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24 23:45:54| 人氣72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陰魂不散?意識型態主導下的華文文學界與學術研討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陰魂不散?
意識型態主導下的華文文學界與學術研討會
上了研究所之後,對於台灣的學術界,我感覺相當地灰心,大環境似乎沒有隨著政治解嚴而進步多少。海峽對岸還停留在「一言堂式」的大環境,猶可理解;然而台灣的文學界和學術界,在「政黨輪替」後,隨著日趨嚴重的「族群對立」,「泛政治化」的風氣像漫天掩來的大霧般,似乎已經把所有的一切思維都「覆蓋」掉了,大家已經逐漸習慣以「意識型態」來創作及研究文學作品。
這兩年我接觸了上百篇海峽兩岸所謂的「學術研討會論文」,說來洩氣得很,我實在沒看到幾篇方法論脈絡清析,論證周延的論文。或許我接觸的「樣本」論文範圍仍嫌狹窄,不足以見微知著,作為推論的根據,以此就教於方家。
一隻腳才跨進學術界,就被各方要求「政治表態:中國(統派)或本土(獨派)」,言語輸誠顯示政治立場。這樣還不夠,各方的「長輩」早戴起「有色的濾光鏡」等著徹底檢驗你頭頂上的光環,要從你的言行文章裡,弄清楚你是「偏藍」或「偏綠」。我不知道這種情形會不會發生在「外文研究所」裡,或者自始僅是「中文所」和「台文所」,在大門口各自樹立的「意識型態」分析儀。
我很納悶,長久以來「意識型態」這如影隨行的鬼魅,為什麼至今仍陰魂不散地盤據在我們華人的文學界和學術圈子裡(尤其是政治對立的兩岸),而且理直氣壯得像一張石蕊試紙,似乎每個人都必須接受「酸鹼測定」,「泛藍」或「泛綠」,「統」或「獨」地貼上識別標籤。在我的思維裡,這些舉措都是「泛政治化」的相互「貼標籤」,換言之,「意識型態」成為各自陣營的標誌,用來識別「敵我」,給自己「標籤化」,同時也將對手「標籤化」。
在台灣的學術研討會場上,歷來我只看到三種情形:【一】兩派各據一方,以意識型態的矛與盾針鋒相對,毫無交集地進行論文與言詞攻防,彼此互噴口水,都對對手嗤之以鼻。這種情形進入上世紀的九○年代後,其實已經相當罕見,聽眾連想要看一場「勢均力敵、互相攻錯的言詞辯論」也已經很難得了。【二】超強的一方,「象徵性」地找來三兩位「火力不強、反對色彩不鮮明」的「樣板」,作為「出氣筒」,假「民主衡平」的名義,進行公然的「集體圍毆」,同樣的這種「樣版式民主」的辯論,在台灣自從「政黨輪替」後,也隨著威權體制逐漸走入歷史,代之而起的是【三】「各自表述」的前提下,「跤撐撿相偎」(註1)口徑一致的「聲討大會」,會場裡都是己方人馬,卻熱鬧得彷彿「誓師北伐」,而對手呢?當然自始自終不曾出現在會場。這種研討會雖然激情
,從頭到尾可以預期的不會有「劇本」外的「凸槌演出」。第三種情形,在政黨輪替後,已然成為常態,雙方「隔山喊話、王不見王」,於是在「統派」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裡,觀眾看到的清一色都是「中國文學中心論」的學者;反之,在「獨派」召開的學術研討會裡,觀眾看到的清一色都是「台灣文學中心論」的學者。
在文學界,作品的表現技巧和高深意境,難道不該是創作者持續追求的目標嗎?掛上「意識型態」的品牌標籤,就能掩飾內容貧乏膚淺的缺失嗎?相同地,在學術界,研究方法論的積極建構或者精確應用,難到不該是研究學者的研究重心?通篇充斥「意識型態」惡臭的論文,竟然可以在學術研討會上,大剌剌地粉墨登場,而且是在研究者的「自由詮釋」之下,自圓其說式地宣讀和被熱烈地展開討論,並且討論過程竟然沒有相反的、或持保留的意見,令我大開眼界之餘,不禁讓我深感迷惘與不可思議。我這樣說,並不是認為:「『意識型態』這種作者在作品裡所傳達的精神層面的思維,都不該被提出來討論,凡是觸及『意識型態』就是『罪大惡極』」,而是強調「意識型態」不該是文學作品和學術論文唯一或主要關切的議題或對象,文學作品自身的表現技巧
、美感經驗(境界)層次,學術論文本身的方法論,這些反而被「邊緣化」,成為可有可無的枝微末節。打個比方吧,如同不能因為一個女人說她深愛著你,所以你就該忍受她每天蓬頭垢面,邋里邋遢。
我對我的論文指導教授游老師說,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以修辭學和美學這兩種基礎的工具理論,作為我研究論文的方法論,因為這些工具理論本身,就具有相對客觀的檢驗標準,研究的重心就是文本本身的創作技巧與境界,性格上有著「價值中立」的色彩,不會輕易被「意識型態」收編,貼上藍統綠獨的標籤。或許有些「激進」的長輩不免認為我意在「左右逢源、兩面討好」,其實文學界和學術界,除非你投入武俠和科幻等無關現況的創作領域,或者從事文學工具(基礎)理論的整理研究,否則要「兩面都不得罪」,還真是相當地困難。而我之所以身在「台灣文學陣營」,仍然決定選擇從事文學工具(基礎)理論的整理研究,不是我不關切台灣文學的過去命運與未來發展,而是我更關係如何經由工具(基礎)理論的整理研究,提昇自身文學作品的創作技巧、深化作品的意境,以及使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夠遵循一套「相對客觀」的研究方法學,來逐次開展。換言之,在創作的意識型態(精神層面)上,我是「很本土的」,但在創作的表現技巧上,我是很「修辭學的」;自學術研究方面,我著重如何以條理清析的方法論,來面對我所研究的對象文本,解構其中的創作技巧與解讀作品的意識型態,而不論作品的意識型態是統是獨,因為我不會也從來沒想過,要以「意識型態」作為評價其文本的文學成就與歷史價值的「標準」。
【1】意思是「同一類人聚在一起」。
陳去非20040526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72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水M
2009 從影像看媽祖 (時間更改版)

一、活動名稱:
2009 從影像看媽祖
二、活動目的:
媽祖是台灣人的母親,其形象相當有親和力,在這土地上有許多媽祖相關傳說與事蹟,藉由鏡頭的運用來宣揚媽祖的慈愛精神,也聘請導演或學者與學員們面對面討論,希望藉由這樣的風潮,結合媽祖的慈悲來端正風氣,更能深入人心。
傳統與創新,讓媽祖信仰深植每一個人的心,讓這分善的種子發揚光大。
三、活動日期及時間:
更改時間為:98年1月17日至98年1月18日,共計二天一夜。
四、活動地點:
嘉義縣新港奉天宮
五、活動組織:
指導單位:內政部 經濟部 教育部 交通部觀光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農委會 行政院新聞局 嘉義縣政府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
承辦單位:新港奉天宮開台媽祖文物義工團 員林中州技術學院 視訊傳播系
協辦單位: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六、活動對象:
1.凡對媽祖與鄉土文化興趣,以及熱愛之大專以上青年及社會人士,共計一百五十人。
2. 凡參與二天一夜2009從影像看媽祖活動之學員將請教育部開立研習證明實數。
七、活動費用
全額補助,但須先繳交保證金一千元整,保證金於98年1月11日座談會後發還。
以上活動詳情請看:
情繫新港 ( 家族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hsin-kang/
奉天義行(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m032399m
2008-12-19 12:24: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