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5-08 20:01:49| 人氣8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現代詩修辭學第四講:關於「夸飾」(Rhetoric , Hype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現代詩修辭學第四講:關於「夸飾」(Rhetoric , Hyperbole):
--兼論詩人洛夫
──現代詩的表意方法論之四 (作者:陳去非)
Rhetoric一詞原意是<修辭學>,兼指「華麗的文詞」,寓有「誇張」之
意。「誇張」兼有過飾(Overblown ,Overdraw ,Overdone)、戲劇性
(Theatrical)與漫畫性(Caricature,亦作「諷刺文章」解)等性格,與
Rhetoric原意相近的是「誇張法」Hyperbole一詞。按黃慶萱教授的定義及說明
:「言文中誇張舖飾,超過了客觀事實」是為「夸飾」。「『夸飾』的主觀因素
是作者要『出語驚人』;『夸飾』的客觀因素是讀者的『好奇心理』」。詩人杜
甫有詩云:「平生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堪作為詩人喜用夸飾,出
語驚人的註解。
在我國的典籍裡,最早注意到「夸飾」並提出討論的,据說是東漢王充《論
衡》「藝增篇」:「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實;著文垂辭,辭出溢其真;稱美過
其善,進惡沒其罪。何則?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認為「事增其實,
辭溢其真」的現象,乃由於「俗人好奇」的緣故。現代心理學也曾指出「好奇心
理」,強調突出的刺激,比較容易惹人注意,「好奇」正是「夸飾」的心理學基
礎。較有系統的論說應推劉勰,《文心雕龍》一書著有專章(夸飾第三十七),
討論夸飾:「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被,夸飾恒存。」,指出「夸飾」
在文學裡是長期以來的表現方法;劉氏主張「夸而有節,飾而不誣」,要「飾窮
其要,則心聲鋒起」,避免「夸過其理,則名實兩乖」。
黃慶萱《修辭學》書中,將「夸飾」的對象,分為「空間的」「時間的」「物
象的」「人情的」四種表現類型,並認為:「文學並不是客觀真實的紀錄,它訴
之於主觀的感覺。修辭學上所謂『修辭以立其誠』,也只對主觀感覺之誠負責,
而不對客觀真實負責。」,對「夸飾」在文章修辭的地位,持正面肯定的態度。
註疏家王振甫先生則對「誇張」提出兩點限制:「一、主觀上符合所要表達的情
意;二、客觀上須不致誤為事實」,相同旨趣的說法也見於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
的《修辭學發凡》一書中。
「夸飾」辭格在古人的著作及詩文中,即頗為尋常,並非近人始專美於前。
《莊子》<逍遙遊>:「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
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又李白
<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及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均是為對物象所進行的空間(體積、長度、面積)方面的夸飾。
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全詩均採行時間方面的夸飾,以營造輕舟泛飛江上如疾風
奔雲的速度感。
在台灣的現代詩人中,凡是奉行「超現實主義」的詩人,多半喜用「夸飾」
辭格,如<創世紀>的洛夫、啞弦及<藍星>的羅門,其中尤以洛夫最常使用
也最具特色,「夸飾」語言幾乎是洛夫的註冊商標。

千年的冷與熱
凝固成決不容許任何鷹類棲息的
前額。莽莽草原上
我已吃掉一大片天空
  ──錄自<巨石之變>末段

由一些睡姿,一個黑夜構成
你是珠蚌,兩殼夾大海的滔滔而來
──錄自<石室之死亡>第53段

窗子外面是山,是煙雨,是四月
更遠處是無人
一株青松奮力舉著天空
我便聽到年輪急切旋轉的聲音
──錄自<暮色>

多麼想把滿腹的酸楚煉成鋼,編成索
繞地球千匝而未盡
以剩下的去釣北冥之鯤
縛南海之鵬
──錄自<春蠶>

母親
我真的不曾哭泣
只痴痴地望著一面鏡子
望著
鏡面上懸著的
一滴淚
三十年後才流到唇邊
──錄自<血的再版──悼亡母>

「夸飾」辭格乃自想像出發,透過聯想作用,現象與經驗取得聯結,再經
由現實意象與經驗意象間的強烈對比作用,使得詩句意境變化豐富、場景縱深
擴大,拉出一片想像馳騁的空間。詩人洛夫深諳此道,每每以「夸飾」辭格,
將尋常的意象變形變色變聲變質,或者拉長加大加快時空景深、或者捶打揉捻
物象使之走樣、或者挑釁人情世故膨脹情緒,經過重新組合的意象作為詩中意
境的關鍵性轉折,以致他的詩句,意境上富予物理變化,或者雄偉豪放、或者
異想奇詭、或者情韻深邃,處處綻放新意、高潮迭起,令讀者如入桃花源,為
之眼花撩亂、拍案驚奇而沉吟再三了。
「夸飾」辭格使用於詩行間,要能自然,不可有牽強生硬的感覺,洛夫早
期的詩作品,夸飾語言仍見明顯雕鑿痕跡,詩集《魔歌》之後,語言中的象徵
性逐漸趨於渾然天成,戲劇性張力向度深化輻度加廣,詩人使用「夸飾」辭格也
比較能把握「夸而有節,飾而不誣」的要領,適度接受理性制約,不再任由感
性(想像)如急流奔瀑般無拘無束地渲洩,詩人洛夫逐漸收拾生命中外顯的肢
體動能,內化為丹田間蘊蓄著的內力,誠如洛夫的自見:「我們詩人最大的危
機是過於缺乏理性力量的支持。詩雖然不是完全理性的東西,但在操縱語言時,
仍需要理性。我們雖不必完全依賴腦子去寫詩,追求機械的結構,但必須考慮
到一件藝術品的完整性和表現上的效果。詩人的本領是操縱語言和意象,而不
是被語言和意象所操縱。」,詩人注意到詩作品的完整性,在於詩人自身感性
與理性的調和以及由此導入詩作品內在感性與理性的微妙平衡,這是精神同時
也是技巧,在漸悟中領會出來的進境啊!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8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