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05 05:00:28| 人氣2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健康諮詢】我要 在家生小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口述‧圖片提供/許綺文
採訪撰文/吳孟芳 美麗佳人雜誌 Mar 04


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嚎啕大哭,因為我們是用愛與溫暖,用笑臉來迎接他……


如同八年前從沒想過會結婚一樣,我也從沒想過要生個小孩。「不生小孩」更是與先生(賴吉仁,生態畫家)婚前的協議之一,因為從事生態工作與關懷周遭環境的我們,不想再為台灣帶來更多的人口壓力。

況且,妳我存在的社會,充滿著太多的「比較行為」,「競爭」是為主流價值,而競爭底下肯定有「犧牲」,好比第二名學生所受到的差別待遇與冷漠。小孩在「競爭」的環境中成長,不會有「快樂人生」。我與先生很清楚,這條曾令我們感受痛苦的道路,決不能再讓孩子走上去。

社會上有很多值得關心的事,尤其是有形、無形供人們吃、喝、拉、撒、睡的環境,我們常與社團合作、討論如何讓地方變得更好。所以政策討論、垃圾分類、社區老樹、老屋維護等,都是我們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經常論及的話題,甚至,為盡心流浪動物問題,我與先生前後收養了七隻貓、狗。

接受生命到來
不過,雖然我們一直很小心,為避孕做好準備,但孩子卻還是在無預警的狀況下到來。確定懷孕的一剎那,我滿臉錯愕,心情沮喪到了極點,久久無法相信「有了小孩」的事實。矛盾與掙扎轉換間,坦白說,我曾經考慮過要墮胎,只是拿掉孩子,畢竟有違我們「尊重生命」的信念。最後我與先生都同意,既然孩子選擇來這裡,就要好好地把他生下來。

一個星期後,我的態度由強烈地不要變成全然的接受,並調整生活步伐,為迎接新生命做準備。於是,我們愛孩子的具體展現,就從幫他找到一個最人性、最舒適、最自然的生產環境開始。而且,不知是受到荷爾蒙改變的影響,抑或是母性洋溢,我變得每天都很開心,就算是一個大家都不能苟同的爛笑話,還是能惹得我哈哈大笑。

為了豐富生產過程知識,我開始閱讀大量關於分娩、育嬰的文章、書籍,卻也驚訝地發現,原來在台灣要成為一名媽媽,竟要經歷過那麼多不合理的對待。尤其是看到《還我健康》一書與《台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文章後,才知道產婦在醫院似乎例常要做的灌腸、禁食、吊點滴、剃陰毛、揹胎心監視器與割會陰等根本是可以不必要受的罪。

要人性化的對待

再詢問其他媽媽們後,相互印證下,我可以想見的是,產婦一住進醫院就會被帶去剃陰毛、灌腸、打點滴,給肚皮戴上胎心監視器後,一連好幾個小時都得躺在床上,連翻身也難。不能去廁所,想要小便只能躺在床上用便盆解決。沒有親人在身邊,周遭都是產婦,充耳都是因陣痛而喊叫的呻吟。
有太多的人同時要生產,護士、醫生以公式化的運作過程執行、回應產婦的需求,態度冷淡。產房頓時變得像嬰兒工廠般,生產線上去個別的特質,統一動作、姿勢,只管生產效率,不管生孩子前母親特別需要的撫慰。分娩的時候,在會陰處被劃上一刀,甚至,只要因為生產時間較久,就會以剖腹的方式取出嬰兒。

根據報導,以2000年為例,台灣三十萬名的新生兒中,剖腹產率約35%(世界排名第三),相當有十萬五千個是剖腹產。而會陰切開率約98%,但科學醫療則支持會陰切開率應在20%。灌腸與否其實無關初生嬰兒的感染率,空腹更只有確定剖腹產時才有幫助,但台灣媽媽幾乎都是餓肚子在生小孩。再者就連監聽嬰兒心跳,也只要每15至30分鐘監聽一次即可,根本不必要把媽媽們都綁在床上。

更有國外醫生直指,台灣生產環境落後世界20年。雖然台灣醫生堅稱他們是以安全為考量,但過度醫療介入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台灣女人自然的生育能力。

居家生產的決定

醫院就會被帶去剃陰毛、灌腸、打點滴,給肚皮戴上胎心監視器後,一連好幾個小時都得躺在床上,連翻身也難。不能去廁所,想要小便只能躺在床上用便盆解決。沒有親人在身邊,周遭都是產婦,充耳都是因陣痛而喊叫的呻吟。
有太多的人同時要生產,護士、醫生以公式化的運作過程執行、回應產婦的需求,態度冷淡。產房頓時變得像嬰兒工廠般,生產線上去個別的特質,統一動作、姿勢,只管生產效率,不管生孩子前母親特別需要的撫慰。分娩的時候,在會陰處被劃上一刀,甚至,只要因為生產時間較久,就會以剖腹的方式取出嬰兒。

根據報導,以2000年為例,台灣三十萬名的新生兒中,剖腹產率約35%(世界排名第三),相當有十萬五千個是剖腹產。而會陰切開率約98%,但科學醫療則支持會陰切開率應在20%。灌腸與否其實無關初生嬰兒的感染率,空腹更只有確定剖腹產時才有幫助,但台灣媽媽幾乎都是餓肚子在生小孩。再者就連監聽嬰兒心跳,也只要每15至30分鐘監聽一次即可,根本不必要把媽媽們都綁在床上。

更有國外醫生直指,台灣生產環境落後世界20年。雖然台灣醫生堅稱他們是以安全為考量,但過度醫療介入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台灣女人自然的生育能力。

居家生產的決定

醫院就會被帶去剃陰毛、灌腸、打點滴,給肚皮戴上胎心監視器後,一連好幾個小時都得躺在床上,連翻身也難。不能去廁所,想要小便只能躺在床上用便盆解決。沒有親人在身邊,周遭都是產婦,充耳都是因陣痛而喊叫的呻吟。
有太多的人同時要生產,護士、醫生以公式化的運作過程執行、回應產婦的需求,態度冷淡。產房頓時變得像嬰兒工廠般,生產線上去個別的特質,統一動作、姿勢,只管生產效率,不管生孩子前母親特別需要的撫慰。分娩的時候,在會陰處被劃上一刀,甚至,只要因為生產時間較久,就會以剖腹的方式取出嬰兒。

根據報導,以2000年為例,台灣三十萬名的新生兒中,剖腹產率約35%(世界排名第三),相當有十萬五千個是剖腹產。而會陰切開率約98%,但科學醫療則支持會陰切開率應在20%。灌腸與否其實無關初生嬰兒的感染率,空腹更只有確定剖腹產時才有幫助,但台灣媽媽幾乎都是餓肚子在生小孩。再者就連監聽嬰兒心跳,也只要每15至30分鐘監聽一次即可,根本不必要把媽媽們都綁在床上。

更有國外醫生直指,台灣生產環境落後世界20年。雖然台灣醫生堅稱他們是以安全為考量,但過度醫療介入過程中,完全忽視了台灣女人自然的生育能力。

居家生產的決定

我定期去婦產科做產前檢查,並在醫生的推薦下,於懷孕36週時轉診到大醫院,為生產做準備。
除醫院生產外,台灣近期亦出現「居家生產」的非主流聲音,透過網路,我也與一些曾在家中產子的年輕媽媽聯絡,她們提供我在家生產的資訊與經驗。但因對兩者都還存有疑慮,所以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究竟是去醫院生?還是在家生?

其實,我對生產過程最大的要求,是希望先生能夠陪伴在身邊,與我共同經歷生命中重要的時刻。然而當我向醫生詢問先生陪產的可能性時,得到的答案卻是含糊又否定的。再問灌腸、割會陰等「配套」措施可不可以免除時,醫生更明白地表示,如果不喜歡這些,就不要來醫院。

根據產檢報告,我的健康狀況良好,這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十足信心,相信可以平安地生出孩子。生命延續的過程中,若有先生陪伴,除了能分享人生經歷、增加我的信心外,將來他與孩子的關係也會更加緊密。於是,知道醫院不可能符合我的期盼後,40歲又懷孕38週的我,終於為自己與先生、孩子,做出人生中最重大的決定:我要在家生小孩。

產婦不是病人

懷孕不是病,我不要在醫院被當成病人,接受冰冷或不是針對我個人特質設計的、僅要求快速的對待。我要我的孩子,在一個溫馨的、充滿愛與祝福的地方,開始他的生命。這也是尊重母親、孩子,尊重生命的決定。
曾經也選擇居家生產的賴慧滿女士,介紹很多國外生產的資訊,並根據自身經驗給了我滿滿的信心。她說:「生孩子應是被祝福的,既使是疼,要將這疼轉成生命激盪,也會是一種享受。比起大醫院的生產流程,在家生產更美、更浪漫。」

而助產士的人選方面,在親朋的奔相走告,與過來人口碑推薦下,反覆考量,最後終於選定一位五十幾歲具豐富接生經驗的楊素青女士。

受過助產等相關醫學訓練的助產士,以「內診」(以手伸入觸摸)的方式判讀嬰兒與母親的狀況。她們對於難產的定義,與醫院不同,並不因為生產時間久,而否定產婦自然生產的能力,並且,除非像前置性胎盤或骨盆明顯太小等狀況,否則就連胎位不正、臍帶繞頸都不是問題。

另一方面我也持續地產檢,確保身心處在最佳的狀態,若遇緊急事件也能立即送醫。預產日是去年的7月20日,我14日提前回娘家準備待產。21日下午,羊水破裂,我以為就要生產了,趕緊打電話給要來陪產的朋友們,喜孜孜地竊笑:原來生孩子就這麼容易。

生子之痛來臨

沒想到,就當好友連夜從中部北上,也準備好了她們的溫馨祝福後,我的陣痛竟不規律起來,間隔距離忽短、忽長,有時還根本不會痛。在助產士趕來內診後,判定小孩離出生,還早得很!

但陣痛就一直這麼持續著,三天過去,精神體力耗盡,所幸老公、朋友、助產士不分日夜照顧著我。沒有人開口責備,大伙用耐心、愛心,讓母親的身體來決定,何時才是最適當的分娩時機。因為選擇待在家裡,所以我可以用最舒服的方式度過,需要時能夠走動、喝蜂蜜水、洗澡、聽音樂。縱使或有忐忑不安,卻仍感踏實與安穩。助產士話也不多,整個生產過程全由產婦與腹中胎兒主導。

不敢說,沒想過要去醫院,快速解決痛苦,但總想努力了這麼久,尊重生命的態度不容輕忽,最後我們還是選擇給自然、人性一個機會,在與助產士確認胎兒安全無虞的前提下,選擇繼續留在家裡。距離羊水破裂的五天半後(7月26日),終於在助產士的幫助下,順利產下一名男嬰。

生產時唱聖歌

生產的那一刻,身體的痛越來越強烈,但我的情緒高亢到了極點,就像有一位同樣也是居家生產的朋友郭玫君說,將陣痛想像成潮水,在來去之間,享受它,把感覺換成能量,這快感比性高潮還要強烈。於是,我興奮的身體裡能量盈滿,有股推力在流動,順著身體的律動,我在生產的當下竟唱起了聖歌。

突然明白,身體狀況被壓縮到了極致,體力耗盡,疼痛不已,但人的韌性與意志力竟可以如此堅強。人生再也沒有比此刻,更清晰不過的了。

我的先生,從原本的沮喪,抱著我痛哭,到見到孩子的頭冒出時,躍升為我的領航員,拿著鏡子讓我從反射中看見整個過程,用它來鼓勵我、幫助我,要我深呼吸、深呼吸;而我的好朋友們,都圍在身邊。

在這個充滿溫馨、祝福與感動的氣氛中,孩子一溜煙地滑了出來,大家都被這畫面震攝住,半天說不出話來。沒有立刻抱走孩子,助產士讓他躺在我的肚子上,靜靜地等待臍帶停止跳動,幸福洋溢,我整個人興奮到了極點,拼命地對著孩子說:「我愛你,你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孩子!」過程最後由我先生將臍帶剪斷,代表生產完成。

滿滿的愛用不完

孩子出生的時候,沒有嚎啕大哭,因為我們是用愛與溫暖,用笑臉來迎接他。只有在助產士以柔軟的毛巾拭淨身體並輕拍他以確定呼吸時,才呀呀地叫了二聲。直到現在,我的孩子賴頫(Life),都是用笑臉來反應,而我與先生也從不吝嗇地告訴他我們有多愛他,不會只在孩子哭的時候,才關心他。

比較起朋友在醫院的生產經驗,我發現,原來當媽竟是這麼高興的一件事,最重要的,在生產過程中我的周遭都是祝福。孩子也能從頭到尾跟媽媽在一起。
經歷生產的痛苦,我從一位太太變成了母親,也變得更強壯、更勇於負責。先生也因為目睹整個生產經過,與兒子能很快地親近。我們給孩子的愛,是用不完的。為尊重生命,選擇了在家生產,既使過程艱辛,但經由產道分娩,卻能給孩子一個溫暖的開始。

用耐心等待生命,將來我們也會用同樣的耐心與愛,期待他擁有快樂的人生。






台長: 飛天豬
人氣(2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