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3-27 16:15:23| 人氣6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傳奇落幕 古典算力時代逝去


「摩爾定律」的提出者戈登·摩爾於近日離世,這位半導體界的傳奇人物在夏威夷家中平靜遠去。

所謂「摩爾定律」是指在1965年,摩爾就預測電路中的晶體管數量每年都會翻一番,1975年,摩爾將其修訂為每兩年一次,此後它成為了技術快速變革的縮寫和符號。同時,「摩爾定律」也是摩爾聯合創辦的英特爾走向輝煌盛宴的重要基礎。

可以說,摩爾是傳統算力時代的締造者,其提出的「摩爾定律」不只是算力技術的預言,更是全球PC產業鏈的指揮棒,統治傳統算力世界半個多世紀。

一位產業觀察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評論道:「傳統算力,或者可以稱之為古典算力,因為這套架構在50年前就已經制定,摩爾是範式的創立者,在業界創造了神話。」

而他的離去,正如帕瓦羅蒂的離開,餘音繞梁,但畫面已經切換。從CPU到GPU,遊戲的主場正從姓C變成姓G,名字從特爾變成偉達。一個時代落幕了,摩爾的精神長在,是圖騰,也是明燈。

沒有多少時間感喟,權力的遊戲繼續。在上述人士看來,算力本質上已經成為新的權力(power),它從不獨立存在,產業、系統、商業、乃至國家戰略都與之綁定命運。

仙童半導體往事

如果從摩爾的求學經歷看,他是一名化學和物理專業的頂級科學家。他在UC伯克利化學系獲得碩士學歷後,前往加州理工攻讀化學和物理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物理實驗室,此時摩爾並未和半導體有過多交集。

而故事的轉折點即將到來,1956年,摩爾接到了晶體管之父、諾貝爾獎獲得者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的電話,肖克利盛情邀請他加入肖克利半導體公司(Shockley Semiconductor)。

當時,肖克利的名氣如日中天,這位天才剛剛離開了貝爾實驗室,來到加州的舊金山灣區開啟新事業,而肖克利半導體公司被視為硅谷的第一家半導體企業。

此前在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中,肖克利和他的團隊發明了晶體管,取代了當時廣泛使用的電子管,其小型化、低功耗和穩定性使得它能夠在電子設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晶體管的發明也開啟了微電子學時代,是現代電子學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

當肖克利決定單飛創業時,年輕的科學家們幾乎一呼百應。於是,摩爾來了、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來了、安德魯·格魯夫(Andy Grove)也來了,他們三位後來成為了「英特爾鐵三角」(Intel Trinity)。

隨着一群天才們的聚集,肖克利半導體公司打造了夢之隊,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怪才肖克利的管理風格缺陷等問題,公司出現了嚴重的營運困境。在一年不到的時間內,摩爾等八位核心成員就向肖克利提出辭職,並歷經曲折創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

肖克利則怒斥他們為「仙童八叛軍」(Traitorous Eight),而仙童即將開創半導體產業的新紀元,「背叛」和「創新」、「才華」緊緊相連,反而成為一種褒獎。

在上世紀的50年代、60年代,這八位傳奇的創始人開始引領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前進之路,他們首次商用製造了擴散硅晶體管,並且在全球率先發明出商用的集成電路。在未來的幾十年中,在硅谷誕生的諸多半導體企業,其源頭都可以追溯到仙童半導體這一黃埔軍校。

吳軍在《信息傳》中描述道,到20世紀60年代末,在舊金山灣區召開的全世界半導體公司巨頭會議上,九成參會者都曾經在仙童公司工作過。20世紀70年代初,一位記者給這個擠滿了半導體公司的舊金山灣區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硅谷。

肖克利把硅元素帶到了舊金山灣區,而仙童半導體的創立,被業界認為是硅谷誕生的標誌,也有評論稱,是仙童讓硅谷成為了硅谷,硅谷文化和精神就從「仙童八叛徒」開始傳承。

而仙童半導體的內部「背叛」也很快來臨,在半導體蓬勃發展之際,公司的管理層、技術人員等紛紛離職開闢自己的事業。同時,由於大投資方仙童總公司收緊控制權,並且和這些技術天才們構思的發展戰略存在分歧,仙童半導體逐步走向衰退,最終八位創始人們也出走自立門戶。

其中,摩爾和諾伊斯共同創立了英特爾;同為「八叛徒」之一的尤金·克萊納(Eugene Kleiner)創辦了知名的風投企業凱鵬華盈(KPCB);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唐·瓦倫丁(Don Valentine)創辦了紅杉資本;營銷總監傑里·桑德斯(Jerry Sanders)帶着多名仙童員工一起離職,創辦了AMD。

吳軍總結道,人們在回顧仙童公司時依然會說,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因為它不僅發明了集成電路,而且通過不斷地分化出新的公司,開創了一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全世界增長最快的產業。如果誕生於仙童公司的所有公司加在一起,它們的市值將會超過3萬億美元。對於全世界來講,大家寧可要一個快速增長的產業,也不要一家巨無霸公司。

英特爾的奇蹟與困境

一鯨落,萬物生。在半導體創業熱潮中,摩爾和諾伊斯繼續書寫奇蹟,在1968年7月,他們共同創立了英特爾,之後格魯夫加入成為第三名員工。

摩爾最初擔任執行副總裁,直到1975年成為總裁。1979年,摩爾被任命為董事會主席和首席執行官,直到1987年,他放棄了首席執行官的職位,繼續擔任董事長。1997年,摩爾成為名譽主席,2006年卸任。

摩爾曾向媒體表示,他是一位「偶然的企業家」,沒有強烈的創業衝動,但他和諾伊斯、格魯夫合作無間,「三傑」直接奠定了英特爾的文化基因和技術基礎。

據了解,諾伊斯既是一位技術大拿,也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當時他有一個綽號是「硅谷市長」,大家都認為他主導了英特爾的早期願景及大部分文化。而摩爾是技術嚮導,在他的帶領下,英特爾早期就在硅存儲器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並推動了微處理器的發明。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摩爾促成了英特爾從內存到微處理器的業務轉變。1969年,英特爾推出自己的第一批產品——3101存儲器芯片;1971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顆微處理器Intel 4004,開啟了CPU之路。然而到了1985年,因為日本芯片製造商的激烈競爭,英特爾內存芯片跌入虧損,面對是否退出的痛苦抉擇時,摩爾在和同事分析討論後決定停下傳統的內存業務,轉而聚焦CPU業務。

到1991年,英特爾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Wintel聯盟緊緊把握着產業鏈的話語權。而直到兩年後,英偉達才於1993年正式成立,彼時GPU還僅僅是圖像處理器,而在接下來的20年中,GPU提供的並行計算將大行其道。

2008年,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採訪中曾被問道:「怎麼阻止英特爾有一天會把GPU的功能集成到CPU里,或者芯片組裡?」就在2006年,英特爾新雙核處理器面世,其微處理器架構有重大改變,新的微處理器命名為「酷睿」(Intel Core Duo),這也是英特爾的一個重要節點。

黃仁勛當時的回答就頗具前瞻性,並且思路清晰:「我們做的業務和英特爾是非常不一樣的,微軟和英特爾要創造的技術是要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我們不是,我們也不是入門級的基礎GPU廠商,我們專注於對優異的圖形技術有巨大需求的人群。要知道有成千上萬的人喜歡製造電影、喜歡拍照,他們不會滿足於基本功能的產品,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

他不僅預測到了計算需求的爆發,還對計算設備的發展趨勢有了預判。當採訪者將英特爾、AMD和英偉達比喻成三國時,黃仁勛直言:「你把世界描繪得太小了。」

在他看來,從2008年開始未來的20年中,生活中最重要的計算機是手機,不是服務器電腦、不是台式電腦、也不是筆記本電腦,「現在(2008年)的三國沒有人在做這個事情,我覺得那個世界才是我們要奔赴的,如果你把世界限定窄了,那你的戰略就會窄。」

回顧看,英特爾最終錯過了移動市場,當然英特爾的業務早已從PC拓展更廣闊的雲市場,英特爾繼續inside。只是眼下,隨着AI技術再次突破,英偉達再次攀升高峰,英特爾面對着四面楚歌的困境。

內部看,英特爾正在着力修複製程的開發節奏,重金投資的晶圓廠還需要時間去建設。外部看,不論是PC端還是服務器端,對手們來勢洶洶,AMD、英偉達都是老對手,蘋果自研的電腦芯片系列正逐步升級,且ARM架構一直暗流涌動,市場上的競爭者越來越多。對於英特爾而言,從x86架構到全棧式的硬件軟件生態,較量都更焦灼。

摩爾定律和算力更迭

在「摩爾定律」驅動的節奏下,半導體產業狂奔了大半個世紀,然而隨着工藝的持續演進,近年來「摩爾定律」放緩已經成為共識。

甚至一些人認為摩爾定律已經失效了。2022年,黃仁勛就表達了相關的觀點,認為「摩爾定律結束了」。他在一場採訪中表示,以類似成本實現兩倍業績預期對於芯片行業來說已成為過去。

也有觀點認為摩爾定律的終結是必然的。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芯片上晶體管的數量越來越多,繼續縮小芯片元件的尺寸和間距越來越困難,因此晶體管數量翻倍的速度已經減緩。此外,由於芯片製造工藝的限制,一些新型材料的使用、新型器件結構的引入等技術進步遇到了困難,使得「摩爾定律」的預測能力變得越來越弱。

但是,在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看來,摩爾定律並沒有失效,摩爾定律至少在未來的十年裡依然有效。在對摩爾的悼詞中,基辛格表示:「英特爾仍然受到摩爾定律的啟發,並打算追求它,直到元素周期表用盡。」

此前他指出,結合RibbonFET、PowerVia兩大突破性技術,還有High-NA光刻機等先進技術,英特爾希望到2030年在一個芯片封裝上可以有1萬億個晶體管,英特爾制定了4年內交付5個製程節點的計劃,欲在2025年重回製程領先地位。

基辛格所代表的陣營認為,摩爾定律只是面臨了新的挑戰。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對芯片計算性能、能效比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了芯片製造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也為摩爾定律的延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採用三維集成、多核處理器、新型器件結構等技術,可以在有限的芯片面積上實現更多的晶體管數量和更高的計算性能。

當前,摩爾定律的失效與否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儘管現有技術條件下晶體管數量的翻倍速度已經放緩,但隨着半導體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發展,新的技術手段可能會再次推動晶體管數量的快速增長。因此,摩爾定律的命運還有待觀察。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近日,OpenAI的CEO山姆·阿爾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平台上提出了一個新版「摩爾定律」:宇宙中的智能,每18個月翻一倍。

不論阿爾特曼預測的AI界「摩爾定律」是否準確、半導體界的「摩爾定律」是否失效,人類對於算力的需求還在快速增長。尤其是現在,OpenAI推出的ChatGPT正在以小時為尺度不斷進化,背後主要是超強計算能力的支撐。

其中,GPU更是計算主力,因為GPU的並行計算能力更強,它的架構和設計特點使其更適合處理大規模的、密集的數據計算,如圖像和視頻處理、科學計算、機器學習等方面。當然,CPU仍然在很多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如通用計算、操作系統、數據庫等方面。只是隨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快速發展,GPU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目前GPU已經成為很多領域的主要計算基礎設施之一。

前述產業觀察人士進一步指出,傳統或者說古典算力,通常指的是使用CPU作為主要計算資源的計算方式,但隨着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的發展,傳統算力已經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計算需求。而GPU等加速器逐漸成為了處理複雜計算任務的主要選擇,特別是對於大規模並行計算、圖像處理、機器學習等領域的應用具備優勢。

而CPU和GPU之間的關係也逐漸從競爭轉變為協同合作,在許多應用場景中,GPU和CPU相互補充的,在英偉達最新一代的產品中,就已經將GPU和CPU進行聯結,將CPU的能力融入其GPU的生態中。

事實上,異構計算早已成為趨勢,在GPU和CPU的分分合合、主配角的競爭中,算力世界正展開歷史新畫卷。-(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倪雨晴*深圳報導)

台長: 聖天使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