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9-20 09:51:05| 人氣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季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四季養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內經·素問·四時調神大論)裡提出來的“四時攝生”的基本原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其愈思是說,四時陰陽之氣是萬物的根本,因此聖人據而在春夏養陽,秋冬補陰,以便服從於其根本,與萬物一起生活於生長之門中。如果違逆瞭這個根本,就會損傷其本源,破壞其真氣。這就是四時調攝的宗旨。順應四時的養生就要明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

1.春生

《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是說,春天三月,大地回春,冰雪消融,陽氣生發,萬物蘇醒,蟄蟲活動,天地自然生機勃勃.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人體內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舒發。

2.夏長

《黃帝內經》說:“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意思是說,夏天的三個月,天陽下濟,地熱上燕,天地之氣上下交合,各種植物大都開花結果瞭,所以是萬物獲榮秀麗的季節。此時正是人體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人體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更要註憊養陽防病。

3.秋收

《黃帝內經》說:“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意思是說,秋天三月,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碧空如洗,地氣清肅,萬物成熟,果實累累,正是收獲的季節。從“夏長”到“秋收”,是自然陰陽的變化.人體生理活動的陰陽雙方也應隨之發生由“長”到“收”的轉化,註意保養內守之陰氣。

4.冬藏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訴,無擾乎陽。”其意思是說,冬季陰氣盛極,是萬物收藏的季節。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萬物生機閉藏,陽氣潛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昆蟲蟄伏,大地冰封,雪壓風寒,一切生物均處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此時人們應該避寒就溫,斂陽護陰,使陰陽達到相對平衡。

由此可以看出,“春夏養陽”就是春天補養生氣,夏天養長氣;“秋冬養陰”就是秋天養收氣,冬天養藏氣。“春夏養陽”是指在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這時人們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並不斷旺盛起來。凡是有損耗陽氣及阻礙陽氣生長的情況皆應避免。此即春養生氣、夏養長氣,以適應自然界陽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陽氣潛藏、陰氣興盛打下基礎,不要宣泄太過或內寒太甚,而損傷陽氣。“秋冬養陰”是指在秋冬之時,由於萬物斂藏。人們應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收藏陰氣,使梢氣內聚,以滋養五臟,抗病延年。此即秋養收氣、冬養藏氣,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生而旺的規律,從而為來年陽氣生發打下基礎,不要損傷陽精之氣。但如果是陰陽偏盛偏衰之體,則應分別對待。如素體陽虛,則要’‘冬病夏養”,於春夏之時註意調養陽氣,不可貪冷貪涼,這相對於冬季病發再用熱藥治療效果要好;如素體陰虛,則要“夏病冬養”,於秋冬時即註意滋補肝腎,可減輕春夏發病程度;但若屬陽旺或陰盛體質,則春夏宜寒涼,或秋冬宜溫熱。



台長: mirs
人氣(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工作甘苦(工作心得、創業、求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