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22 12:36:11| 人氣2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十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什麼?老實念就是實相。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相繼」,就是實相。我們最近在《疏鈔演義》裡所讀的四種念佛,持名與實相,徹前徹後!由此可知,不用念佛法門,你就要破我執。破不了我執,能出三界了生死的,只有老實念佛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所以,念佛法門能普度九界一切罪障深重的眾生,平等得度,平等成佛。因此,念佛法門才被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有它的道理。我們曉得,真正兩種執著都斷盡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



末後一句「不取正覺」是總結四願。四願都圓滿實現,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



【經】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願。末後一句是總結。第三十二是「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金剛神的名號,經上常常也說他為金剛力士。在此地是形容他的身體永遠不壞,像經上所講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金剛不壞身。這一願,我們要整個合起來看,才曉得金剛不壞身是怎麼成就的。



願文開端,『生我國者』,可見淨土是真正的平等。無論從那一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不管是那一土,不管是什麼樣的品位,都一樣的。『善根無量』,說明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善心堅固,不懷疑不夾雜,這樣的人才能往生。無論在什麼環境之下,特別是遭遇挫折,遇到大的苦難,決定不退心;念佛求生的心,反而愈來愈堅固,這是善心。



一切善心中第一善心,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比這更善。因為這個心決定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你想想看,那有比這個心更善的!這是因,因為這個因,才得金剛不壞身的果報。



『堅固之力』是講身體起用,身殊勝。古德在註解裡跟我們說,金剛那羅延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是密宗創教的教主。密宗是龍樹菩薩開鐵塔,見到金剛薩埵菩薩,他把密教法門傳授給龍樹,龍樹傳到人間,密宗是從這裡來的。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密宗裡所說的成就大圓滿法身。在那裡究竟圓滿?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這才能得究竟圓滿。古德這個說法非常好,黃念祖老居士《註解》裡也有引用。



第三十三「光明慧辯願」。『身頂皆有光明照耀』。佛頂上有圓光,全身都有光,有常光、有放光。我們想想,往生的人有沒有?如果沒有,那就不平等,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就不相應。佛光、眾生光,主伴不二,生佛不二,皆以此光宣揚妙法。法即是光,光即是法,不離此光而說此法,這就是『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正智圓滿的成就。



辯才,佛在經上歸納為四大類,稱「四無礙辯才」。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不是能學得來的。學得來的,稱世智辯聰。這四類就是一般經上所講的「法、義、辭、樂說」。前面三種屬於智慧,後面一種屬於慈悲。有智慧,沒有慈悲,他就不說。有慈悲,沒有智慧,他就亂說,那也不行,必須悲智雙運。可見得說法實在不容易,一定要開智慧。智慧從那裡開?智慧從清淨心開。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要想自己本性裡般若智慧現前,最好的方法是少打妄想,也就是說凡事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因為你用的都是妄心。不用妄想,不胡思亂想,讓心定下來,那是真正的定。外面境界不是不明瞭,外面境界要是不明瞭,那是無明,不是定。外面境界明瞭,胡思亂想,那是邪見,是病。外面境界清清楚楚,裡面的心如如不動,這是正定。



如果不會修,你就念佛,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就是念佛三昧。這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就是圓滿的戒定慧,三無漏學。「戒學」是清淨,「定學」是平等,「慧學」是覺而不迷,都在經題上。這部經的好處,很容易就看出來。你依照這個方法修,準沒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著一句,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平常生活總有許多事要做,要學著做事不妨礙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做事,一面做事一面念佛,必要熟練。



以清淨心應付外面的境界,心地清淨到相當的程度,即是照見,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不怕你沒有辯才,決定有辯才,因為辯才是性德,智慧也是性德,性德流露。由此可知,學佛,不管你學那個法門、那個宗派,修定非常重要。念佛或者是用《無量壽經》,用《阿彌陀經》,或者是用佛號,修一心不亂。《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本經講的就是修「清淨平等覺」。



凡是讓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都是魔障現前。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生歡喜心,歡喜魔來了;不高興的時候,煩惱魔來了,貪魔來了,瞋魔來了,嫉妒魔來了,都是魔王。魔境一現前,一句佛號,魔就遠離。只要佛號一提起,魔就沒有了。佛號要不提起,魔愈來愈厲害,愈來愈兇,力量愈來愈大!你就免不了要造業,免不了受果報。



古德常說,修行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是妄念。妄念起來不怕,要覺。妄念起來了,第二念就覺。什麼是覺?「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妄念伏住,把妄念打斷。這是功夫,這是佛號念得得力。佛號如果控制不了妄念,就沒有用處,念得再多也沒有用,古人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功夫得力,佛號能把妄念打掉,所以清淨心現前,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就有「辯才」。



學佛一定先斷煩惱,斷煩惱是定;再學法門,學法門是開智慧。我常常聽到同修來講真心話,就是自覺罪業太重,這一生有沒有能力消除都沒有把握。曉得事實真相,念佛決定消罪業,就要認真去念,要好好的去念。至於學法門就不必著急。這一生念佛的功夫成就了,利益得到了,煩惱輕,智慧長,可以學一點法門。如果妄想執著還是伏不住,就乾脆死了學法門的心,現在不學,等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這一生只要這一句佛號把煩惱伏住就好,這是真智慧。妄想執著不斷,你念一輩子佛,怕的是臨命終時妄念又現前,往生就沒有把握,那就非常可惜。不如把學法門的念頭打斷,往生見佛之後再學,這是好主意!



『善談諸法秘要』,這是三十四「善談法要願」。秘是深秘,凡夫、二乘、權教不容易體會的。「要」是扼要,是精要。諸法秘要是指這一部《無量壽經》,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容易!難信之法。難信之法,你能說得讓人相信,這是「善談諸法秘要」。不是別的,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秘中之秘,禪中之禪,真中之真,圓中之圓。這都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所說的,此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說經行道』。說經是言教,行道是身教。求生西方,不是光說,真的依教奉行,把經裡所講的都做到。



『語如鐘聲』,此是形容,這句含義非常深廣。鐘聲傳播得很遠,能警惕人心,所以佛門的暮鼓晨鐘,能提起人的警覺。這還是接著前面這一句來的,也就是說,無論你是說法、念佛,一一聲中皆含無量的妙義,就像鐘聲遠聞,聽到聲音的人,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



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中的寒山寺鐘聲,看起來很容易懂,真正的意思,懂的人不多。所以中國詩詞含蓄,含義很深。實在講,也是無量義。歡喜的人讀了,是一種喜悅的感受;有憂慮、有煩惱的人聽到,觸起他的愁腸,每個人感受不一樣。所以你問他,這首詩有沒有意思?它真的沒有意思,但它又有無量義,每一個人看了,感受都不相同,就像清晨聽鐘聲一樣,每一個眾生聽到感受都不一樣。這個地方是以此形容,佛經與佛號含無量義,能普遍覺悟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以上三願也圓滿成就,所以阿彌陀佛示現成佛。這三願是總說,下面的願文是別說。別說就是細說。



【經】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文有兩願,三十五是「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是「教化隨意願」。這兩願非常重要,緊接著前面所講的「光明慧辯、善談法要」。『所有眾生』是說所有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菩薩。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菩薩,而且都是普賢菩薩,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二信位的普賢菩薩,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平等法界,他們個個都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初信位就是等覺—徹後,等覺就是初信—徹前,徹前徹後才平等。否則怎麼平等?因此,身皆不退,頓超階次。菩薩階位有沒有?有!雖有,它是圓融的。《華嚴經》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像樓梯一樣,它確實有階梯。雖有,它是圓融的。好像坐電梯一樣,階梯一步也沒有踏,他就上來了。有沒有經過?都經過,一級也沒有漏掉。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就像坐電梯;其他世界修行,要爬樓梯。我們要好好的想一想,因此它能頓超圓證,這就是圓證。



『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究竟必至」四字是保證成佛。我常常跟同修們說,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很多人問我,你怎麼說得這麼肯定,你有什麼把握?我說,我已經拿到「保證書」,阿彌陀佛發給我保證書了,我當然肯定。保證書在那裡?就是「究竟必至」,這是給你保證。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證得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跟他們平等,你一定可以證得。一生證得,這就是「一生補處願」。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直捷穩當!怎麼能懷疑?下文是第三十六願「教化隨意」。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我們曉得,每一個人的意願都不相同,這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不容易相處。雖然同在一個道場,還是鉤心鬥角,還打架、爭吵,意見不相同。菩薩的意願也不相同,有的菩薩要趕快成佛,成了佛再度眾生;有的菩薩說,「眾生太苦了,我先度眾生,自己慢慢再成佛」。前一願就是自己先趕快成佛,再度眾生。這一願就是先要度眾生,然後再成佛,像地藏菩薩一樣。地藏菩薩代表的就是先度眾生,再成佛道。不能說那個好,那個不好。都好!可是,如果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發願先度眾生再成佛,恐怕是眾生度你,你永遠度不了眾生。所以,一定要先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個面,說明我要先去度眾生,然後再成佛道;阿彌陀佛點點頭,這一願就圓滿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太快了!



『被弘誓鎧』,這是比喻。「弘誓」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像鎧甲一樣。就像打仗,裝甲部隊衝鋒陷陣,「鎧甲」就是現在的裝甲,可以衝鋒陷陣,不畏敵人的炮火,取這個意思。就是說他很勇敢,可以到六道、到三途度眾生,教化一切有情。這就是「教化隨意願」。一切有情,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九界有情都包含在這一句之中。假如我們往生,又急著要度眾生,所以見到阿彌陀佛,打個轉就回來,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居然就從極樂世界回來,這也是倒駕慈航。因為阿彌陀佛這一願並沒有說,你到極樂世界至少要居留多少時間才可以出去。沒有這麼說,所以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馬上就走也行!也不違背經文。這樣度凡夫可以,度阿羅漢怎麼辦?阿羅漢、辟支佛這些大菩薩們,你怎麼度?能!你也有本事,前面講過「善談諸法秘要」。何況後面經文明白的開導,許多菩薩想聽這個法門,沒有機會,聽不到。我們的煩惱雖然沒斷,比不上阿羅漢,可是我們會念佛。阿羅漢還不知道念佛法門,你勸他念佛,就是度他。



十方世界有許多等覺菩薩,還沒有遇到這個法門,不能圓成佛道。你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推薦給他,你就度他了。所以,其他的法門你講不過他們,這個法門他講不過你。這就是『教化一切有情』。「一切」是九界眾生,包括菩薩在內。你真有這種本事,到那個時候,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菩薩,你心裡一點懷疑都沒有。因為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再回來的,一點都不假。那些大菩薩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你已經去過再回來,決定不假。所以,極樂世界打個轉,你就有本事度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你們想想,這樣度眾生的能力,其他菩薩比不上!這也是極樂世界第一殊勝之處,不能為比的。



此是極樂菩薩倒駕慈航度眾生的目標。最淺的目標是信,『皆發信心』。實在講,菩薩有能力教九界一切有情對這個法門產生信心,當然第一是眾生根熟,第二是彌陀威神加持,我們才有能力教他們聽了之後生起信心,絕對不是自己有能力。即使聽法相信了的這個人,也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威神加持,他相信。由此可知,這裡是無量因緣,無量功德,不可思議,不是單純的事情,所以功德無不圓滿。更進一步就是『修菩提行』。不但真信,真正發心,真正一心稱念,求生淨土,這就是修菩提行。正像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前面「皆發信心」,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了善緣,金剛種子種在他阿賴耶識裡,永遠不壞。這是第二步功夫,修菩提行,他就決定往生,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三個層次最高,『行普賢道』。這還得了!普賢道是十大願王,念佛人能修十大願王,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是上上品往生。要研究《華嚴經》,要聽聽《普賢行願品》,才知道十大願王怎麼修法。所以,極樂菩薩倒駕慈航教化一切有情,有三個目標,第一是令信,第二是令行,第三是最殊勝的,令行普賢道。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這是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我們現在要問,假如我發願要到地獄裡去度眾生,地獄我還要不要去?還是一樣去。去怎麼樣?永離惡趣。雖去,沒有惡受,就是「永離」。在地獄沒有苦受,在餓鬼、在畜生也沒有苦受,「身心俱不受」就是永離。離是真的,是真離,否則三惡道不就沒有菩薩。三惡道一樣有佛菩薩,凡夫在裡面有苦受,佛菩薩在裡面沒有苦受。諸佛菩薩在人間,沒有人間這些苦受。我們凡夫在人道裡,很苦!尤其是現在,作人相當苦。菩薩在人道教化眾生不苦,這是永離。所以,諸位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以為三惡道裡決定沒有佛菩薩,因為他們都不去的,「永離」。這是依文解義,三世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錯會了。所以,惡道裡的佛菩薩很多。



他們在惡道裡示現,或者是『說法』。無論是出家的身分,或者是在家的身分,甚至於外道的身分,應以什麼身分說法,他就示現什麼身分,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



『或樂聽法』。這是示現作影響眾。菩薩示現說法,沒有人聽,就不能度化眾生。眾生看這個人說法,聽的人很多,他就來聽。如果聽的人寥寥無幾,他從那裡經過,心想大概沒什麼!所以有許多菩薩要示現作影響眾,也就是來捧場的。一個是示現說法的,還有示現來捧場的。所以,我們聽眾之中也有許多是菩薩再來的,來捧場的。







台長: 妙音居士
人氣(2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