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15 17:31:17| 人氣5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札記-我們所不了解的未知世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了彤彤以後
我的脾氣和個性有了極大的改變
因為從小孩身上
我看到一面鏡子
鏡子裡有時呈現出來的是甜蜜是幸福是愉悅
有時卻也呈現出傷心失望難過或憤怒
透過清楚的折射
這面鏡子
迫使我不得不去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也承認自己接受自己甚至改變自己

我並不是一個天生就適合當母親的人
也不是一個天生就知道如何當母親的人
剛開始懷孕時
手邊找了一堆書來看
網路上也拼命找資料
儘管做了一堆功課
彤彤出生後因為嚴重的黃疸而住院三次的情況
卻不是我在書上或網路上能學到
也不是事先可以預料得到的

為了驗黃疸指數而被抽了無數次的腳跟血的彤彤
常常左腳抽完換右腳 右腳抽完換左腳
黃疸指數一度高達22的她(黃疸指數25就要全身換血)
一個才出生幾週的小嬰兒
還要另外抽一管血做血清檢查
看著她因為針管侵入肌膚的痛楚而哭
無能為力的我只能在旁邊陪著流眼淚
不懂事的我
讓婆婆一直在旁邊安慰著還在坐月子不能哭
後來不小心撇見婆婆的眼睛也是紅紅的
所以我想
婆婆的心裡應該比我更心疼難過吧

好不容易黃疸退了高高興興地抱了回家
跟小人兒的長期拉鋸戰才算真正開始

嬰兒時期的彤彤還好問題不大
頂多就是龜毛
不愛陌生人抱所以累壞婆婆和媽媽
(安慰的說法是不容易被拐走)
不愛人家碰她的頭每次洗頭都鬼哭神號
(安慰的說法是肺活量大)
只吃某一個牌子的奶嘴
其他軟硬不同角度不對長短不一圖案不同的絕對不碰

而漸漸會爬會走路會說話的她
展現出來的自主性卻令人驚訝
她似乎也很知道
她要的是什麼

固執的她
常常讓媽媽在哄騙她的過程中絞盡腦汁
反應奇快的她
也常常讓媽媽在教導她的過程中瞠目結舌
有時候不禁會想
上天賜給我一個聰明的孩子
是否也是給我一個人生中最大的考驗?

至於彤彤脾氣好或不好的問題
我則還在思考

為什麼呢?
說穿了
除了先天的氣質外
孩子的個性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學習來形塑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
孩子是一塊海綿
她看到什麼聽到什麼
通通吸收起來
然後就開始像面鏡子
將從生活周遭學到的東西
反射在行為舉止或是說話內容上
雖然常會因為拿捏不好分寸或不懂得正確的用法
而常常會有令人臉上三條線的情況發生
但也有不少的情況是莞爾的令人發噱

譬如有一天
當我聽到彤彤用著前一天我訓她的說話口氣
幾乎是一字不漏地在訓著她的好朋友JAMES時
乍聽之下是有點覺得好笑
但再往深裡想去
我知道我該反省的是自己對彤彤的說話方式
或者彤彤的壞脾氣
最該檢討負責的其實是媽媽

所以
彤彤的壞脾氣
是她的脾氣本來就壞?
還是因為她從我身上學到不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適當的情緒表達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如果是
那我知道彤彤沒有這種能力
她需要學習
而且她需要良好的示範
除了家人學校
還有週遭的朋友都是她學習的對象
(難怪孟母要三遷......)
而在教導她的過程中
我最大的困擾是
標準在哪裡?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準則
常常也有很多朋友
好心地建議我們應該怎樣教導她
但有個大問題是
很多時候
大家所看到的彤彤
其實只是某個時候的她
或者是只看到她當下的行為
而不了解她那樣行為產生的原因

通常在這種時候
我的內心就會開始掙扎
我該要求彤彤做個一般人眼中的乖乖牌小孩?
還是讓她做個正常也有情緒需要宣洩的正常小孩?
我不想讓她被貼上一個壞小孩的標籤
卻也不想讓她從小在壓抑的氛圍下長大

於是
我又迷惑了

小孩的心理世界
是個需要好好探索的未知世界
我不確定我能為彤彤做到多少
但我試著去了解她
也試著用公平客觀的方式去對待她
大人做不到的事
我也無法要求她要做到
更不會用一個要求大人的標準
去要求一個4歲的小孩
希望她該笑下一秒鐘就笑
該安靜下一秒鐘就安靜
或者期待她用理性和平的方式
去解決讓她困惑的事情
很高興的是
彤彤有一群寵著她的叔叔阿姨
很抱歉的是
當彤彤闖禍時
要麻煩大家多給她一點耐心與時間
我想
她會長大的

一直很喜歡阿姆斯壯的一個小故事
當阿姆斯壯六歲的時候
他和媽媽在家中的後院玩耍
阿姆斯壯用手指著月球對媽媽說他將來要上月球
他媽媽的回答是~
這是一個好主意!(This is a good idea.)
而且他從今以後要多注意有關月球的資訊
將來才能夠上月球

雖然不知這個故事的可信度有多高
但我很喜歡這個故事裡
媽媽的創意信任與對孩子的支持
我想
這個媽媽是個可以讓孩子快樂的媽媽
一個快樂的孩子
才有積極樂觀的人生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
內心有一些感觸

我不是要孩子將來一定要成功或是有高成就
(當然有是最好)
相反的
我的想法只有一個~
了解孩子.用孩子的眼光為出發點看這世界

用這篇文章和已經是父母親或將要當父母親及還沒有當父母親的大家分享~

******************************************************************


書名: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
作者:張炳惠
出版社:核心文化
內容簡介:

養育好孩子的力量在於你
我相信好的父母養育出好的孩子。每當有人問我,養育出如此優秀的孩子的祕訣時,我便這樣回答:「不要從孩子身上找出問題點,而是從你自己身上找出來。」問題孩子一定會是由問題父母養育出來的,如果父母本身不懂得改變,只逼孩子改變,那麼,問題永遠解決不了。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如果父母在客廳不停地變換電視頻道,卻叫孩子去讀書,哪一個孩子願意乖乖坐在書桌前?

如果你要教養出有成就的孩子,你自己要先變成好父母。再加上養育過程中,你一定要先具備不為任何因素所動搖的主觀認定。換句話說,先不要談什麼冠冕堂皇的創意等等,而要先教好基本的原則。身為孩子父母的你,比誰都清楚自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最瞭解自己孩子的還是父母本身。因此,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個教育守則存在。

但問題在於,從外界來的很多因素,讓媽媽們對自己擁有的教育能力失去信心。真可惜,自己才是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的,而且自己更是最具有養育出好孩子的能力。 所以,請天下所有的媽媽們把耳朵摀起來,不要被周遭的雜音干擾,只關注自己孩子的一舉手一投足,然後繼續努力,不斷地提醒自己,要把屹立不搖的主觀認定建立起來。 基本上,教育孩子不是按照課本上的理論或任何規定,而是由媽媽的本性及直覺開始。

我這句話不完全是叫你與平常普遍的一些理論及規定背道而馳,知識就是力量,什麼都想試試看的態度並沒有錯,但選擇某一個理論或學說之前,自己應該先有主觀的認定。這意味著你要有判斷能力,以便知道你所選擇的方式,如何運用在你孩子身上。你該懂得如何取捨教育方式。而這必須藉由不斷地觀察孩子,才能具備這樣的主觀認定及判斷能力。

你寧願捨棄送孩子去補習班,或沉迷於理論與原則的時間,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注意看孩子的一舉一動,注意觀察孩子在想什麼、對什麼事感興趣、擅長於什麼、目前極需要的是什麼等等。如此一來,自然而然會產生主觀認定及判斷能力。在美國、日本接觸到無數的小朋友,那時我領悟到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每個小孩子都具有潛能與創意,這和與生俱來的天賦無關。更重要的是,如果採用錯誤的方法或懷著虛無縹緲的妄想,絕不會激發潛力。


發現孩子的另一面
結婚後,我先生告訴我:「老二彼得是早產兒,心智發展比一般小孩緩慢一點。因此,不要要求太高。」當時,彼得剛剛上小學,跟姊姊、妹妹比起來,非常小心眼、消極。有一天,彼得突然不舒服,我趕緊把他送去醫院,醫生告訴我的話真可怕,他說彼得小時候心理受到打擊,導致腦部受傷。在那之後,我非常傷腦筋,不知怎麼對待彼得。

兩個女兒按照我的規畫,由日常生活的小習慣開始慢慢教導,但彼得不行。我怕我主觀的認定反而會害了他,經過長時間的苦思,我決定先觀察他。我抱著一絲絲的希望,或許瞭解孩子後,就能找出因應的對策。有一天,我在整理餐具,正好彼得在旁邊,當我從高的櫥櫃中拿出餐具時,彼得問我:「媽媽,為什麼重的餐盤要收納在那麼高的地方呢?把輕的餐盤放在高的地方,較重的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是不是比較好?」

人家口中比別人差的孩子能想出此方法,表示他的觀察力其實非常敏銳。後來,我又發現了彼得的另一面。放學後,孩子們在房間玩遊戲,我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回答說在玩彼得發明的遊戲。「彼得,你怎麼會發明出這樣的遊戲?」「媽媽妳也知道,我喜歡科幻小說。不久前,我看了一本書,從那兒得到靈感。媽媽,妳要不要玩玩看?」

其實,我先生一向擔心彼得熱愛與現實有一段距離的科幻小說,但我發現了彼得的另外一面後,覺得那不至於讓人擔心。在我的心目中,彼得不光是一天到晚想鬼主意的孩子,他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懂得表達自己的喜好、更懂得專注於其中。之前,先生嘴邊經常掛著彼得的事,很自然的,我對彼得產生一些成見,不過,從那次以後,我對他的想法完全改變了。他比同年齡的孩子觀察力敏銳,又能獨自發明遊戲;他的心智發展並沒有比一般小孩緩慢,也不是因腦部受傷,而需要特別照顧的孩子了。

之後,每當彼得用自己的點子做出任何東西時,我都稱讚他;一有空就帶他出去,讓他接觸很多新鮮的事物,並且讓他自己摸索。這種作法純粹是靠我的判斷所選擇的,果然,我的作法奏效,讓他親自體驗許多事物後,彼得很清楚自己喜歡什麼,擅長於哪一方面。彼得在數學和科學方面嶄露頭角,讀高中時,代表學校參加全國性的數理競賽得獎,誰會相信,這樣的孩子,在十年前竟然因功課差而接受課後輔導。


跟孩子一起去尋找孩子想要做的
目前,日本正面臨教育的盲點,努力進行教育改革,不再是一成不變、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而是重視每個孩子才華的教育。學校的形態也改變了很多,限制學生人數,著重「人性教育」,幫助學生讓學生親自找尋自己想要走的路。我們也是一樣,社會各相關單位檢討目前教育的問題,出現了新型「實驗學校」形態,甚至一般的學校也正摸索著進行改革。但是,這樣少數人的努力,無法改變現有的教育問題。

藉由幾次教育法案的修訂,怎麼能徹底改掉幾十年延續下來的教育惡習呢?必須要花時間來慢慢研究,並且納入多方面的問題考慮後,找出改善方案。如此看來,要握住「接力棒」的就是媽媽們。不能癡癡地等待教育改革完成,不要隨著社會的潮流飄浮,要知道怎麼做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曾經,日本的教育漸趨沒落,就是因為父母們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他們應該站在教育的中心點才對。父母們要讓孩子自己去找答案,所以要給孩子提供很多機會,讓他們去親身經歷。許多媽媽們往往小看自己的孩子,她們覺得自己的孩子涉世未深,還需要媽媽的引導。但這是錯誤的觀念!

其實孩子們比父母所想的還更聰明。因為父母不相信這一點,而促使孩子們成為離不開媽媽裙襬的「媽媽Boy」或「媽媽Girl」。以前一放假,我就把孩子們趕出去,讓他們在工廠與勞工一起工作,或一起出遠門去旅行等等。我只有一個要求——親自去經驗,然後多思考,多學習。我這唯一的要求,幫助了他們找到自己人生的色彩,及未來的方向。在讓孩子們嘗試各式各樣經驗的過程中,孩子們自己發現自己有哪方面的才華,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愛麗絲在經歷此過程中,發現自己口才很好,並且能言善辯,因此選擇了律師這條路;彼得熱愛機械組合、發明,終於選擇了專攻物理學;南茜的決定更快,十六歲就決定了要當律師。之後,孩子們不斷地挑戰、學習,終於找出自己的路。父母們對未來沒有把握的孩子,唯一能做得到的是——幫助孩子一起找尋孩子想要做的事情。當然,孩子在學習經驗的過程中,難免有挫敗,此外,正如很多媽媽們所擔心的一樣,孩子們可能走錯方向。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又如何?一次跌倒,也不至於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相反的,乖乖聽話,只會拚命地讀書長大成人的孩子,有一天「跌倒」,那事態才很嚴重。我認為,訓練孩子們親自找出未來方向,越早越好,因為越早機會越多。不要那麼在乎為了考試而讀書的現今教育制度,不要提心吊膽就只怕朝令夕改的教育法案。媽媽們一動搖,孩子們隨即動搖。孩子的教育不是像跟著流行換衣服,一穿就要穿一輩子的。現在還來得及,去找最適合孩子的衣服,而不是跟隨流行穿衣服。現在,最賢明的媽媽是,具有勇氣給孩子穿最合身的衣服的媽媽。




照片:
彤彤與老頭叔叔.PICO阿姨在KC壘球賽會場合影 09/02/2006

台長: 黛比小媽
人氣(5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