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9-03 15:33:23| 人氣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比較研究的一些聯想(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然,我得承認將內閣制與總統制的討論,拉開了時間與空間的面向,實在有點吹毛求疪,也就是說,將所有學術概念的穩定性,放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空間及歷史發展脈絡下,這種概念的穩定性,將會馬上崩解。沒有什麼概念可以經得起「跨越時空性」的檢驗。正義不行,權利不行,甚至說「什麼都不行」這個論斷,恐怕都不行。

回過頭來說,學術研究本身,必然要求一定概念上的穩定性,作為進一步討論的基礎。如果我們不對「總統制」、「內閣制」,甚至是常掛在嘴邊的「第五共和制」,有一定的、相對穩定的、差不多同意的制度性說明,那些所有的討論也將不可能。事實上,我們或許可以說,這就是韋伯(Max Weber)所說的「理念型」。資本主義有其理念型,威權主義有其理念型,而總統制、內閣制、第五共和制也都有。

「理念型」是必要的,否則學術對話將會失焦,而學術研究的起點也會融蝕。不過,有趣的是,當下研究憲法體制的問題是,根本忘記了對於憲政體制的掌握,是一種「理念型」的掌握,當下的掌握,不只不是理念型的把握,還是「理意化(réification)」的討論方式:即忘卻了歷史社會脈絡,將概念(concept)當作是實然(réalité),用形式來框架事實的發展。這樣偷懶的學術研究手法,不只會肢解歷史事實,因為過度的「意識型態」,而曲解事實; 同時,更因為憲政體制的辯論,具有當下性、高度的政治權力分配性,而在不同的政治立場透過「學術論辯」,爭取制度的正當性時,學術人也不再具有學術人的品格,而不過只是黨派政治立場的馬前卒。

學術可以,也一定會有其政治立場,但政治立場不一定只是「黨派」的,更不應該是黨派的附庸,而失去了學術人作為學術人的自主性。

我想,回想百年前面對俾斯麥德意志帝國的韋伯,這一段話是可以交待得過去的。「學術中立」,不是漂白了學術立場的無根,而是一種有其自身社會關懷,面對政治的自由與自主。

台長: 寄居蟹
人氣(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