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0 09:30:13| 人氣3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淨空法師主講
劉承符居士整理

釋經文

各位同修:這次講經法會選的是《楞嚴經》中最重要的一段經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古人說:「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佛在大乘經論中常講一闡提不能成佛,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佛講到《法華經》時,又說一闡提也能成佛,就是說人人皆可成佛,這才把佛法講到究竟圓滿,所以說成佛的法華。

大凡佛教經典傳到中國,皆由印度高僧大德或居士到中國傳教帶來,另有中國學生赴印度留學返國時帶回。這些留學生在印度都沒有見到《楞嚴經》,因當年執政的王朝視此經為國寶,不准流傳到外國。唐朝時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帝法師,曾先後兩次偷運此經出國,皆被海關查出受阻,最後他把經典抄在很細的絹屬之類的東西上,將手臂剖開,放進去,等傷口長好,偷運到中國來。在中國翻譯完成之後,再回到印度接受該國政府法律的制裁,其運經過程,艱難如此。

隋末唐初天台宗大德智者大師,根據《法華經》經義發明三止三觀學說。當時有一位印度高僧說:三止三觀與楞嚴教義頗為相似。智者大師聞後,很希望《楞嚴》亦能早日傳到中國,於是在天台山築了一座拜經台,天天向西方禮拜求感應。拜了十八年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翻譯此經是在廣州,參加人數不多。當時武則天的宰相房融,因犯過失被貶到廣州作地方官,恰好有此機緣參加譯經工作,擔任筆錄。他的文章最好,若以文學眼光看,佛經文字之優美,首推《楞嚴》。

世尊講此經時說出五個題目,其題名是:

一、大佛頂悉怛多般怛羅無上寶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

二、救護親因度脫阿難及此會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三、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四、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

五、灌頂章句諸菩薩萬行首楞嚴。

譯經大德就五個題目中取十九個字「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作為本經中文譯本的經題。我們現在分為七個段落介紹:

一、大。大是讚歎之詞,此大是無限的,非相對的。大即眾生心,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稱為大。心很難解釋,佛家說真心與妄心是一個心,非兩個心。覺了是真心,迷了是妄心。妄心只局部起作用。九法界眾生迷悟程度深淺不同,迷的重的是地獄眾生,迷的輕的是菩薩。世間指六凡,出世間指四聖,十法界全是由心變現出來的。《華嚴》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性字指本體,心是體,十法界是現象。覺悟之後,其心必清淨平等,絕無人我是非。一切萬法皆是心性之流露,《華嚴經》稱之為一真法界。其他經典有稱之為實相、佛性、圓覺、真如,本經說如來藏,所指的都是這一個心。佛說了這麼許多名詞,其用意是教我們不要執著。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執著。

十方無盡,空間無限大。三際莫窮,三際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空間與時間就是十法界的本體,本體就是我們的心,乃無限大。十法界怎麼來的,以及宇宙人生之真相,現在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研究摸索,迄無結論。這個問題唯有《楞嚴》說的最清楚,講的實在透徹。《楞嚴》雖只有六七萬字,有其相當深度。語言有限度,講不清楚,表達不出來。思維範圍雖廣,亦無法達到其究竟。離開言語思維可以領悟,但也說不出來。《楞嚴經》可以引導你入這個境界,達到親證的程度。這種修成的工夫謂之首楞嚴大定。得到以後,一切宇宙人生一切萬法,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你就都明瞭了,這叫作開智慧的楞嚴。

《楞嚴經》一開始有一大段經文叫七處徵心,世尊問阿難,你的心在那裡。阿難很聰明,他說了七處,但都被佛否定了。他才承認自己是迷惑顛倒,佛就在六根門頭指出真心的體用。在迷為如來藏,悟了謂之修證了義,了是明暸。念佛法門是了義中之了義。經中說修楞嚴大定,舉出二十五位菩薩作代表,均各證得明心見性,二十五個方法是大類,展開來就是八萬四千。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方法修楞嚴大定,在二十五個法門中稱為第一殊勝,修學圓滿之後稱為首楞嚴王。

佛法中絕無秘密可言。秘密不是好事情,總是見不得人的事。佛家講密是深密,有高度圓滿的智慧才能明瞭。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密因,依此方法修行得到念佛三昧,證到事一心不亂,你可以理解少部分,證到理一心不亂,你可以明瞭大部份,但不徹底,等到成佛才能徹底明瞭。二十五個法門只有這一門最合乎我們的修學,其他法門雖好而門檻很高,我們修學不能當生成就。念佛法門最適合於此時代的眾生,智淺福薄,障礙又多。但是單單死在名號之下也不行,應以佛號為正修,還要有助修,如觀經之三輩九品,修三福,以及普賢十願。念佛不能不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不能沒有慈悲心,不能不修十善,以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總目標,稱為大行。如來果地上所得的定稱為首楞嚴大定。密因是理,了義是教,萬行是行,楞嚴是果。這一個經題已把教理行果四項都包括進去了。

二、佛頂。佛頂是比喻,表此法門的殊勝微妙。佛頂與平常人不一樣,佛頂有一紅色凸出來的肉髻,能放光,無人能看到,故稱為無見頂相,乃三十二相之一。華嚴法華如佛全身,楞嚴經如佛之頂,顯示圓頓尊妙,在所有佛法中為最殊勝,依此法修乃直趨成佛之路。

三、如來密因。如來密因即指正因佛性,依涅槃經說:「正因佛性是離一切邪非之中正真如,依之成就法身之果德。」這就是指本性而言,此乃人人本有,個個具足,惟凡夫迷而不自知,《楞嚴經》上指的二根本中之真本。兩種根本,在凡夫是生死根本,迷了就顯出生死輪迴。在佛菩薩是菩提涅槃根本。我們六根都離不了他,山河大地及一切眾生都是他,這話聽起來很不容易了解,外界山河大地人物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當你在夢境中,山河大地人物從那裡來的。夢是心現的,整個心化成夢境,不是外面有什麼東西跑到夢裡來的。能變的是心,所變的是虛妄之相。作夢時有山河大地,醒了都沒有了。然而真心所現的一切境界相,似乎時間長一點,因其有相續相,所以你不感覺剎那生滅之現象。

《楞嚴經》中佛教阿難在六根門頭眼耳鼻舌身意上去作工夫。頓悟後乃知六根即真心本性起的作用。在眼叫見,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嚐,在身叫觸,在意叫知。見聞覺知是真心的作用,迷了的時候還是起作用,不過悟了的人起作用永遠不迷。迷的人第一念是真心,如第一眼所見,第二個念頭起分別,夾雜有好醜善惡就迷了。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還是看的聽的都清清楚楚,所以見色聞聲不要分別執著,不起心動念即與佛菩薩完全一樣。佛在世時有人向佛請教各種解不開的問題,佛立時答復,毫無思考。所謂「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以妄想執著研究佛經是把佛法當作世法,永遠不會開悟。

正因是本性,了因是真實的智慧,真智與事實真相完全符合,絕無一絲毫差誤,方謂之實證。如為推理所得,就靠不住了。一般人認為修禪修密都不能不讀《楞嚴》,其實修淨土更不能不讀《楞嚴》。大約在民國五十一年,我住在圓山臨濟寺。有一天幾位台大學生同一位老師,(日本人、台大客座教授),來找我談佛法。這位教授問我平時修什麼法門,我說平常修念佛法門,主修《楞嚴經》。他又問一句,楞嚴與淨土有什麼關係?其態度還似乎帶點傲慢。我一聽就知道他不通。我反問他一句,觀世音與大勢至菩薩與淨土有什麼關係?問得他無言可答,頗為尷尬。這兩位菩薩是西方三聖。《楞嚴經》最重要的經文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楞嚴經》與所有大乘佛法均有密切關係,任何宗派均不可不讀《楞嚴》。文殊菩薩檢選耳根圓通為明選,其實暗中是選念佛。二十五圓通排列順序,未選上的是按順序排,被選上的列到最後。這同唱戲一樣,最好的戲排在最後作壓軸戲。《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排在最後的是兩個不是一個。耳根應列第二而列在最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大勢至念佛法門是見、根大。他應在彌勒刖面,但現在把大勢至列為第二十四,列在彌勒之後。文殊選念佛是契法界眾生之機,觀音耳根圓通是契此娑婆世界眾生之機。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主修《楞嚴》。我對念佛深信不疑是由講《華嚴》才完全了解。

四、修證了義。因信起觀日修,即以觀行為修,非歷事造修。以解悟為證,非歷位取證。觀是禪宗所說的觀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迷謂之觀照,不起心動念無分別執著謂之觀。有善惡是非取捨即不是觀,不是由經歷位次一步一步修得來的,修行到達一定的標準就會起作用,即獲二種殊勝,一為上與諸佛同一慈力,其最大的力用是救護一切眾生,對自己能除一切災害。二為下與眾生同一悲仰,其能力與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自然能感應道交,佛菩薩不可思議感應,其能力是由證了義得來。雖說得來,而實際上是自性本來具足的德能作用,性德必以修德才能顯發。

發三用第一是三十二應,三十二應只是大類。凡夫有個錯覺,認為佛菩薩有一定的相貌,有人間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問這話的人對佛法一定是外行。真正證得修證了義無相貌可言,可隨類化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佛菩薩無妄心妄念分別執著,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菩薩可現種種身,天堂、地獄、畜生、餓鬼均可現同類身。我們也有這種能力,自性迷了,這種能力就失掉了。佛法修行無論那個宗派,修行樞紐都在禪定,也就是修清淨心。第二是十四無畏,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樣樣明了,在任何場合沒有畏懼之心。佛在世時對任何問題均能詳細解答,沒有人能難倒他。有人認為大學者對於瑣碎的小事未必全知道,有人間佛牧牛的問題,佛也給他說了一套辦法,大藏經裡有一卷牧牛經。第三是四不思議,也是證了義之後發三用之一,這種情況,修行到了相當程度自然就有了,不必求。

符按:四不可思議乃佛家術語,謂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之事,非小乘所能知。一世界不可思議,二眾生不可思議,三龍不可思議,四佛土境界不可思議。

用根不用識,選耳根為了義中之了義。眾生根性不同,楞嚴修行法門分二十五大類,文殊觀察世間人的根性,在六根中以耳根最利。佛在世時四十九年教化眾生,全是講經叫大家聽。春秋時代,孔老夫子亦以講說教學訓示弟子們。所以文殊菩薩選擇法門時,教我們用六根,不用六識,特選耳根,最契合眾生之機。古時人老實,尊師重道,對老師的話深信不疑。現代人不如古人,對任何人所說都打一個問號,所以現在人一生所學是知識而非智慧。知識與智慧有很大差別。你仔細研究《六祖壇經》,六祖沒念過書,開悟之後,世出世間什麼事都通達。他的智慧是開悟後得到的,所謂一修一切修。

從性起修,沒有階段,一修一切修。耳根對耳識,不用識而用耳根之聞性。在眼則用見性。現在難題來了,聞性與耳識差別在那裡。知道以後才可以學。唯識學中說,第六意識的作用是分別,第七識的作用是執著,第八識的作用,以現代話說是記憶,在佛經中說含藏種子。佛告訴我們把識捨掉,用根中之性。性與識不一樣,性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如鏡子照東西清清楚楚,而絕不落印象。用識如用照相機,其中有底片,留有印象。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決定平等,心才清淨,清淨心叫了義。今天採用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念佛、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根再聽進去,與耳根圓通也有密切關係。用這種方法念,容易攝心。果然淨念相繼,就是念佛三昧。工夫淺的叫成片,工夫深的叫一心不亂。

五、諸菩薩萬行——緣因助修。緣是增上緣,六度萬行幫助我們修學。十信在圓教中並無地位,因其進進退退。初住菩薩在大乘法中即證得三不退,為真正的佛弟子。十行位菩薩修六度萬行,其目的是在淘汰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如布施是斷自己的慳貪習氣,自己慳貪習氣完全斷掉了即是修行圓滿。十回向是回佛事而向佛心,佛心就是自己的心。我一切的修為,為的是明心見性,顯發自性、性體、性德、性量。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眾生。三賢位圓滿之後,有四加行,修圓滿之後即登他。四加行是四種修行方法,其目標是泯心佛而滅數量,使自己的心達到清淨的地步,把一切念頭都滅掉,如心中還有佛或其他數量,即有一物,心就不清淨,心清淨才能登地。登地以後才能顯出真如本性。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等破了之後即達妙覺,自性完全顯露叫作成佛。圓頓行人功夫行業惟在初發心,所以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在理上說是對的,事上說煩惱習氣未斷。乾慧以後即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乾比如水乾,佛法以貪愛比作水,以瞋恚比作火。乾即是沒有七情五欲。愛水乾了,智慧即現前,已達三空之境。乾慧是在十信與初住之間,俟破一分無明之後,即證初住地位,乃成法身大士。以後即任運自然,與法性相應,入如來妙莊嚴海,不會退轉。止觀並運亦稱妙禪那。在經中阿難提出他所了解的三種定為奢摩他,三摩地、禪那。這三種定是修學過程中三個階段,至修行圓滿大定,阿難不知道。佛告訴他這三種定之外,還有一個圓滿大定稱為首楞嚴大定,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其他是菩薩證的,奢摩他羅漢就能證得,菩薩可以證到三摩地及禪那。

六、首楞嚴。佛形容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世出世間萬事萬法皆有變化,即使是西方極樂世界亦不例外。自己的真心本性才是究竟堅固。自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一切現象是所變的,能變的是真的,所變的是幻化的。宇宙如何產生的,生命如何起源的,全世界科學家哲學家都找不到。假如世間能找出答案,佛就不必來到世間。佛說真的我們不容易懂。佛說所有現象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是真話,一切現象從心想生。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森羅萬象是由心想生,開悟之後一切事實真相就全明白了。《法華經》說:世間相常住。就是沒有生滅,也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事項遷流,何以說沒有生滅呢?心中有念,有前念有後念,念念相續不停,一切現象都是由相續心想中生出來的,但這種真話我們聽不懂。七趣中除六道外,又加一仙道。五魔由於我們有五陰,《楞嚴》說有五十種陰魔,障礙我們的身心修持。如你知道他,他就不會妨礙你。

奢摩他、三摩地、禪那三種定是清淨心程度不同而假設的名稱。例如清淨心被染污了十分,若去掉兩三分叫奢摩他,去掉六七分叫三摩地,去掉八九分叫襌那,十分全去掉叫首楞嚴。一分清淨有一分功德,等到究竟圓滿即首楞嚴究竟堅固。


圖片來源:弘一法師墨寶

台長: 妙音居士
人氣(3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