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5-08 21:14:54| 人氣1,6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向明詩作評論【上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向明詩作評論【上篇】
引言
在台灣的詩壇星空裡,向明是那顆光度恆定的紫薇星,不招搖不譁眾,謙沖儒
雅的詩風,不忮不求不卑不亢的性情,在前行代詩人群中,不是最突出耀眼的白熾
燈泡,卻是後勁強大耐力持久的鹼性電池。如果打個比方,洛夫是「詩魔」、亞弦
是「教父」、管管是「詩怪」、鄭愁予是「浪子」、余光中是「老學究」、楊牧是「東方的吟遊詩人」、羅門是「上校軍曹」,張默是「老頑童兼大內總管」,那麼向明肯定是「詩儒」了。「詩人多半老而才盡」(註1),詩人余光中的一句老實話,幾乎打死了多數的前行代詩人,但向明卻是個「異數」,不僅撐到九零年代,晚近的作品持續在蛻變中,而且越來越「另類」,常有新作品令讀者感覺「surprise」,令評論者瞠目結舌、跌破眼鏡!
在大動盪的年代,他們之中,除楊牧是土生土長的「在地郎」外,都是1949
年前後來台的「移民」,在台灣這塊「避秦桃源」上,這群移民落腳下來,因為寫
詩而彼此結識,相互欣賞慰藉,逐漸形成兩個主要的詩歌集團:「創世紀」和「藍
星」。「他鄉日久作故鄉」,這群頂著詩人桂冠的移民,在台灣這蓬萊仙島上娶妻生
子、 落地生根,懷鄉之情固然不曾間斷,但對於寄身的斯土斯民,或多或少他們也
有所觀照。亞弦、向明和羅門三人,風格上傾向寫實主義,在寫意詩為主的外省籍
詩人集團裡,是雄渾有力的男低音;這其中,尤以向明表現得最為誠懇、積極,他
的詩作多半取材於現實生活,由於執著於人道精神及現(寫)實主義,他的詩剪裁
得宜肌理明晰,詩句裡很難找到累贅言語,更不作無病呻吟,評論者往往只能雞蛋
裡挑骨頭,泛泛論說,嫌他不夠豐腴,然而這種欲加之罪,筆者認為根本無關閎旨
。詩人余光中形容向明其人其詩:「又硬又瘦又多稜角,稍一激動還是撲撲有聲」,原是向明詩作:(隔海捎來一隻風箏)裡的句子,寄寓著高度的自我期許。就文類而言,向明在詩作之外,也著力於評論的撰述與學理的研究,堪稱「全方位的詩人」,所著的「新詩一百問」,梳耙章法條分理析言簡意賅,足以作為習詩者入門的工具書。就作品風格與精神面貌而言,服膺現(寫)實主義的向明,基本上是生活化的詩人,深度參與這塊土地的憂喜悲歡,是外省籍詩人中極少數認同斯土、具有本土化傾向的詩人,余光中說:「他手裡的那枝健筆,揮的是反時針的方向,不是向冥,是向明」,這番話所指的雖然是向明「永不服輸」的精神,但筆者所見的,卻是在歷久不衰的寫意詩歌風潮裡,執意反時針逆行的寫實主義的向明。有所堅持,當然得付出相當代價,在當代的主流詩潮裡,寫實主義者往往成為被鎂光燈冷落的一群,但筆者深信,在文學史的殿堂裡,被當代冷落的並不等於被永遠埋沒,詩人杜甫就是例子,當水落石出風潮更迭之際,這些深具人道主義襟懷的寫實詩人和他們誠懇慈悲的詩作品,在評論者的學術良知與讀者普遍覺醒的良心裡,將展現空前的萬丈光華,成為燭照百代的「經典」。
零:詩人向明作品年代
本文以詩人向明已出版的五本詩集為研討文本,旁及「新詩一百問」。向明自1951年開始發表詩作,時年方24歲,59年出版首冊詩集「雨天書」,相隔十年(69年)後出版「狼煙」,82年出版「青春的臉」,88年出版「水的回想」,94年出版「隨身的糾纏」。詩人寫作近半世紀,五本詩集分散出版於五零至九零年代,足見他不是一位產量驚人的創作者,沒有把詩創作當成遊戲,反而是重視品管乃至近乎
自我苛求的自覺型詩人。
服膺現(寫)實主義的詩人向明,是積極、入世的,無論在生活方式上或寫作
態度上,都是拘謹、嚴肅且講究條理、次序,宛如清苦的行者或清教徒。入世的詩人正是王國維所指的「客觀的詩人」,王氏認為:「客觀的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
本文撰寫結構,首先以歸納法進行向明詩作品題材分類,以梳理出詩作品總體
面貌,是為「題材論」;次以修辭學、美學、心理學、語言邏輯學等學理對詩作品展開技巧方面的演繹與探討,涵攝修辭的表意方法(結構與文法)及形式設計美學、語言的邏輯構造(語義與語法),是為「技巧論」;再以「風格學理」,在題材與技巧的論述基礎上,對詩作品進行風格分類,找出各類風格型態及詩人向明各時期風格轉變軌跡,以有別於同世代的寫實主義詩人,是為「風格論」;復以對詩作品主題內涵及精神面貌,進行提煉與萃取,以心理學(心理分析)及社會學、哲學等學理,追索詩作品的創作原型,解構詩作品的主題題旨及其意識型態,完整地呈現詩作品深層的精神內涵,是為「精神論」;最後以「境界學理」,標示出代表性的詩作品的意境層面,以與當代同輩詩人明確作出區隔,作為具有詩史價值的定論或見解。
壹:向明作品題材論
詩人向明在半世紀的寫詩生涯裡,詩筆所涉及的題材,層面廣闊,大體可概分為以下數類:抒情、即物(詠物)、酬答(書信)、懷鄉、詠史(人物)、旅遊、生活、社會、政治、戰爭,其中以即物、旅遊、懷鄉、生活為大宗,成績斐然,而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作品,題材則集中在即物、生活、社會、政治、戰爭此五類,以寫實為主,兼具寫意。為使讀者能一窺究竟,對詩人各類題材有較為清晰的印象,筆者將不局限於詩集分冊的藩籬,而以寫作時間先後序,擇錄代表性的作品作為討論分析的抽樣文本。必須說明的,部分作品於題材分類歸納時,由於兼具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特徵,難免出現重疊現象:如「井—寄仲儒弟之一」、「一方鐵砧—寄仲儒弟之二」,形式上為書信類,內容(情境與意境)則實為懷鄉類;「吊籃植物」,主題表面意義屬即(詠)物類,內容亦為懷鄉類,意識型態上則為政治類。
(一)寫意詩之(1)抒情題材
抒情題材涵蓋愛情、親情和友情,張潮(心齋)說:「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才之一字,僅以粉飾乾坤。」多數詩人,在他的青年階段裡,總有為數可觀的情詩問世,因為這階段的生命基調正是多情浪漫的,處於「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時期,心有所鍾當然會形諸筆墨,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國的情詩傳統淵源甚早,「詩經」<秦風>裡的「蒹葭」,王國維推崇備至,以為「最得風人深致」,詩人李義山(商隱)、詞人李後主(煜)、李易安(清照)都是箇中翹楚,現代詩人之中,鄭愁予、席慕蓉允為情詩高手。然而在含蓄內斂的詩人向明的作品裡,純粹的男女情詩少之又少,並非詩人無情或不擅長言情,而是他生性含蓄拘謹,不作興吟唱那種黏膩的情歌:

投我以長長索子
而不是來丈量我的汲水少女們
來了復走了

盛滿滿重量於她們的銅瓶
留我以空泛
以深深的隱隱的激動

我欲接納一朵鬢花的漣漪
一個淺笑
或一個顧影

而她們說
太深沉了
且有點冷,且顧及於一個小小的迷信

………………………………………………錄自詩集「雨天書」頁21
這帖「井」,乍見以為是「即(詠)物詩」,經過細讀(close-reading)之後,發覺此詩另有寄意。此詩以「獨白體」貫串,採「第一人稱主敘述」方式演出,詩行裡所傳達的不僅僅是「井」這個具體的物象,作者把被動存在的「井」的物象,以主動的第一人稱獨白方式開展,化被動為主動,使「井」的物象活化起來,不惟具有思維、情慾,並且更有禮教的約束。這種擬人化(轉化)的修辭技巧,在即(詠)物詩這一類題材裡,被多數詩人廣泛應用著,原本不足為奇,然而「轉化」的修辭格應用巧妙與否,卻可以用來檢視多數詩人基本的修辭功力。這帖「井」在詩人向
明的手筆下,不再是冰冷、被動的「物象」,而是有情感、能思維的「意象」,「井」已經被「人性化」,且「人格化」地寓有詩人的思維、情慾、禮教約束等「人格特質」,這正是詩人慧心與巧思所創造出來的「意象」的生命力,也是這首詩之所以耐讀的原因。這首詩把情竇初開的少年,渴望愛情降臨的那份深切期待的心情,含蓄婉轉地流露出來,場景簡單而氛圍的營造卻自然而然,相當統一且深具感染力。
抒情詩易寫而難工,情緒的放與收之間頗難拿捏,但以詩表情達意忌諱「情緒太露骨」及「說理落入言詮」,用「真感情」寫抒情詩,基本上出發點是正確的,而「情」要入詩,其途徑不外:
(1)「因情設(取)景」:「情」居主動,「景」為托襯。此即王國維「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西方美學裡,此法以「聯想作用」為主要創作方法。
(2)「觸景生情」:「景」居主動,「情溶化於景中」,此即王國維「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在西方美學裡,此法以「移情作用」為主要創作方法。
王國維進一步評述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入靜時得之。」換言之,因情設景,情虛景實,虛實互掩情景交融,方能詩情畫意含蓄不露,如「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句,情意寓於畫境。觸景生情,景多情語,物皆著我色彩,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畫境透露情意。
男女愛情題材的作品,在向明的詩集裡還有「晨光」、「拜月者」、「虹逝」、「空白」、「日安、憂鬱」、「粧台篇」、「我心不怔」(狼煙)、「書」(青春的臉)、「水和土的對話」、「捉迷藏」(水的回想),這些作品多數以「詠物詩」的外形包裝,且集中在早期的「狼煙」詩集裡,可見四十歲以前的詩人向明,也曾經浪漫過,憧憬愛情、沉浸於愛情的地中海,只是較別的詩人在表現上含蓄內斂且多了幾分靦腆羞澀。且看「書」這帖:

翻開你
便是掀開一床厚厚的錦被
看一種美的橫陳

翻開你
你便是每日迎門納我的妻
一臉好看的笑靨和溫順

吾愛 今生今世
你便是我唯一廝守的原配了

雖然 一翻開你
便也翻出一面清澈的古鏡
照出我
好赤裸
好襤褸

…………………………………………………錄自詩集「青春的臉」頁87
這帖「書」儘管有著即(詠)物詩的外觀,但經細讀後,立即察覺到它的本質,其實比較接近「抒情詩」。首先,詩行裡「妻」的形象突出,比「錦被」、「古鏡」的形像,更能引起閱讀者的注意,當然,「錦被」、「妻」、「古鏡」此三種不同屬性的借喻物,均是詩人「聯想作用」下的產物;其次,這帖「書」語調溫婉,尤以「吾愛 今生今世你便是我唯一廝守的原配了」此段,直陳無隱,已昭然是「情愛的宣示」了。不過,即(詠)物詩的特性之一是「雙重語意的交互指涉」,即王國維所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色彩。」所以,若以即(詠)物的觀點解讀,則這帖
「書」所傳達的是詩人向明與書為伍,悠遊於古今典籍之際,所煥發出來的溫文儒雅的書生本色。又詩人以「妻」的形象來作喻,頗有「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味;
以「古鏡」的形象作喻,則令筆者思及唐太宗與魏徵的典故:「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詩人向明長期浸淫史冊典籍,「以史為導、以書為鏡」,此份書卷情懷是可以理解的。
友情和親情的詩作品,在向明的詩集裡所占份量稍多,「雨天書」、「塞上書」、「給F」、「三月七日」、「悼Y」(以上收錄於「雨天書」)、「異鄉人」、「今天的故事」(以上收錄於「狼煙」),「詩人」、「致彭捷」、「感覺中」、「隱形的翅膀」、「野獸、野獸」、(以上收錄於「青春的臉」)是表現友情的;「盤據」(以上收錄於「狼煙」)、「如此而已」、「五張嘴」、「小蜂鳥」、「小精靈」、「青春的臉」、「咳嗽」、「妻的手」(以上收錄於「青春的臉」)、「懷念媽媽」(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井」、「一方鐵砧」<以上收錄於「隨身的糾纏」)
(2)懷鄉題材
湖南長沙是詩人的故鄉,流落異鄉的遊子,魂縈夢繫,對於故鄉的親友故舊、山川文物,總不免時而思及念及,由於政治因素而羈旅異鄉,骨肉兩岸遙遙相隔,懷鄉題材幾乎是旅台的外省籍詩人早期作品的書寫主軸,詩人向明也不例外,且
看他不同時期的懷鄉詩:
鄉愁
披著墨綠髮絲如懷春少女的島
戀情是火辣的
看哪!墜於她胸前的稻的穗子
又一次灼黃哪!

而此刻,標於我心之溫度計的水銀柱
仍駐留於受難母親土地的冰度裏
一點也不上昇,一點也不上昇

穿藍襟大掛的母親的愛的乳汁
是慷慨而真純的
母親的愛的熱力如陽光的金錢
是永遠燒不斷的,也永遠覆蓋著我們的呀!

十二月
聖誕紅的翻飛像故鄉年景的招貼
連蝟集的雲也急成趕節的行人了
而我是那座斷了脈的小山
孤獨,荒蕪,且被拘謹得挪不動腳步

久違了雪花撲面的日子裏
我要感謝寒流寄來的一襲冬衣
捲起袖管,拾起卵石
我呀!熟悉著北方冰天裏拋雪球的舊事
………………………………………….錄自詩集「雨天書」
這兩帖詩作,「鄉愁」抒發對故鄉母親的思念,「十二月」則是對故鄉景物的時空寄懷。前詩首節以台灣的風土為場景,台灣島嶼位處低緯區,氣候上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區,境內溫暖多雨,植物終年常綠。詩人看見遍地盎然的綠意和成熟期的稻穗,觸景生情,經由聯想作用,牽引出母親的形象,二、末兩節字裡行間流露對母親及故國的思慕深情,細讀之際,強烈感受到那份親情的召喚。後詩首節則以
冬季台灣常見的聖誕紅為起興,因景抒情,訴說詩人困居荒島、有家難歸的心情,「斷了脈的小山」隱喻自身漂泊羈旅,已與故鄉親友失去聯繫,所以斯時的心境是「孤獨,荒蕪」的,而「且被拘謹得挪不動腳步」,則暗示那年代沍寒的政治氣候,
兩岸政權在「漢賊不兩立」的對峙情勢下,各自嚴禁人民相互往來,同胞手足各分西東不能相見,詩人歸鄉路遙遙無期,加上國府在台厲行戒嚴,拑制思想言論,人
民個個戒慎恐懼,深怕言行稍有異樣就會遭到政治迫害;後段則聯想到北方故鄉冬
季的情景,生長於湖南的詩人向明,熟悉故鄉冬季的雪地冰天,在亞熱帶的台灣島,
即使時序入冬,平常日子仍是涼爽宜人,除非寒流來襲,才會感覺一絲寒意,有點
像北方故鄉的意味,至於雪景,在台灣島上得趁寒流來襲之際,往高山上去,才有
機會遇見。
(青春的臉)詩集裡,懷鄉題材的作品似乎已暫時隱退,「春燈」、「偶謁歌德像」兩帖稍有觸及,然鄉情並沒有鮮明地作為全詩的情意主軸。此時詩人向明已離鄉背景三十年,遊子的心漸漸安於現狀,不再驛動。
「吊籃植物」和「湘繡被面」收錄於(水的回想)詩集裡,是此集中的懷鄉作品,分別寫於民國73及76年,那時正值台灣國府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旅遊。詩人的思鄉之情,隨政治氣候回暖而解凍:
吊籃植物
從前他們說
你是一株不用著地的
移植的藿草
不再思念故土
貪戀現成的營養和食料

現在他們卻說
你是一株不願著地的
寄居的藿草
只會緬懷昔日的家園
難以認同眼前的窩巢

你的枯槁能為你說什麼呢
你委實不想說什麼了吧
在這樣的氣溫下
反正離鄉背井的這麼久
說什麼也不好

………………………………………………錄自詩集(水的回想)
對於羈留台灣的外省籍人士,這帖「吊籃植物」相當傳神地刻劃出他們共同的心路歷程。民國70年以前,國府在蔣氏父子執政下,仍把「反共復國」當作政府的
主要國策與政治使命,然而多數外省籍人士離鄉日久,早就在台灣「落地生根」,把
此地當作「第二故鄉」,他們有家有室安於現狀,「反攻大陸」只是執政當局的「政治口號」,能否「凱旋返鄉」反而不是他們所憧憬的。那些心懸故土、念念不忘「
反共復國」的外省籍人士,對於這些有家有室安於現狀的外省鄉親的偏安心理,
往往多有質疑與指責,於是在這些落地生根的外省籍人士心中,不免有被誤解的委
曲或者些許莫可奈何的惆悵。
民國70年代以後,政治大環境逐漸轉變,國府蔣經國總統開放人民前往大陸探親、解除黨禁、報禁,一聯串的政治解禁措施,使台灣人民除了享有經濟上的富裕條件外,對參與政治活動更興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熱潮。蔣經國為持續籠絡本省籍政菁英,除大量提拔本省人出任中央政府機關副首長及地方政府首長等要職外,更向全台人民宣稱自己是「台灣人」,表達積極的土地認同,這時期正是台灣政治邁向「本土化」的開始。外省籍人士在一波波新政策、新觀念的衝擊下,有矛盾也有鼓舞:矛盾的是在政治上的「本土化」風潮裡,他們該如何自處?面對本省人為主體的優勢族群,要求他們「土地認同」的呼聲,處於經濟弱勢的外省族群,除了坦然接受,似乎也沒有討價還價餘地,不管個人願不願意被「同化」,「過客心態」在台灣社會裡是不被接納、不受歡迎的。受到鼓舞的則是「開放人民赴大陸探親」的人道政策,
讓外省鄉親得以在有生之年,回鄉探望睽違三十多年的家鄉親友,終於紓解久抑的懷鄉情緒,雖然當他們再度踏上神州故土,竟被對岸政府與家鄉親友視為「台灣同胞」。
政治大環境的轉變,使得羈留在台灣的外省籍人士,經歷同鄉「數典忘祖」的人情責難與本省人「土地認同」的強勢要求,這兩種對立且矛盾的情緒在他們的心
中糾結未已,使他們徘徊在「中國人」與「台灣人」的兩難裡難以抉擇。難怪詩人
向明在這帖「吊籃植物」的結尾裡,會有「反正離鄉背井的這麼久,說什麼也不好」,如此無奈且滿是無力感的喟嘆了,因為生長在大動盪的時代裡,他們都是身不由己的「吊籃植物」,被「政治」這隻巨大的手,在海峽兩岸提來提去。
懷鄉題材的作品,在(隨身的糾纏)詩集裡,詩人向明有較多著墨。「還鄉的短草」以組詩型態出現,字裡行間透露出紛亂時代骨肉離析的深沉的悲愴;「四十年」則採取時空並置的「對比」手法,娓娓訴說四十載的蒼桑,「意識型態」的「鴻溝」仍阻隔著海峽兩岸的同胞;「井」和「一方鐵砧」是詩人返鄉探親歸來,與親弟仲儒間的隔海書信,少小離家老大回,睽違四十載彷如隔世。
(3)即(詠)物題材
「太陽花」、「石榴」(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4)酬答
(書信)題材
「歌贈瑪麗亞」、「水田」、「紅塵書簡」(以上收錄於「青春的臉」)、「鷹的獨白」、「風雲」(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漂水花」、「隔海捎來一隻風箏」、「光景」(以上收錄於「隨身的糾纏」)
(5)詠史(人物)題材
「水的回想」、「夢訪草堂」、「米羅走了」、「蝴蝶夢」、「讀詩」(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虹口公園遇魯迅」、(以上收錄於「隨身的糾纏」)

(二)寫實詩之(1)旅遊題材「車馳勝興」、「過馬拉坎焉宮」、「善釀」、「馬尼拉灣的落日」、(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2)生活題材
「生活六帖」、「洗臉」、「讀報」、「晚餐時間」(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3)社會題材
「檻內之獅」、「封面女郎」(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4)政治題材
「降旗」、「困居」(以上收錄於「隨身的糾纏」)
(5)戰爭題材
「戰士」(以上收錄於「青春的臉」)、「舊軍帽」、「破軍氈」、「十字花圃」、「一枚子彈」(以上收錄於「水的回想」)
(以上收錄於「隨身的糾纏」)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6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