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5 17:43:15| 人氣5,916|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7-25‧都會地區的天文望遠鏡選用策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都會地區的天文望遠鏡選用策略

寫這一篇的目的,在於說明都會平地環境下,
天文望遠鏡的發揮機能,還有需要面對的環境限制。
 
要買第一支天文望遠鏡,
就先買一下子可以看見土星、木星的折射鏡、牛頓鏡經緯台,
不但過癮又安心,而且價格實惠,未來要擴充也都可以派上用場,
至於雙筒鏡、認星座這篇大道理都是不討喜破壞氣氛拜託以後再說。

以下是筆者歸納自身與別人經驗推理所得,
理所當然會和一些人自身實驗相符。


 觀星環境簡介

  筆者在自宅觀察天體,位於都會平地光害很嚴重,而且有建築阻隔,因此所能觀察到的空域是很有限的,肉眼目視也不容易見到2等星,但是用5cm雙筒望遠鏡手持搖晃下可以看到5~6等星(三腳架穩定觀察會比6等星暗),8cm普通消色差折射鏡可以看到10等星,20cm折反射鏡還是能看到1213等星(十幾年的老反射鏡了)。

  由此可見筆者自宅的光害背景亮度低於13等星,要作多次攝影才能確實探知光害的背景亮度。

  

觀察恆星

  要看恆星,倍率越高,光害的影響越小,就算是光害嚴重的地方,大口徑高倍率望遠鏡一樣可以達到極限星等, 依據筆者的實際體驗,所謂的『極限星等』在二十年前就已經不適用了,二十幾年前聽說有美製20cm折反射鏡效能突破理論值,後來筆者使用日製折反射鏡也有類似的經驗,這是光學製造技術的進步所致。

 

觀察星雲、彗星

  要看星雲、彗星的話,問題就複雜多了,因為高倍率不會讓星點依比例擴大,但是會讓星雲的視野面積依比例擴大, 提高倍率觀察星雲時,固然可使光害影響減少,但是星雲也擴大淡化了,所以大口徑是必需的,但是倍率的拿捏很重要,這就是一些星雲觀望者會採用大口徑、低倍率的杜布森式望遠鏡的緣故。

  以相同的倍率觀察,大口徑望遠鏡可以提高集光力,使星雲和光害的亮度差距擴大,這就是星雲觀望者會希望擴大口徑,說這樣可以讓反差加大的原因。不過即使加大口徑,也看不出星雲在相片裡的顏色,因為眼睛感受低光度影像時,無論是哪種顏色都會被看成白色,這是光度不足導致眼睛感受無法顯示彩度(大家都說鬼魂身穿白衣,應該也是相同原因,詳見 人間的星雲‧鬼魂)。

  在光害嚴重的都會地區做星雲觀察,是要從低倍率確認導入視野中央(能在低倍率就察覺最好),然後逐漸提昇倍率到可以察覺星雲的程度,最後倍率再提高到星雲黯淡看不到為止。天文書籍裡的星雲視直徑是從攝影相片算出來的,用在目視觀察未必適用,因為肉眼所察覺到的星雲規模經常比攝影相片小很多,有網友做出實視的星雲圖例,這比拍攝同一個星雲還要辛苦得多(可參考武仙座星團的M13‧資料來源:以管窺天,還有星雲、星団のスケッチ天体スケッチ ),這種辛苦的行為,筆者只能佩服不敢鼓勵。

  能不能在都會平地用望遠鏡看見星雲,有個簡單的評估方法,就是在100倍的視野裡,讓六等星失焦到視野直徑的三分之一(選用八等星更具代表性),就可以稍稍體會星雲的亮度是否能在光害背景中察覺出來了,當作視力練習也很好(視力練習千萬不要過勞,尤其是接近中年的人更要注意)。要注意在都會平地天頂的觀察效果比仰角較低空域好很多,下面筆者有圖解說明。

  觀望星雲者可以依據預定的觀望時段,預先製作當時的小張正像星圖(符合地平方位上下左右,筆者變招多,建議可浮貼在星座盤製作會更快速,現在電腦星圖也超方便)並翻置倒像星圖(略低於星鏡倍率,可借用素描作品反白),可以固定在尋星鏡旁(若是赤道儀架台則用天球北極向上星圖,這樣能隨赤道儀自動旋轉方向),這樣認圖找星或許會更快。以上是去年練習時在想的事情。筆者日常都在思考什麼樣的道具,能讓觀星者的兩隻手和兩個眼睛如何四者各自作業,達成完美的手眼協調,對揪團聊天完全沒有興趣。

  最好是在赤道儀刻度盤面直接標記一等亮星和星雲位置,這樣就足以導入尋星鏡,接著導入望遠鏡視野,又快又方便。做出這種套件可以賣到外國,外國同好也需要的。

 

行星的望遠鏡觀察

  以土星、木星這類強調細節觀察的行星來說,在都會平地區因空氣品質等因素,就算是大口徑望遠鏡的解像力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是觀察行星,8cm折射鏡就已經足夠,稍大口徑的望遠鏡也不會大幅增加觀察到的細節,反倒會因為望遠鏡過度笨重而有操作上的負擔,徒然浪費體力搞到虛累累,只是減損觀察成果而已。觀察的時候要注意視相不良的時機(下過雨或剛天黑時,空氣擾動較大),這是筆者的體會。

  業餘觀測者採用大型望遠鏡已經可以做很細微的行星觀察(可參考http://astro.christone.net/),但是6cm小口徑導星竟也可以拍到很豐富的細節(可參考http://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hp?t=16610)。

  水星與太陽太接近,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以使用觀察太陽的方式觀察水星凌日還比較容易些(下次要等到2012年6月6日,再來是2017年12月10日)。比較專業的觀察報告可參考日本月惑星研究會‧水星の観測報告

  注意:用望遠鏡做太陽觀察一定要搭配專業減光濾鏡,可以增鏡筒前減光(甚至還要縮小口徑),也可以在目鏡上加裝減光濾鏡, 以避免陽光燒毀眼睛。

  金星觀察可以看見盈虧,白天也可以觀察,可以參考藤井旭老師的『天文望遠鏡ABC教室』,有說明如何以太陽位置為準進行赤道儀刻度環導入,還有筆者的『金星的白晝視訊』,可做視訊探知金星位置的照應參考。

  以最近比較熱門的天王星、海王星觀察來說,著重於位置觀察,比較適用於前面提到的恆星觀察原則,以8cm折射鏡來說,在光害嚴重地區只能勉強察覺海王星,但是大口徑倍率不要太低都可以明確看見位置。

 

太陽和月亮的觀察

  太陽和月亮的觀察倍率,都是從接近一百倍的倍率開始 (這時望遠鏡視野裡可以看見整個太陽、月亮),然後提高倍率觀察細節,小口徑就可以充分觀察享受樂趣。
  注意:用望遠鏡做太陽觀察一定要做大幅減光,可以增鏡筒前減光(甚至還要縮小口徑),也可以在目鏡上加裝減光濾鏡, 以避免陽光燒毀眼睛。

  月亮就像天空中的指南針一樣,熟練的觀星者可以單從月亮判斷四周方位,誤差不應超過五度。

 

望遠鏡的適合倍率

  不管是哪種天體,最常觀察的倍率應該是100倍,所以選購目鏡時要要記得搭配一款略低於100倍。

  望遠鏡適合的倍率是多少,要實際觀察才能知道,只要能方便看清細節是最重要的,搭配高品質的目鏡也很重要,貿然相信書裡的既有資料,有時會限制了望遠鏡的性能發揮,還有觀察的趣味。

  如果要用望遠景作一般大眾推廣,不妨使用更高的倍率,盡量滿足觀賞者的喜好,避免以『適中倍率』為由掃興,有許多廠商都已經各自大幅上修適中倍率標準,以下某家會社網站引證數據乘數 2 過於保守,比日本網友實質評價要低一些(經驗短焦鏡乘以2.5倍仍為良像)。


適正倍率

望遠鏡は倍率が高いほど良く見えると思われがちですが、そうではありません。 口径が同じであれば、ある程度以上に倍率を高くしても、像は暗くなり、ボケて見えにくくなるだけで、細かいところまで良く見えるようになりません。 この限度を最高倍率といい、口径をmmで表した数の2倍くらいが目安となっております。 例えば、口径60mmなら120倍、口径100mなら200倍が最高倍率となります。 一般の観測では口径をmmで表した数からその半分くらいの倍率が最も観測に適した倍率(適正倍率)になります  

資料來源:http://www.kenko-tokina.co.jp/optics/telescope-basic-knowledge.html  

 
  坊間流傳的適中倍率計算方式,從大家的敘述來看,筆者大約知道緣自三十幾年前(參考下圖,有中文版),當年製造精度不足,如今經即使鏡材、設計不變,因製造精度已經提升,特別是目鏡的規格加大(當年目鏡是24.5mm,現在是31.7mm或更大),因此坊間流傳的適中倍率計算方式已經不適用,時至今日已經淪為以訛傳訛,可送交歷史學者保存,不要再流傳。

 

  

平地和高山的大氣差異

  在都會平地因空氣品質較差,大口徑望遠鏡在集光力的性能發揮比較明顯,解像力則難以充分發揮,而且仰角較低的天體觀察起來清晰度會比天頂降低很多。

  在高山因為大氣層較較為稀薄,空氣品質也比較良好,大口徑望遠鏡的解像力 也可以充分發揮,而且觀星地點的高度越高,天體的清晰度就越不因仰角的降低而減少。

  為什麼天體仰角對解析度的影響,在高山與平地有所不同呢,這是因為地球大氣很薄的因素(筆者已經圖解補充如下)

 

學校(生)選用望遠鏡策略

  學校基於地科教學需求,除了要觀察太陽、月亮、土星、木星等天體,還要注意是否適合學生體力和體型,廠商製造輕巧的小口徑單筒天文望遠鏡,就是考慮這方面的需要。

  如果要做到科展級研究,8cm折射赤道儀就很恰當,像筆者一樣用鐵柱腳配置更好。當然科展要做革命性的,能有爆發性的更好,至於實習報告型的科展作品,只要明星學校出品一定有獎(好像信用卡廣告一樣),也是要表揚一下學生的認真啦。

 

在都會附近的山上觀星,環境比較好嗎?

  因為空氣污染懸浮微粒視當地環保法令及地理環境而有所不同,依照筆者早年交流的資料,日本的懸浮微粒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東京周邊),台北則是400公尺(台北盆地周邊),也就是說在台北盆地周邊400公尺以上位置觀星,不但天體不受懸浮微粒阻隔,而且懸浮微粒亦稍有抑制光害的作用。(深夜氣溫變涼,懸浮微粒的高度還會下降)

  台灣的高山很多,在高山上空氣較為稀薄,觀星時可以降低大氣擾動的影響,而且仰角較低的天體也相對可以清楚觀察。

  結論是在都會平地觀察天體仰角高低效果差很多,在高山觀察天體仰角高低效果差不多。平地和高山的觀星環境差異不單是光害因素,還有空氣污染(台灣現況是集中在海平面400公尺以下,視各國情況有所差異)。

  相關內容可以參考 空污管制與觀星活動之相關性研究 台日的觀星器材與環境差異

 

 

以上都是以目視作業為準,如果是攝影的話呢?

  如果是星雲攝影的話,望遠鏡的選用原則會簡單很多,因為照相機感光性能的調整,可以比眼睛的彈性大很多,決定點就在於曝光時間的拿捏,還有是否選用濾鏡輔助了 ,只要赤道儀架台精確運作的話,輕巧的8cm級攝星鏡就足以滿足星雲攝影需求(也就是說口徑稍大也沒有明顯優勢),高山和平地都一樣。雖然一般赤道儀因周期誤差因素,追蹤速度快慢交替,所以大多只能滿足300mm鏡頭追蹤精度,不過衡量現行數位攝影單張攝影差不多是五分鐘,只要確認周期誤差的韻律(可參考星野攝影拉線之解決』),趁著快慢交替前後時間曝光攝影,追蹤誤差就可以減少一半(當然也可以透過赤道儀的改良,做到幾近完全消除,無需改款很簡單,有兩、三種可行解決方式,都只要更換重製一個小配件就好,不值得申請新式樣專利,但原廠亦不便改善,要請工作室執行改置裝配)。

  行星攝影的原則是不一樣的,在高山攝星鏡口徑大些會比較好,在都會平地增加口徑效果有限。

  所以最具價值的攝星鏡,當然是輕巧方便持用的8cm級攝星鏡了,赤道儀架台也可以跟著輕量化(不過要加強穩定,可參考赤道儀之三角架配重』  。進階使用者想做高精度或長時間攝影時,需要精確的極軸校正技術,歡迎參考筆者相關進階報告。
 

 



  

入門者需要一開始就買重大款式嗎?
能夠有輕快應付的智慧,就無需軍容壯盛的排場
買望遠鏡就是要一下子看到月亮、木星、土星,至於認星座很無聊,大可等到木星、土星看膩以後還對觀星興趣不減再說,因為很多人都是一下子就膩了。

  有些資深前輩關懷後進,會好心建議入門者一開始就買前輩心目中理想的重大款式,對此筆者有另一觀點,認為現代觀星主要的意涵是面對自我的挑戰與休閒,和登山活動是類似的,最後的成果就是更成熟的自我,如果除此之外尚其他期望,建議先參考大眾態度,以免迷陷小眾觀點。

  一位觀星者的陶成過程,需要由初階開始,有進階體驗方能所言不虛。如果靠前輩的好心加持做越級挑戰,入門就立即採用重大款式,縱使一時會成為交流的熱門人物,場面有如天鷹教發表屠龍刀的『揚刀立威大會』,但是看到很多天體卻沒什麼樂趣,還要面對操作及養護的窘境,結果有可能會心虛累累,就像大會之後天鷹教的失落感一樣(可參考『倚天屠龍記』)。

  入門初學者買望遠鏡就是要看到月亮、木星、土星,至於買雙筒鏡、認星座這種大道理很無聊不討喜只會破壞氣氛,拜託留到人家木星、土星看膩以後還對觀星興趣不減再提不遲。很多人觀星都是一下子就膩了,推廣觀星時要對這種事情習以為常。歡迎參考下面這個有意入門初學者的典型問題,問題部份極具參考價值,因為可以看到入門初學者的預算限制和理想功能,至於回覆引言寫得非常棒使筆者不得不肅然起敬,在日本當地都無法拜見到這麼精闢的見解,只可惜並非切題答覆: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11700183

  如果入門者和筆者一樣是都會平地觀星,建議的第一支望遠鏡是8cm中焦比折射經緯台(F8),不但價格實惠,而且踏實安心又過癮,日後擴充升級這些都派得上用場,退居二線仍有實效不會浪費(不過升級時最好是同一家廠商製品)。選定一家比較有道德又能長期經營的廠商,觀星者比較不會被廠商欺負,升級也會比較輕鬆愉快。 (沒道德的特徵是改款快、配件多) 

  如果入門者有志經常上山觀星,那要多練一點功夫,10cm牛頓反射經緯台價格實惠又有趣,雖然10公分牛頓鏡可以練出好功夫,但是面臨擴充升級時沒有什麼價值。如果筆者重來的話,鐵定選10公分級牛頓鏡,可以奠定未來升級大口徑反射鏡的基礎。

  先買實惠的基本款式,雖然從價格來看好像是玩具一般,其實用基本款式花幾個月練好功夫,在操作升級款式時,比一開始急進使用高階款式的人們更能發揮實力,所以這是入門者的必要投資而非消費。

  像筆者一樣鎖定舊款機材觀星的朋友也是有的,可參考以下兩個網站,和筆者用鏡一樣都是三十幾年前的舊款:

Nikon 8cm の世界 ‧ Nikon 8cm 屈折赤道儀 1976年型錄

霞ヶ浦天体観測隊TS式6.5cm 屈折赤道儀P型 1973年型錄

 

 

買哪種品牌的天文望遠鏡好? 

  筆者幾十年來合作的幾家商社,都是東證一部的上市公司,所以筆者是會從廠商立場來看事情的。

  以日本來說,天文望遠鏡的廠商都是小工廠,有些要依附東證一部上市公司,才有A級資格參與政府標案。現在A級商社差不多已經不做散客生意,無法參與政府標案的C級商家大多休業(像四十人規模的三鷹光器就是不願靠行,而轉做醫療光學),剩下幾家C級商家也是苦撐小眾市場,根本稱不上「量產」二字,品質也是不一致的(不要以為有型號就等於品質相同,保証服務也不包括光學品質的)。

  很多同好耽於測試,都是在浪費屬於自己的寶貴時間。每款望遠鏡沒有隨機測試三、五支,是看不出平均素質的,同一支望遠鏡,在熟練的觀星者手上,尤其是數理程度好一點的,自然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要買哪家的望遠鏡呢?選公司比較沒有休業轉行疑慮的,各款望遠鏡都是開賣十幾年不改款的,接著就是不會為望遠鏡過度設計配件的。筆者知道購買新款公開招搖,固然可以吸引同好注目,進而成為小眾交流時的熱門人物,不過筆者寧可只買技術成熟的老舊款式,因為常常改款的品牌望遠鏡比較貴(買家要負擔無謂開發費用的)。

  現代光學技術就是鏡材特性輸入電腦計算,然後靠製造技術實現精度,電腦計算求解出鏡材研磨曲率以後,選擇精度穩定與耗損成本的最適利潤組合(沒在想利潤的公司很快會倒),就這樣給它做出幾個成品登廣告批發販售了。沒有新鏡材,就沒有新光學,老牌廠家經驗豐富更能一次就給它做對,除非有了足以突破現況的新材質產生,否則望遠鏡有什麼道理可以幾年改款一次的!?

  筆者在想該不會有老牌廠商做光學設計時,對電腦程式操作不嫻熟,每次都出包,才需要每賣完一批就改款一次,因此會像流行名牌包包廠商「出包」一樣,款式多又快!!!  沒關係,筆者公司也是戰前經營至今,大多數現役同仁服務了三、四十年,至今都不會用電腦,除了專精機械技術以外,只會按計算機、推算盤、算日幣匯率、點鈔票、逼迫日廠承認設計不良、收發傳真和抱孫子,電子郵件都是筆者收發再傳真給他們看,所以筆者可以深刻理解老牌廠商的特性。

  筆者個人不思長進,只用三十年前生產至今的舊款8cm普通消色差折射鏡,有什麼嚴重缺點早就都被廠商改個精光了,不用負擔高價格,感覺很輕快,甚至有用6cm長焦導星鏡拍攝出更細緻的木星,讓筆者也要甘拜下風,該不會是望遠鏡越小越好吧......
http://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hp?t=16610


台幣10000元的8cm折射鏡,台幣3000元的目鏡,五年前的六百萬畫素相機
不黯天文攝影的筆者隨便拍,就是這樣的相片(可參考 木星攝影記趣
如果沒從上面相片看到大紅斑位置,那麼目視觀測就更看不見了
目視和攝影有差距,這張相片很接近目視細節了,只是看來木星沒這麼大

  

 

  
【結語】

  肉眼目視是最容易受到都會光害影響的了,只要選用適當的望遠鏡輔助,在光害地區目視趨近極限星等,也是正常的事情。 為了配合眼睛目視,要使用不同的望遠鏡以適用於不同類別的天體。

  要選用攝影用望遠鏡就比較簡單,望遠鏡選擇 8cm級 F8 的中等焦距,配合攝影者調整和相機的性能,無論在高山或平地都可以滿足大多數的攝影需要,用在都會平地目視觀察或拍攝月亮、土星、木星、火星也是足夠了,是筆者認定的入門第一鏡,如果無意精進目視觀察或新天體搜索攝影,就可以不用再費心升級其他規格望遠鏡了(因為升級效益不明顯,尤其是在都會平地),轉而把精力放在研練影像軟體和架台操作技術上頭,會比較實際些。

  以上是基於數學提供的一些研討,應該有助於減少一些茫然。筆者研討的一切,希望閱覽的朋友萬勿盡信,多加體驗比較,很多天下唯一工匠是結合多種業界認定『千萬不可以這樣做』的錯誤工序,才會研發出工藝界眼中不思議獨特工藝技術(很榮幸筆者有在監督提醒新技術開發方向,所以熟習這個道理)。所以故意體驗犯錯,可以大幅增加自我的研究實力,熟練的操縱錯誤更是高手的鍛煉目標,所以千萬不要人云亦云自我設限。犯錯的態度和層次,就是大師和學徒的區別之一。(觀察太陽要搭配專業減光濾鏡,這是犯不起的錯誤)

 


【近期感想】

  雖然筆者維持使用老舊設計的8cm普通消色差長焦望遠鏡,不過最近有在瀏覽大口徑望遠鏡(不是要買,而是思索檢討),感覺傳統設計上有問題,或許是要模仿主鏡100cm以上的大型望遠鏡結構,導致結構變數太多,應該可以大幅簡化,減少許多不必要產生的調整項目,其實40cm以下口徑的望遠鏡不必這麼麻煩。筆者看過歐美市場已經有簡化的設計,但是過度簡化導致結構精確度不足,也是不足取的。

  筆者也是園藝專業,有次到苗圃看到朋友做壓條(植物無性繁殖技術之一),他自創的刀法很特殊,比書上寫的程序簡單到一半不到,外行人也看一次就可學會,無需解釋原理一看就懂(高手間溝通話語不多是正常),是安全性和成功率都會達到100%的完美作法。筆者問說:『這招書上沒看過吧』,朋友回答說:『確實沒有這招』, 所以對於這種各行業專業書籍沒寫的意外簡單好用招式,筆者是有過幾次經驗,再遇到也不會有意外的。


星ナビ編集部が選んだイチ押し天文機材を紹介
http://www.astroarts.co.jp/review/index-j.shtml

 

PENTAX 天文望遠鏡 2008.6 型錄(已停產‧大多已完售)



VIXEN 天文望遠鏡 2009 年型錄
 

 

VIXEN雙筒鏡-顯微鏡2008年型錄 (含勘誤表)

 

 

BORG 天文望遠鏡型錄

DIGI BORD型錄

 

 

BORG 45EDII型錄
  

 

BORG 77ED型錄
 

 

BORG 125SD型錄
 

 

BORG SERIES 2008型錄
  

 

高橋製作所2009年型錄

 


 

台長: 8cm
人氣(5,916)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星座命理(星座、命理、心理測驗)

Alget
第二篇和第三篇已經撰寫完畢, 只是在繪製星圖時遇到些問題.

目前正以龜速解決問題, 相信在星期日前就可以推出市面.




其實那些模擬圖片, 還沒什麼特別, 不過是用電子星圖作範本, 再用PS修圖. 談不上精準, 只不過是想呈現我看到的效果罷了.




主要原因, 是我察覺到一個問題, 就是鮮有人會畫素描.

(其實我都不會素描. 既然不會, 就唯有軟體修圖吧.)

目視天文是比較抽象的東西, 沒有圖片, 只依賴文字描述, 讀者是不會明白內容的. 而且沒有圖片, 讀起來會很枯燥.



大陸的天文雜誌上的觀星報告, 往往會配上HST的照片, 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有些熱心人士, 會寫一些很長的長文. 可是由於沒有說明圖片, 再加上他們不注重格式和分段, 一大堆文字堆在一起, 可讀性很低.

所以我寫BLOG時就得格外留神. 圖片要精美, 要與文字配合, 還要有明確訊息. 格式要工整, 文筆要通順......

(作為半個圖文工作者, 我很在意這些.)




我向來很欣賞日本的雜誌, 他們的圖片很精美, 美工出息, 版面很整潔, 看起來很愈快, 盡管有時太公式化式. Vixen的封面, 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刻意不選用純黑色的starfield, 和星雲的特寫, 一般天文愛好者最喜歡的元素, 設計師卻把元素排除.)
2009-07-30 22:19:46
版主回應
  目視效果和天文攝影相片是有巨大差異的,如果有目視模擬星圖,就可以避免對觀星入門者的誤導。

  筆者正在思考赤道儀刻度盤的操作問題,雖然有看到精密刻度環的成品(http://www.scopelife.com/sl/mg-144/mg-144.htm),但也未必是良好方案,筆者希望不用依賴太多贅物,能夠找到輕快易懂的作法。

  還有一些型錄會繼續穿插在部落格之間,這樣網路上就可以搜尋得到。因為型錄內容包括配件的搭配適性,有這些資料可以提供選購配件參考。
2009-07-31 10:34:18
Alget
外國都有人喜歡長焦折射鏡, 還寫了一篇文章, 有空可以一看:

http://www.gaherty.ca/rogers/achrefract.htm




文章有點過時, 部分描述(6吋折射鏡很罕有, 擁有的人不多)更是與現實不乎, 不過有幾點卻寫得很不錯:

1. What you get in a modern mass produced achromat is a compromise.

2. The only way to get the legendary refractor resolution and lack of chromatic aberration is to try to find a long focal ratio achromat (which hardly anyone makes any more) or pay a lot more money for an apochromatic refractor.

3. Different people vary in their sensitivity to chromatic aberration, and if you observe most of the time with it present, your brain learns to cancel it out.

4. From an optical point of view, I strongly prefer those with long focal ratios, f/15 or more.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aking into account portability and observing comfort, I’m prepared to compromise down as far as f/8...



第4點和的觀點很接近, 4吋f/10的色散控制遠優於4吋f/5,不過實在太重, 操作不便, 我寧可用短焦折射鏡. 反正我對色散有很強的抵抗能力, 必要時還可以用mask把口徑縮小, 影像質素即時大幅提升, 卻不花一分一毫.



至於他題到的大口徑折射鏡, 現在已經很普及, 一枝中國製的5吋f/8折射鏡都只需港幣1500元, 6吋的東西都只需要港幣3000元左右. Celestron的6吋中國製折射鏡, 不到港幣4000元. 8吋物鏡, 都只需港幣2000元左右.

不過似乎老外比中國人還要喜歡這些大折射鏡.



早前看到一枝80mm的長焦折射鏡, 看起來很輕巧, 連簡單赤道儀都不過1000元. 要是早一點看到它, 大概會是我的第一枝望遠鏡.
2009-08-01 12:50:59
版主回應
  西洋天文愛好者對於天文現象觀察很有興趣,日本廠商心目中理想的天文愛好者不是這樣的。筆者理想的折射鏡是F10-12,引文裡的第4點的F15折射鏡,筆者用起來也覺得是一項考驗呢,不過早年8cm折射鏡大多是F12-15規格,這篇末尾已經補充1981年型錄,當年為了準備哈雷彗星回歸,正是市場取向由長焦轉為短焦的年代。

  長焦鏡筒有一個不算好處的好處,就是比較容易在赤道儀上平衡。現今目鏡座後面的重量是越來越重了,不光是目鏡從24.5mm增加到31.7mm(甚至是2英吋),數位相機也比昔日傳統相機更重,連筆者的長焦望遠鏡都平衡不了,考慮在鏡筒前方加掛重物平衡。

  閣下能夠靈活運用MASK方式,去除鏡片周邊引起的高色差影響,確實是集光力和解像力兩者兼得。

  引導大家拍深空,這樣望遠鏡商家賺得比較多,這是筆者的商業觀點,閣下合算一下,再翻閱一下天文雜誌,接著瀏覽一下同好習性,就會發現很多現象緣自英日文程度不足。

  說到日語,速度很重要,就算是廣東話,說話速度太慢也會讓人無法順利聽懂,所以不但要會講,而且要講得一樣快,獎不清楚也沒關係(真正生活語文都是咬字不輕的,都是憑習慣感覺聽懂的語意,而非靠咬字清晰)。

  為了要講得夠快,聽的速度要更快。我們已經懂得最艱深的日文-漢字,所以不應由低處往高處學習,而是要以漢字為據點,由高處往低處學習。這是筆者的見解,所以筆者不黯日語,但是聽過筆者原則的都能快速通過日語檢定測驗,幫筆者翻譯日語文的小姐就是這樣學好的。

  最近看到日時拍到8cm望遠鏡外觀相片,才發現外觀已經很老舊了,要找時間擦拭一下。
2009-08-01 19:32:30
Alget
第二篇終於出來了, 特此通知.
http://dob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54443




說到mask, 我曾經把55mm mask裝在102mm f/10的物鏡前. 這樣我就得到一枝55mm f/18的望遠鏡. 用它來看月球, 即使用160倍看月球, 看不到任何色散, 而且反差奇高. 用80倍看木星, 木星影像極銳利, 很有立體感. 可惜用超過100倍看木星, 影像太暗. What a pity!

否則它就是一枝完美的窮人APO了.



有大陸同好說當光圈值達到20, 所謂的二次色散就會消失, 看來是真的. 再看19世紀所謂的業餘望遠鏡, 它們全都是很長的東西. 所以那個理論不會錯到哪裡.

(有說這理論是卡西尼想出來的, 但要再查證.)




長焦鏡筒的壞處不止過重, 還有安全問題. 例如萬一被風吹倒, 就有可能壓到旁人. 還有揮動幅度大, 觀察姿勢等問題.

(望遠鏡的安全問題, 是我在日本網站看到的. 由於站主是殘障人士, 所以能看到健全的人看不到的問題.)



我都不太會看日文, 還好我懂一點日式漢語. 而且日本詞彙中有不少來自中國古文, 還保留當時的意思. 例如日本人口中的湯就保留了熱水的意思. 我的文言閱\\\讀能力不錯, 所以要看懂日本網站都沒有太大難度, 先看漢字, 再看圖, 再推敲意思, 必要時再用軟體做translation, so impossible is nothing.

(小弟有幸得到名師指點, 所以本人的中文水平還可以.)

更何況日本人善用圖片做解說呢.



曾經有同好在討論區貼一些日本網站連結. 後來被一位專業人士看到, 他竟說: Should we learn Japanese? 言下之意, 是怪責那人貼了一些他不看的異國文字.

當時我心想: Why not? 學日文有何不可? 他們平日不是為自己的語文能力(對他們而言, 語文 means English only)而自豪的嗎? 他們平日不是很喜歡說外語的嗎? 為什麼遇上一些看不懂的文字就老羞成怒?

他們平日經常教訓別人, 說什麼看不明白就查字典, 不要怪責那些說外語的人. 但當自己遇到一些看不懂的文字, 卻反過來怪責別人. 如此反覆無常, 實在令我大開眼界.
2009-08-04 22:36:13
版主回應
  古代的折射鏡之所以F值很大,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色差,只要找到天文儀器史方面的書籍就可以知道。

  對英日文不熟悉的話,大概連知識管理都做不起來了吧。筆者非常感謝您所提供的資訊,這邊早先有些獨家訊息,閣下在國際間巡閱就可以知道是不是獨家,如果遇到資料雷同的話筆者就得引用官方存證,才知道誰先誰後了。

  閣下近日應該可以體會幾十年發展來都很貧乏,內涵都是跟著雜誌名牌新機材款式在走(有人開列一串用過的機材清單標榜自身的天文經歷,這在國際間應該很少見吧)。參與集體模仿以致於不知道自己在模仿,人云亦云以至於思考無法禁得起驗辯心虛累累,真要等到有人把真相整理出來,才有人敢說出自己歸納經驗也認同。

  本來就是對的事情,昔日很多人攝於口號思維不敢主張,至今大家才發現原來權威言論僅以人云亦云與雜誌式侷限思維,做為薄弱的支撐。

  現在有些人急欲籌錢整軍建備加入戰局,希望靠機材越級挑戰天文攝影,結果老手好心善意說出一句「專業加初級」,真的比筆者描述更傳神,這老手有比筆者資深一些,體會也深入一些。筆者無意和新手一起面對冷潮熱諷和品牌款式,不如和外國同好同台交流,把事情條理清楚,讓觀星思維更加完整,不要侷限在品牌款式的口號裡,這些口號筆者二十年前就聽到煩膩了,至今口號還是差不多。

  曾經有多少人在這些口號騷擾之下,傷心離開天文圈,你我在港台都心裡有數,回頭來看這真是一件荒誕的事情。筆者建議還是好好充實自己的網站/部落格,就向閣下提供的幾位同好網誌一樣,如果做了星圖或是整理心得,還是貼在自家網誌,筆者覺淂這樣比較踏實。像「霞ヶ浦天体観測隊」就和筆者差不多是每日一篇,筆者每日深夜都去拜閱今日新作呢。

  荒誕的事情還有一件,那就是機材越進步,架在赤道儀上的配件就越多,看來天文廠商對流行太遲鈍,沒有極簡風只有軍裝風。看來升級機材不如升級自己,機材還是越簡單越好,閣下所稱「窮人APO」比帶兩支望遠鏡還實際,筆者研練的右眼控制比雙筒鏡更好做紀錄,都是靠自身技術跨越機材限制,一點都不囉唆費力,比起看型錄挑配件,聽別人反覆宣讀口號還輕快得多。

  當然,要看型錄的話,還是在「8cm之都會星空輕快日記」比較充實,很多原廠網站看不到的配件連接圖說,還是要在型錄上才看得到。
2009-08-05 11:59:01
Alget
其實閣下所說的右眼控制, 我已經在多年前已經練成了. 不過我的是左眼, 算是無師自通吧!


反而有些什麼國際大師, 到近年才驚覺可以用一隻眼進行觀察. 足見今人觀察技術之精進, 資訊之流通, 基礎之雄厚. 由於太精進, 竟然連最基本的技術都棄之如敝屣, 今人之膽大妄為, 前人泉下有知, 恐怕都會為之側目.


讀過天文史的人都知道, 目視是行星觀察之基礎. 看19世紀業餘天文學家的木星繪圖, 就知當時的人觀察技術之精妙, 涉足的範疇之廣是今人無法比擬的.


除了右眼控制, 一些最基礎的技巧, 如要在尋星鏡上要套上橡皮圈, 來固定位置. 但就是沒有人說, 或說沒有人在意.

1997年S&T比較過三款觀彗望遠鏡, 發現除了Emund Scientific有提供內容詳盡的說明書, 教導使用者必要的望遠鏡知識和操作技巧, 還有星圖和觀星指南. 其餘兩家主流廠商, 說明書都很簡陋, 沒有提供必要的技術資料, 好像假定使用者已經知道一切.

廠商當然知道問題. 但就是沒有人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說回長焦折射鏡, 外國有人自製了一具6吋f/15的東西. 本人實在佩服.

http://mirrorworkshop.mtbparker.com/refractorStory.html

本人更佩服這位仁兄, 他投身於解決玩具望遠鏡的質素問題, 致力改良望遠鏡, 並把心得分享. 這類高危手術, 我沒有把握, 暫時不會模仿.

http://users.belgacom.net/astronomy/telescopes.html



在討論區發放資訊的好處是, 人流量比BLOG高得多. 可惜總有人把這些貢獻當作理所當然, 或無視, 或對貢獻者呼呼喝喝, 更過份的是把別人的貢獻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

就像這篇, 我真的想把它刪掉.

http://www.hkastroforum.net/viewtopic.php?t=11654&highlight=%E8%87%AA%E8%A3%BD%E6%8A%98%E5%B0%84%E9%8F%A1




親子觀星會的人, 整體上還可以, 最少在禮貌上和國際接軌, 我都樂於和他們交流資訊.

其他台灣同好如何, 我不知道. 香港同好只有在器材方面和國際接軌, 態度和禮貌上卻是相當惡劣的. 所謂的觀星活動根本是一班高學歷和中產人士的虛偽社交活動, 偽高尚活動. 只要說話稍有不慎, 說得傭俗一點, 即被人文革式批鬥. 為了批鬥別人, 什麼儀態都拋緒腦後了.
2009-08-06 14:16:48
版主回應
  閣下目視觀測資歷很久,能夠在早年練成真的太好了,筆者是近年才再入門兼逆進化,相較之下資淺得多。如果是一心想著攝影解決而專注在相機對焦的人,就不易發現這種觀察方式吧。想請教閣下使用左眼,是否平日也習用左手寫字?

  筆者試過左眼以便右手描繪,後來覺得不順利,所以改回右眼,又因為描繪已經脫離主流,所以就沒再接著深入研討配合的用品。因為長年都注意視力保健,研練不久視力就出現障礙,簡單的說就是老化了。

  最好能做小張正像星圖(天球北極向上)與倒像星圖(略低於星鏡倍率,天球北極向上),可以固定在尋星鏡旁隨赤道儀旋轉方向,這樣認圖找星會更快的,這是去年練習時在想的事情。什麼樣的道具能讓觀星者的兩隻手和兩個眼睛如何各自作業,是筆者常常在想的事情。

  親子觀星會發展很穩健,有十幾位專業人士保持經常討論,視很珍貴的資料來源,相信參與討論獲益更多,是筆者最推薦參加的觀星趣味團體。

  目視也好,攝影也好,從8吋折反射鏡用到8公分折射鏡,公益推廣做到動用政府百億台幣預算也經歷過(後來覺得要計算高額預算,EXCEL比12位數計算機好用),看過一些事情以後,總結的實驗心得是發現別人的錯誤幫助總是不大,發現自己的錯誤效益最高。

  這邊每日文章點閱都在兩百五十次上下,在天文圈還算小有人氣,只要篇數夠多話題寬廣或精深,搜尋引擎就很容易推薦您的BLOG,這種效益和討論區足以相比。筆者在這裡寫的,大多是面對自己曾經錯誤的總結心得整理,無意靠此出名求利,行事作風比較放得開。
2009-08-07 04:10: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