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22 21:38:59| 人氣6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學 恩師開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只有260個中文字,是對「真心」、「真我」的描述,也是對「般若」的素描,更是一種般若修行的法門。

學禪常說「歸家穩坐」、「家山路遙」,這個「家」就是心經所說的「空」。出了家門,分別取相,空即是色;入了家門,對境無心,色即是空。一切眾生在空中生生滅滅,當生滅滅已,即涅槃現前。「空」是我們生命的家,在家中,一切生命的本質,無二無別,都是一樣。

一、開顯體用
生命的當體是「空」,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所以,眼前的一切,都只是變異生滅的假相。當諸行「生滅滅已」時,即顯「諸法空相」的本體。

又因「般若」是一切種智,一切智的根源,所以「般若實相」當體亦空, 恩師說「當體就是安祥」。

既然生命的當體是空,那麼「萬事萬物無不以空為素材」,「以空作器,器器皆空」,萬事萬物都無真實的自我,從空裏來,又回空裏去。「空」既是一切行業、一切萬有的因,也是一切行業、一切萬有的究竟果報,一切因果都在「空」中生滅。因為是「性空」所以「緣起」;因為是「緣起」所以「性空」,「性空」與「緣起」是互為因果的。

生命只有在「行深般若時」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才是「全體大用」。從此不再「認賊作父」做「假我」的奴隸,過著舒暢沒有煩惱的人生;也只有「依般若故」才能心無罣礙,不再有任何執著,從束縛中解脫,生活自由、自在。所以,修行一旦「悟空」即是同時證得「般若」與「解脫」,「般若與解脫」是空的屬性。

在心經260個字中,只有提到一個「心」字,即「…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究竟涅槃」。似乎在開示我們,只要擁有「無罣礙的心」,用「無罣礙的心」去生活,便有證得「涅槃」生命的一天。這「無罣礙的心」是從「無所得故」及「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而來,所以是一切不留卻又包容一切;一切圓滿卻又一無所得,這不就是安祥心態的描述嗎?

二、開顯「禪」必須具足「正見」與「正受」
(一)「照見五蘊皆空」即是明心見性的「正見」
人,如果只用六根、用感官去感受生命,結果都是錯誤的。因為感官的作用是有時而窮的,常常會執假為真,執幻為實。例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又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又如病翳空花等。

恩師說若能「用心若鏡」,結果就不一樣。「用心若鏡」是照見「諸法空相」的法門,一個人若能「用心若鏡」的去修行,就像鏡子照物一般,心力只會集中在鏡內,不會分心於鏡外,「制心一處,事無不辦」;又於鏡內觀照,佛來佛現,魔來魔現,人來人現,不但沒有分別心,來去也不停留,從此生命就不再「執有」,契入「離執禪定」,「空相」就出來了。

若能「用心若鏡」,就能「照見五蘊皆空」,而「照見五蘊皆空」就是正見的最高層次─明心見性。

(二)「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唯享安祥的「正受」
「信心銘」說:「欲得現前,莫存順逆」「良由取捨,所以不如」,也就是說「分別心」是使我們的生命迷失、走入歧途的罪魁惡首。所以修行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練習降低「分別心」,乃至拋棄「分別心」。偏執的「分別心」是學法最大的敵人,戰勝它,消滅它,就是「行深般若」的第一步。行深般若即是正受,即是安祥,進入安祥禪的第一階段「離執禪定」前,必須先戰勝偏執的「分別心」,「分別心很強的人,要快來學安祥禪」。

(三)禪定三階段
「執」是理、事二障的根源。理障障菩提,事障長煩惱,都是因為「執著」故。修行一旦進入「離執禪定」,心態就隨之改變,既不迷於觀念遊戲,也擺脫外界的干擾, 恩師說「當下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沒有私欲、沒有私心,什麼都沒有了,但是我還在」。

生命踏上「離執禪定」,般若自然發露,產生一種「淺淺的空的覺受」,感受到淺淺的「自覺自在,自在自覺」,煩惱減少,入些許清涼地。

但是依 恩師開示,修行如果只有「淺淺的空的覺受」,「正受」常常會把持不住,所以要進一步在離執禪定中作反省去執的功夫。對於自己一切遇緣即發的舊習、病根,與及累世以來的一切罪過、心垢,都必須堅定的把它拔除,丟掉;都必須將它洗滌乾淨,徹底淨化。這樣修行才是「找到方向,找到了對手,找到了敵人」,找到「敵人就是你自己」,然後勇敢堅決的打敗自己,戰勝自己,生命才得解脫,正受才能常久把持,一直到「安祥心態」趕都趕不走時,就是心經所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故,入「無執禪定」的心態。

三、開顯無為法
從 恩師在「心經淺釋」的問答中,學禪的人可以獲得幾種啟示:
1、學禪如果能「用心若鏡」,在般若觀照之下,即得「照見五蘊皆空」。

2、學禪如果在在處處都能保任「空空朗朗、清清楚楚」的安祥心態,那麼「你做什麼都是『全體大用』」為學大用,變化氣質;全體大用,變化心態。用秒秒安祥的心態去生活,即是全體大用。

3、學禪如果於一切法,不起分別心,更無染著,「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念念自知,時時自覺」,就能漸入「自觀自在,自在自觀」的菩薩心界。
又在「心經淺釋」的問答中, 恩師更多次(11次)慈悲的提示我們,經上所稱「行深般若」、「摩訶般若」就是大家「現在的心態」。(按:無為法只須明講,就已經是傳法了,並不須要什麼形式、什麼理論)也就是告訴我們,在師父說法面前,大家已經是開悟的心態,以心印心,師徒間心心不異,若能保任這個心態,當下「法身現,當體空」「當體安祥」,其所顯現的就是個純潔無瑕的生命覺海,因為「只有自在的(獨)覺受」其他的一切「都空了!都被解脫了!都被般若了!」。 恩師更進一步說,這個就是「真正的修行」「沒有比這個更快的,沒有比這個更簡單的,這個是無為法」。

後語:
境風搖搖吹不息,心波滾滾隨伊去。
不到波波盡頭處,那得如如真實地。

台長: 安祥禪讀書會
人氣(6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