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4-29 17:18:50| 人氣2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華經講要 (二十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四、安樂行品──身口意誓,四安樂行
在前述〈勸持品〉中說,於惡世弘經,有諸恐怖,惡鬼入身、罵詈毀辱等種種苦難,使得初發心者,可能望而卻步。本品則告訴我們,雖處惡世,若能實踐身、口、意、誓的四安樂行,便得安樂。
〈安樂行品〉是本經迹門中的最後一品。「安」是安穩、安定,也就是不受煩惱心所動的意思;「樂」是喜悅、快樂,也就是遠離痛苦困擾的意思。本經〈藥王菩薩本事品〉有云:「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在《無量壽經》亦將阿彌陀佛的淨土,名為安樂土,《阿彌陀經》則譯為極樂國。可知安樂行,就是往生佛國的淨業行。
此品是文殊菩薩請示釋迦世尊,菩薩如何於惡世中,修行此《法華經》。
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這一段經文是文殊師利菩薩一邊追述讚歎〈勸持品〉中佛陀所說,於佛滅後,菩薩在濁劫惡世中弘經之不易,一邊又問:「世尊啊,大菩薩在後五百世,濁劫惡世之中,如何能說這部《法華經》呢?」
佛回答文殊師利菩薩:「如果有大菩薩們在後惡世之中,要說這部《法華經》,應當安住於四種法門。」
「安住」在此處是遵照著如下所說的四種法門去做,而且是經常照著去做。
(
)者,身安樂行:「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此中有兩點,一是安住於菩薩行處,二是安住於菩薩的親近處,這樣就能夠演說這一部《法華經》了。菩薩行處,一般而言,是菩薩之大行,即如布施等之六度,詳則如普賢菩薩所修之諸大願行。菩薩親近處,是菩薩之善知識,初發心者當有親教師,出家菩薩有依止師,凡是知法知律的具德善知識,均宜親近,廣則如《華嚴經》的善財童子,在文殊師利菩薩指引之下,參訪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
依據坂本幸男的《法華經注》所舉,「行處」的梵文是ācāra,修行者以實踐而悟真理之意;「親近處」的梵文是gacara,尚未悟得真理、但已在修習而近於真理之意。
接下來則說明本經所說的「菩薩行處」是什麼: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這是釋迦牟尼佛向文殊菩薩指出,菩薩摩訶薩的行處,主要是內心的修證功夫。第一是「住忍辱地」,有生忍及法忍。住生忍者,能忍眾生施予的瞋罵捶打等之凌辱;住法忍者,能忍寒熱風雨飢渴老病等之迫害。能於此二忍,安住而心不動搖,不生煩惱,是為住忍辱地。
「柔和善順」跟忍辱有連帶關係,如〈法師品〉有「柔和忍辱衣」,能住忍辱地,即能做到用語不剛強,謂「柔和」,又能順從真理,謂「善順」。「柔順」二字,常在佛典中連用成為一個名詞,例如《無量壽經》有三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柔順忍是心柔智順之意,也就是說,菩薩若住忍辱地,便與無相無我的如實智相應。
「善順」,是善順於理,則悟真理而入實相;善順於事,則如普賢菩薩十大願裡的第九願「恆順眾生」,就是善順眾生的根性,有教無類,平等普化。
「而不卒暴」,就是不會動不動便耍脾氣、鬧情緒、怒不可抑、暴跳如雷。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心平氣和、從容安閒。
「心亦不驚」,就是不會驚惶失措,也不會驚駭恐懼,受到任何狀況的衝擊,裡面也不會慌亂緊張。
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有這麼一段記載:老和尚住在雲南雞足山的時候,當地的一位軍閥李根源入山佔廟,不僅毀壞佛像,還殺了出家人。虛雲老和尚便前去見這位李將軍,衛兵好心地勸他:
「哎呀!老和尚你還敢來啊?趕快走吧,要是被我們李將軍看到了,你的腦袋恐怕就不保了!」
「我就是要見李將軍,死也是應該的。」老和尚毫不畏懼,無論如何一定要見李將軍一面。
終於還是見到了,一見面李將軍就破口大罵:「佛教有什麼益處?和尚是做什麼的?不做好事,專門做一些怪事!」
這時,老和尚不畏不懼,非常鎮靜地據理而說,一一回答李根源所責難的問題。最後這位殺人不眨眼的李將軍被老和尚的人格及他所說的道理感化,反而成為老和尚的弟子。到後來,他與雲南將軍蔡鍔(蔡松坡),都對雲南的佛教做了很大的護持。
「又復於法無所行」,此處的「法」是指如實的真理,菩薩以觀智,觀一切法,都非真實,是故雖行於一切法,而不分別執著所行之法相。菩提達摩有《二入四行》,即理入與行入。理入乃實證如實之真如實相;行入有四:報怨行、隨緣行、稱法行、無所求行。經文中的「無所行」,相當於二入中的理入及四行中的無所求行。例如菩薩修行忍辱行時,雖然受著迫害打罵,心中卻不存有受辱的自我,不存有加辱自我的對象,也不存有忍辱這樣的事實,便是於法無所行了。
「而觀諸法如實相」,是菩薩以觀智,領悟諸法的如實相,實相即無相,而如實相,並非空空如也的頑空,也非寂滅不動的涅槃相。既不滯於凡夫執有,也不偏於二乘著空。
「實相」也可以說是一般人所講的「真理」、「真諦」,它不變、不壞、不動,遍處都存在,它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任何一法不離實相,實相並不就是任何一法。你抓也抓不到,摸也摸不著,但是也不離你所抓所摸的。其實「實相」就跟我們的時空同在,若你心生執著,那就是幻相而非實相,心無執著,超主觀也超客觀,那便實際體驗到了實相。有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佛的法身無相即是實相。

轉載來源:七葉佛教書舍  作者:聖嚴法師【法華經講要】

 

台長: a-shun
人氣(2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生活心法(聖嚴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法華經講要 (二十六)
此分類上一篇:法華經講要 (二十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