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6-11 00:51:07| 人氣8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06112005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鄧勇兄:


  您好,不知道您是否有收到日前我寄去的回函以及隨件附上的幾篇拙文呢?在此,僅就拜讀您的兩篇論文之後,我所思考到的一些問題向您請益:


一、就〈論"中國哲學"的意義困境〉一文來說:


(一)嘗試用道學、哲學的區分及兩者的關聯作為討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之差異性的切入點。您提到:「道學和哲學(即西方哲學)是方法與對象一體,自己是自己的對象,自己是自己的方法……在"中國哲學"中,哲學僅僅是方法,而道學僅僅是對象,方法與對象是分離的……」。要言之,就我的掌握,西方哲學就是西方道學,但是中國哲學卻未必是中國道學。您嘗試分別道學與哲學,藉以討論中、西方的差異,頗值得思考、並進一步探究。然於此,我的疑問在於,在您的認知裡,中國的「哲學」與西方的「哲學」是否具有相同的內涵?中國的「道學」與西方的「道學」是否具有相同的內涵?又,當我們運用「道學」一詞時,是否能說西方也有「道學」呢?或者說,西方與中國的「道學」內容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各自與「哲學」有不同的關係?


(二)同一篇論文裡,您提到詢問與追問,並說:「詢問者詢問,是要行動。是故,他總是期望答案是確定的,而答案也經常是確定的……"確定"是說,詢問者在詢問-應答中確定了自己"要"為什麼做和如何做,並當下去做,歸屬於詢問和應答,使問-答-行一以貫之而安身立命。」我的問題在於,然若詢問的結果並無法獲致一個確定的對象,那麼吾人要如何做?要為何而做呢?又如何說答案經常是確定的呢?


(三)我頗同意您在該篇論文裡的反省與批評,特別是您提到,對於現代的華人來說,中國哲學根本不可能成為行為依憑的思想源,中國哲學其實是西方哲學在中國的進一步發展等。但若我們重新思考一下「哲學」一詞,那麼「哲學」一詞是不是只能是諸多哲學體系內部的推理、論證、思辨或自圓其說即可?如不是,有沒有其他可能的內涵呢?若有,中國「哲學」或許不同於西方「哲學」,但「中國哲學」究竟是不是「哲學」呢?


二、就〈自我觀之與自他觀之〉一文來說:


(一)"中A是西B"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討論模式,整篇論文的論點亦因此而清楚。而您提到"中A是西B"有著"雙重誤讀"與"一次遮蔽"的問題。您認為,雙重誤讀包括了「翻譯誤讀」與「解釋誤讀」,前者是指用中國某些詞語翻譯西方概念,產生了對西方概念的誤讀。其次是再用這些翻譯過來的概念解釋古典文本,產生對古典文本的誤讀,也就是「解釋誤讀」。我的問題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白話文不也是一種西化的語言嗎?單就「概念」一詞,我們的古典文本裡應該就不太容易找到能對應的辭彙吧?如此一來,誤讀是不是有可能不只雙重?而是更多?當然,我這樣的說法若推致極端,古典文本根本就已經死亡了!並且,即便透過我們現代所使用的中文去解讀古典文本,難道不也是一種「格義」或「翻譯」嗎?又,如果「誤讀」不可避免地必然會發生,那麼有沒有可能將此誤讀轉而視為是一種創造?設若這種誤讀不致將孔子解釋為孟子?將康德裡解為黑格爾……。


(二)關聯著第(一)的問題,當代所使用的中文既以是西化的語言,那麼,您所提出的「自我觀之」如何可能?



  以上幾點不成熟的意見或提問,還望鄧勇兄予以指教!謝謝!


弟 彥儀 拜

草於00:40/06112005

台長: 小彥
人氣(8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