最擔心的就是妊娠性皮膚癢疹或黑色素黯沉,進而造成膚質、膚色變差,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美麗肌膚對自己說bye bye。其實,只要把握正確的保養原則,在產後都能逐漸改善!

9. 皮膚癢疹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中期及後期

原因

在台灣,會讓準媽媽深受皮膚癢疹的最大元兇,就是乾燥的氣候,此症狀更好發於冬季,許多準媽媽無法忍受有如萬蟻鑽洞的搔癢感,便動手去抓患部,但沒想到,抓完後就出現濕疹、

丘疹或蕁麻疹等紅疹,甚至發生皮癬化的現象,讓愛美的準媽媽只能叫苦連天。除了氣候因素之外,徐明洸秘書長表示,在妊娠紋生成之際,準媽媽也會產生皮膚搔癢的不適症狀。

 

紓解方式

若準媽媽出現癢疹等症狀,冬季可塗抹乳霜,洗澡時輕輕沖洗肚皮即可。原則上,夏天不必塗抹乳霜,可用冰袋冰敷,少數的癢疹症狀嚴重,需要時應請醫師開立止癢藥膏使用。

check it

徐明洸秘書長指出,許多準媽媽會使用乳液或嬰兒油來舒緩皮膚癢疹,但這並非正確觀念,若在乾癢時塗抹,不但無法鎖水,蒸發時還會把肌膚水分帶走,導致症狀更為嚴重,因此孕婦宜用乳霜保養,避免塗用乳液或嬰兒油。

10. 長痘痘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期間皆可能發生(夏季尤其明顯)

女性懷孕後,體內及皮膚的新陳代謝作用旺盛,油脂比平常更容易分泌,若不做好清潔工作,便容易產生痘痘。徐明洸秘書長指出,皮膚容易出油,應多用清水清洗,平時謹記多喝水,保持睡眠充足、代謝正常,就能使油脂過度分泌現象改善,膚質更加健美。

紓解方式

長痘痘的時候,切記不可用手搓揉或將膿包擠出,如果手上有細菌殘留,將導致發炎情形惡化,且容易留下醜醜的痘疤,建議準媽媽可至皮膚科看診,請醫師給予塗抹式的消炎藥,請避免自行至藥房買藥,若藥膏內含有維他命A酸的成分,恐將造成胎兒畸形。徐明洸秘書長特別叮嚀,長痘痘的最大元兇,有可能是準媽媽平時睡眠不足,因此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是改善痘痘的第一步。建議準媽媽每天至少睡7~8小時,且不可熬夜,至於日常照護方面,應少吃油炸食物或含油量高的食材(例如花生),並選擇質地較細緻的洗面乳,早晚各洗一次臉,儘量用涼水沖洗,以免刺激臉部肌膚。

check it外,也要適時戒掉甜食!

 

11. 乳頭、乳暈顏色變深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中期及後期

原因

徐明洸秘書長表示,到了懷孕中期,孕婦體內為了替泌乳做好事前準備,乳頭會漸漸變大,使乳管通暢,乳暈顏色也會越來越廣泛,且準媽媽必須承受兩人份的新陳代謝,血液循環會變得較為旺盛,加上荷爾蒙刺激,原本黑色素的部位(如乳暈、外陰、腋下等),顏色便會加深。雖然一開始可能不太習慣,但其實這也方便日後寶寶喝奶時,比較容易找到媽咪的乳頭喔!

紓解方式

乳頭變大和乳暈顏色變深,是每個準媽媽在懷孕期間都會發生的正常現象,一旦媽咪停止餵奶,通常在6週左右都會慢慢回到生產前的狀態,但要回到懷孕前的色澤,其實有一定難度,且塗抹保養品的效果也有限,建議媽咪不妨以輕鬆的方式看待,畢竟寶寶的健康,比起膚色來說實屬重要許多。

12. 膚色黯沉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懷孕期間膚色黯沉的原因,其實和乳暈顏色變深是同樣的原理,都是因為體內的黑色素細胞受到荷爾蒙影響而產生沉積,越到懷孕後期,情況會越來越明顯,但生產過後膚色也會漸漸變淡,尤其原本膚質就偏白的媽咪,恢復狀況會較為迅速,因此不需擔心與生產前的膚色相差太多。

紓解方式

徐明洸秘書長表示,當黑色素分泌旺盛時,傷口也會特別容易留下深色疤痕,所以準媽媽們可要注意,別讓自己進行危險動作,以免受傷而留下疤痕!此外,若不希望膚色變黃,準媽媽必須酌量攝取木瓜與胡蘿蔔等含有β-胡蘿蔔素的食物。

13. 妊娠紋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原因

隨著懷孕邁入最後階段,胎兒日漸健康成長,媽咪的肚皮一天也比一天隆起,隨之而來的,是好多條惱人的妊娠紋報到。為何懷孕後期會長出許多妊娠紋?徐明洸秘書長解釋,由於準媽媽的肚皮被過度撐大,使皮下組織所含的彈性纖維斷裂,造成皮膚表面出現長條狀的紋路,這些

曾有專家指出,愛吃甜食的人,容易造成臉部血液循環不佳,所以準媽媽除了戒油戒鹽之紋路會由粉紅色漸漸轉為紫紅色,便成為所謂的妊娠紋。

 

紓解方式

不少準媽媽會購買妊娠霜,從懷孕初期和中期就開始塗抹,但徐明洸秘書長指出,準媽媽的重點應擺在「增加皮膚彈性」,如此一來,才能減緩妊娠紋的形成。建議孕婦早晚可定時按摩肚皮,並輕微拉扯,增加肚皮表面張力,尤其是下腹及兩側腰圍部分,是最容易出現妊娠紋的部位;此外,也可多多攝取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C的食物,可幫助皮膚的膠原組織。

check it

妊娠紋其實是一種受傷過後生成的疤痕,一旦形成後,就很難消退,但產後會隨著身材恢復,漸漸轉為淡白色,若準媽媽不希望紋路太明顯,就要加強控制孕期體重,不宜增重超過12公斤,且胎兒體重維持在2,500~3,500g之間。

頭部與腸胃道

因為孕期黃體素分泌增加,會鬆弛整個消化道的肌肉,因此,胃灼熱與腹脹的感覺總如影隨形,但透過生活、飲食習慣的調整,則能有效改善不適。

14. 頭暈

好發階段:懷孕中期及後期

原因

義大醫院婦產科主任郭富珍指出,讓孕婦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姿勢性低血壓引起,即懷孕時體內血液量比增多,而體重增加對心臟的負擔也變大,加上血液回流不佳。因此孕媽咪在突然變換姿勢(如蹲著、躺著突然站起來)或長時間站立時,孕婦會感到眼前出現一片漆黑,甚至頭暈、旋轉、站不穩;或黃體素分泌增加,造成耳內半規管的淋巴液的對流變慢,平衡變差,導致暈眩有可能伴隨耳鳴出現,建議不妨去耳鼻喉科檢查;或是孕媽咪進食量過少,導致血糖偏低而有頭暈現象;此外,若貧血狀況嚴重或血壓過高,甚至過度疲累,也會感到頭暈。

紓解方式

當頭暈出現時,請立刻坐下,把頭放低,不要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進食時間要固定,不要讓自己處於飢餓狀態,而造成血糖過低。如有貧血問題,必要時,需要額外補充鐵質與葉酸。

check it

有些人平常在家量血壓是正常值,在醫院量則飆出「高血壓」,郭富珍醫師說,「這就是所謂的『白袍恐懼症』,因此,建議這群人應養成在家量血壓並記錄的習慣,到醫院時,再將紀錄表提供給醫師評估血壓控制狀況。

15. 胃灼熱

好發階段:懷孕中期及後期

原因

不少準媽媽常常覺得反胃,並伴隨胸口有「火燒心」的感覺、喉嚨好像哽著異物、平躺時想把異物咳出等感覺,郭富珍醫師指出,黃體素鬆弛了整個消化道的肌肉,讓蠕動的速度變慢,拉長了食物停在胃裡的時間,連帶也囤積了不少胃酸。而胃與食道相通的賁門原本應「嚴守關卡」──不讓食物進入胃部後又噴回食道,不過,受到黃體素鬆弛肌肉的影響,只能任由胃酸逆向衝回食道,形成「胃食道逆流」。門診中,孕婦經常反應有這樣的不適,隨著懷孕週數的增加,脹大的子宮更壓縮胃的空間,會讓不適的情況更嚴重。

紓解方式

用餐時不要飲用大量流質食物,以減輕胃的負擔,而甜分高、辛辣、油膩及咖啡等食物會增加胃酸分泌,應減少食用機會與份量。此外,儘量少喝碳酸飲料,避免括約肌產生痙攣,更易使胃酸逆流。

準媽媽在飯後儘量避免平躺,至少保持半個小時的站立、走動,加快食物通過胃部的速度,以幫助消化。

16. 腹脹

好發階段:懷孕中期及後期

原因

郭富珍醫師指出,引起孕期腹脹的原因很多,但未必是腸胃造成的問題,少數的準媽媽會把子宮輕微的收縮誤當作是腹脹。她解釋,「隨著腸胃道的平滑肌鬆弛、蠕動無力,讓消化速度變慢,使得食物滯留腸道的時間延長,在細菌作用下發生腐敗與發酵,就會產生大量氣體,而讓孕婦產生飽脹感;加上逐漸增大的子宮也會壓迫到腸胃道,當胃腸受到壓迫,便影響其中內容物及氣體的正常排解,而令準媽媽感到不舒服。

紓解方式

攝取足夠的蔬果、穀類,少吃易脹氣的食物,如地瓜、豆類等。郭富珍醫師提醒,牛奶、豆漿雖然有營養,但不宜單次大量飲用,避免脹氣不適;平時應多喝溫開水,因為充足的水分可促進排便。

四肢軀幹

隨著胎兒日漸成長,越到懷孕後期,準媽媽越能明顯感受到行動不便,往往禁不起久站、彎腰等動作,下肢水腫及靜脈曲張的情況也益發嚴重,該如何紓緩,就讓專業醫師來告訴妳正確的應對方式!

17. 腰痠背痛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原因

如果準媽媽平時沒有運動習慣,或是因為愛美而刻意維持「紙片人」身材,導致肌肉不夠強壯,在懷孕後期特別容易有腰痠背痛的問題。黃建霈醫師指出,人的體重會平均分布在脊柱上,但懷孕女性會因為肚子變大,導致重心改變,一旦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或是過度施力而超出肌肉負荷,就容易產生肌肉痠痛等問題。

紓解方式

越到懷孕後期的準媽媽,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家具也要選擇適合自己使用的造型及軟硬度,尤其是椅子與床鋪,若症狀嚴重者,可使用藥物幫助舒緩,但某些止痛藥膏並不適合懷孕後期的孕婦使用,否則將造成胎兒心臟旁的血管提前關閉,應與醫師討論後再決定用藥與否。

18. 下肢水腫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原因

黃建霈醫師表示,懷孕後期會因為子宮變大,壓迫到靜脈血管,連帶影響淋巴腺循環,才會造成下肢水腫。不過,如果臉部和雙手都發生嚴重水腫,準媽媽就必須注意,因為有可能是子癇前症或其他疾病的症狀。

紓解方式

熱敷和按摩都可促進血液循環,若準媽媽的工作需要站立,可穿上彈性絲襪做為輔助,睡覺時把雙腿墊高,只要勤於保養,都可獲得好的成效。而紅豆湯與玉米鬚湯都有利尿的功效,準媽媽在懷孕後期可是適當飲用,對胎兒膚質也有正面幫助;若水腫情況太嚴重,可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利尿劑,排除體內多餘水分。

check it

確認水腫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用手指往手臂或雙腿按壓,如果皮膚沒有馬上彈回原處,就代表可能有水腫現象。此外,雙腿的水腫現象不一,有時候可能只有一隻腳的症狀比較嚴重,會因為準媽媽的體質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19. 抽筋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原因

人體在運動時,體內會燃燒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做為能量,當碳水化合物分解時,肌肉中會產生乳酸,一旦堆積過多乳酸,就會發生疼痛或抽筋等現象。準媽媽的負擔比一般人大,若站立時間稍長,或是肌肉疲勞,造成雙腿乳酸分泌較多,在半夜翻身時,便容易抽筋。

 

紓解方式

不少人覺得抽筋是因為鈣質不足,認為吃鈣片就能輕易改善,但只補充鈣質並無法徹底改善症狀,除了勤按摩之外,準媽媽在睡覺時,要記得保暖雙腿,因為凌晨是人體循環最慢的時候,加上氣溫較低,有不少準媽媽會在這個時候特別容易抽筋。

20. 靜脈曲張

常見發生階段:懷孕後期

原因

隨著準媽媽肚子變大,下半身的靜脈血液會發生回流不良的情況,且血漿比平常增加了40%,更容易造成血液堆積在局部,一旦超過血管的彈性限度,就會使血管擴張,形成靜脈曲張。

紓解方式

黃建霈醫師表示,若欲使雙腿及下半身的血液循環變好,加強肌肉收縮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功課,因此在懷孕初期,建議準媽媽要適度運動,提升肌肉力量,並保持良好的體重控制,避免懷孕後期下半身負擔過重,另可對患部勤加熱敷及按摩,也可減少靜脈曲張發生。

高齡生產是趨勢‧周產期照護更重要

高齡化生產已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對周產期照護無疑是充滿更大的考驗,然而,在強調提升周產期照護品質的同時,有些問題需要被大家正視!

從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讀者年齡分析,與2009年相比,赫然發現:生產主力已從26〜30歲移轉為31〜35歲,兩個歲段的結構比差異各自一減一增約10%。

生育年齡主力已在「30~34」歲

對照內政部的人口統計數據,「100年出生嬰兒之生母年齡以30~34歲者占41.54%為最多……」;「按生育第1胎的生母年齡分」,則是「以30~34歲者占38.82%為最多……」,而從2007年起觀察「25~29」與「30~34」兩個歲段的生育數來看,早在2009年,生育主力的年齡層已從「25~29」歲轉移「30~34」歲,至於「35~39」歲的占比則自2010年呈明顯上升趨勢,簡單而言,「高齡化生產的確已成趨勢」!

高危險妊娠面臨高風險

徐明洸秘書長解釋,「高齡化生產的問題可從生理與病理來看,生理上,孕婦的身體機能已趨向老化,比起年紀輕的孕婦,對於懷孕所增加的負荷量更是來得大;病理上,則是患有系統性疾病的機會(如高血壓或糖尿病)也會增加,尤其若有家族病史的孕婦,年紀輕時懷孕生產,可能未必會發病,但隨著年紀增長,發病機會隨之提升,而高齡懷孕也容易引發疾病生成」。

至於因接受不孕治療而提高雙胞胎的出生數,懷雙胞胎的孕婦容易早產,有時還需要安胎。他笑說,「孕期不適不會出人命,但這些屬於高危險妊娠的孕婦,若照護上不夠仔細,卻是攸關人命呢」!因此,這群人需要具有「高危險妊娠」專長的產科醫師提供周產期照護。

提高給付標準

不過,在「高危險妊娠」的領域,國內受重視程度卻與國外相去甚遠,徐明洸秘書長指出,國外前10名的醫學中心,都有專門醫師負責「高危險妊娠」,比起一般性生產,享有較高的給付額,「國內的給付水準可說是遠遠落後」,對照「台灣的產科照護水準在世界排名可在前10名內」的傲人佳績,大家可以想見,產科醫師有多努力,卻未能獲得應有的回報,他說,「如何能讓給付標準與醫術並駕齊驅,是國內相關單位所要重視的事情」!

以國內現況而言,有「高危險妊娠」專科醫師,但是在國內現行健保給付「以量取勝」的制度下,「不像專科醫師,反而比較像順便兼著做的性質」,尤其這幾年願意做產科的婦產科醫師愈來愈少,選擇「高危險妊娠」專科的人更少!徐明洸醫師表示,「國內從事高危險妊娠的產科醫師平均年齡約55歲,對於需要同時具有腦力、智力與體力的高危險妊娠專科醫師而言,55歲的確太老了」,不可否認,這對於周產期照護的品質必然有所影響。

「既然政府已將少子化視為國安問題,那麼,就應該重視周產期醫師的專業度與重要性,至少在給付上,不該與一般給付相提並論」!這樣能夠讓願意投入周產期照護的婦產科醫師增加,也讓已身在其中者更願意付出心力,進而使孕產婦享有更好的周產期照護品質!

台長: 環抱式遙控電動嬰兒安撫搖床(電動搖籃)
人氣(2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 個人分類: LOVELY孕媽咪新知 |
此分類下一篇:孕期睡眠大作戰
此分類上一篇:輕鬆克服孕期睡眠障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