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04 09:56:31| 人氣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問答篇十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問答篇十二
1、問:如何降伏嗔恨心?
答:訓練「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之法,可使嗔怒止於未生時,是為無生法忍。即是:「諸惡不作,諸善奉行」,然後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說:「善惡諸念」不放在心上,心不受善惡業所染,自然心不生業,不生業即不生後有。另一方面,已生之業,將現種種順、逆諸境,則應以平等心去坦然承受,如此內心自然覺得泰然安穩。若能如此,則雖受諸受,其內心亦感覺無所受,無所受即不生後有,是所謂:「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可使嗔怒止於未生時,是為無生法忍。
若訓練不力,而讓嗔怒生出時,則放開心量,了解原因,可令自心與嗔怒的對象互換立場,尋求解決之道,此為生滅法。如果錯誤在自己,實在沒有嗔怒的理由,若錯誤在對方,更不能有嗔怒,因為嗔怒的本身是一種很痛苦的處罰,那有錯在別人,卻處罰自己的愚人?莫怪佛曰:眾生愚癡!況且當你以嗔怒在處罰自己時,
或許對方並不知道,對方並不知道是最好的,如果對方知道了,必定樂翻了天。請發揮本能的智慧,也就是沒有八風的智慧,將會理解,不管如何,只要保持「沒有八風的智慧」,嗔怒與煩惱皆無任何存在的理由,如此必能了悟無生法忍。

2、問:請解釋「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一文中,「然欲授受此無法時,說、示、聽、聞佛法,即須動用意、眼、耳等諸根識」,俾讓學習者能找到一個學習的入口。
答:佛法本來非關說、示、聽、聞,及六塵識,故維摩詰菩薩以「默然」示不二法門,唯有「默然」最能離識而表達佛法本來意(法性義)。文殊菩薩以深般若智知其意,故大為讚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然以「默然」無法傳授佛法,因眾生無深般若智,故仍須藉六根塵為法船(相)。既是船(相),即非彼岸,故須脫去法相,方解如來真實義,故金剛經曰:正法亦應捨。眾生不知法性義,常處於法船中不知捨,或曰:須坐船一段時間,或幾世,或三大阿祇僧劫,方能至彼岸,故不願捨。若知法性義者,即知「覺悟佛道」本身已超越時空,也就是說「覺悟佛道」並非久學者易悟道,初學者難悟道,因悟道常在於一剎那間。不知此義者,已經放棄了無數個一剎那。法相本身就是塵,每次觀經、聞法,僅悟取其「般若智」後,並使心入此法行,自然能離諸法相,即名如法行,不涉亦不干擾任何有為法。故曰:「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此法全憑心意用功夫,請多看幾次即可了解。

3、問:何謂法塵?十八界、六塵中之法塵,不知如何闡述?及法塵到底有幾種?乃至法塵是屬色法?或心法?請用具體的方式說明。
答:有相就有塵,法相就是法塵,故曰:「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離諸法相,方能洗去法塵。否則著相修行,縱得三十二大人相,亦為魔眷屬。佛本無相,為傳佛慧業於萬世,故以銅、木、泥造其像,以其像入於寺殿中。既有相,即蒙塵,故設拂塵,以拂去佛塵,使之一塵不染,方契法義。佛即心,心本覺。若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又:法本身就是塵,故金剛經曰:正法亦應捨!打個比喻來說:如用肥皂洗手,洗去手上的污垢後,也要沖掉肥皂擦乾雙手才算洗乾淨,因為肥皂水也是污染源。如用法水洗滌本心,而不留半滴法水在內心,本心才能真正的清淨,因法本身也是塵。如此洗滌本心,稱名為「浴佛」。寺廟之「浴佛」只是法相的啟示而已,
非真正的浴佛。若不明此義,天天到寺廟「浴佛」,也無用,是謂著相修行!

4、問:一切修行,皆因妄執,是緣起(無明)三解脫法門;行空、無相、無願,是證性空。請解「無願」之說法?如何迴向利他,行慈悲喜捨卻無願?
答:若無我執,雖行慈悲喜捨亦無願;若有願反成我執,不名解脫。以己所修習之法,誠心、不欺瞞,用以引導他人修行,即是利他,亦可曰報佛恩。

5、問:既悟無生法忍,還有深般若可得?
答:深般若以無得而得,能令本心絕對潔白清淨的智慧,方名深般若。依此般若而得慧眼淨、法眼淨、乃至得佛眼淨,自能見一切法清淨,乃至見一切諸土清淨。故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能度一切苦厄……。心淨則佛土淨,心不淨何處有淨土?

6、問:「現前當來」是什麼意思?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裡,重點在那一句?那一字?
答:「現前當來」是說當今現在,勿須等來世。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重點在於:自性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心境),攝念佛人(攝意識心),歸於淨土(心淨則佛土淨),我無選擇,都攝六根,自然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7、問:在念佛過程中,子若憶母,如果母是彌陀時,能體會到這個「憶」字﹔如果憶的是自性佛時,可是這個自性佛自己感覺不到,怎樣去憶哪?請說明具體的方法,或者念佛的經驗體會供借鑒!
答:意識心與自性(子與母),是同體而異名。當心馳於外時,則生「有、有想、有願」,即所謂將生異心、生私心、生欲心、生所求心,此時名意識心。當念自性佛時,此念當下清淨,此念即是自性本身,非另有一個自性可感覺,此時心空、無想、無願即是清淨本心,自然都攝六根,歸於淨土(心淨則佛土淨)。故圓通章曰:「母子相憶,二念憶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故只要認知「念佛三昧」之真實義。自當直心念佛即是,勿生善巧。請以此觀念,再誦幾次「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即可明大義。

8、問:依三昧論圓通章言:「我本因地」,此我若只指自性而言,差矣!不圓矣!不俱足矣!失三昧矣!「我無選擇」此我若以「實」解,亦差矣!盼再釋?
答:大勢至菩薩言:『我本因地』,是指大勢至菩薩之自性本因地,佛、菩薩、眾生之自性三無別,本自圓滿,何有失三昧。
「我無選擇」,更是了得,不管從八萬四千法門中之任一法門而入,若能使自己到「我無選擇」的境地,即是入「不退道場」中,將得三昧,能總攝一切諸法。故念佛三昧經曰:「念佛三昧,則為總攝一切諸法,是故非聲聞緣覺二乘境界。」如果作其他的解釋,亦無不可,因為立場、境界不同,自然會有不同的見解,故法有「一水四見」之說;行有「三獸渡河」之別。只要若能建立如此知見,自然念佛句句清淨,念念正覺(佛)。故有「一句彌陀,滅罪恆沙!」之說。

9、問:念佛三昧?觀淨土三經,裡面並沒有念佛三昧?
若真要說,也只是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會現其身來引導。不知念佛三昧是世人編出來的,還是佛本意呢?
答:淨土五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出自楞嚴經。「……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要釐清一個觀念,不管是淨土三經或五經,甚至是淨土宗、禪宗、密宗所用的經典的,都不是佛或佛經本身的分別,而是後世成就者或學人,依與自己的講義較符合的經典,做歸納而分別出來的。若至甚深法時,諸法是相通無礙的,千萬不要去區分這些,否則會阻礙自己的學習。最好不要自己對某經的法義不能貫通,就懷疑此經的起始,相信有高僧大德早以貫通淨土五經,乃至一切經典。
君所言:「若真要說,也只是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會現其身來引導。」其實這就是「老實念佛」的精神所在,也是一種淨心的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對古時候有九成以上的文盲社會來說,非常有效,且當時資訊,可以用「沒有」來形容,所以更突顯其重要性。但今非昔比,想用此法達成淨心的效果,已近乎不可能了。如果您還可以的話,那恭喜您,並敬佩您!因為這是一種不須明究理,只管相信再相信的方法,看似簡單,實比登天還難。因為當今資訊發達,人心不古,真能直心念佛者百萬難舉一。
現在所說念佛三昧,也是終歸於老實念佛,只是要在「正遍知」下老實念佛。故曰:只要認知「念佛三昧」之真實義,自當直心念佛即是,勿生善巧。直心念佛與老實念佛同義無別。

台長: 平常人
人氣(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