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26 00:02:00| 人氣3,2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拜壺民族:西拉雅(Siraya)人的文化與生活初探(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四】西拉雅族的文化活動
對於西拉雅族的傳統文化,許多人充滿著好奇。我們常會遐想西拉雅人的生活景象,希望在當代臺灣的社會中還可以找尋出西拉雅文化的種種。事實上,西拉雅人在過去四百年來與異族的互動頻繁,特別是與漢人的文化合成過程,早已融入整個臺灣社會,構成臺灣歷史文化之獨特性。因此,我們是不可能在當代看到四百年前西拉雅文化的原本面貌。幸好,在過去有限的歷史文獻中海記載了有關西拉雅人當時的生活面貌,讓我們可以透過文字的世界,想像當時西拉雅人的社會與文化。這些文獻主要是明朝末年陳第的〈東番記〉(1603)、荷蘭時期(1624-1662)的官方檔案與傳教士記錄以及清朝時期的志書文獻,特別是黃叔璥的《番俗六考》(1722)與監察御史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1744-1747)。這些文字記載、描繪了十七、十八世紀有關西拉雅人的社會文化。
【1】祭祀活動:拜壺的風俗
宗教信仰上,西拉雅人的信仰是一種「泛靈信仰」,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而「阿立祖」則是所信仰神明的通稱。祭拜的方式是在西拉雅族的「公廨」當中,祭拜盛有清水和甘蔗葉的瓶子,學者稱之為「祀壺民族」。
西拉雅族的祖靈崇拜留有祀壺的風俗,稱「阿立祖祭祀」,所謂「阿立祖」是指西拉雅族的祖靈,無形無體,僅以一壺代表神體,通常供奉在社中公廨,又稱阿日祖、阿立母、太祖、老君、太上老君、李老君、番仔佛、番太祖、番祖等,各社所供祀的壺各有不同,大部分是粗製的陶器,其中北頭洋社(佳里鎮西北方),除了祀陶製的壺外,還附祀宋硐及洋酒瓶,其它地方尚有以一般大肚花瓶代替陶壺的,至於為什麼用壺來代表祖靈?各家說法不一,江家錦先生說壺是代表女性子宮,阿立祖就是女性祖靈;國分直一先生則認為阿立祖是農業的祖神;石萬壽先生認為阿立祖相當於漢人的玉皇大帝,不是一般的祖靈信仰而已。
除此,十七世紀前半葉的西拉雅族人,多接受了當時荷蘭人帶來的基督教;荷蘭人並且傳授西拉雅人以羅馬文字,拼音書寫西拉雅語的方式來書寫聖經。此一創造出來的拼音文字,成為日後研究西拉雅人宗教、土地等問題的重要史料。
現在,西拉雅族後裔還保留一些供祀祖靈的公廨,每年在不同的社群居住地也會舉行祭典,比較有名的像「東河嚎海祭」,每年農曆九月初五日,是其蕭壟祖神渡海來台的紀念日,住在台南縣東山鄉東河村的後裔,就會到大公界的公廨舉行嚎海祭,什麼是嚎海呢?指的是在祭典最後,尪姨(或稱向婆,就是靈媒的意思)會在牽曲的聲韻中向海號淘大哭,甚至在地上翻滾,並敘說著祖先來台的辛酸,告誡後人要體會先人的精神等等,典禮極為莊嚴隆重。
【2】政治活動:設置評議會
在荷蘭時代,西拉雅人的聚落稱之為「社」,也就是聚落的意思。依照當時的記錄:荷蘭人稱西拉雅人為Sideia,以臺南地方之平地為居地,昔以新港(今臺南縣新市鄉)、目加溜灣(今台南縣善化鎮)、蕭壟(今臺南縣佳里鎮、漳州里、海澄里)、麻豆(今臺南縣麻豆鎮)等四大社最著名,為荷人致力從事於教化工作之主要平埔族社。
在政治上,荷然人對於西拉雅人的統治,以政教宣撫和武力征討互相為用;對反抗、不歸順者,以武力鎮壓,歸順者令各社推舉代表自治,並設置評議會,每年集會一次。十七世紀中葉,荷蘭東印度公司長官與熱蘭遮城評議會代表,與平埔族各部落訂立協約,將眾多部落納入統治之下,至西元一六三六年,共有五十七社歸順。
【3】文字紀錄:羅馬拼音字
在荷蘭人統治期間,荷蘭傳教士曾教導西拉雅族用羅馬拼音來寫他們的母語、唸聖經,後來荷蘭人離開台灣以後很多年,西拉雅人仍繼續使用羅馬拼音來書寫母語,尤其是訂契約、買賣或典當土地的文書,都會使用這種清朝文獻上所說的紅毛字。到了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伊能嘉矩和小川尚義等分別蒐集到許多這類文字記載的文書,且從新港社開始發現蒐集,因此後來集結成書時,命名為《新港文書》。
【4】母系社會:女方招贅婚
在婚姻禮俗上,基本上西拉雅人的婚姻制和現代的我們不同,他們是以女性為貴,男女間的戀愛頗為自由,而在結婚當日,由女性到男性家中迎娶男性。我們今日所稱的「牽手」既是當時西拉雅人的稱呼。
另外,根據<番俗六考>的記載,麻達(適婚男女)結婚的時候,男方父母會把新郎送到女方家,不需要媒人之類的,當天帶著酒肉去,而且請通事土官或親戚們一起喝酒慶賀。平埔族人稱呼兒子為安六,叫女婿也是安六,一般結婚之後,新娘要到男方家打掃房屋三天,叫做烏合,以後男生就住到女生家,一同生活。
【五】西拉雅族的經濟活動
在營生方式上,男性主要從事的是狩獵的生活,以狩獵野鹿為主要;女性則主要負責農作。此外,男女性並且共同進行捕魚的生活。
【1】農業
陳第《東番記》1602年的記錄,提到西拉雅人栽植稻米與蕃薯等作物。1623年荷蘭的官方檔案的報告,則更明確地告訴我們,稻米是最主要的作物。對蕭瓏社的住民來說,稻米與粟(millet)是唯一栽種的作物,不過種植的數量有限。eorgius Candidius則再次提及,稻米栽植是最主要的農業作物;所生產的稻米,主要用來釀酒而非食糧。在農業用具方面,西拉雅人缺乏諸如犁及牛、馬類牲口,做為深耕的工貝或幫手;而主要依賴叫作gagava的丁字型鋤狀物(Pickaxes),做為稻米栽植的農具。收割時,用的是如刀狀物的器貝,而不是像鐮刀(sickleorscythe)類的農具來切斷稻梗。稻米的收割,不是在數日內集中收成,而是長時間地、每日應所需來收割一小部份。每晚,婦女們會準備兩至三束稻米,用火烘乾;次日早晨,恰可倒出一日所需的份量。
至於農業栽植的週期,陳第告訴我們,是依賴著如特定植物的開花等自然
週期現象,來進行播種或犁土的工作進度。林謙光1685年的記錄別說,居民們等到春天草類蔓生時才犁土。在西拉雅語彙中,kadiriang指的是播種季節。至於收穫,則稱為kaiamang;但又可細分為首穫(goutim)與二次收成(masingil)兩個語詞。雖然有關收穫的進一步訊息不得而知,但從今日臺南一帶稻米栽植一年兩穫的常態來判斷,西拉雅人在穀物收穫上,似乎也存在一年兩次採收的可能性。
西拉雅人確切的耕作方式已不可知。陳第告訴我們,當地住民並無水田,
主要是用火耕方式耕作。語言學者RaleighFerrell曾臆測,在印尼被稱作gogo
的一種較粗放型定耕旱田技術(Permanent dry-field technique),可能被臺灣西
南平原住民使用過。世界其他地方的相關研究結果亦顯示,人類使用如水田
耕作、早耕或游耕等農業技術,並不全然表示當地文明在農業技術上的進化程度,而係土地大小與勞動力多寡互動的結果。十七世紀的西拉雅人口密度值,約為每平方公里8至12人左右;相較之下,連低於游耕農業能夠支持的人口密度上限值每平方公里20至30人。因此對當時的住民而言,有極大彈性去遂行游耕或旱田耕作。在西拉雅語彙中,似乎也可看出此一端倪。像ouma與raoul兩字,分別指已播種之地(sown field)與住戶四周栽種的園藝地(garden-plot);但是,兩者又同時帶有指稱游耕地或旱作地的意
思。
西拉雅人最讓人驚嘆的,恐怕是在個別住戶園莊內栽植的蔬果了。依據早期的文獻記載,像甘蔗(tbong>與少部份蔬菜,甚至蔓生到隨時可供人們採收的地步。陳第指出,還有像蔥(adach)、薑、椰子(roudo)、毛柿、佛手柑(bergamots)、甘蔗等蔬果。1623年的報告則提到,siri、藤瓜類(gourds)甘蔗、檳榔、棕櫚(calapus)、香蕉、橙(limes)、檸檬等作物在蕭瓏社是非常豐富的,甚至不須人們的栽植即自然蔓長。Georgius Candidius則描述有荷蘭豆般的ptingh、quach與栗般的taraun三種,可用來取代米或麵包等提供澱粉質的球根類作物(bulbs)。此外,薑、瓜果、香蕉(docim)、椰子(roudo)、檳榔(aviki)與甘庶等地相當豐富。西拉雅語彙告訴我們,另外還有許多蔬果,早為當地人所知曉,像肉桂(cinnamon)的arissim、桑堪(caliout,mulberry)、無花果(kameia,fig)、鳳梨(pandal) 、小黃瓜(vagat) 、韭蔥(suwang,leek),像野生黑莓的goumgoum,叫vouritol的小豆類植物,及被稱作agisang的較大型豆類。
【2】漁業:
西拉雅婦女們除了從事農作栽植外,也乘舢舟捕魚。陳第告訴我們,人們大多沿著溪河捕魚。1623年的報告則提到,婦女們也到海岸邊採集蠔類、貝類與海蟄、水母。Georgius Candidius進一步告訴我們,婦女們乘舟去捕獵蟹類(gnile,apas)、蝦類與蠔類(coudo)。貝類食物被當作米以外最佳且最重要的食物。雖然人類學者John Shepherd認為,十七世紀臺灣平原地區的住民是用籃狀陷阱、漁網及毒物來捕獵魚隻,但是我們對於當時代西拉雅人如何捕魚,仍不得而知。不過其語彙中,存有像魚鉤(heiring) 、投擲網(rarkip,cast net)等字詞。至於魚類,語彙中方有某種稱作此dourong的灰色魚類(gray mullet)的魚,一種稱作vaney 的黏質外皮海魚(blenny) 、鰻魚(toula,eel),某種稱作pagig之鷂魚(ray)類的魚,還有像北大西洋鱈魚(haddock)的voug、鯊(aliang)、鯨(moucho)。至於舟船,則有avang與Souwong兩詞。綜合這些語彙,顯示出西拉雅人是一支能夠充份利用水資源,特別是能與溪河和近海生態密切結合的人群。
【3】狩獵
在西拉雅人的性別分工體系內,狩獵是男性的專職。陳第告訴我們,西拉
雅人是擅長用矛獵鹿的人群。1623年的報告指出,西拉雅人在獵鹿時,會先在樹叢的一側放火,讓驚嚇的鹿隻奔向預定的方向,獵人們再用箭與矛捕獵。
Georgius Candidius留下的記錄,則載明有三種狩獵方式,分別是陷阱、矛以及弓箭。當地稱陷阱為touckor。狩獵者用的捕獸網稱為vaading。捕獸網的製作方式是,先將竹枝牢牢固定於土中,竹幹彎曲後用木塊鎖固,捕獸用的器具附在竹上,上面再覆以泥土掩蓋。陷阱可以放置在空曠處,也可以設在窄徑內。像鹿(gwey> 或野豬(kavoulon)等野獸,往往是在被驅向佈有陷阱的曠野或途經獸徑時被捕獲。
至於狩獵用的矛,長約6呎,是用竹子製成。矛頭繫有一鈴,當地人取其響聲而稱作kilikili。鈴上附有一繩,當獵物被矛射中時,矛頭會嵌入獸身,矛身則會脫落拖在地上。此時,獵物逃跑時扯動的鈴聲會洩露其位置;拖曳於身後的矛身,則會讓奔逃的獵物卡困在樹叢內。西拉雅人的矛,又可分為兩類;單叉或雙叉矛頭的稱為tawali,三叉或四叉的稱為apig。當西拉雅人攜矛出獵時,大多是整村集體行動,每人攜帶兩、三枝矛。當地稱狗為assso,在狩獵行動中擔當驚嚇獵物的角色。人們通常圍成一約半英哩到一英哩的圓圈陣勢,將獵物包圍在中間,然後一邊慢慢向獵物逼近,一邊擲矛攻擊。林謙光《台灣紀略》在1685年的記錄,即形容當地人「矛無虛擲」。
至於弓,當地稱作tapkoug;箭,當地稱作tkoug。通常是由二至三位攜帶弓箭的人組成一個行動單位,緊跟在獵物身後,一邊追逐、一邊連續放箭,直到獵物中了致命傷為止。此種狩獵方式,多用以對付鹿隻。林謙光曾記錄弓是用竹子、弓繩用麻製成。箭則呈尖長狀,尾端末飾以羽毛。弓繩,當地稱為rauwey或rapas。
【4】貿易
從目前已印行的檔案資料來看,西拉雅人的貿易活動,大多是受到與外界
接觸後的影響。陳第即曾提及: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的商人,攜帶像瑪瑙、磁器、
布、鹽、銅製髮替、環等貨物,與當地住民交換鹿肉、鹿皮與鹿角等物產。1623
年的報告指出,蕭瓏社是用鹿肉、鹿皮與華商交易米、鹽。華商甚至就住在村內的男人聚會所,以方便從事貿易活動。報告更進一步指出,蕭瓏社使用的鹽——當地稱作machat,是由華商透過交易來控制的;為了避免當地人知悉製鹽的技術,華商寧可由海外進口,而不在當地直接製作。同一份報告也提及,當地住民使用來自中國的煙草(tamako)。當時的臺灣,可能有大約一千到一千五百位華商在活躍。Georgius Candidius在1628年報稱,西拉雅人幾乎以其所有的鹿肉與華商交易鹽、布及其他貨品(barang)。不過,有某些村社—— 至少新港社,除了鹿皮外,也用當地栽植的米與華商交易。
對西拉雅人而言,十七世紀初所能用來與外界交易的貨物,應以鹿製品為
主。十六世紀末葉以來的日本,係長期處於內戰的狀態,武士所需的裝備,即有許多和鹿製皮革品有關。另一方面,燻乾或鹽漬過的鹿肉,多輸往中國。
到了十七世紀中葉,鹿肉也成為駐守臺灣荷蘭部隊一項重要的口糧。至於鹿茸與鹿鞭。則被輸往中國做為藥材或補品。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掌控臺灣之前,
1623年的調查報告已提到,當時的鹿皮貿易量相當可觀。實際上,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所以曾往臺灣內陸平原地區不斷擴張行政範圍,利潤可觀的鹿產交易,是相當重要的誘因。
【六】結語
台灣的西拉雅族在荷蘭據台時期接觸文明較早,加上後來明鄭時期強勢漢人的入侵,語言的侵略,婚姻的同化,促使西拉雅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逐漸地消聲匿跡。從目前留傳下來的阿立祖祭祀風俗及若干書面史料中,後人僅能約略拼湊出西拉雅族的文化與經濟生活概況,然無論如何,對於台灣先民生活史的研究,有助於釐清台灣各族群的風俗文化衍變過程,同時使讀者深刻瞭解尊重少數族群文化以及多元文化並存的實質意義,去除「漢族文化中心」的思維。

說明:本文所使用西拉雅語羅馬拼音字,均出自村上直次郎〈新港文書〉。
主要參考書籍
1、《台灣原住民基本文化教材〈上〉〈下〉》,本書是國立編譯館委託學者所寫的關於台灣原住民的基本介紹和描述,可以作為國高中生入門了解台灣原住民的讀物。國立編譯館,1998年10月初版。
2、石萬壽,《台灣的拜壺民族》,本書說明了台南地區平埔族,也就是西拉雅族的地理分布、信仰等各個層面的內容,可以作為了解台南地區西拉雅族的補充讀物。台北,台原出版社,1990年初版。
3、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籌備處出版,2001年8月初版。
4、村上直次郎〈新港文書〉,《台北帝國大學文政部紀要》,1933年出版。
5、陳第〈東番誌〉,參見方豪《台灣早期史綱》,1994年台北:學生書局出版。
6、林謙光〈台灣紀略〉,1959;1969年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
7、黃叔璥《台灣使槎錄》,描述西拉雅族的生活情事,記載最完備的,首推清康熙年間黃叔璥的《台灣使槎錄》,其中〈番俗六考〉、〈番俗雜記〉,記載的台南縣平埔番社包括:新港、目加溜灣、蕭壟、麻豆、哆囉國、大武壟、焦吧哖、木岡、茅匏頭社、茄拔、霄裡、芒明明等。
參考網站:
1、中央研究院的「平埔族文化資訊網」。http://www.sinica.edu.tw/~pingpu/
2、「西拉雅館」http://www.sinica.edu.tw/~pingpu/siraya-exhibition/
3、「南瀛平埔族采風網」http://s1.naes.tnc.edu.tw/~nan--ying/siraya/

台長: 浪子遊俠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2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