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3-28 11:03:00| 人氣1,7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范仲淹 萬笏朝天

 

北宋名相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父范墉,雖博學能文,〔但一生未得顯宦,悱小俸微。病逝於宋武寧軍節度掌書記(徐州軍事長官的秘書)任上。宋太宗端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八月,范仲淹出生在徐州。范仲淹兩歲而孤,范母謝氏還年輕,貧無所依,帶著兩歲的范仲淹遠假給山東淄州長山縣朱文翰。仲淹逐改姓朱,名說。朱文翰為人正直,但也只不過七品小縣官。後來,朱文翰調知禮州安鄉縣(今湖南安鄉),范仲淹隨他過扽州(今湖南岳陽),越洞庭而西。

范仲淹自幼好學,二十一歲時,讀書曾舍,日夜不息。因家貧,每日煮粥一碗,分為四份,早晚吃兩份,以青菜數根,放點鹽進去果腹,如此達三年之久。那時,他看朱家兄弟用錢浪費,便勸誡他們,朱家兄弟說道:「我們花的是朱家錢,關你什麼事?」他心中大起疑惑,繼而知道自己的身世,就決心脫離朱家,改姓歸宗。

當時名學者戚同文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縣)教授學生,他慕名前往求學。他在那裡又苦讀了五年。冬天讀書疲憊的時候,便以冷水洗臉,來振作精神。一次,真宗皇帝路過南京,大家都爭往觀望,范仲淹卻閉門不出,坐誦如舊。一位同學怪他怎能錯失觀望皇上的良機,他卻回答:「日後再見,也未必晚!」南京長官之子看他終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給他。他竟一口不嚐。說:「我已安於過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後怕吃不得苦。」

大中祥符八年(西元一0一五年)二十七歲時,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看見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後來還榮赴御賜的宴席。中進士後他把母親接來贍養,並正式恢復了范姓。

不久,他被派往廣德軍(今安徽省廣德一帶)去做司理參軍|負責處理獄案等事。廣德軍是個地僻人窮的山區,官吏多橫行不法,民間獄訟甚多。范仲淹到任後,立即將案架上的陳年積案一一加以清理,審查復核。但廣德軍太守頗不知法,剛愎任情、仗勢淩人,但范仲淹毫不畏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每一案必究明是非。凡太守徇情委曲之案,必悉加昭雪糾直。接著,又調到集慶軍(今安徽亳縣一帶)去做節度推官|即長官從事。

晏殊在南京(今河南商邱縣)任留守(唐宋時陪都設留守一人,主管政事)范仲淹因母親去世,寓居城內,晏殊請他掌管府學。范仲淹經常住在府學中,對學生訓導督促,勤勞恭儉,以身作則。

對生活困難的學生,范仲淹常給予接濟和幫助。有一個叫孫復的學生,聰敏好學,但生活貧困,家有老母,不得不僕僕於道,為生計奔波。范仲淹知道以後,贈給孫復錢財,又幫助孫復在府學中謀職,月俸三千,可維持生活。孫復發奮苦讀,終成一代名儒,以治︽春秋︾著稱於世。

除了孫復以外,范仲淹還聯絡和幫助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胡瑗、李覯、張載、石介等。或邀聘他們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務,或薦舉他們出任朝廷的學官,或指點他走上治學之路。而經他指點和影響過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天聖六年(西元一0二人年),范仲淹服喪結束。經過晏殊的推薦,他榮升秘閣校理—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真宗乾興元年(西元一0二二年),真宗死後,太子趙禎即位,為宋仁宗。祗有十二、三歲,便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天聖七年(西元一0二九年),仁宗已二十多歲了,劉太后還在照常垂簾聽政,天子有所措施,還須請示太后,太后如不同意,天子便不敢下詔書,范仲淹看不過去,便上書要求還政仁宗。不久,范仲淹因觸怒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任通判。一年後,調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

後來仁宗親政後,知道自己不是劉太后的親生兒子,而是宸妃所生,劉太后奪來撫育的。那時宸妃已死,仁宗由是深為不滿,凡曾依附太后的朝臣,多被罷免;被太后貶出去的臣子則都被召回,范仲淹也被召回任右司諫諫官。那時郭皇后以為宰相呂夷簡亦曾諂附太后,也應罷免,仁宗遂罷夷簡相位,使出判陳州。呂簡夷不知道為什麼得罪,突然之間被貶到陳州,四處打聽,才知道是郭皇后說了壞話,因此深恨皇后,陰謀報復。後來呂夷簡被召回復任宰相,竟利用宦官,興波助瀾,弄得仁宗要廢皇后。范仲淹聯合了御史中丞多人,上疏勸諫,說:「皇后乃是國母,不應當隨便輕廢!」仁宗不聽,范仲淹反而被貶知睦州(今浙江建德縣)。

過了幾年,他由睦州移知蘇州,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前時一同遭貶的孔道輔等人,也重歸朝廷。這些年來,呂夷簡廣開後門,濫用私人,朝中腐敗不堪,范仲淹上書彈劾,呂夷簡更誣蔑范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最後范仲淹便被褫奪了待制職銜,貶為饒州知州(今江西都陽縣),後來幾乎又貶死嶺南。余靖、尹洙、歐陽修等人,因為替范仲淹鳴不平,也紛紛被流放邊遠僻地。

仁宗寶元元年(西元一0三八年)西夏李元昊又叛,仁宗命夏竦為涇、原、秦、鳳安撫使,大將葛懷為副使;范雍為鄜、延、環、慶安撫使,共負征討之責。可是夏竦等人都非將材,除少數人下級將校(如狄青)能奮戰外,全線十分紊亂。

這時知制誥韓琦,恰巧出使四川歸來,他對陝西一帶軍事情形瞭解得很清楚,仁宗遂又命他去陝西前線主持軍事。韓琦在向仁宗辭行時奏道:「范雍節制無能,所以兵敗,致使君憂。臣願保舉一人,往守邊疆,一定不會誤事!」仁宗問是誰?他道是范仲淹,仁宗同意,隨即詔令調范仲淹知永興軍。

慶曆元年(西元一0四一年)正月,韓琦接到夏軍侵襲渭州(今甘肅平涼一帶)的戰報,打算採取攻勢。范仲淹卻以為不可,認為只應小心把守,以觀其變,不可以輕敵深入,但韓琦不聽,於是舉兵進攻,李元昊是在那裡設下埋伏,韓琦的大軍被困,吃了敗仗。回到半途,陣亡將士的眷屬數千人在韓琦的馬首前面大哭,他們手上拿著亡者生所穿的衣服,撒紙錢招魂,哭聲漫山遍野,震動天地。韓琦也不勝悲憤,掩而而泣,駐馬不得前進有數刻之久。

范仲淹的戰略防禦,並非單純或消極的防守措施,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檢閱軍旅,並實行了認真的裁汰和改編。他從士兵和低級軍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將,由當地民間選錄了不少民兵;又開展了嚴格的軍事訓練。在防禦工事方面,他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這樣在邊防線上漸漸建立起一道堅固的屏障。西夏人因此說:「小范(仲淹)老子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不范(雍)老子那般好對付。」

范仲淹在陝陝甘邊境三年,號令嚴明,愛撫士兵,民得安居,對近邊羌人部落,亦能推誠相與,恩威並施,邊境漸安。當時邊民有歌謠道: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

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慶曆三年(西元一0四三年),李元昊見事無可為,乃上書請和。這年四月,和議成,宋封元昊為夏國主,歲賜絹十萬匹,茶三萬斤,西夏之戰,始告一段落。

西夏平定之後,范仲淹回朝,拜為樞密副使(宋時以同平章事為正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使管軍事,權同宰相),韓琦亦同為樞密副使;富弼當時為樞密真學士,歐陽修、蔡襄等人,亦在朝為諫官。人才濟濟,為宋代最盛時期。

此時仁宗對他頗為器重,命他趕快對朝政提出改革意見;又在天章閣召見他,賜坐授以紙筆。范仲淹感到受寵若驚,避席而退,回家條列了十多項應首先實行的建議,上奏朝廷。

范仲淹在奏疏上建議仁宗下詔天下興學取士,首先要看重考生的德行,不光是看文章的好壞;改革官吏的升遷制度,以能力高低選官;減少任子(即大臣子弟任官的制度)的數目,避免濫派官職;用農桑增產的標準,考核地方長官的政績等等。

這些建議剛剛施行,因官吏升遷制度和任子之法,對倖進之人很不利,所以他們都對范仲淹交相攻擊;至於平日嫉妒范仲淹的人,也趁此加入誹謗的行列。慶曆五年(西西一0四五年)邊境上有外敵入侵的警報,范仲淹便請赴邊境,仁宗乃任命他為河東、陝西宣撫使(負責軍事指揮和安定邊境的大臣,職位高於安撫使)。范仲淹的慶厤曆新政於是失敗。

以後范仲淹又被徒知邠州(西元一0五二年)他六十四歲時,病死在青州。朝廷謚他為「文正」,並追贈他為兵部尚書,後人為了尊敬他,都稱他為范文正公。

范仲淹

范仲淹
Fan Zhongyan.jpg
任期
1043年-1045年
君主宋仁宗
個人資料
出生989年10月1日
北宋蘇州吳縣
逝世1052年6月19日
北宋徐州
職業北宋政治家、教育家、詞人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希文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先世邠州(今陝西省邠縣/彬縣),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

  

個人生涯[編輯]

家世[編輯]

范仲淹先祖為唐朝宰相范履冰

早年[編輯]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端拱二年八月廿九日)生於河北真定府,隔年(990年)父親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范墉靈柩安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要守靈三年。但因蘇州范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而無依。無奈之下,謝氏改嫁給了時任平江府(今蘇州吳縣)推官的朱文翰。朱文翰是淄州長山縣(即今山東省鄒平縣長山鎮)人,范仲淹於是改姓名叫朱說(音月)。

四歲時,范仲淹隨繼父和母親回到了長山縣河南村[2],此後范仲淹在長山縣讀書。范仲淹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遂辭別母親,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至雎陽應天府書院(在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讀書,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3],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劃成四塊,早晚取食二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4]

任官[編輯]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進士第,被任命爲廣德軍(今安徽省廣德縣)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迎回母親贍養,並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難,他堅持己見,聲稱只是恢復范姓,沒有其他企圖,方才被允許復姓范[5]

此後范仲淹相繼出任集慶軍(今安徽亳州節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鹽倉監官。泰州任內,他與已故參知政事李昌齡侄女李氏結成良緣,生三子名范純佑范純仁范純禮。他倡議修海堤,被調任興化知縣,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激他的功績,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堤成後不久,天聖四年(1026年),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因母喪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寧陵縣守喪三年。守孝期間,南京留守晏殊邀請他擔任應天府學的教授。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范仲淹守喪期滿。經過晏殊的推薦,他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七年(1029年),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百官至會慶殿太后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范仲淹上書反對,以為有違君主之體,不合朝廷體制,並接連上書要求太后撤消垂簾聽政,還政給天子。他兩度上書皆被宰執壓下,范仲淹乃自請出任地方,貶為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通判

黨爭[編輯]

宋仁宗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郭皇后與仁宗爭吵時,誤傷仁宗之頸,仁宗大怒,決定下詔廢后,以范仲淹為首的朝臣們出於道義,不同意下詔廢后,而當時的首輔呂夷簡為討好仁宗,明令禁止百官參議此事。范仲淹與御史台官員孔道輔等人,數人徑趨垂拱殿,求見仁宗。但仁宗拒絕接見,次日早朝范仲淹等人到待漏院準備向呂夷簡進言,得到的卻是被貶出京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的詔書。

一年多後,1034年8月時改任蘇州知州,在蘇州他因為治水有功,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做了開封知府。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不滿於呂夷簡任用私人,上書給仁宗一幅「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論「建都洛陽」之事,范仲淹又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北宋時期的「朋黨之爭」即由此始。最終呂夷簡遭罷職,范仲淹也再次被貶知饒州、再貶潤州,又貶知越州

帶兵[編輯]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叛亂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在當地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以壯自己聲勢[6]。范仲淹主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而韓琦則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採納了韓琦的主張,派韓琦和尹洙回京,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

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宋軍遇伏大敗,大將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范仲淹受罰被貶。此後宋軍採取范仲淹的防禦戰略,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種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採取懷柔態度,嚴立賞罰公約。西夏防線逐漸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迫使西夏在慶曆四年(1044年)達成和議。

改革[編輯]

慶曆三年(1043年)七月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樞密副使,范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又編造歌謠說:「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像大范老子(范雍)好欺負。」同年九月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之治」的推動者之一,歷時僅一年。

慶曆四年(1044年),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等人的反對,仁宗對於改革的興緻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慶曆五年(1045年),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外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

逝世[編輯]

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范仲淹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被追贈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同年12月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有四子:長子范純佑、次子范純仁、三子范純禮、四子范純粹

文學成就[編輯]

《宋史·范仲淹傳》云:「仲淹泛通六經,長於《易》。」范仲淹文學素養很高,寫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嚴先生祠堂記》及《岳陽樓記》等,後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如《漁家傲》、《蘇幕遮》,蒼涼豪放、感情強烈,為歷代傳誦。歐陽修曾稱漁家傲為「窮塞外之詞」[7]。著作為《范文正公集》。范純仁是他的次子,父子都當過宰相。

「彼希聲之鳳皇,亦見譏於楚狂;彼不世之麒麟,亦見傷於魯人。鳳豈以譏而不靈,麟豈以傷而不仁?故割而可卷,孰為神兵;焚而可變,孰為英瓊。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在答友人梅堯臣的《靈鳥賦[8]中強調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更是彰顯了古代士大夫為民請命的凜然大節(即所謂「知識分子的良知」不同今日)。

團結族人[編輯]

為了團結親屬和族人,范仲淹出資為家鄉蘇州的族人設立義莊。義莊供給義米,救濟貧窮族人,並為科舉考生提供資助,期待他們出仕後回饋同族。若族人任官,則停止供給義米。[9]受范仲淹影響,其好友李師中也買田數千畝,設立義莊周濟宗族中的窮人。范氏義莊的出現,象徵中國宗族組織的誕生,影響深遠。[10]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在知杭州期間,出資購買良田千畝,設立范氏義莊(在今蘇州范庄前景范中學)[11],用以資助范氏族人。

評價[編輯]

  • 王安石曾在宋神宗面前批評范仲淹「好廣名譽,結游士,以為黨助,甚壞風俗」[12]。但在范仲淹去世後,王安石在《祭范潁州文》中稱范仲淹「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13]
  • 朱熹評說:「范文正傑出之才。」「本朝道學之盛……亦有其漸,自范文正以來已有好議論,如山東有孫明復,徂徠有石守道,湖州有胡安定,到後來遂有周子、程子、張子出。」[14]
  • 呂中說:「先儒論宋朝人物,以范仲淹為第一。」[15]
  • 宋元學案·序錄》云:「高平(范仲淹)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
  • 王夫之對范仲淹有苛評:「(范公)以天下為己任,其志也。任之力,則憂之亟。故人之貞邪,法之疏密,窮簷之疾苦,寒士之升沉,風俗之醇薄,一繫於其心……若其執國柄以總庶務,則好善惡惡之性,不能以纖芥容,而亟議更張;裁倖濫,核考課,抑詞賦,興策問,替任子,綜核名實,繁立科條,一皆以其心計之有餘,樂用之而不倦。唯其長也,而亟用之,乃使百年安靜之天下,人挾懷來以求試,熙、豐、紹聖之紛紜,皆自此而啟,曾不如行邊靜鎮之賴以安也。」[16]

萬笏朝天

北宋名人范仲淹,有一天,一個專門看風水的人向他說:
「此地是個絶子絶孫的穴,不懂得風水的人,以為是個好風水,假使有人死後往這裡一葬,他的後代一定絶子絶孫的。」
范仲淹聽了便說:
「這太危險了,別人一不小心葬到這裡,要絶子絶孫,我知道了不能不救,我要把我祖宗的骨灰葬到這兒,讓我絶子絶孫,不要讓其他人絶子絶孫。」
又有一次,一位看相的說,他的書房能代代出公卿,范仲淹一聽,心想:
「與其給我子孫代代出公卿,不如給所有人代代出公卿。」
於是把他的書房改成學堂。

台長: kk
人氣(1,744)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