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11 20:50:47| 人氣1,8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三奇三絕四君子"--大孤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孤山有句老話:先有孤山,後有奉天。奉天,是遼寧省會瀋陽的舊稱,曾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建都之地,為東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先有孤山,後有奉天,可見孤山鎮歲月的久遠。孤山確是一座古鎮,遠在虞舜、殷商時即屬營州,各朝各代均有建制。自清中葉至中華民國年間,孤山成為中國北方水陸重鎮之一,商船近達牛莊、天津衛、煙台,遠達大上海,商賈如雲。

  滄桑久遠的曆史孕育出大孤山雄厚的文化底蘊,“三大古風”、“三奇”、“三絕”、“四君子”更是聞名遐邇。

  若從空中看,始建于唐代的古建築群像一個繁體的“壽”字,取壽山福地之意,匠心獨具。大孤山古建築群分為上廟、下廟。上廟由藥王殿、玉皇殿、真武廟、聖水宮、龍王殿、佛爺殿、三霄娘娘殿、一層樓、觀海亭和佛塔組成,下廟由呂祖亭、天后宮、關帝殿、財神殿、文昌宮、地藏寺、十王殿、天王殿和古戲樓組成。一條中軸線貫穿聖水宮、天后宮和古戲樓,使上、下廟既互為映襯,又連為一體。而且建築技藝更加精湛,雕梁畫棟,垂脊飛甍,鬥拱雀替,磚雕壁畫,呈現出一派大氣磅礡的民族建築風采。大孤山古建築群,是東北現存的最完整的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古建築群,遊覽其中,像在讀一部書,一部有關宗教、建築、雕刻、繪畫、書法以及園林藝術的洋洋大觀。

  孤山的古戲樓,建于清道光六年,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大孤山古建築群的標志性建築,同時也是孤山鎮繁榮的見證。過大年、正月十五、端午節、中秋節,每年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更要唱上三天大戲。古戲樓最具匠心的,是它的屋頂。歇山式和硬山式兩種屋頂完美結合的建築形式極為罕見,成為大孤山古建築群三大奇觀之首。

 

 

    大孤山三十三峰之上,有樹木達274種。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僅300年以上的老樹達200餘株,有槐活到300歲,有柏長至600年,更有古銀杏已過了1300個生日。古木之中,圓柞生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年了,樹形狀奇異,非扭即曲,被人稱為逍遙自在的羅漢樹。文昌宮裏的元代古柏,高數丈,是文昌宮的鎮宮之寶,碑銘曰“相思圓柏”。古建築中的水杉,是一種極好的觀賞樹木,屬我國特有,是從白堊紀時就留下的樹木中的活化石。

  出觀海亭,就看到對面的兩棵古銀杏樹了,稱為“祖孫銀杏樹”。這兩棵古銀杏,是唐玄宗年間的僧人所栽, 歷宋、元、明、清至今,1300年過去了,銀杏已高過十丈,需三人合抱。銀杏樹生長極為緩慢,有“爺爺栽樹孫子見果”之說,所以,又稱“公孫樹”。大孤山的銀杏二王,都是雌樹,其姿其性,算是女中偉丈夫了。它們不但是大孤山四大名樹之首,也是整個大孤山的樹王。

  古詩有云:花能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大孤山由三十三座山峰組成,主峰海拔337.3米,山勢突兀,奇峰深壑,怪石嶙峋。“山體臥佛”、“石林峽谷”、“滴水瀑布”、“水底洞天”、“七星天”、“摩西石崖”、“十二生肖石”、“觀音石”、“孔明石”等景觀,構成一處天然石雕園。地球上發育最完整、保存最完好的丹霞地貌在此一覽無餘。

  天后宮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光緒六年(1880年)被大火燒毀後重修,是古建築群中最宏偉的建築。據考證,在同類建築中,大孤山天后宮是東北地區目前發現的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中國媽祖文化協會編輯出版的《媽祖文化報》稱:“著名的大孤山天後宮,是遼東半島最重要的天后宮之一,其雄偉壯觀的規模,可與天津天后宮媲美。”大孤山天後宮祭祀和巡遊活動的恢復,弘揚了媽祖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的仁愛精神,是媽祖文化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東港境內乃至東北地區的延續和傳播。

  大孤山古廟歷經滄桑。相傳始建于唐代,初名望海寺,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期間經曆了太多的改朝換代、戰亂紛爭,卻以頑強的生命力存活至今。這裡唐代屬安東督護府;遼代屬東平郡;金代屬婆速州;元代為婆娑府路;明代屬宣城衛鎮江堡;清天命六年屬後金勢力範圍,清乾隆中期以後屬岫岩廳管轄。千年古廟也隨治隨亂興衰枯榮。現存廟宇建築大都是清代中、晚期所建。

  據史書記載,明朝末年女真勢力進居遼東以後,曾大規模地驅趕當地的漢族居民。清朝定鼎北京以後,為了保護其所謂“龍興之地”,又對這裏長期實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流民進入開礦、漁獵,遼東黃海沿岸的千裏山川,直到乾隆初年還沒有設立任何州縣建制,清朝只在岫岩、鳳凰城駐守八旗兵設防。一部分山東農、漁民為了謀生,不顧封禁令,乘船順黃海北上,沿大連、莊河海岸一線進入遼東半島東部地區,過起了與政府“捉迷藏”的生活。鑒于進入東部山區的山東流民持續增加,清政府把熊嶽理事通判移駐岫岩城,正式設立了岫岩廳。才使進入東部山區的流民變成了由清政府管轄的“編戶”,並進一步吸引了大量移民的到來。

  到了乾隆後期和嘉慶年間,山東的漁民、農民大舉進入岫岩廳,在大孤山、花園口、青堆子、娘娘城一帶定居下來,促進這一帶的農、林、牧、漁業生產欣欣向榮。大孤山古廟群的大規模修複擴建,就是在這個期間進行的。長期生活在流動之中、缺乏安全感的外來流民,乞靈于神靈的保佑是再自然不過的了。1746年,恰有山東嶗山道士倪理休雲遊至此,在當地群衆的捐助下,開始著手在古刹遺址重修廟宇。現在,大孤山古廟周邊再不是當初荒涼的所在了。
    

  大孤山古廟建築群現有殿閣樓亭1276間,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隨山就勢呈階梯式布局,其中的天后宮是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天后宮,現在也是東北最大、地處邊境的媽祖廟。

   


        有朝鮮王子在此出嫁、日本僧人來此取經的傳說和經歷。其完美的造型,流暢的線條,頗具北方文化雄渾的神韻。古人建廟立寺,出于對戰爭、自然等不可抗力的敬畏,在于祈求平安,規避天災人禍。大孤山古廟建築群融“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思想內涵,也體現了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大孤山也因廟而成了東北名山。

 

大孤山位於遼寧省丹東巿西南方的孤山鎮

台長: Alex
人氣(1,8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海外旅遊(國外、大陸) | 個人分類: 〔媽祖在中國〕遼寧 |
此分類下一篇:盤點關東楓葉最美的地方
此分類上一篇:奇異的秋色 - 紅海灘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