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8 00:51:02| 人氣2,47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0-04-08‧自製望遠鏡‧提攜式折/反射赤道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0-04-08‧自製望遠鏡提攜式折/反射赤道儀

 筆者二十幾年前曾經擔任「迷失先行者」,很暸解這回事的,筆者一向樂於自我檢討的。


  這次來聊提攜型觀星設備,在哈雷彗星回歸之前,正值Walkman的年代,日本就有一些提攜式折/反射赤道儀款式,強調可以將望遠鏡和赤道儀、木腳架裝入一個手提袋內,早年就很有名的P式、P2赤道儀也是這種觀念下的高精度產品,當年自動追蹤還不普遍,幾乎都是手工微動,筆者也有一支微動桿,已經很多年沒機會用了。

望遠鏡性能不是翻型錄看廣告就可以知道的,對於真正會操作掌握機材特性的人而言,小望遠鏡開工收鏡都會比人輕快有效率,尤其數位時代望遠鏡已經不適以大小作為性能分級。

  購買機材時,品牌型號系的話術是一分錢一分貨,口徑倍率論的說詞是一寸長一吋強,這些都已被數位化革命(正如當年他們二十幾年前革了平地天文台的命一樣,十幾年來日本望遠鏡主要在3C百貨銷售,現今移動觀星都搭配筆電,有些天文望遠鏡早晚會和相機一樣成了網路郵購的電腦周邊配件)。其實不妨再從另一種角度來評量,多一分錢是多一分貨,還是多一分負擔(包括觀星者本体機能的負擔,還有名廠管理績效不佳的浪費)。要知道增加機材配件會讓整個系統變得更難照料,本想提高興趣,卻慘遭自己買來的贅物破壞整體績效而敗興出場,也是合理的結局。

筆者正為一個接環傷腦筋,算是輕度受害者(問過日本幾家3C百貨天文望遠鏡專櫃(如下圖),都是不賣這種配件的)。 

  筆者建議入門者不必無由羨慕機材配件眾多的同好(或許他也正在享受迷失的樂趣)。如果參與的是格局完整的業餘同好組織,根本不需要各自擴充完整機材導致大量閒置破壞管理績效(簡單來說就是被望遠鏡玩)。許多外國個人同好的機材是很豐富的,但是僅參加團體會員而少做個人觀星活動的話,有很多人是沒有自備天文望遠鏡也能愉快交誼的(會費用來支援共同事務和機材的花費)。

之所以需要各自擴充完整機材導致大量閒置破壞管理績效的緣故,筆者稍早回應有提到,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團體推廣」是一些初入門者相互進行個人炫燿的偽稱,這是資淺小眾典型各種領域都有的。


這種雜誌封面不利天文店業績,與泡麵包裝誠實標示有助高價泡麵銷售道理相同
因此近年雜誌封面偏好個人觀測室(如下圖),而非天文同好會

參考:http://www.seibundo-shinkosha.net/tenmon/magazine/1104.htm

參考:本格推理之「2009-11-05‧截獲國外天文資料の繁體中文翻譯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0229964

  很多同好介意自身財務對觀星愛好的限制,其中許多是因為跟隨『迷失先行者』不知道要做屬於自己的觀星路線規劃所致,聽了傳說又看了雜誌,興起羨慕就不明究裡認定跟隨,結果一起陷入人云亦云聽說轉述道聽途說的情況,這樣就會一直沒有格局,也就不會有格局的成長,以及社會上的存在感(有點像『瞎子摸象』這個成語,在沒有掌握「真象」全貌的情況下,依據已知的少數表象而作為)。其實依照個人家庭組成、生活規劃、工作特性、專業喜好,觀星路線也會有不同,在適度的勉強下進行觀星活動,應該不至影響自己從事街坊隨處可見的「賺錢」這類俗事,生活、工作、觀星的格局都能各自進化成長。

  因此,觀星領域是有很多種類的,只要選定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出一個格局,再發展這個格局就對了,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也是一樣的。

有人真的是資深,從早年一直隨著雜誌和品牌型號等少數表象打轉,迄今還是沒有深入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名域(也就是有資深名號卻沒有專屬領域),其中又大多難以脫離品牌型號免費義務推銷,迷失的經驗可說是非常豐富;但卻也有及時發現不再打轉,進而開始耕耘自己名域的成功者,筆者還是要表揚的。筆者二十幾年前曾經擔任「迷失先行者」,很暸解這回事的,筆者一向樂於自我檢討的,現在做事不但先求講究方向和成長,還會研究公益私利的的回收效益。

  筆者有路線規劃但求有域無名,赤道儀戶外設置快兩年了,做過實驗獲得經驗超乎筆者預期,可以落實在觀星作業和推廣領域,也可以分拆發展觀星以外的收益,公益私利都賺到了。

筆者現在覺得當初應該挑10cm折反射鏡的,也許半年後本格推理會改稱「10cm之都會星空輕快日記」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筆者基於攝影考量是理性推薦10cm折反射鏡,但是自己還是喜用8cm長焦屈折鏡目視觀星比較有fu。

  最近自製望遠鏡也開始流行了,想起從前看過書上記著自製望遠鏡的作品,筆者對DIY一向很外行,覺得市售望遠鏡回收再生的作法也是可行的作法,就像再生家具一樣。

  下面的相片,是1982年以前的了(點選圖片可連結全尺寸大圖)。 

 

 

 

 

 


 

台長: 8cm
人氣(2,47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alget
嗯, 那枝MINIG絕對是我杯茶, 沒有多餘的零件, 而且沒有危險的平衡重錘, 即使被壞人搶走, 也無法當作武器傷害別人.

廠商果然有先見之明, 現在的校園充斥著暴力和各種黑勢力, 小朋友往往因小事而大打出手, 一打起來就鬧出人命. 教師受欺凌的情況普遍, 部分年輕的教師往往會用暴力行徑來釋放壓力.

在此我不能不讚賞廠商對使用者和他人性命的愛護.

不過當年有多少學生能負擔得起呢? 一盒BB戰士模型要2500日元, 33800日元足以買十多盒模型, 吸引力始終有限.

至於P式的赤道儀, 好像在質量控制方面出了些問題. 多年前曾經看到一位用家, 花了好幾年時間做測試, 改良, 拍攝時還是問題多多. 曾有人打算買一兩台來收藏自用, 但看到那位同好拍出來的照片, 還是打消了念頭.

(據說那位同好花了上萬元來進行改造, 不過最終還是再花上萬元買一套CCD系統來做追蹤修正. 可惜香港這邊從去年十一月以來, 每晚都是烏雲密佈.)

最後那張圖片來自滕井旭的某本長壽天文入門書, 香港曾經無視版權的方式推出中譯本, 幾十年後依然是香港出版過的最高水準天文入門書.
2010-04-08 12:40:23
版主回應
筆者是自限使用學校教具款式,台幣千元鈔券上面也是這套8cm長焦屈折赤道儀(據說當年是參考台北市一處國小學生與教具相片所設計)。若非筆者積習已深,重新規劃理性思考的選擇是10cm折反射鏡與叉式赤道儀。

赤道儀追蹤有問題的話,應該拍攝相片分析(動畫影片更好),對相同星域以200mm鏡頭至1000mm不同焦段各拍攝10分鐘以上,搭配星圖一起對照,多少可以將赤道儀的問題分拆解析,至少也可以確認實際精度,再利用操作技術提升精度。

赤道儀本身結構妥當的話,精度就靠「操作」來決定高低了。其實型錄上的標示的赤道儀精度大多是實質具備的,但是常因技術不精無法鑑察幾處出廠後可能造成偏差的因素,進而無法發揮實質效力,畢竟光憑品牌型號仍不足以成事的。

以筆者現用赤道儀來看,抓準時機的話,自動追蹤3分鐘範圍內應可達600mm精度,雖然突破坊間常識,而且筆者的赤道儀精度明顯低於廠商公佈資料,但這是經過筆者實驗的技術性見解,就筆者的操作層次而言,這樣的性能是實用而且可靠的。

如果有夠亮的導星可以搭配坊間高畫素網路攝影機,當然2000mm也是沒問題的,所以筆者才會說10,000mm是超有挑戰性的理想目標,因為已經嚴重受到平時平地大氣擾動之故,要靠專注更需要運氣,無法經常達成才是合理,總之還是要等接環進口才好作業。
2010-04-08 20:30: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