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14 18:07:52| 人氣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土地與音符 - 奧地利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上大概再沒有這麼一個國家,讓人將之與音樂的聯想這麼緊密貼合。維也納,音樂之都;薩爾斯堡,音樂神童莫札特的故鄉。其餘的無數音樂家,或長或短將此視為第二故鄉,或者客居此地一段時間。走在維也納的街上,音樂廳、歌劇院櫛比鱗次,我不禁要想:是怎麼樣的文化能讓古典音樂發光發熱、溢出貴族宮廷而融入庶民生活?

到維也納之前,聽說每個維也納人或多或少精通一項樂器,我其實懷疑無多,只覺這應就像巴西人多少會玩點足球是一樣的道理。

是晚,當我赴音樂廳欣賞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的演出,看到眾人無不衣香鬢影盛裝出席,禮服大衣之派頭就像任一我們所熟悉之頒獎盛宴,我有些自慚形穢,卻也開始有點輕微的懷疑:真的,這會是深入市井小民的主流文化?抑或其實只是少數人的生活流風、碰巧很符合世人艷羨風雅的脾胃,從而使維也納音樂之都的美名不脛而走,吸引眾多喜好音樂者遠道而來,意外締造成之良性循環?

或者,其實我應說,我更關心的:音樂,在維也納、在奧地利,究竟是生活的一部份,或者是一項產業?

我其實多慮了,隔日在城裡某家店裡,我問了是否每個人都精通一項樂器這個問題,答案是否定的。不過,旅行社棕髮藍眼的櫃員認真地說:即使不會演奏樂器,但是每個人的音樂素養絕對不是問題,聽音樂或者盛裝聽音樂會,是文化的一部份,毋庸造假,更不會有為增清高而聽音樂會的情事。音樂,就是我們的生活。況且,音樂是奧地利不可或缺一項重要資產,每年為國家賺進大筆外匯…

似乎,音樂是生活,音樂也是外匯。音樂之價值不因其太有真正之金錢價值而減損。

我決定不再想這個問題,第二個晚上,再穿著我的不甚正式的西裝赴另一場仍舊是衣香鬢影、中場間人們細聲寒喧、啜酒,看甚優雅無比的音樂會。這回,我諦耳傾聽,音樂似乎較前夜更加繞樑,而廳外,竟飄起了三月的微微細雪…


哈布斯王朝與滑雪王朝

奧匈帝國宰制歐洲數百年直至二十世紀初王儲遭暗殺乃至帝國崩解。在此期間,奧國一直是歐陸強權,影響力遠及東西南歐,其文化、建築與生活語言無不深深影響捷克、匈牙利、德國等等諸國。只是,二十世紀似乎不是奧地利人的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又經奧地利出身、在德國得勢之希特勒幾加摧殘,奧地利至世紀中期後只淪為歐洲小國,政經影響力無足輕重。很可以想見,這根本是十九世紀末期乃至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所面臨情形的翻版。

縱使如今盛世太平,但是奧地人大概隱約知道,帝國之盛年,怕是不會再重來了。這不僅顯示在奧地利的國小民寡、也在其各項重輕產業無法在世界甚至歐洲取得太多優勢中看出。奧地利的強盛,如今只是精神上的,是音樂上的,是政治上嚴格少貪污、是環境上整潔謹開發。但是要再論所謂世界強權,如今,奧地利是淡出世界舞台了。

不過,奧國人民似乎在另一方面找到了出路、創建了新帝國-滑雪。在世界各項滑雪錦標賽、或者冬季奧運賽事,只見這個小國以其少數的人口資源,贏得極大多數的獎牌比例。奧地人失了軍事版圖,卻在雪地中重建泱泱帝國。與奧國人民的攀談中,隱隱約約,總能感受到他們對雪賽隊員的驕傲與倚重,此就如同足球之於巴西、義大利,棒球之於古巴。

三月初,我在維也納往西的火車上,地勢愈西愈高,未化的積雪也愈來愈深,接近薩爾斯堡,靠站時不斷有人拿著龐大的雪具上車,是亞熱帶台灣所沒有的景觀。我知道這些人多數要前往奧國在西境的滑雪聖地-茵斯布魯克,一方面滑雪,一方面再造哈布斯百多年前的皇朝聖世!

台長: A.Lien
人氣(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