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18 10:54:56| 人氣44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像是已經分手的情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是誰?歷史又是什麼?學歷史可以讓我更認識自己嗎?我自己也摸不出一個頭緒!怎麼說呢?因為歷史是記憶的轉載者,歷史是一段長時間紀錄的工作者,但這卻讓我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原來我只是歷史的一小部分,另外還有一大部分需要透過文字、圖像、影音、甚至是文化的傳遞才能構成,學歷史讓我發現看事情要有始有終,要從小處著手,才能見樹又見林;透過歷史的敘述過程讓許多人都增加了想像力,我覺得歷史像小說一樣,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但,在這充滿意義的整體性或人們以為其所言、或所欲言的能夠得到特別顯示的整體意義看來,先決的條件應該是「我們真的從歷史自身完全了解歷史本身嗎?」換句話說,我們真的很明白歷史所言和它所欲言了嗎?

我覺得某些時候歷史像是一種詮釋學及從符號過渡到其所指的「顯性和隱性」的語言,從歷史這個詞(字面)的意義上看,它真的是那麼面面俱到、徹頭徹尾的「一部歷史」嗎?還是它具有人們要給予它的另一種意義呢?

歷史有一種特殊性和一種使命

在看完『歷史學是甚麼?』這本書之後,我有一種想法就是〝當我們要去思考歷史〞是什麼時,這種思考本身就不是歷史了,而我感興趣的正是這種東西,怎麼說呢?應該說是解構的意思吧!解構歷史就是以最忠實的角度去思考所有一定結構的譜系,也就是從某種規律性去著手,以求確定那被歷史所遮蔽禁止的東西。而這種歷史是通過一些對有害關係的壓抑而成就的,也就是說我們為了某種終極目的去理解我們想知道的歷史,這是很有興趣的。

舉例說明為了想了解張愛玲小說筆下的人物,我會很想要跑到上海去一探市井小民的愛情觀,去體會她口中那種愛恨交織的情感,另外,我也會希望從作者周圍存在的既定環境、人際關係、家庭背景去了解張愛玲的每種「結構姿態」,在分析與尋找的過程中每一次的閱讀也會有不一樣解讀,閱讀者的年齡就是很好的分野,像是20歲和30歲的人讀《傾城之戀》,就有不同的體會及關注的角色。

但由於我對作者喜愛的程度,若輔以歷史學的觀點去洞察,即會是一件有趣的事。雖然歷史給我一種探求真理的感覺,但可以肯定的是,歷史所強調的不是「否定」一個事實,而是一種投入、一種承諾。

歷史的重要性從何而來?

『歷史』一詞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過去發生的事件,一是指我們對過去事件的理解和敘述。英文的歷史是history指為「某人的調查記錄」,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云:「歷,過也,傳也。」「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兩個詞綜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對過去的事情所做的客觀的記錄」。

那歷史的重要性從何而來?我認為就是『還它一個本來面目』,這樣說好像是偵探社,但歷史的意義並非僅此而已,歷史應是人們在自己心靈裡重新體驗往事的歷程,歷史的紀錄只有深入事件背後的活動,我們要在自己的經驗範圍內重新思索過去,才有可能發現各種文化、文明的重要模式與動態……,這樣的歷史才有意義,也才重要!

我相信每個人從小到大就一直受歷史經驗的吸引,就像這本書<歷史學是甚麼?>的作者一開始所感興趣的問題就是:「歷史學是甚麼?」更確切的說是:就時間和空間的移動中,發生了什麼才導致了歷史?這裡恐怕就不能簡單地說是一般的紀錄工具,或者說不僅僅只是文獻故事而已。

若從廣義的定義來講「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它可以記載和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過程和規律性,更重要的是歷史可以對過去的事情做觀點記錄,但如果經過歷史學家所建構出來的論述,無法轉換成我們自己的思想,那歷史的用意可能就只像是一片鏡子,雖然明亮可以看清楚所有的美好與瑕疵,但卻不懂得讓美好的事物留下、或不懂得將瑕疵的地方修改。

歷史是一個具有對某種過去高度回憶的過程,可能很多優質的紀錄片、或傳記文本也不屬於這個「歷史」的範疇。我不知道是否可以去談「非過去」的歷史?但這恐怕就違背了歷史對「現在式」和「未來式」的定義了,因為只有過去時時存在!相對地也只有歷史是通過「過去」進行的,在這追溯的過程中自然就是對「某種過去」指定某種歷史,這種局限性的關切,也就是說,一種「過去」可以賦予歷史各種資源,同時也限制了它。因此,必須思考這種「有限」的資源。

換句話說:只有從人性的角度去追溯,我們才能理解“往事”背後的意義…(我們的行為模式與生活情境的動態關係),這一切都存在於「談過去」的歷史。基於「未來」,我認為是無法真正前瞻的一種歷史,因此歷史才重要,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未來將會發生什麼。因為只有回頭看過往才能見到足跡,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用想像力的未來提供歷史材料

以香煙為例,我相信很多癮君子都很想知道香煙的歷史,而這對想要戒菸的人應該就是一件很好的歷史資源,因為光知道香煙有害健康是不足以讓一個人決定戒煙的。煙草的有害效果早在16 世紀末期被引進歐洲時,這已是眾所週知的事了。但了解香煙的有害效果,通常都不是致使任何人戒煙或拒絕開始抽煙的充分理由;反而是,知道它有害倒成為開始或堅定吸煙習慣的絕對先決條件。此外,對老一輩的人或老菸槍而言,香煙牌子代表了一種記憶,一種歷史。雖然香煙牌子是當代文化流動的一種寫照,但是畫片上的圖案也記憶了當時的文化歷史。

所以若要做香煙(煙草)的歷史紀錄,可能就需要從原產地、經過商業貿易、殖民地栽種、到列強競爭而廣佈全球的歷史,此外不僅如此,近代醫學研究的抽菸問題,不管是男性/女性/青少年/老年,健康/不健康,吸煙與疾病等,都是需要追蹤與查詢的研究,它的內容廣泛的深及藥物史、人類史、經濟史、商業史、政治、社會、毒品控制、和國際關係。

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希望自己可以藉由這本書<歷史學是甚麼?>來運用我對歷史這門科學的靈活度,但最主要的還是希望可以刺激一些想法,看有沒有讓歷史可以創造出一些附加價值的意義。如果可以那我們就不須對未來的歷史感到恐懼、甚至可以改造未來的歷史。

別逃避過去,這是歷史的法則!

但歷史的紀錄又和每天記下的日記不同,雖然日記是很個人化的東西,可以保留個人對內和對外可以呈現的範圍,但歷史學家所蒐集、整理、加工的敘述絕非像寫日記那樣簡單,而經由記載「歷史存在的東西」,它們不會是不相關的當代片斷,而是存在於「時間」的事物,並記載著過去的習慣、信仰、政策和延續的人際關係。就算出現了與過去一個大的決裂(例如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遭受了「突然」的轉變),仍然是逃避不了過去。而歷史學者把它記下來,我們就可以透過回憶、理解、詮釋,最後試著弄清楚這些轉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算把這個問題給社會學者和地質學者,他們每個人的答案都仍會含有過去。

不管歷史的紀錄是按哪一種方式去編排或劃分,重要的仍是純粹的過去和歷史的不同。前者純粹的過去往往「是一個製造出來的思想,有目的,可以控制個人、激發社會、帶動群體」;而後者歷史則有著「使人類的故事去掉那些充滿虛假幻象的有目的的過去而得到淨化」的遠景。這樣說很抽象,應該是說沒有歷史,過去就只會為追求功利,嚴重一點說,會使我們與自己的經驗分割。既然歷史探詢就是對過去進行理性的調查,而我們又不能逃避過去,就該盡所能對它掌握最佳的認識。

再加上同一個民族的人類,在某些程度上有著共同的生活方式,因此大家在謀合什麼是對人來說很重要的這個問題上,有可能取得主觀上共通的答案。也因此才顯現出歷史的「重要」這概念,可以得到一個立足點。另外,從歷史的性質來說,歷史研究的前提是:自己或他人都有自由宣稱相信史料所告訴我們的東西;有人是理性的(相對於非理性的)的想法;也要平等對待和尊重提供論證的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沒有足夠的反證,便想否定自由、平等、尊重、理性,那麼歷史變化發展要說出一個重要的意義,看來很難合情合理。無可置疑這涉及到要符合一些對人類利益的看法,就連最偏見的歷史學者也要對人類不同的生活和民情有一些認識。應該是說歷史的重要性對人類的利益也很有關係,歷史幫助我們持有這個思想,也交會了我們無論如何是不能有條理地編組過去的,只會用實用的過去替代歷史。因為學習歷史這門學問也包括:認識什麼是它重要的準則!

學歷史對我的意義

在我國中的時候由於有考試的壓力,讓我覺得其實歷史是一門沉悶的學科,因為這樣讓我覺得歷史是需要背頌和沒有趣味的科目,現在我覺得讀歷史可以讓我們認識過去人類的生活;認識人類曾犯過的錯誤,避免重蹈覆轍…總的來說,讀歷史可以讓我更了解這個世界,這有助我們建設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另外,歷史另一項功用就是能使我懂得利用歷史來面臨相似的問題,雖然很不容易能找到完全一致的問題,但多半能找到相似的。現代社會已走進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學問和知識與日俱增,我們如果希望追得上時代的進展,再抱著閉門造車、坐井觀天的態度去認識事物,只會被時代的潮流所淘汰。若能活用歷史學會思考,才是這們科目給我最終的啟發。

台長: 原好
人氣(44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越界的精神奢華 |
此分類下一篇:純粹是什麼?
此分類上一篇:別怕!老師在這

Eve
用喝完咖啡發脹發昏的眼睛跟腦子看這篇讀後心得
還真是完全看不下去耶...
只看到&quot歷史&quot&quot歷史&quot&quot歷史&quot一直出現...

不過我想就算我現在腦子不昏
我應該還是沒辦法理解這些深奧的文字敘述吧...
2007-05-18 13:01:20
版主回應
歷史
是古今的對話
是一種過去所發生的事
可以作為現代人生活、行事的借鑑?
歷史是什麼?
我自己也摸不出一個頭緒!
2007-05-23 18:43:00
汗珠
我看了這篇很想去看這本書
可是去博客來書店看到的跟你不太一樣
是揚智出本的
作者相同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14657

我最近也買了一本新書
&quot亞洲去魔化&quot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5805
才剛剛開始看

有趣的是
第一次看到厚度達5公分的書
居然參考資料就佔了所有頁數的1/3
呵呵
非專業書籍如此規模真是少見
2007-05-25 18:08:19
版主回應
我也來回贈你一本書
它真的很不錯
這是我最近在上的一系列研究課
教授指定的《教科書》

也許可以提供你去魔化的反向思考
&quot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quot
http://www.anobii.com/books/004234db575ce89e64/

裡面的觀念其實很適合現代的人去閱讀
2007-06-02 21:31: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