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7-13 13:46:41| 人氣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得了諾獎之後,這些人竟然躺平了!


新研究顯示, 如果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未來的事業發展就可能停滯了, 獲獎者接下來的科研生產力會顯著下降!

也就是說,如果想為科學奮鬥終身,這邊建議您不要獲得諾貝爾獎呢。

您好,這邊建議您不要獲得諾貝爾獎呢|Nobel

這篇新論文發布於2023年6月,研究對象是1950~2010年間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研究者們將這些諾獎得主與拉斯克獎得主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比較。

之所以這樣比, 是因為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般年紀都很大了。(得了諾貝爾物理獎的就不一定,可能很年輕就得了)。

到底是因為老了才生產力下降,還是因為得了諾獎,人生失去了奮鬥的目標,所以生產力才下降呢?

拉斯克獎的獲獎者就是一個很好的比較對象。拉斯克獎被稱為「美國的諾貝爾獎」「諾獎風向標」,是生物醫學界最高榮譽之一,業內享有盛譽,但在業外不夠出名。

拉斯克獎得主是諾獎得主很好的比較對象

拉斯克獎得主通常年紀也不小了, 是諾獎得主很好的比較對象。

判斷科研生產力,可以從三個指標來判斷——

①發表論文的數量、

②這些論文的新穎性(提出的「想法」是全新的,還是已經被提出了幾年,或者是已經被提出了幾十年)、

③這些論文的被引用次數

在得獎之前,諾獎得主的這三項指標都優於拉斯克獎得主。

但在得獎之後,情況就發生了逆轉。

在這三項指標上, 諾獎得主的得分急劇下降,甚至會低於拉斯克獎得主。

獲得諾貝爾獎之前的十年裡,諾獎得主每年發表的論文比拉斯克獎得主 多一篇。

在獲得諾貝爾獎後的十年內,諾貝爾獎得主每年發表的論文比拉斯克獎得主 少一篇。

諾獎得主在獲得諾獎前發的論文,引用比拉斯克獎得主同階段的論文大概 多150次。

諾獎得主在獲得諾獎後發的論文,引用和拉斯克獎得主同階段的論文就 差不多了。

獲獎之前,諾獎得主論文裡討論的「想法」比拉斯克獎得主的「想法」要 新1~3年。

獲獎之後,諾獎得主論文裡討論的「想法」比拉斯克獎得主的「想法」還要 更舊了。

順便說下,得了拉斯克獎也會帶來生產力下降,但沒有「得諾獎」的傷害大。

諾獎得主生產力下降,有三種可能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可能在於, 諾獎得主的注意力被轉移,精力被分散。

諾貝爾獎依然具有無與倫比的聲望。獲得諾獎是一件會改變人生的大事,獲獎者在一夜間,名氣和影響力都會急劇上升。

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獲獎後被「自願」扔進了水池

他們得獎前在業內固然舉足輕重,但得獎後的待遇更是非同尋常,他們會成為各國元首的座上賓,擁有專用停車位等優待,無數的演講邀請如雪片般飛來,各種專業協會都期待他們領導,各種公共事務都期待他們發表高見…… 要抵抗這些虛榮和誘惑並非易事。即使是世上最聰明的頭腦也不例外。

197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 (Paul Samuelson) 曾挖苦地表示,諾獎得主會成為「自以為是的空談家」,「最終會陷入虛榮的貧乏之中」。

1970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

第二個可能的原因在於,已經不需要再證明自己(和自己的想法了), 失去了激勵和動力。

諾獎得主一般都有非同尋常的主張,當這個主張不被主流認可時,他們就會 努力驗證自己的看法並說服其他科研者。但獲獎後,這種「奮鬥的動力」就消失了。

而拉斯克獎得主一般 會為了獲得諾獎而繼續努力。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就是 做科研真的很累。

即使是最有才華的科學家,去申請研究基金、做實驗、做數據分析、寫論文、監督指導學生和博後,也會感覺疲憊不堪。

在可以舒服躺平之後,諾獎得主也會想要少干點這種苦差事。

據說某物理學諾獎得主(可能是伊西多·拉比)曾經用一個比方來形容自己獲獎後的心慵意懶,「一位來自波士頓的女士說,『 我已經在這裡了,為什麼還要去旅行?』」如果你覺得自己已經抵達了宇宙的中心、世界的天堂,你就不想再出發去長途跋涉了。

伊西多·拉比(Isidor Isaac Rabi)因發現核磁共振(NMR)而獲得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然,這項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樣本量還是不夠大。

但是除非諾貝爾獎擴招,否則樣本量要擴大比較困難。

在數學界也有類似的情況,菲爾茨獎是「數學家的諾貝爾獎」,每4年才頒發一次, 只頒給40歲以下的數學家。2013年的一個研究發現,數學家在獲得菲爾茨獎以後,論文、被引用數,以及指導學生的活動都降低了,還不如那些未獲獎的「競爭者」。而且數學家在獲得菲爾茨獎後,也更可能轉移研究興趣。

菲爾茨獎

從這個角度說,得大獎,可能是一件浪費天賦才華的事情啊。(令人痛心疾首)

參考文獻

[1]Bhattacharya, J., Bollyky, P., Goldhaber-Fiebert, J. D., Holom, G. H., Packalen, M., & Studdert, D. M. (2023). Resting on Their Laureates? Research Productivity Among Winners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NBER. doi: 10.3386/w31352

[2]Borjas, G. J., & Doran, K. B. (2013). Prizes and Productivity: How Winning the Fields Medal Affects Scientific Output. NBER. doi: 10.3386/w19445

[3]Nield, D. (2023).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May Bestow an Unfortunate Side Effect. ScienceAler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alert.com/winning-the-nobel-prize-may-bestow-an-unfortunate-side-effect

[4]Winning a Nobel Prize may be bad for your productivity. (2023, July 1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inning-nobel-prize-may-be-bad-your-productivity

[作者:海色天痕*編輯:黑jio妹妹/果殼網]

台長: 聖天使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