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8-14 11:24:15| 人氣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琴音樂的精神內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雖然古琴音樂只流行在較高文化水平的知識份子之間,並沒有盛大的流行過,但只要有琴人的存在,古琴音樂就可以延續,是以古琴音樂在中國流傳了近三千年,未曾間斷。
因為古琴音樂的特質,是與中國文人的生命情調相結合,混合了儒道兩家的哲學思想為內涵,經過了歷史長河不斷的沈澱、累積而混合出來的一種藝術,所以琴有其嚴謹、莊重的一面,也有任真、瀟灑的一面,這也是中國文人的兩種不同情懷。
在先秦時代,禮樂本為一體,《禮記‧樂記》:「禮自外作,樂由中出」,便是以禮作為外在行為的規範,但是要將禮的精神內涵與外在行為結合,便需要樂的作用,由外而內塑,再由內而發,使行為自然合乎於禮。在此禮樂交互的行為,既出於理性規範,又合於人性,所以能文質彬彬,而後君子。
儒家便是以此禮樂系統為文化的依歸,所以周公「制禮作樂」,孔子要「重振禮樂」,因為禮樂在周文化中是人行為規範的依據,在設計之初就是以「人」為考量。古琴本為禮器之一,也繼承了其中「人本」的特質,音樂為人心的外現,所以要有好的音樂,就必須有優良的人格修為,所以「琴如其人」。
所以儒家強調人與音樂與社會之間的連結,經由一系列由內而外的修養,如我們常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琴也在其中擔任了兩個角色。一者為道德生命最高的表現形式,二者也由此傳達出教化人心的功用。
而在此時,琴樂多配以歌詞,例如:詩經,是以琴歌的方式呈現,但也因為搭配了歌詞,所以藝術手法的表現自然減弱以合於詞句。這樣的表現形式一直延續到了漢朝。
然而音樂不僅僅是教化的工具,而是人類美感的追求,可以從中得到藝術的滿足,也得到心靈的釋放,所以古琴的琴曲中有著許多歌頌大自然以及隱居生活的作品,更有許多直以道家思想為主題的曲子,這無疑是追求天人合一、道藝一體的道家思維。
這是因為在南北朝時,古琴藝術成為文人之間流傳的音樂,又經過魏晉玄學的感染,古琴藝術的性質受到改變,由進德修身的工具轉為蘊有生命哲理的樂器。琴人視琴為天地相合的媒介,亦為內心寄情之所在。此後,琴人便多以道家的思維模式來審視音樂的內涵,講求的是意境的表現、對弦外之音的感悟。而音樂的表現形式,亦由琴歌轉為琴曲,成為琴樂發展的主流。
古琴音樂是始於儒而成於道,恰是游離在封建制度之外的一種藝術,為自古以來徘徊在仕與隱之間的文人們,開了一個抒發情感的窗口。

台長: 凊溪
人氣(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