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1-11 09:41:59| 人氣49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認知失調與月暈效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考完組織心理學的期末考後,大師兄問我說:「怎麼每次考試你都是第一個交考卷」?
我回答說:「我實在沒有考高分的動機耶」!

Blumberg and Pringle(1982)提出Performance=f(AxMxO)的定律:
A是Ability、M是Motivation、O是Opportunity,
三者交互作用下,才會有Performance的結果產生。

依個人的縱貫式研究來看,如果把Performance定位為學業成績的話,那麼我的動機很明顯是不足的。但如果把Performance定位為學習成就的話,那麼我的動機很明顯是高昂的。

這中間是不是有矛盾之處呢?

我國中就開始有個認定:「學習成就並不能完全用學業成績來證明」。當時有這樣的認知及行為,下場通常會是很悲慘的。所以畢業後高中沒考好,五專也不如己意,後來去唸了商職。唸了三年,社團、課外活動參加了一堆,三年的畢業成績出來,全班倒數第二名。

當社會普遍的價值觀與自己的相衝突時,在取捨時我做了第一次的妥協,於是我報名升大學補習班,用一年的時間來換一間大學來就讀。

依Festinger的理論來解釋,這是我在求學過程中,第一次出現的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註1>。

機會出現、動機高昂、一年期間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之下,我考上了某國立大學的商學院科系。

大學期間,我又恢復了我先前保有的價值體系:「學習成就並不能完全用學業成績來證明」。於是歷史開始如宿命般重演,大學的學業成績,又是全班倒數第二名。

所以人生劇本就如同倒帶般,我又開始進行了第二次的認知失調,準備用一年的時間來換一間研究所就讀。只是這次難度指數提升,因為我刻意選擇了資訊工程研究所,而不是自己熟悉的商學或企管研究所的科目來準備。

機會出現、動機高昂、一年期間能力不斷提升的結果之下,報名四間考上三間,我竟也考上了某國立大學的資訊工程研究所,幸運的是還是榜首。

因為我開始預期可能沒有第三次認知失調的機會,於是我刻意地把認知失調的時間再延續兩年。所以兩年後,我拿到了一張平約89.81的碩士班成績單,發表了三篇International Journal的paper,兩篇International Conference的paper,以利我游刃有餘地在就業巿場,充分運用了一般人存在的月暈效應(Hallo Effect) <註2>,來彌補這一生中,唯一四年的認知失調所帶給我心靈上的損失。

那麼這次再來唸第二個研究所,我會不會再有認知失調的情況產生呢?

Of Course!當然不會!

我不需要再一份成績單、再一個碩士學位來證明我的學習成就,我只要隨心所欲地修習自己想修習的課程、做自己想做的論文,因為就算沒有畢業也無妨不是嗎?

所以下學期的我,可能人會時常出現在中文系、音樂系、人類系、社會系…,那也就不足為奇了,呵呵!

註1: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於1957所提出,是一個人擁有兩個彼此互相矛盾的認知而產生不愉快感覺的情況。兩個認知如果不協調,會使人產生緊張、不愉快的感覺,因此必須設法改變認知以去除失調的狀態。

註2:月暈效應(Hallo Effect),是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某方面的優良表現,可能也會認定這個人在自己心目中其它方面的優良表現。

台長: Alex
人氣(49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