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5 11:30:12| 人氣2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弟子阮貴良摘錄整理


這一句佛號從什麼心生起?從真實平等廣大心生。因此,句句佛號就與廣大心相應。廣大心即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普度無量無邊的眾生,這個不可思議!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不多。



為什麼我念這句佛號就是普度一切眾生?因為你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你把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自他不二。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無二無別,佛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這個事實,蕅益大師在《要解》裡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念佛法門無比的殊勝。佛門做晚課的時候蒙山施食,只要用七粒米,用觀想的方法就能遍十方。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用觀想的方法,也度了法界一切眾生,心量是這樣擴大的。要把這個大心量用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之處。不要在念佛的時候就觀想跟佛相應,不念佛時,還是小心眼,還是搞是非人我,那就大錯特錯,這樣念佛不能往生。佛教我們用一心,不可以用二心。對佛用一個心,對眾生又是一個心,這錯了,這不是一心。所以,能不能往生,關鍵在這個地方。



至於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前面兩願做到了,才能認真去學法門。前面兩願沒做到,不能學法門。我勸同修們多想一想,我不騙你,為什麼?好像蓋大樓,前面兩願是地基,地基還沒有做好,就往上面蓋樓房,不要幾天就垮了,永遠不能成就。你就曉得基礎愈堅固愈結實,將來這樓蓋得愈高愈大。何必要著急去蓋樓房,為什麼不回過頭來打地基?我們這一生當中,地基都打不好,因此暫時把後兩願保留,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修,這樣才好!我今天在這世間只修兩條:發大心,斷煩惱。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那時我已經是無量壽,再學無量法門,有的是時間,有的是修學環境,決定成就。法門修學圓滿,圓成佛道,四願一生都辦妥了。從初發心到成佛,一生辦妥。



這一種心態,這一種見解,這樣的思想,就是發菩提心。菩提是覺而不迷。現在我看到別人講經,我也發心講經,我也拼命去研究各種經典,那是逞能、好強,好高騖遠,不自量力。費了幾十年時間去研究經典,結果是什麼?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為什麼增長邪見?因為你煩惱沒斷,心量太小,縱然說法天花亂墜,心裡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癡慢,你那些見解全是邪知邪見,不是正知正見,與佛決定不相應。



學佛一定要按照順序,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一個最好的榜樣。一部《華嚴經》的內容就是四弘誓願,特別在《四十華嚴》裡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四十華嚴》分為本末二會,本會文殊菩薩。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時,就是修前面的兩願,在文殊菩薩會中發無上心,斷了煩惱,成就戒定慧三學,老師再讓他出去參學。五十三參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參訪到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即是「佛道無上誓願成」,他一生圓滿了。諸位要把四弘誓願,把菩提心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這個。



『修諸功德』。功德是戒定慧;功德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的是戒定慧,即是菩提心;利他的是一切善行,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成人之美,這是功德。下句是功德的具體說明。



『奉行六波羅蜜』,這是修行人一生日常生活行為之總綱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與一切眾生接觸,應該要怎樣做,佛教我們六大綱領,我們要遵守,要照做。菩薩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起來就是這六大類,每一類的細行都是無量無邊。



第一、布施。布施就是真正的放下,也就是捨。要捨,要放下。佛為什麼教我們捨,教我們放下?你要不肯捨,不肯放下,就是貪,貪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佛說無量無邊煩惱,歸納為一百零八類—百八煩惱。我們的念珠一百零八顆,念佛就是要斷百八煩惱,對治百八煩惱,是這個意思。一百零八類講起來很麻煩,所以在《百法》裡,天親菩薩再歸納成二十六類: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二十六個還麻煩,一般講經只講六個根本煩惱:貪、瞋、癡、慢、疑、惡見。這六條還可以歸納,變成三個:貪、瞋、癡,稱之為三毒。三個還可以歸納成一個,就是「貪」。所以,無量無邊的煩惱,確是從貪生出來的。佛知道這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所以菩薩行門第一是布施。



布施就是對治貪煩惱的,這一帖藥是針對貪欲的,你就曉得布施的重要。布施不是別人佔我便宜,是把自己的貪煩惱斷掉,一定要認真去做。事上不做沒有關係,心上斷就好了。理論上講沒錯,是不是真的能斷得掉,不能自欺欺人!所以在事上真正要捨,真正要放下,目的在恢復自性清淨。



布施的功德很多,不要害怕布施財富,明天生活怎麼辦?所以佛教我們布施,我們總衡量衡量,自己有多餘的,才布施一點,還得儲蓄一點。這都是放不下,做得不夠徹底。換句話說,貪毒斷不乾淨,只是去了一點點,餘毒還在。如果根本沒有除去,那就壞了。所以真正聰明人,真正有善根福德的人,定要把貪毒連根拔除。對於世間功名富貴、名聞利養,捨得乾乾淨淨,絲毫也不沾染。生活所需,生到這個世界就有一分福報,這個福報是你與生俱來的。你命裡不該餓死,決定餓不死;命裡該餓死的,給你一座大金山,還是會餓死。



我常常教人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為什麼?相信因果報應。命裡有的,決定有,丟都丟不掉。命裡有一百萬,今天這一百萬我布施了,明天它又來了,來的時候總會帶一點利息,會多一點。這個我很有經驗。我二十六歲學佛,章嘉大師傳授我這個方法,我就如法奉行,我不懷疑。現在來的福報愈來愈大,動個念頭,事情就能圓滿,就能成就。現在世間人常講的「心想事成」,我的確心裡一想,事情就成了。實實在在講,原本我是沒有福報的,我二十六歲開始學佛,照中國的算法,今年四十年了。在這四十年中修的,跟《了凡四訓》所講的是一樣!愈修愈有信心,愈有信心愈敢捨,捨得乾乾淨淨不在乎,不怕。諸位一定要明理,明理就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就敢做。



財布施,財用決定不缺乏。法布施,決定增長聰明智慧。無畏布施一定得健康長壽。你不求也必定得到的。你種什麼因,一定得什麼果報。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每個人希求的。想求而不肯種因,那裡會來這些果報?求佛菩薩,想利用佛菩薩保佑,賄賂佛菩薩,每天多供養些,那是假的,沒有用。要真正懂得因果,修因得果,這是佛教我們的。你真正能依照佛的教訓修行,你家裡不供佛像、不燒香、不供香花水果,都沒有關係。你修因一樣得果報,決定得到。



你家裡供的佛堂再莊嚴,每天上供都不缺乏,你的心行不能依照佛教的去做,你什麼也得不到,所得的還是一身罪業。所以,佛法不重形式。說老實話,你供養的這些,佛菩薩看到這些供品都有農藥、都有染污,不要說吃,就連聞都不聞一下。這是表我們一點敬意,但是真正的敬意是依教修行,真正敬意不在形式,同修們不可以不知道。



布施一定要做,要認真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決定有好處。布施,說實在的,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種福,種子要種在土裡,它才會長,才會生根發芽。如果種在一塊石頭上,種子會爛掉,什麼收穫也沒有。你要有智慧,要認識福田。到那裡去種福,這是個大問題,不能不留意,否則拿錢財布施最容易造業。如果是正法,那你真正種到無上的福田。如果你去供養邪師邪法,幫助他造罪業,他墮地獄,你將來也免不了跟他一道去,那就錯了。



現在這個世間到底那個是真正的善知識、是好老師?好老師決定不會在外面宣傳「我是善知識,我是好老師」,不可能的。我們既然沒有慧眼,不能辨別那一個是真善知識,也不要緊。我常常勸大家,我也不能辨別;不能辨別,咱們找古人。



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李老師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非常謙虛,他教我學印光法師,以印光法師為老師。印光法師已經不在了,但有《印光法師文鈔》在。天天讀《文鈔》,就是接受大師對我們開示,聽大師的教訓依教奉行,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叫我們都做印光大師的學生,他跟我們是同學,這樣的謙虛。



今天我勸諸位同修,我們以阿彌陀佛作老師,這還能錯得了嗎?阿彌陀佛沒在此地,《無量壽經》在面前,經就是佛。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見解、佛的思想、佛的行持都在這一部經典之中。我們讀誦、受持、依教奉行,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個不會錯!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大家都做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也是同學。希望大家冷靜的去想想。



我們這個道場,實在講,還是很有感應。我這一次從香港回來,諸位看到佛像後面換了一副對聯,這一副對聯是印光大師親筆寫的,不是複印的。民國二十八年大師七十九歲時寫的,第二年大師就往生圓寂了。對聯,我們已經做複製品,印刷廠過幾天會送來,每位同修都可以請回家去供養,這是非常希有而難得。還有大師寫的四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也是親筆寫的,我們也得到了,也把它做成複製品。這不可以說不是感應。所以,布施要認真做。



真的說布施,必須把妄想布施掉,把分別、執著布施,把煩惱布施,把憂慮布施,把牽掛布施,那就自在。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常常放在心裡,都是病根,全都拋掉,身心清淨自在無比。何必把這些拉拉雜雜的東西裝在心裡,不肯捨掉。這些東西都是毒素,都是污染,應該徹底把它清洗。這就是念佛堂主七師父常常講的「放下身心世界」,都布施掉,「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清淨平等覺,這是真的。



第二、持戒。戒律,佛說得很多,古大德把佛對於戒律的教導歸納起來,特別成立了《律藏》。佛講這麼多,可見得他對此非常重視。我們學佛如果要去研究戒律,也需要用畢生的精力,甚至於一生都研究不完,因此我們只要把握綱領,就得受用。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換句話說,斷惡修善,是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小乘戒是講自律,就是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屬於大乘戒。大乘戒是與大眾在一起相處,我們念念要利益大眾,所以凡是自私自利都是惡,凡是利益別人都是善。所以,修學大乘的人起心動念,都要想到怎樣去幫助別人,怎樣去成就別人,這是大乘菩薩處眾的心態。



用現代話來講,「持戒」就是「守法」。因此,戒律又分三大類。佛說的,經典有記載的稱「律儀戒」,這是有條文的。除此之外,凡是符合於戒律精神所要求的,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經裡沒有的,佛也承認是戒律,我們要遵守。所以律儀戒之外,有「饒益有情戒」及「攝善法戒」,就是對一切有情眾生有利的,或為善法,戒條上所沒有的。不能說,沒有,我們就不要做,那就錯了。戒本中雖然沒有,於眾生有利就要做,可見戒律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的。因此,戒律實際上包括國家的憲法、國家的法律,乃至於風俗習慣、社會道德,我們都必須遵守。



古人所謂「入境隨俗」,俗就是風俗習慣,也在戒律範圍之中。在外國守外國的法律,遵守外國的道德風俗習慣,才能與當地一切有情眾生和睦相處,這是持戒。所以,不要把持戒看得死呆板,佛講的五戒、十戒要守,把人拘束到動彈不得,那就錯了。世間法令規章,每隔數年要修訂一次,因為時代在變化,生活方式在變化,意識形態在變化,幾年前訂的條文,現在不適用了。但是不管條文怎麼修正,精神不變,懂得這個原則才能談持戒。



持戒是守法,學佛的人一定要守法。佛講的四弘誓願是法,你不遵守,修學就不能成就,一定要遵守四弘誓願的次第。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現代人,他不要前面兩願,心量很小,煩惱很重。他一開始就要廣學多聞,他想成佛道,當然成不了。四弘誓願的三條都不要,只要一條,那裡能成功?決定不能成就!這就是不知守法。



佛教你持戒,你有沒有做到?團體生活,佛制訂的基本戒條是「六和敬」,我們做到沒有?假如這是佛教團體,做不到這六條,就是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果報在阿鼻地獄。天天破和合僧,天天造阿鼻地獄業,你不墮地獄,誰墮地獄?西方世界很美好,你沒有分!所以學佛的同修頭腦要冷靜,你才能把事實真相觀察得清清楚楚,利害得失就擺在面前,這些皆是持戒。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忍耐、堅毅,你才能有成就。學佛是大福德,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法,若沒有耐心,一樣不能成就。尤其我們現在這個環境,「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物質的環境要忍耐,生活應當過得清苦一點,不要太奢侈,不要太舒適。為什麼?奢侈舒適,覺得這個地方不錯,很好,西方極樂世界不想去。因此,生活苦一點好,念念有出離之心。縱然有多餘的財富,還是過清苦一點,生活節儉下來一點,去幫助別人,這樣增上修福就對了。



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范仲淹。在《文鈔》裡,大師常常提到,中國自古至今,在歷史上有三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一是孔夫子,一生積功累德之厚,他的子孫一直到今天都還受到社會廣泛的尊敬,此是祖宗之德。孔德成先生到美國,美國人聽說是孔夫子的後代,特別禮遇他,他沾祖宗的光。



第二位就是范仲淹先生。你讀范仲淹的傳記,或《古文觀止》裡的《義田記》,看看他一生行持,豐功偉業,出將入相。國家動亂的時候,他是大將軍,統帥;回到朝廷裡,他是宰相。國家給他的俸祿豐厚,他自己省吃儉用,將自己的俸祿養活三百多家,興辦義學。看到貧窮人家的子弟有可以造就的,都找來念書,供給他們,替國家培養人才,不為自己,所以果報殊勝。他有五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官做到宰相,有一個做到御史大夫;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監察院長。他死的時候買不起棺材,錢到那裡去了?都做好事,布施了。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多年,家道不衰。



第三位是清初的葉狀元,也是世代積功累德,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修福沒有別的,自己真正能刻苦,能忍耐,把多餘的力量全部貢獻出來,利益社會大眾,這是我們民族的典範。


學佛人,尤其是出家人,如果連范先生的標準都做不到,實在講,不像出家人。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的時候,他規定我一個月生活費用一百五十元。他說,你花費超過一百五十元,就不像出家人。生活過得很清苦,他對我說這句話,因為他是榜樣。我一天吃飯要三塊錢,他老人家一天只要兩塊錢,所以他說的,我心服口服,我沒有法子跟他辯。他所有的收入都拿來做佛教事業,他身上穿的是三四十年的舊衣服,內衣襪子補了再補。你們到台中,應該到李老師紀念館去看看,他的衣服大大小小補釘一個又一個。他不是沒有錢,不是買不起,他的待遇相當豐厚。他沒有家眷,就一個人。實在講,他生活過得比誰都自在。這是真正的修道人,能忍,過一種清苦的生活,苦行僧的生活,他能真正把貪心斷掉。修學更要忍耐,這樣的法門不是一天兩天能完成的。































台長: 妙音居士
人氣(23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家庭生活(育兒、親子關係、婚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