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歇後語
鄭培凱聯合報
三國、水滸壞人心術?
有朋友最近寫了本書,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壞人心術,流傳又廣,是中國民族性墮落的源泉,造成了中國人的醜陋。看了《三國演義》,學的是曹操的奸詐、劉備的陰險、孫權的機謀、周瑜的心懷鬼胎、諸葛亮的詭計多端、司馬懿的譎險多疑,最後是釀出一肚子壞水,包藏禍心,機詐權謀,陰謀詭計,使得中國的政局詭譎多變,左手翻雲右手雨,翻天覆地視等閒。看了《水滸》,學的是流氓強盜的心理,假借替天行道之名,慫恿工農階級翻身,打家劫舍,好勇鬥狠,更兼殺人如麻,傷及無辜。動不動就拳打鎮關西、血濺鴛鴦樓、血洗江州城,視人命如草芥,毫無上天好生之德。他說,最好不要讀這樣的「糟粕」,要讀中國古典小說的「精華」,讀追求理想世界的《紅樓夢》,才能淨化中國人的心靈,提升內在的善因。
其實,歷代有許多道學先生都從社會維穩的角度思考,認為小說戲曲在民間有煽動性,不是「誨盜」,就是「誨淫」,存在很大的治安隱憂,應該禁絕。不過,古人的視野比較偏狹,缺少了我朋友強調的現代性,沒有西方文化啟蒙之後的情慾解放觀,主要的攻擊目標是《水滸》與《紅樓夢》,說《水滸》誨盜,《紅樓夢》誨淫。根據王利器編輯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孫殿起《清代禁書知見錄》、丁淑梅《清代禁毀戲曲史料編年》等書,你會發現,傳統社會從來沒想過《三國演義》是敗壞人心的根源,是統治階級散布封建遺毒的「源頭活水」。要禁,也只禁《西廂記》、《牡丹亭》、《金瓶梅》、《紅樓夢》、《水滸》,不禁《三國演義》。由此,對朋友擁有全球化視野之後,別具慧眼,看穿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癥結病灶,感到十分佩服。
然而,不論是在傳統還是現代的中國社會,從過去的封建意識到二十一世紀的後現代想像,在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象徵意義,是美好的友情與生死相託的義氣。劉備、關羽、張飛,在人們心目中大體都是正面形象,沒有什麼負面的聯想。至於諸葛亮,更是歷代不斷稱頌的完美人格,是智慧與忠誠的結晶,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型。杜甫詩中感慨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卻在拜謁武侯廟之後,給他一個歷史定位:「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凌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這也是中國傳統小說及戲曲舞台上呈現的諸葛亮,搖著鵝毛扇,風度翩翩,指點江山,決勝於千里之外,使得沒有現代民主意識的小老百姓佩服得五體投地。
開開張飛玩笑無所謂
我曾經搜集過中國各地的歇後語,想從中窺見老百姓日常思維的脈絡,也想通過他們使用語言遊戲的俏皮與機智,看看他們怎麼看待歷史人物。他們或許混淆了歷史真實與小說戲曲的虛構,但是這些人物卻是他們生活意識中極其真實的部分,是日常思考與對照的歷史經驗。關於三國人物,最常出現在歇後語裡的,就是劉、關、張與諸葛亮。我把一些典型的例子列在下面,大家瞧瞧。先看劉備:
劉備編草鞋:本行。
劉備賣草鞋:人軟貨不硬。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越哭越穩。
劉備招親、劉備娶親:弄假成真。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光借不還。
劉備三顧茅廬:請你這個諸葛亮。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籠絡人心。
再看關羽,則稱呼有多樣化趨勢,有直稱、有敬稱、有昵稱。因此,有稱為關羽、關雲長的,有稱關公、關大王的,有稱關夫子、關老爺的,也有稱關二爺的。不過,沒有人過度僭越,敢稱他為關老二:
關公賣豆腐、關大王賣豆腐:人硬貨軟、人強貨軟。
關二爺放屁:不知臉紅。
關公脖子長肉瘤:臉紅脖子粗。
關公流鼻血:紅上加紅。
關公戰李逵:大刀闊斧。
關公戰秦瓊:亂了朝代、挨不上、從何說起?
關公開刀鋪:貨真價實。
關公門前耍大刀、關帝廟前耍大刀:自不量力、不知醜。
關公耍大刀:拿手好戲。
關公走麥城:死到臨頭、離死不遠。
關老爺赴會:單刀直入。
關雲長說三國:光說過五關斬六將,不說走麥城。
說到張飛,歇後語特別多,而且常常拿來調侃,好像覺得張飛比較粗愣,開開玩笑無所謂,不至於得罪了手使丈八蛇矛的張翼德:
張飛扮姑娘:咋搞咋不像。
張飛唱曲子、張飛唱戲:粗聲粗氣。
張飛吃秤砣:鐵了心。
張飛吃豆腐:不費勁。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大眼瞪小眼、有勁沒處使。
張飛的鬍子:硬岔(茬)。
張飛裹腳:難上難。
張飛哈氣:自我吹噓(鬚)。
張飛敬酒:胡(壺)來。
張飛開店:鬼不上門。
張飛開飯店:沒人敢上門。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張飛賣刺蝟:人硬貨扎手。
張飛賣豆腐:黑白分明、人硬貨軟。
張飛賣鐵錘:人貨兩硬。
張飛賣銅鑼:人硬貨響。
張飛賣針:粗中有細、人強貨扎手。
張飛騎老虎:人強馬壯。
張飛請客:不敢不去。
張飛討債:誰敢不給。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力不從心。
張飛戰李逵:黑對黑。
歇後語表現民間觀點
對比劉關張,可以看到民間印象中,桃園結義的三兄弟個性相當不同。劉備賣草鞋,是「人軟貨不硬」,關鍵是強調他個性軟弱。關公與張飛賣豆腐,都是「人強貨軟」,突出他們個性強硬。說到關公與張飛的差別,則是突出一個紅臉,一個黑臉。因此,會出現對關公不甚禮敬的「關二爺放屁」、「關公脖子長肉瘤」、「關公流鼻血」這類的比方。至於張飛的黑,則說得理直氣壯,不但跟雪白的豆腐相襯,出現了「黑白分明」的歇後語,還拿來跟《水滸》的李逵這條黑大漢比黑。
有趣的是,劉關張的歇後語中,有些不太禮貌卻頗得神韻的比方,顯示了民間智慧時有神來之筆,像錢鍾書先生一樣,只顧嘴巴痛快,管不得禮數了。如「劉備的江山」、「劉備招親」、「劉備借荊州」、「劉備摔阿斗」,都不但是一針見血,而且見血封喉。說到關公,居然一點也不避諱,敢於調侃,說出「關公走麥城」、「關雲長說三國」這樣的話頭。對於張飛,那更是無所避忌,不但拿他來比姑娘(扮姑娘、唱曲子、穿針、裹腳、繡花),以突出他個性粗魯,還把他形容得凶神惡煞一般(敬酒、開店、騎老虎、請客、討債),做事莽撞。
對於三國中智術過人的諸葛亮與周瑜,好像也不甚尊敬,強調的是機詐與權謀。關於諸葛亮的歇後語不少,如「諸葛亮唱空城計:不得已」、「諸葛亮借東風:神機妙算」、「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都是老生常談,而且像是三家村冬烘秀才的手筆,沒什麼泥巴氣味。只有少數相關的歇後語,比較有趣,比較像老百姓講的話,如:
諸葛亮的扇子:不離手。
諸葛亮掉井裡:無計可施、英雄無用武之地。
諸葛亮哭周瑜:假的、假慈悲。
諸葛亮給周瑜弔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舌戰群儒:全憑一張嘴。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跟周瑜有關的歇後語,最流行的當然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還有一句利用諧音之轉,十分有趣:「周瑜擺手(或招手):嘟嘟(都督)叫。」想來是鄉下人看《三國》戲,看到周瑜在舞台上的演出,一擺衣袖,開唱起來,唱的是雉尾生尖銳高亢的唱腔,真像嗩吶一樣,嘟嘟嘟嘟地叫。類似的情況,「諸葛亮的扇子:不離手」,是戲中諸葛亮出場,永遠不變的舞台形象,也算是歇後語中的瑜亮情結,異曲同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