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1-05 23:42:01| 人氣1,5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北濱奇景在龍洞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北濱奇景在龍洞

                                                                            ..  劉振雄 


                      


 
   


第一次聽到「龍洞」這個地名,是在七十二年的夏天。我應該算是後知後覺了吧!因為已經有人為這個地方的特殊地形,多變的風雲氣候而來過十數次,又聽說這裏是登山朋友們訓練「攀登岩石」的好場地。

慢慢的,龍洞成了攝影圈子裏同好的熱門題材,入圍的攝影作品中,從那裏拍回來的照片逐漸增加,幾次我到台北會,看到牆上展出的優秀作品,就有好幾張來自龍洞,它給我的印象是怪石嶙峋、巨大、垂直高聳、氣勢磅礡、海水鮮藍清澈,可見底,令人神往;但是,「龍洞」並不是一個大眾化的觀光勝地,所以,去的人不太多,知道如何前往的人也不太多,正因為如此,當地還保有一片清純的自然風貌,是攝影朋友創作的好地方。

七十二年的七月,台北會舉辦旅遊攝影,目的地是濱海龍洞,為了一睹龍洞的真面貌,我自然搭上了這班攝影專車。百聞不如一見,此行在充滿新奇的心情下收穫頗豐。

有關介紹龍洞的文稿,先進們在台北攝影月刊和中華攝影週刊都曾發表過,對於這篇補遺性質的圖文,余自勉儘量寫人之未寫,拍人之所未拍,方不致有模仿重複之嫌。

七月二十四日,天氣晴期,是一個炎熱的暑日,車子由基隆走濱海公路,經過瑞濱以後,沿途是緩慢的上升坡道,遙望碧海青天,波濤拍岸,景觀絕佳,較之台灣東海岸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我們穿過濱海隧道以後,車子蜿蜒上升至濱海公路的最高點,這個地方,就是龍洞岬的嶺頂,而我們所要到的目的地,即龍洞岬向海外延伸的海岸石壁,當我居高臨下親自目睹時,眼界真是為之一新,因為同是濱海公路,龍洞完全是由堅硬的白砂岩構成,和筆者上期在本刊所介紹之沙灘景緻徹徹底底的不一樣。

除了青一色的海天之外,就是如刀削般灰色的大塊岩石,以攝影的觀點來說,這裏的景,色調統一、單純、場面大、氣勢恢弘,不論是視為主題來描寫,或是以人物酌景,無不適宜。

那天,台北會安排了美麗的模特兒,使同好的軟片消耗得更快,加上登山攝影專家李坤山沿途照顧全隊的安全,簡榮泰、賴振聲指導攝影的方式,天時、地利、人和的絕配,同行的每一位好朋友一定大有斬獲。

我突然有一個感想:以拍小姐起家的台北會在活動的安排上,近一年來逐漸有了轉變,姑且不論其得到了多少共鳴,多少回響,但活動組幹部的用心良苦、立意正確、工作辛勞,可嘉可勉;就我所知道的,如雪山之行、東港之行、二龍村之行、龍洞之行、小硫球之行,乃至於計畫中七十三年二月的鹽水之行拍攝蜂炮民俗等,都是致力於開發新的攝影題材,花費了不少心血,余衷心希望台北會能再接再勵,矢志成為國內最出色的攝影團體……

如果站在高處俯視「龍洞」的「形」,可以將它區分為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份,那次我們以龍身為主要的活動範圍,岩壁的落差起伏很大,由三十公尺至百餘公尺不等,所以,攀爬龍洞不太簡單。

在暑日移轉照射之下,龍洞的光影效果不斷的變化,同一個角度,上午和下午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一樣,如何巧用相機,在適當的角度按下快門,這就是把玩攝影的樂趣吧!

隨文所附圖一是張牙舞爪的龍洞實景(十七毫米拍攝);圖二則是一位攝影同好在岩石上傴僂獨行,他背著器材,頂著炎陽,但步伐剛毅,使人覺得攝影創作的路途竟是如此遙遠,如此艱辛(二十八毫米拍攝)。

由圖三可以看到九十度筆直的峭壁,難怪登山者要選擇這裏做爬岩的訓練場,圖中點綴的人物是同行的林欣眉小姐,何其瀟灑(五十毫米拍攝)。「人」為萬物之靈,但是在龍洞的這種大場面之下,人,又何足為奇?小不點兒一個,這真是上蒼造物的神奇啊!

以上照片都是由黑白軟片拍攝,黑白底片在余攝影過程中佔有極重的比例,至今不歇,但今日黑白攝影除底片稍廉之外,沖洗材料已節節價昂在彩色之上,給攝者帶來極大的壓力,無怪乎人稱今日乃彩色之時代也。

在回程的路上,大家都顯得很累,因為要上坡回到高處的公路,還有一段路要跋涉:龍洞雖然沒有土產可買,但是我們卻帶回來珍貴的底片,對於拍照的朋友而言,這比其他任何東西都顯得重要。

此乃我第-次認識龍洞,回顧自己所拍的照片,只覺耳際似乎還飄著風聲和浪聲,有節奏的沉沉應和,在那北濱奇景-龍洞。

 

          (刊載於台北攝影月刊)










 

台長: 四方美學
人氣(1,592)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回顧來時路 |
此分類下一篇:滄桑之美
此分類上一篇:鏡底乾坤變化多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