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2-17 22:00:20| 人氣6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複製人的悲歌--《蠍子之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複製人的悲歌
--《蠍子之家》
張子樟


「桃莉羊」的問世是對人類生老病死不變的自然法則的重大挑戰,複製的功與過可能一時也說不清楚,但它對人類傳統倫理的衝擊卻是肯定的,尤其從「桃莉羊」的複製聯想到人的複製時。「複製人」是人類直接向死神挑戰,也是科技成就中一項最讓人非議的話題。《蠍子之家》(The House of the Scorpion)作者南茜.法墨(Nancy Farmer)結合了人的複製與器官移植的理念,寫了這本震懾人心的科幻小說。
這本書雖被定位為科幻小說,但細讀之後,我們會訝然發現,作者的敘述焦點並沒有完全集中於科技,反而集中於故事的社會學、心理學和人的情緒層面。它的範疇極為廣泛,無所不包:科學、歷史、地理、健康、心理學、科技等。故事的鋪陳不只仰賴敘述,對白所佔比例相當可觀,對於書中人物的了解是不可或缺的,例如:主角馬特的保鑣塔姆林的真正自我是藉由東一句西一句的評語(comment)洩露出來,讀者要費心去自行拼湊,才能看出塔姆林的性格全貌。角色刻畫的細膩成為這本書最令人讚賞的地方。


主角馬特是複製人,直接從母牛「收割」來的無父無母的「人」,準備未來充當鴉片王國毒梟阿爾.帕特隆移植器官之用。然而,阿爾.帕特隆卻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沒有在馬特的腦袋裡植入晶片,反而讓他接受教育,成為一個有思想、有知識的複製人,再也無法約束。
馬特離開溫室,陷入鋸屑裡所受到的折磨只是在為他陷入白骨場的考驗作準備。進入大房間,他便開始漫長的自我發現的「追尋」(quest)過程,來確定自己的身分。因此,在完成「在家-離家-返家」的辛苦歷程後,他重返鴉片農場,準備搗毀鴉片國。
一百四十二歲的阿爾.帕特隆是個令人畏懼的角色,怪異的童年生活是他心裡不正常和行為暴虐的主因。塔姆林對他的描述最為貼切:「阿爾.帕特隆有他好的一面,也有他壞的一面。黑暗才是他真正的一面。他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在他年輕的時候,他有過選擇,就如同一棵樹打算往哪裡長一樣。他生長得又大又茂盛,覆蓋了整座森林,但是他大部分的軀幹是扭曲的。」他的毒品帝國建立在殘暴的機制上。長生不老的強烈意念讓他一再移植複製人的器官,沒想到最後卻栽在馬特看護人塞麗亞的手中。她用毛地黃、皇帝蝶給馬特長期使用,讓他的心臟變得虛弱,不能進行移植手術。阿爾.帕特隆終究無法戰勝死神。
配角中以塔姆林最為搶眼。他因年輕時曾犯下重罪而內疚,以細心照顧馬特作為補償。他帶馬特到一個阿拉克蘭家族不知道的地方,告訴馬特的身世、呆瓜的特性、阿爾.帕特隆的陰暗面。他鼓勵馬特逃亡,教他如何利用大自然求生。因此,馬特懂得如何辨別善惡。最後,他更以一種特殊的葡萄酒,與一群惡徒同歸於盡。他服侍惡人多年,卻能擇善固執,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個典型的圓型人物。塞麗亞的刻畫也頗為出色,長年活在阿爾.帕特隆的陰影下,依然堅持自我,為了救馬特一命,更想出長期服毒的絕招,讓毒梟只得服膺自然法則的召喚。其餘如湯姆、馬莉亞、費麗西姬、史蒂文等人,都趨近扁平,更加襯托塔姆林與塞麗亞的不凡。

作者是創作高手,她巧妙使用象徵語言和輕描淡寫的手法,緩緩激起讀者的好奇心和懸念。在她筆下,馬特不是自然法則的產品,卻嚮往大自然的一切,處處利用大自然景色來突顯馬特的心情轉化。她花費不少篇幅來細緻刻畫馬特對花草、鳥獸的感受。不論馬特身處何地,他最感興趣的是「綠」色。以大自然的綠色對照機械化社會的冷酷。藉由馬特的遭遇,作者激起讀者對複製的同情,而對那些不把馬特當「人」看待的人,感到憤怒。另外,這部多面向的作品同時提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人的意義、生命的價值、社會的責任等,但並沒有明顯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待讀者去細細咀嚼,並反思複製人的未來:複製人的社會地位在那兒?他們會受到平等待遇嗎?他們可以與正常人結婚嗎?生下來的孩子又如何定位?
作者擅長以具體的實物來描繪抽象的現象,例如:「老鼠就該學著不要把腳印留在奶油上。」(偷吃不要忘記擦嘴)「任何下水道裡的老鼠都可以撒謊。」(人一撒謊,就像下水道裡的老鼠)「她的臉好像是一張拉下來的百葉窗。」(一百零一種的表情)「就連蟑螂都要搭車到別的地方。」「只不過耗子們都搬到了條件更好的貧民窟去了。」(窮的不能再窮)讀者讀到這些具像又略帶幽默的酸辛文字,在會心一笑之餘,一定會感慨良多。但讀者同時也不要忘記作者特別強調的「反烏托邦」想法。
馬特逃走後,掉入農場巡邏隊手中,便處於一個充滿共黨宣傳口號的世界:「工作就是自由,自由就是工作,辛苦是有代價的。」「生產線的紀律與人民大眾的利益息息相關。」「致力於國家繁隆昌盛是每個上進公民的美德。」加上所有的孩子們必經背誦「五條好公民準則和四種正確思想的表現。」這些敘述難免會使讀者回想到《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或《記憶傳授人》的情節。烏托邦畢竟是虛構的理想世界,未來的世界如果是如此這般,那就不是大家所嚮往的。另外,書中對白骨場的描寫也讓人想起路易斯.薩奇爾(Louis Sachar)那本強調罪、罰與救贖的《洞》(Holes)。
當然,馬特在白骨場鼓舞查丘求生的一段話,極可能作者故意突顯的人的生命意義。馬特重複了塔姆林的話:「……閉眼等死是動物的做法,因為他們不懂得希望,但人不一樣。他們跟死亡抗爭,不管事情有多糟,有時候,即使情況對他們非常不利,他們還是贏了。」這時作者已經把馬特提升為「人」,所以瑪莉亞母親埃斯帕蘭莎最後所說的話:「……同一個人在同一時間不可能有兩個版本,他們其中一個—那個複製品—必須被聲明為非人類。但是一旦本尊死了,這個複製品就取代了他的位置。」更確切確定了馬特是「人」。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6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