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27 00:28:51| 人氣1,3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TIVAC 6月兩場攝影展:台灣「美景」-吳政璋個展+農家樂Happy Far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TIVAC 6月兩場攝影展:台灣「美景」-吳政璋個展+農家樂Happy Farm-張哲榕個展
2009.05.30 (週六) ~06. 24(週三)
這兩位同是去年底在jazz展出的2008台灣攝影藝術新人獎優選 ^_^
《台灣「美景」》-吳政璋個展
展 期: 2009.05.30 (週六) ~06. 24(週三)
展 場: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1F
開幕茶會: 2009.05.30 (週六) 14:30
講 座:2009年5月30日(週六) 15:30~17:00
題目:「台灣吳顏/無言」
主講人:黃建亮(攝影家)

2009年6月14日(週日) 14:30~16:00
題目:「朝向後現代–攝影–風景:小論吳政璋的台灣『美景』」
主講人:陳正菁(藝評家)
《台灣「美景」》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自5月30日起至6月24日,將展出「台灣『美景』」吳政璋個展,「台灣『美景』」系列作品甫於2008年底獲台灣攝影藝術新人獎優選,其作品企圖在紀實攝影的理想下,建構一套新美學邏輯,在創作者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和凝視之下,影像呈現形式之視覺美感的同時,隱藏著視覺之外的「環境」問題與「美」的矛盾感受,值得觀賞者用心的去閱讀與省思。
從主題的呈現上,吳政璋表示「台灣『美景』」系列,表達的是其個人對「生活」與「環境」的觀察、體驗及意見。拍攝期間是對台灣環境的探索過程,也讓他跳出框架來檢視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些「環境」是成長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大眾所熟悉的,但在你我的「視而不見」當中,藉由「攝影」的詮釋形成另一種台灣「美景」。
從技術的表現上來看,吳政璋介入在環境中,利用感光材料可累積光量的特質,使用瞬間強光對臉部進行多次的曝閃,「失控」與「過量」的光,造成人臉的「盲目」與「失明」,暗示著環境存在的荒謬與矛盾。雖然這些影像某種程度上帶著對台灣環境現狀的失望與悲觀,但仍然抱著對台灣未來「美景」的理想與期待。
綜觀吳政璋過去豐富的攝影經歷,橫跨實務及學界,在投入攝影教育工作之前的攝影題材面相極廣,曾專任於中華職棒聯盟的兄弟職業棒球隊、台塑企業及商業周刊等擔任攝影的工作,這些經歷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各類攝影題材,無論是著重快門時機的運動競賽、複雜多變的新聞現場、重視光影技巧的商業攝影及呈現個人特質的人物專訪,他都能準確掌握拍攝重點完成任務。幾年的實務工作之後,又遠赴美國完成攝影碩士學位,使他在影像創作上獲得更紮實的理論基礎,成為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專業攝影工作者及教育者。
展出期間並邀請攝影家黃建亮(5/30)及藝評家陳正菁(6/14)與吳政璋舉行兩場座談,主題分別為「台灣吳顏/無言」及「朝向後現代–攝影–風景:小論吳政璋的台灣『美景』」,地點為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02-2773-3347),歡迎各界蒞臨指導。

美的失控,改造的可能

與多數的上班族群一樣,創作者的人生一樣面臨職場生涯、婚姻關係、子女教養、長輩安養及外在社會環境變遷等,各種生涯過程的挑戰與壓力,創作的動機則是個人尋找內在情緒抒發的過程。
在「台灣『美景』」系列拍攝的同時,我站立在環境中,以「攝影」的方式,使用瞬間強光對臉部進行多次的曝閃,強光如同一種情緒的釋放,而感光材料累積光量的特質,「失控」的製造出「過量」的光,造成人臉的「盲目」與「失明」;影像呈現形式之視覺美感的同時,隱藏著視覺之外的「環境」問題與「美」的矛盾感受,暗示環境存在的荒謬與矛盾。
一個面無表情的「人形看板」冷漠的面對大?;面對存在於周遭的環境,彷彿抽離了現實進入了真空的情境,對環境存在的現狀只能「視而不見」。
如同對生活中存在環境的探索,我試著延伸與環境空間對話的廣度。以「紀實攝影」的社會改革理想精神,思考我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傳達對台灣當代文化地景的個人看法,藉此也更認識個人生活的環境空間。
創作過程雖由個人內在心裡場域的情感出發,但對應至群體外在社會環境之變遷所形成的現實空間,實際上是彼此相互牽動的。此時「紀實」的環境地景,因為我介入的「方式」,被重新定義轉化成為一個「非真實」的虛擬或「超現實」空間。
「台灣『美景』」系列的影像創作,從「紀實」對人與環境關係的認知,到「超現實」的冷靜批判特質,雖然對台灣環境的現狀有某種程度的失望與悲觀,但仍然保有對「生活改造」之理想與期待。
這也透露了我多年來一貫的創作觀點,作品系列是對身處環境(台灣)表達個人的觀察、體驗及意見。透過創作的過程,從生活體系中尋找與環境之間的定位關係,在文化、社會框架下表達對所處外在空間的看法及個人內在的自我存在價值。
吳政璋 簡介
1965 出生於台灣屏東
學歷
1992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印刷系畢業
2000 賽凡納藝術設計學院攝影碩士班畢業

經歷
2000-今 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講師
2000-今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兼任講師
2008-2008 亞洲大學資訊與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2000-2000 商業周刊攝影記者
1994-1997 台塑企業南亞塑膠公司總經理室工業設計處攝影師
1993-1993 灣日報攝影記者
1992-1993 兄弟職業棒球雜誌攝影記者

個展
2009 《台灣「美景」》,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台北
2009 《台灣「美景」》,嶺東科技大學藝術中心,台中
2008 《台灣之「光」-I?Die?Want系列》,台中縣政府文化中心,台中
2007 《情緒地景》,誠品書局,桃園
2006 《情緒地景》,高雄市、南投縣政府文化中心,高雄、南投
2005 《情緒地景》,屏東縣政府文化中心,屏東
2005 《情緒地景》,法雅客攝影走廊,台北、台中
1999 The Emotion Behind the Facts,賽凡納漢彌頓藝廊,美國喬治亞州

聯展

2008 非20°c–台灣當代藝術的「常溫」影像,國立台灣美術館,台中
2007 《風景》,芙瑞多媒體設計工作室聯展,法雅客攝影走廊,台中、台北
2006 台中市當代藝術家聯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
2006 《框》,芙瑞多媒體設計工作室聯展,法雅客攝影走廊,台中
2006 屏東半島藝術季藝術家作品聯展,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屏東
2005 台中市當代藝術家聯展,台中市立文化中心,台中

獲獎
2008 台灣攝影藝術新人獎優選
2008 台北101國際攝影大賽金牌獎
2008 高雄獎攝影類入選
2007 第二十五屆桃源美展攝影類入選
2006 交通部觀光局「台灣采風」攝影比賽佳作
2006 第四屆桃源創作獎優選
2006 高雄獎攝影類優選
2006 第二十四屆桃源美展攝影類佳作
2005 屏東美展屏東獎首獎
2005 第59屆台灣省美展攝影類優選
2001 第二屆寶麗來國際攝影獎佳作
1999 美國喬治亞州運動攝影獎

作品典藏
2006 國立台灣美術館
2006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2005 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農家樂Happy Farm》-張哲榕個展
展 期: 2009.05.30 (週六) ~06. 24(週三)
展 場: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B1F
開幕茶會: 2009.05.30 (週六) 14:30
《農家樂》

農家樂-新佃農階級的反撲

張哲榕眼中的農家們,揮汗下的城市榮景與逐漸消失下的耕地,是錯亂的鋼筋水泥取代了稻禾泥地,而原本屬於漢人的農耕行為現在是原住民的都市農耕,對於勞動者,他的辛勞所換取的是溫飽,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下的佃農階級,每天在惡劣的環境工作只能領到微薄的酬勞,而資本家就剝削了大部份的主產剩餘價值 (利潤減去生產成本,包括工人的薪金) 而自肥。在今日21世紀的台灣資本主義經濟行為下的社會,古典的新佃農階級再現;19世紀的馬克思與恩格斯用學說提出資本主義的剝削,今日觀看張哲榕的農家樂是影像取代文字的無言紀錄,而影像的震撼早已烙印在觀看者的心頭上。
無產階級的革命在20世紀初大獲全勝,是人民對於政治資本家的無情回應,對應今日人民在對受到國家機器剝削的束手無策,這些佃農們卻諷刺的形塑其主體性的投入革命,革的是土地的命、是空間的製造者與將都市人關進水泥牢籠的命。平地人把原住民從山上趕下來,原民佃農們回應他們一座座山,把都市人送入山中的獨居房,在攝影者的眼裡,看著樹倒,水泥的大地,鋼筋的樹立,火光交錯中又隱沒於黑夜的燈光霓虹,他猶如大地的送行者,為它作最後的巡禮。
張哲榕這位活在都市中的居民,理解了這一群佃農們的勞動,觀看了這一巨大的轉變而產出了自身的擬像(simulation)世界,這一些由經濟行為所建構出的感官超真實世界,亦如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中提出真實與模仿之間的辨證,擬像與真實也不再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擬像」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影像裡紀錄了這些逆向操作改變現實世界的幽靈,一幅幅新佃農階級反撲下的土地新風貌。(文/陳文祺)
《展出序言》
過往記憶
對於一個都市長大的小孩而言,土地轉換的認知其實是曖昧不清的。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附近的國際學舍遭拆除,因為工程規畫而長期延滯,喜好探險尋寶的爸爸,帶我去那片荒地,因為水管破裂,在大片土地上堰塞成湖,那塊曾經展過冰雕、類似台北世貿前身的大片土地,化身低窪濕地,長長的板凳們堆積成山。突然,白色的身影劃過眼前,白鷺鷥,美麗而優雅地張望覓食,那樣驚喜的感動,近年來到台中後,才在宿舍附近重現。
土地容貌的改變
宿舍陽台望出去,本是一塊小菜園,但後來大群怪手把它打成荒地。但經過幾天的雨,看似乾枯的土地又長出新枝,成為一塊新的綠地,兩隻流浪狗在上面開心地玩耍,彷彿天地間只有你我。隨即,我看到了那白色的身影,白鷺鷥。白鷺鷥警覺性強,對於環境的選擇相當謹慎,牠選擇這裡,表示它還是熟悉這裡的土地氣息,不吝於落腳休息,讓我為之動容。
不過幾天後,動工儀式開始了,把土地灌漿成為水泥地的葬禮工程開始了,對於這樣的劇變,面對土壤的喪禮,我繼續拍攝,卻也意外發現了很多巧合,灌漿的畫面好像在犁田,打上去的鋼條好像剛插好的水稻,夜裡在風中搖曳著,一種土地前世的記憶突然湧現的錯覺。
現今社會的都市與農村角色
藉由不斷地觀察、拍攝與想像,整理出這系列的影像創作主題,藉此連續創作的過程,喚起對於土地情感的那份記憶。或許農人彎駝的背只會給予津貼、強迫休耕;或許土地的變遷喚不回;或許土壤的喪禮我們不及參與。僅記,糧食就是生命,記住農人創造生命的勤勞與美好,記得這塊土地曾經的原始樣貌。
近年台灣加入WTO,樂天知命的農人遭受更嚴峻的對待,「無米樂」中崑濱伯的爽朗笑聲,蘊含土地原鄉的友善,好幾代以來耕種的記憶。強迫灌漿參與土壤的喪禮,在築起高樓墓碑的同時,卻也湧現農家記憶般的曖昧景象。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沒有甚麼事物是不曾改變的,透過拍攝紀錄的畫面,表達心中那曾經存在的一塊田,算是我對於這塊土壤獻上的一束花朵。
張哲榕 簡介
1983 出生於台北
學歷
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研究所碩士班
實踐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多媒體組畢業

獲獎
2008台灣攝影藝術新人獎優選
台北當代藝術館「城市影像行動Hide & Seek 」攝影比賽 原件組 第二名

展覽
2009/5/30-6/24 TIVAC 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個展
2008新人獎聯展 12/20~1/2 爵士藝廊
2008台北當代藝術館外牆「公民藝術之窗」「城市影像行動Hide & Seek 」聯展
開放時間 Open Time:
週一公休 Monday off
週二~週日Tuesday ~ Sunday 12 : 00 ~ 18 : 00
展出地點Address : TIVAC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1F+B1F
10492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E-mail : tivac@ms28.hinet.net

交通指示Traffic Instructions :
捷運木柵線MRT Mu-zha Line : 南京東路站下Get off at Nan-jing stand
公車Bus Transportation :
中 崙 站Chong-lun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265, 276
中興中學Chong-shing High School stop : 41, 52, 202, 203, 205, 257
芝麻大廈Chi-ma Building stop : 74

台長: 呆呆小藍
人氣(1,3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photo and image |
此分類下一篇:佐藤時啟(Sato Tokihiro)攝影展 光-呼吸
此分類上一篇:1839當代藝廊-杉本博司攝影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