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01 08:29:41| 人氣37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二十八集)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第二十八集)  2012/1/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節錄自淨土大經科註02-037-0163集)  檔名:29-265-002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七十七頁,第三行看起:

  《往生要集》所說的二種菩提心,「一、緣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願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應身菩提之因」。應身,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與一切諸佛剎土六道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以應身去加持他、去幫助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樣的應身,像《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所記載的,他朝五台山,三步一拜,在旅途當中兩次生病,遇到一個乞丐來救他。病倒的時候都在荒郊野外,附近都沒有人家,病倒在那裡。遇到這個乞丐文吉,乞丐的名字叫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兩次都是他救的。他很感恩,虛老和尚很感恩,請問他的名字,他告訴他。問他住在什麼地方?他說他就住在五台山,他說你到五台朝山,說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就記住。到五台山,第一樁事情就是打聽文吉,沒人曉得。到以後在寺院提到這個事情,別人告訴他,文殊菩薩化身,恍然大悟。這個身是應身,因為每次遇到,照顧他在十天以上。他的體力恢復了,病治好了,體力恢復之後,這再拜。這不是普通的化身,這個屬於應身,你感到完全是真實的,這個人照顧了十幾天。

  還有一樁事情,我們在台灣,聽到周邦道夫人講她遇到地藏菩薩的故事,那也是化身,應化身。抗戰勝利之後她回到南京,他們住的房子很大,是三重四合院。所以庭院很深,大門進去之後是院子,很大的一個院子,到裡頭有二門,再裡面才是居住的客廳、房舍。她有一天遇到一個出家人,走到她家裡去,那個時候她不信佛。她問他有什麼事情?問他是哪裡來的?九華山來的。你來有什麼事情?來化緣,希望施主布施五斤香油。周師母沒給他,沒給他,他就走了。走了之後她突然想起來,院子這麼深,大門、二門都沒有開,他怎麼進來的?走了之後不見了,門還是關著的,門沒有開,他怎麼走的?這個疑惑她就疑惑了好多年。以後在台灣跟李老師學佛,把這個事情告訴老師,老師說那是地藏王菩薩,妳跟他有緣。她非常後悔,五斤香油沒有給他。時間雖然不長,只有十幾分鐘,真人真事,他不是假的。但是這個人從哪裡來的、怎麼出去的,不知道。這是屬於化身,時間短,幾分鐘過去了,找不到了。不像虛老和尚,虛老和尚遇到文吉這個乞丐,照顧他十天,十幾天、半個月,這個時間很長。每天他還出去討飯,討一點東西來分給老和尚吃。這是佛菩薩的行事。所以這是應身,應身菩提。

  菩薩為什麼要應身?應身太多了,隨時隨處,哪個地方眾生有苦,他就去幫助。這是因地上發的願,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發了這個願,現在成佛了、證果了,有這個能力,一定要兌現,不能說話不算話。沒有能力的時候另當別論,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兌現。這應身菩提。

  第二「煩惱無數誓願斷」,這是法身菩提。法身每個人都有,法身是真身,法身沒有形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它是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是我們自性真正的本體,也叫真如、也叫自性、也叫本性。它是能現能生,一切萬法,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是所現所生。法身只有一個,大乘經上講得很多,「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在淨宗就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裡頭什麼都沒有,就是一片光明,大乘也稱為大光明藏,就是常寂光。等覺菩薩將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斷掉,實報莊嚴土就不見了。所以,實報莊嚴土也不是真的。它怎麼來的?它是無始無明習氣來的,只要有無始無明習氣,實報土就會現前。習氣斷掉,實報土就不見了,就像作夢一樣,夢醒了,醒過來了。

  我們現在六道輪迴是一場夢,永嘉《證道歌》裡頭說得很清楚,「夢裡明明有六趣」,有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見思煩惱斷掉就醒過來了,六道不見了,清醒了;清醒了,是一個嶄新的世界。是什麼世界?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六道是釋迦牟尼佛凡聖同居土,換了,完全換掉了。醒過來之後是淨土,你所看到的是羅漢、是辟支佛、是菩薩、是佛,你看到是這個世界。這個世界裡面善惡沒有了,六道裡頭有善惡,這個世界沒有善惡。這個世界還有染淨,一層比一層清淨,辟支佛比阿羅漢清淨,菩薩比辟支佛清淨,佛比菩薩更清淨,淨土。這些人在這裡面將見思煩惱的習氣斷掉,塵沙煩惱跟塵沙煩惱習氣也斷盡,在這裡頭修行,剩下來就是無明。無明煩惱斷盡,十法界沒有了,就是方便有餘土不見了,又是一次的夢醒。

  佛經上這種情形,很像現在科學家所說的空間維次的轉變。他們說地球在今年十二月二十一號要進入空間維次的轉變,從三維空間轉變成五維空間。轉變過程當中有三天的黑夜,三天黑夜是使這個空間走到零點的空間點。零點是什麼都不存在、都沒有了,數學裡頭零是什麼都沒有。他說這個轉變是個非常嶄新的世界,還有沒有肉體?靈界我們能理解,他還有沒有肉體?他說是個完全新的世界,以前的全都沒有了,就像作夢醒過來一樣。跟佛法講的有一點相似,但是他們所說的我們現在還沒有搞清楚。佛法這種轉變叫變易生死,它不是分段生死。也就是說,證得阿羅漢以後,分段生死就沒有了,六道輪迴這個投胎沒有了,往後全是化身。所以,煩惱統統斷盡,這是法身菩提,法身就現了。法身在大乘裡面就是自性、就是實相,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生,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它能生。這才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說的法身。法身一定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放下。起心動念是最難,這是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放下,他還有習氣,習氣就很不容易斷,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自然就沒有了。

  第三「法門無盡誓願學」,這是報身菩提,實報莊嚴土。這也給我們很大的一個啟示,真正成就圓滿的智慧。方東美先生年輕的時候讀《華嚴》,他在峨嵋山養病,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跟《華嚴》的關係太密切了。他告訴我,佛經上所說的是可以相信的,為什麼?它非常合乎邏輯,它不是妄想。像善財五十三參成就圓滿的智慧,他從參學當中成就的,不是坐在家裡哪裡都不去,好像什麼都知道那種神話一樣,它不是的,《華嚴》不是的。社會上各個層面他都去訪問,他都很認真去學習,這個學一般叫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所以,他對於佛法裡面的這些修學方法非常佩服。你看善財在文殊會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慧叫根本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個無知就是根本智。只有無知才能夠無所不知,只有無能才能夠無所不能。這個道理是真實的道理,現在人所說叫硬道理,它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

  善財童子後得智從哪裡來的?從五十三參來的,五十三參是無所不知。在文殊菩薩會中,那是無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就不是從老師那裡學來的,老師那裡學的是根本智。後得智也叫權智,無所不知,是得到根本智之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生智慧。這個從哪裡能看得出來?從六祖惠能那看出來。六祖惠能不認識字,沒有上過學,雖然學佛,從開始學佛到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不到一年,他二十四歲。在五祖道場只住了八個月,衣缽就給他了。八個月當中在道場學什麼東西?舂米、破柴,做義工,屬於廚房裡面的工作。黃梅有講堂,他沒去過,有禪堂,也沒去過,禪堂裡沒有坐過一炷香,講堂裡頭沒聽過一堂課,這個我們要知道。開悟之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念給他聽,他都能講給你聽。這個本事是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他沒有像善財到處去參方,沒有。他在獵人隊裡頭躲避十五年,替獵人燒飯,照顧獵人的伙食,幹這個工作,跟這幫獵人打工十五年。可以能算得出來,二十四歲得法就逃難,十年是三十四歲,再加上五年,三十四加五年,三十九歲。大概在見到印宗法師應該是接近四十歲的樣子,這才出來弘法。獵人隊裡十五年修忍辱波羅蜜,看到這些獵人天天造罪業,他在獵人隊裡吃肉邊菜。

  從這些地方我們體會到,實智得到了,權智很容易,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真的是智慧,不是知識。由此可知根本智的可貴!世世代代學佛的人,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我們一般所看到的,佛門修學的人沒有離開心意識,惠能大師離開了。用心意識不能證果、不能見性,明心見性一定是轉煩惱為菩提,像交光法師註《楞嚴經》上所說的「捨識用根」,那就開悟了。凡夫,十法界的凡夫,不僅六道,十法界,用眼見,眼識見,用耳聽,耳識聽,用六根當中的識,六識,這就是凡夫。如果不用六識,只要你不用六識,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的那就是性,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見聞覺知,那是自性的性德,完全不一樣。誰用它?諸佛如來用它,法身菩薩用它,《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到等覺,這是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級,他們統統是用六根的根性。用根性不用六識,這裡面最大的變化,就是根性是沒有生滅的,因此他的境界裡頭就沒有生滅。識不行,識是波動現象、是生滅現象,只要是用識就決定有生滅。十法界裡頭有生滅,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生滅,一真就是實報莊嚴土,沒有生滅。所以人的壽命很長,但是很年輕,他沒有變化。樹木花草亦如是,樹木都是長青,沒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沒有,這個現象在一真法界看不到。所以,一真法界你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恆常、久遠,不變。

  學法門是報身,你看,先斷煩惱,法身現前;再學法門,報身,住實報莊嚴土。他們是怎麼學法?就是善財五十三參,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他什麼都知道。現在科學的報告證明了,遍法界虛空界,依照佛法來講,不管是哪一道,任何一道的眾生他起心動念法身菩薩全知道。現在科學家發現,粒子、量子彼此都互通信息,而且速度之快我們無法想像。每一個小光子,裡面所含藏的信息是整個宇宙的,叫全息,科學講全息的這個概念。小中有大,大是宇宙,整個宇宙就在一個小光子裡頭。它有圓滿的信息,它時時刻刻都蒐集到,同時本身它也是個發射台,它自己波動現象也發出去,別的小光子也都收到。都是互相糾纏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生命共同體。它的本體就是自性,佛家講一念不覺產生這種波動現象,這個現象不可思議。

  從這個現象,我們就了解《華嚴經》五十三參的真正的味道,確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佛如是,菩薩如是,一切眾生個個皆如是,沒有例外的,同一個自性。性德是究竟圓滿的,眾生迷了不知道,這是一門大學問。佛法不空談,佛法要教你求證,頭一個你相信、你理解了,然後把它落實在你的生活、落實在你的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統統用上了,你就證明你所知的、你所解的跟你所行的是一不是二,這叫證。證得你才真正得受用,你要沒有證得,那是釋迦牟尼佛的、那是菩薩所說的,你知道了也沒用處,你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迴。這個就難了,證果太難了。證果全要功夫,功夫就是放下,不是別的,放下是真功夫。這是報身菩提之因。所以四弘誓願這是發菩提。

  第四「無上菩提誓願證」,我們通俗的講無上菩提誓願成,證跟成是一個意思。這是「願求證得佛果菩提」,你看前面講的應身、法身、報身,佛果,這是佛果菩提。「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度眾生的願、斷煩惱的願、學法門的願,這三願圓滿了,佛果菩提就現前,「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然後「還復廣利一切眾生也」,法報應三身圓滿了,圓滿之後就一樁事情,還願,中國人講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佛果菩提就這一樁事情,度眾生,沒有條件、沒有理由。為什麼?眾生跟自己同體,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從這兒生的。這是緣事菩提心。

  下面再說,「二、緣理菩提心。此即密乘」,就是密宗所說的「勝義菩提心」。前面是行願菩提心,這是勝義菩提心,勝是殊勝,微妙無比。「一切諸法本來寂滅」,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看到了、法身菩薩看到了。《大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本來寂滅相,是真的,不是假的。彌勒菩薩告訴我們,「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是什麼相?這不就是本來寂滅嗎?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生滅是假的,不生滅也是假的,這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安住於中道實相」,關鍵是這一句,我們的心如何安住在中道實相。中道實相是無相,中道是空有二邊都沒有,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這是真正的實相。實相這個名詞是假名,千萬別執著,你要執著這是個實相,那個不是實相,你錯了,你完全變成凡夫了。這個境界,言語說不出來,意識達不到,所以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不能去想它,你不能去說它,你想它錯了,你說它也錯了,你不想它、不說它也錯了。

  那怎麼是對的?隨緣妙用就對了,一切隨緣,一切不著。所有現象裡面統統可以隨緣,不起心、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常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完全對了,這就叫隨緣妙用。十法界的眾生,隨緣他不會妙用;十法界的佛雖然隨緣,他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高,高高在上,佛的地位。隨緣還帶著分別習氣,菩薩;隨緣還有分別,那是緣覺、是辟支佛;隨緣還帶著有見思煩惱的習氣,那叫阿羅漢;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六道凡夫。我們把這些搞清楚、搞明白了,就知道在佛法裡頭怎麼叫做用功,什麼叫修行。修行不是吃齋念佛,不是每天去參禪打坐,不是這個。真修行就是生活,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心、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佛、法身菩薩來了;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十法界裡面阿羅漢、辟支佛來了。

  世法跟佛法是一法,不能搞錯了,覺,不迷,就叫佛法;迷,不覺,就叫世法。法沒有差別,一樣穿衣吃飯,問題在覺、迷,這個道理要懂。一定要用在生活上,活活潑潑,痕跡你都找不到,這是什麼?真修行。叫你每天打坐參禪,叫你念佛堂老實念佛,那是什麼?初學。離開禪堂、離開念佛堂,心就又亂了,這不管用。無論什麼法門,統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清淨心是二乘,平等心是菩薩,覺心是佛。你能夠把清淨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就是聲聞、緣覺;平等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人是菩薩;覺而不迷,這個人是法身菩薩再來的。完全用上了,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哪個行業,全都是。佛法是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懂,我們不曉得怎麼個學法,這一輩子都空過,全搞錯了。所以,安住於中道實相,而圓滿成就上求下化的行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為最上菩提心,是為緣理菩提心,就是密宗裡面講的勝義菩提心。

  我們再看底下,新羅元曉師,新羅是現在韓國,韓國在古時候是三個國家,百濟、高麗、新羅。是不是這三個名詞?古時候三個,百濟,三個國家,現在統一稱為韓國。元曉師也是唐朝時候人,親近善導大師的,都是善導的學生,他有《無量壽經宗要》,是註解。「論無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對這三樁事情,你看斷煩惱、修善法、度眾生,決定期願,這個期是希求,有這種希求的願望。這三個,第一個「如來斷德正因」,斷煩惱才能夠證得如來果位。第二個,「次是如來智德正因」,這學法門,成就圓滿的智慧。第三是恩德。你看斷德、智德、恩德,「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廣長是比喻,它有多大?它有多長?完全平等,告訴你三個是平等的,沒有差別的。「無不苞故」,這個草頭的苞同沒有草頭的包,意思是一個意思。

  「如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發心畢竟二不別,就是沒有差別,發心斷煩惱、發心學法門、發心度眾生,這個發心沒有差別,皆是菩提心。如是二心先心難,先心是什麼?先他後自。你看第一個,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先度他,自己還沒有成就,就先要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初發心的心可貴,元曉法師對於初發心的人尊重。古大德常說,初發心成佛有餘,但是問題怎麼能把它保住?那叫可貴。保不住,他退了,退得很快,退到最後完全沒有了,這種人太多太多了。「此心果報雖是菩提」,菩提是成佛,「而其華報在於淨土」,這是往生。這個話說得非常之好!要是不退轉,個個都成佛了。哪一個學佛不發四弘誓願?你看到哪個人堅持四弘誓願沒退轉的?千萬人當中看不到一個,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元曉師說得好,而其花報在淨土,只要你能往生就不退了;你要不往生,你就保不住不退轉。聽經聞法一會,真覺悟了;下課,轉幾個彎就又糊塗了,全不見了,毛病習氣全出來了。

  下面說,「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故說此心為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這就是什麼?只有發菩提心才能老實念佛,往生淨土。因為菩提心量廣大無邊,你看他發的「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量多大,「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心量多大!真的是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所以發這個大心,跟阿彌陀佛他就相應。阿彌陀佛心量大,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量大福大,一個人沒有心量,福報有限。一個人度量很大,沒有限量,這個人雖然眼前貧窮,將來一定會發達,一定是大富大貴在後頭。所以他能往生,在極樂世界能得到依報淨土、能得到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沒有菩提心當不起。極樂世界那麼大的福報,你是個沒有福報的人,你怎麼能享受那麼大的福報?全在菩提心,這個不能不知道。

  念佛的人多,為什麼往生的人少?早年我在台中,李老師常講,很感慨的說,他不說別人,說我們自己蓮友,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甚至於講到,一萬個念佛人當中,台中蓮社蓮友,真正往生只不過是三個、五個,真往生的,只萬分之三、萬分之五。為什麼這麼少?我們讀這一節經文就明白了,心量不大。他相不相信?相信。有沒有發願?有發願。有信、有願,念佛不能往生,找他的原因,就是心量小,有分別、有執著、有計較,這是我們普遍看到的現象。在一個團體裡面,不和合,有小團體、有小派別,這幾個人是一派的,那幾個人是一夥的,彼此都不服。老師在世的時候跟我講,我有一次在國外弘法回到台灣,我去看他老人家,他很感慨,團體大眾不和。他說外人不知道,你在台中多年你很清楚,我死了以後就四分五裂,老師心裡很清楚、很明白。死後的一些現象他統統看到了,明明白白。

  我們想報老師的恩,沒有緣分,如果台中有緣分,我在台中常住,不離開台中。我們幾個志同道合的這些師兄弟們,我還能帶得起來,老師的法會一代一代傳下去。不行,沒這個緣分。是自己沒有緣分,跟佛的法運還是有關係,跟眾生的福報也有關係。真正原因在哪裡?我們學的佛法沒落實到生活,這才是真正原因。如果我們強調把這個東西都落實變成生活,那不一樣了,正法住世可以長久。內裡面發心,外面要有緣分,佛菩薩還是加持,事情才能做成功。故說此心為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這上面所講的,這個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正因。

  「所言順理而發心者,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這是理,明理發的大心。前面是不明理,完全是在事上發的大心。慈悲心重,見到別人有苦難,憐憫的心自然生起,這屬於事。這個是有大智慧,他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了解。信、解,這個信跟解有一定的純度,怎麼說?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他證得了,他要沒有證得,這個信不是真信,佛法裡叫正信,不是真信。正跟真有差別,真是自己親證,正是聽佛菩薩所說的完全能夠理解,而生的信心,不是迷信,但不是親證,親證是真信。解是真解,真正知道諸法皆如幻夢。像今天這些量子力學家,他們看到這些宇宙之間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他真把它搞清楚了。而跟佛法裡面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說的,今天量子力學家把它證實了。

  所以,所有一切現象是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有,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不能說它無,它這個現象明明就擺在你面前。這是一回什麼事情?相是幻相,怎麼叫它幻相?它剎那變化。它的變化,我們過去很難體會,看到彌勒菩薩跟世尊的對話,我們漸漸體會到、理解到了。再看到科學報告,最新的科學講弦的理論,弦就是動,像彈琴一樣,我們把它弦撥動之後,你看弦發出那個聲音、那個波動。他說我們的現象全是從波動裡頭產生的,這個波非常微細、又非常快速。他們把物質分析,分析到最後,物質沒有了,波動看到了。原來物質的本質是這個東西,是波動的現象。波動怎麼產生的?念頭產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波動,起心動念從來沒停止過。如果停止,精神現象跟物質現象就都沒有了,只要一停止就沒有了。而且怎麼樣?很難停止,除非你自覺,你要不覺,你的妄想非常多,念頭非常多。

  所以只有修禪定的人,真正想把念頭放下,修不起心、不動念,這樣的人可以能得到。只要念頭控制住了,這個人就會長壽,這不就跟實報土是一樣的意思嗎?實報土的人就是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他人無量壽,他沒有生滅。或者什麼?他生滅速度減緩了,慢了。念頭又多,念頭又快速,壽命就會短,這是有道理的。人一切很緩慢的,這個人壽長,這個人有福報,顯得很穩重,都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覺察得到、體會得到。外國人學的是速度要快,他們講科學,中國人不是的,中國人講哲學。你看曾國藩的家書、家訓,寫信給他的晚輩,時時刻刻提醒他,行住坐臥動作要緩慢。雖然家庭是很富貴,要憐憫下面的傭人,他們也是人、也是父母所生,要尊重他們,不可以輕慢他,自己能做的事情盡量自己做。真難得!他的子弟、晚輩都會做家事,家裡傭人雖然多,自己要工作,不是樣樣叫人侍候。教得好!所以要有家教。曾國藩的後代在現在都還不錯,在台灣曾寶蓀是他的後代,大學教授。所以家教嚴,後代昌盛,他明理,守規矩。

  所以一切法,真的,我們一定要學大乘菩薩這種心態,一切法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你要用言語去說說不清楚,你用思惟想像你也想不清楚。離言絕慮就清楚了嗎?沒錯,真的會清楚。離言絕慮是什麼?你心定了,定了的時候就照見,不是用思惟想像見到的,他一看就見到、一聽就明白了,不需要用思考的。就像惠能大師所表演的,無論是什麼時候,無論什麼問題你請教他,他都能夠給你圓滿解答。他沒有通過思慮,思慮是意識,他不用心意識。依此信解,發廣大心,廣大心就是四弘誓願。你看有這樣的信解,這個信解是大乘,這個信解是法身菩薩,這不是普通人。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你看,知道煩惱是假的,善法也是假的,他還很認真的去斷煩惱、去修法門。這什麼意思?誰在做?釋迦牟尼佛不就是在表演嗎?我們看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全做出來給我們看,嚴持戒律,斷惡修善,改邪歸正,釋迦佛常常在幹,做給我們大家看的,他就用這個方法來教學。不做出來別人不相信,做出來然後再說。真照這樣做了,有人看到就有疑惑、有問題,提出來向佛請教,佛再細細給他說明,結集就成為一部經典。全都是在教學,教學的方法妙極了。中國古德所謂的善教者,一個會教學的人,「先行其言」,把你所說的老早就做到了。佛所制定的那些戒律他全做到,他沒做到,他決定不說。所以大家對他有信心,聽他的話,他不欺騙人。沒有一樁事情是做得勉強,一切事在世尊,真的是像水到渠成,自自然然,能感化一切眾生。

  「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無願三昧就是空、無相、無作,大三空三昧。他斷煩惱,他修法門,心地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與大三空三昧相應。「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他知道事實真相,所以不著相,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能把所有這一切在迷惑顛倒的眾生喚醒,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自己沒有居功,沒有覺得我做了多少好事,沒有。這是什麼?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現在人做了一點都著相,著相是求福,不著相是與性德相應。不著相在佛法叫功德,著相叫福德。

  達摩祖師跟梁武帝的談話很清楚顯示出,梁武帝所做的著相了,達摩祖師點醒他,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梁武帝聽了很不舒服,他誤認為那是修功德。向達摩祖師請教,他在佛門裡面做的這些好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信願持名是功德,不是福德,因為你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是為了圓成佛道,成佛道是為了普度眾生,它是功德。如果還有自己名利夾在裡頭,這就是福德。世間人做事都留痕跡,留痕跡而不著相是功德,如果留痕跡著了相,統統變成福德。事上看好像沒什麼兩樣,從理上看差別很大。所以說是你為什麼要做的?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那是佛與法身菩薩,不是凡人。一有作為就變成了人天福報,簡單的說就是離相跟著相,著相是人天福報,離相決定往生。

  但是淨宗著相也能往生,我們就曉得,著相往生決定在下面二土,方便土跟同居土;不著相往生肯定在上面二土,實報土跟寂光土。在極樂世界好像是沒有差別,其實有差別,上二土成佛快,下二土成佛的時間長,不一樣。大乘佛法裡面的大,大在哪裡?大在不著相。小乘之小,就是小乘在著相,見思煩惱斷了還是著相。身相不執著了,不執著身是我,我見沒放下。《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放下了,我見沒放下。我見是什麼?末那識裡頭的我見,這個東西難,還是有我執。在四聖法界,我見放下,他就證得初住菩薩,無明破了,他往生實報莊嚴土,離開十法界了。可見得十法界最後這個關口,跟我見有很大的關係。《金剛經》經文不長,它可以分為前半部跟後半部,前半部教人破四相,四相破了,脫離六道輪迴,生四聖法界;後半部教你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四見破了,什麼地位?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你就能離開十法界,生實報莊嚴土。後半部比前半部深得多,後半部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前半部是二乘、權教菩薩境界。

  凡夫最難擺脫的就是我見,念念當中沒有把我忘掉,不知道我是假的,我不可得。佛法裡面「我」的定義,最重要的,第一個是主宰的意思,你想想看我能做主嗎?第二個意思是自在的意思,我能自在嗎?兩個意思都沒有,那就是假的。我自己能做主,我能不生不滅嗎?我能夠不病不死嗎?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可以做到,前面我們學過,他確實有法身、般若、解脫。這三種裡面都有常樂我淨,那個我是真我,不是假我,真能做主,真得自在,絕不是假的。佛法裡頭有我有真我,我們這身體上沒有,我們的一般概念上也沒有,也就是說八識裡頭沒有。八識裡面末那識那個我是假的,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在六道裡面,這個東西是染污的根源,所以稱它作染污意,染污的根就從這兒來的。現在這個社會染污到了極處,根是什麼?根就是末那,末那是嚴重的染污,第六意識是嚴重的妄想,全想錯了。末那是意根,全部也錯了。把聖賢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全都拋棄,這裡面全是煩惱習氣,一點智慧都不存在了。所以造成現前的果報,只有學大乘的人,才能把這個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度眾生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金剛經》上的話。「乃至廣說故,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這是把順事發心跟順理發心說出來。「隨事發心,有可退義,不定性人,亦得能發」。隨事發心容易,為什麼?他會退轉,這不定性的人也能發,發得快退得也快。「順理發心,即無退轉」,他不退轉,是什麼人?「菩薩性人,乃能得發」。菩薩用真心,真心不會有變化;凡夫用妄心,妄心性不定,遇緣就退了,他不是菩薩,菩薩發心他不會退轉。「如是發心,功德無邊」。發心要不退才行,這個不是隨便口頭上說說就能算數,自己對自己不能把握。中國古人所謂「蓋棺論定」,等你死了,棺材蓋蓋好了,才能論定你的一生。這就是說你活在世間,那個心有變化,是不定性的,遇到善緣,善事好,遇到惡緣,那也不錯,貪瞋痴慢就起來。「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這個讚歎非常殊勝。菩薩發心永不退轉,這個功德假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說不完,真的,就有這樣的功德。「元曉師所謂隨事發心,即前文之緣事菩提心;其順理發心,即前之緣理菩提心。以《宗要》較詳,故備錄之。」《宗要》裡頭,元曉師《宗要》講得比較詳細,全部節錄在此地。

  「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這是《發菩提心論》裡面的一句話。善,善中之善是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一切時、一切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所以它可貴。它的體是真誠,它的作用,對自己,我們最近二十多年來講菩提心,自受用我就用《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自受用。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祖師大德常常講的深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註解什麼叫深心?好善好德之心。我們讀《無量壽經》,經題上說得這麼清楚,「清淨平等覺」多好!我就用這個做深心,來解釋深心,深心就是清淨、平等、正覺。他受用就是慈悲。我用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菩提心。真正發心了,發這個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用的是這個心,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用這個心,這個人是真菩薩。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走的是菩薩道。菩薩道是什麼?「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用這二十個字,很簡單、很好記。心是菩提心,行是菩薩行,用這種心行來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看破、放下」,章嘉大師教的,妙極了!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說的這四句偈,「一切有為法」,有為是有生有滅,說的十法界,十法界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對於一切現象不能貪戀、不能怨恨。怎麼對待?慈悲,慈悲就是一般講的愛心。現在許許多多的信息傳來,應付災難最重要的一個心態就是愛心,怎樣去發揮這個愛心,講得有道理。江本博士做實驗,發現愛跟感謝水結晶的圖案特別美,他問我,這個愛跟感謝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告訴他一點都不錯,這是性德裡頭的第一德,自性裡頭第一德就是愛心。

  中國倫理就是用這個為基礎,「父子有親」,那親愛。這個親愛沒有條件,沒有人教,是自性裡頭的。小孩出生誰教他?三、四個月表現非常明顯,你細心去觀察就看到了。所以中國的教育,就是從這個愛心發揚光大。中國教育第一個目的,如何保持這個愛心永恆不變。第二個目標,如何將這個愛心擴大,愛家族、愛社會、愛民族、愛國家,「凡是人,皆須愛」,把它發揚光大。所以中國的教育,幾千年,愛的教育。在佛法叫慈悲,不叫愛。為什麼叫慈悲?愛裡面有智慧、有理性,就叫慈悲。因為在一般世間,愛裡頭有感情,情是染污,那不是真愛,真愛是有理性、智慧;也就是智慧的愛是叫慈悲,感情的慈悲叫愛,這個不一樣。事相上好像沒有分別,用心不相同,一個是理智的,一個是感情的,差別在這裡。好,今天時間到了。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吉祥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台長: 自如
人氣(37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淨空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學佛要學大心量
此分類上一篇: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第二十七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