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1-16 17:34:56| 人氣2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遺教經講記 (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八、離諸戲論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你們諸位比丘,如果做種種戲論的話,你們的心就會雜亂分散,雖然出家了,還是無法獲得解脫。所以,比丘們應當趕緊捨棄亂心戲論的惡習,如果你們想要得到寂滅的究竟安樂,就必須努力滅去戲論的惡習,這叫做「不戲論」。
  所謂戲論,就是聊天的意思,閒雜語、散亂語、天南北、東家長西家短、此人好、彼人歹,不著邊際地你一句他一句,沒有一定的主題,也沒有一定要表達的理念和想法,只是無聊找人聊天,三五個朋友在一起東拉西扯,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毫不相關的話題上去,最後沒有結論,也不需要有結論,只是彼此閒話一場。
  另一種戲論是故意玩弄文字遊戲,辭藻華麗而文法嚴謹,所論的主題也冠冕堂皇,每個人都挖空心思,提供自己所能提供的知識學問和文字技巧的才能,或互相批評讚歎一番,之後最多留下幾篇文章,甚至也沒有留下什麼文獻,只是為了呈現各人的才能技巧,而做了一些遊戲式的談論。
  另有一種戲論是指,凡是與佛法的三法印不相應,和解脫道、菩薩道不相關的種種議論,都叫做戲論。
  如果出家人從事以上這三類戲論的話,是荒廢時間,而且會使心散亂,頂多是聰明伶俐,而沒有禪定和智慧。所以,「不戲論」也應該當作一條戒律來受持,如此才能得到究竟寂滅的安樂之處。

一九、反覆叮嚀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以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在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 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憂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汝等若於 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你們諸位比丘啊!對我以上所說的各種功德,應當經常一心修行,捨棄任何放逸的機會,好像離開怨賊那樣。我這個大悲的世尊,都是用究竟的佛法來利益你 們,你們應當勤而行之,譬如在山間或在空澤中,或在樹下,或在閒處靜室,繫念你們所受的法門,不要忘失,應當經常勉力精進修行,不要什麼也不做就白白死 了,事後懺悔憂惱都已來不及了。
  我就像良醫一樣,知道有什麼病就給什麼藥,至於眾生服不服藥,那就不是醫生的過失了;又好像是一個非常好的嚮導,能夠引導人進入聖善之道,如果聽了以後不照著去走,那不是嚮導的過失。
  如果你們對於苦集滅道的四諦,還有疑惑的話,可以趕快問,不應該有懷疑而不求世尊為你們決疑。
  當時世尊這樣問了三遍,比丘之中沒有一人發問,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的每一位比丘都不再有任何懷疑了。
  佛陀非常慈悲,在他臨將涅槃之前,說出了以上非常精要的佛法,交代比丘弟子們如何持戒,如何修定,如何有智慧,如何避免和對治種種煩惱。講完之後,還再重複一遍,告訴大家不要放逸,要好好修習聖道功德,要勤懇地修學,而且最好放下一切去做阿蘭若比丘,同時,不要讓心念忘失,要精進修行禪定和智慧;否則 空過一生,到死為止,後悔也沒有用了,這是非常可惜的。
  佛的慈悲,就像慈母、良醫、導師那樣諄諄善誘,臨別之前還要交代再交代,不僅是對當時圍繞著他的那些比丘,以及看著他涅槃的徒眾,其實還關心到涅槃之後,未來的出家弟子們應該要如何修行,為後代所有佛教徒們,開出了治病的藥方,畫出了通向涅槃之城的路線圖。至於是否吃藥,是否照著去行,那已不是佛陀所能管得了的了。
  釋迦牟尼佛最初說法是講四聖諦法,而最後的叮嚀又提起四聖諦法,是徹始徹終、前後一致的。佛所說的法,確實是無量無數,但濃縮起來精要地說,是以四聖 諦為根本、主幹、歸宿。因此又再三地問比丘弟子們,對四聖諦法是否還有疑問?實際上是再三地對後代的弟子們,肯定他所說的四聖諦法。四諦苦集滅道。苦是世間法的果,集是世間法的因;滅是出世間法的果,道是出世間法的因。凡是造作世間種種的惡不善業,都是苦的因;生老病死等種種的苦,就是世間的果。修戒定 慧、八正道等出世間的善業,是解脫之因;而聲聞、緣覺,乃至於佛,都是解脫之果。

、真實四諦
 
 爾時阿[/]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當時,阿[/]樓馱阿羅漢觀察在場大眾的心,然後向佛回報說:即使月亮可以使它熱,太陽可以使它冷,但佛說的四諦法不可能改變。佛說的苦諦,真實是苦,不可能使它樂;佛說的集諦,真正是苦的因,不會有其他的苦因;苦的果如滅了的話,苦因也會滅,苦的因滅了的話,苦的果也會滅;滅苦之道,真實是八正 道,不會有其他的道。世尊!我們這些比丘們對於佛所說的四聖諦,已絕對沒有什麼疑問了。
  這是阿[/]樓馱對佛再三叮嚀的回應,他是代表當時在場的大眾,向佛保證他們已經知道四諦是什麼,他們已確實了知佛所說的四諦法,就是佛所悟的境界和真理,也是佛一生所宣揚的真理,更是佛希望所有一切的佛弟子們,親自去實證的真理,唯有依止四聖諦法如實修行,才能入聖道而得解脫。請釋迦世尊不必掛慮,他的法大家都已經瞭解。
  這裡雖然沒有講會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但已經暗示大家,瞭解之後,必能如法修行,也能如法弘揚。
  阿[/]樓馱這位比丘羅漢是釋迦世尊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又名阿那律。當釋迦世尊臨涅槃前,十大弟子中似乎只有阿難和阿那律尊者等少數大弟子在 場,大迦葉尊者是後來才趕去的,另外有一些已先於佛陀涅槃了,或接受佛的祝福到各地去弘化,因此在《佛遺教經》中只出現他一個名字。

二一、兩類弟子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阿[/]樓馱雖說是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
  在場的眾比丘中,所作未辦的人,見佛滅度,應當會有悲傷的感受,其中好像有一些初入法門的人,聽佛說了以上的遺教,都能得度,他們這些人好像是在黑夜中見到了閃電的光,而看到了應該走的路。
  如果是所作已辦,已經度脫了生死苦海的人,只是生起這樣的念頭:世尊為什麼這麼快就滅度了呢?阿樓馱雖然這樣說出了以上兩類弟子們的心情感受,但實際上,他們對四聖諦的勝義都已明了通達了。
  許多人認為已斷煩惱的人,或已見空性而悟道的人,是不會再有情感的,看到任何狀況都好像鏡子那樣,只是如實反應各種形像和物像,他自己不會有任何主觀 意識在活動,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是聖者,而是無情的礦植物。《佛遺教經》這段呈現出的聖者們,不論是所作未辦的初、二、三果,或所作已辦的第四果,都還 是有血有肉的人,照樣有人情世故的關心,雖然沒有煩惱執著,但還有為了尊重、恭敬、感恩以及慈悲等原因,心中有不同程度的種種反應,那不是煩惱,而是智慧;智慧不是冷冰冰的,它一定是和人與人之間的關心相應的。
  因此,在這段經文中看到所作未辦的初、二、三果,乃至初入聖道法門的比丘,還有悲悽的感受,如阿難尊者已證三果,還有哭泣的現象;至於四果聖人,已實證有餘涅槃,煩惱已永不再起,但是見到佛陀即將涅槃,還是生起了這樣的意念:佛陀為什麼這麼快就入涅槃了呢?還有許多眾生需要度啊!這便是聖者的慈悲心了。所作未辦1.未得聖果的凡夫,不論他信不信佛、修不修行;2.已得初、二、三果而尚未證四果的聖者,尚有事要辦,所以又名「有學位」。所作已辦是已證 四果的阿羅漢,又名「無學位」,已出三界,是聲聞乘的究竟位,通常有三句話:「所作已辦、生死已了、不受後有」,亦即對四聖諦之事已辦完了。當然,如果對大乘的佛位而言,尚有事情可做,那就是要像《法華經》所說的迴小向大、會三乘歸於一乘。

二二、開示無常
  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世尊為了使在場的弟子們都能得到堅固的道心,所以用大慈悲心再次向大眾開示:你們諸位比丘,不要再懷著憂愁苦惱,即使我住在世間一大劫,也會有要入滅 的一天,如果只有聚會而不離別,終究是不可能的。而自利利人的法,我已經具足了,就是繼續久住下去,也沒什麼益處。應得度的人,不論是在天上或在人間都已經得度了;還沒得度的人,也已經種下了得度的因緣。從今以後,凡是我的弟子們,應該把我所說的法,輾轉實踐,那就等於如來的法身常在而永不消滅。
  因此,你們要知道,世間都是無常的,有聚會必有離別,所以不要再憂戚悲苦,世間的現象就是這樣,你們應當勤奮地精進,早日求得解脫,以智慧的光明來滅 除種種愚癡的闇鈍。世間實在是非常危脆,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牢固堅強的,我現在能夠入滅,就好像除去了一場大病,這個應該要捨棄的罪惡之物,名字叫作身,是被淹沒在生老病死的大苦海中,一位有智慧的人,當他能像殺怨賊一樣地把它滅掉時,還有什麼不歡喜的呢?
  這段話是真實地顯現出佛的大慈悲心,因此說是大悲的佛、大悲的世尊以大悲心來說出他最後的遺教。他為我們點出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佛所說的 「三法印」:無常、無我和涅槃。三法印必須扣緊無常來講,知無常就能知無我,能實證無常、無我就能證得涅槃寂靜。所以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出三法印的名稱,但其內容就是要告訴我們,「三法印」的事實才是絕對真理,亦是佛法的準則。
  佛以他自己來示現無常,又從無常捨去我執,執什麼?執世間法以及執肉身為我,如果透視世間無常的真相,透徹了知自己的身體一定會死,死就等於殺掉怨賊一樣;因為以佛的智慧,觀察、體驗到眾生的我見中,身見是最強烈的,所以,看到世間一切現象的無常,再實證自己必須要捨棄這無常的色身,那就是無我,如此而生大歡喜,為什麼呢?因為已入涅槃寂靜了。所以,這段話非常重要。
  另一點是指出和顯示出佛是有大悲心的,所以成佛之後到涅槃之前,一直都在度化眾生,甚至在涅槃之前,還要交代弟子們,輾轉地修行佛法,使佛法永遠住世,等於是如來法身常在。
  如來以法為身,如依肉體為身的話,佛涅槃後弟子們就無處可依止了;如依止如來所說的法,則永遠不會落空。這裡點出了佛的智慧和慈悲所以能常留世間,必須要靠佛弟子們的自行化他,才能使佛法永久住世。
  整部《佛遺教經》都在教導比丘們要修持戒、定、慧,但最後則說明:有智慧的人一定與大悲心相應,而大悲心又從哪裡表現出來呢?要從以佛法利益眾生中來實踐,即叮嚀弟子們有智慧之外,還要有慈悲,以此結束了佛陀最後的遺教。大悲心通常講慈悲心。佛為眾生拔除苦惱謂之「悲」,令得安樂謂之「慈」。對一切眾 生不論怨親,平等救濟,叫做「大慈悲」,簡稱為「大悲」;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說普遍的、永遠的、無限的、沒有一點條件的救濟眾生。不為什麼而救濟叫做「無緣」;眾生是諸佛自性中的眾生,諸佛是眾生自性中的諸佛,叫作「同體」。法身常在有幾層不同的意思:1.以如來所說的法義、法門和道法為如來身,亦即「以法為師」,就是以佛的法身為老師,所以只要佛法留駐世間,就等於如來常住世間;2.如來以法性為身,諸法自性即是空性,空性遍一切時空,所以也是常住的,不僅是諸佛有此法身,一切眾生也不離此法身;3.實證一分無我的空性,斷一分無明,就名為法身大士,這是指初地以上的菩薩。
  在根本佛教所講的法身,應是指第一種,以如來所說的法為「如來法身」。佛入涅槃後,即是自性本空的法性身,只要眾生信佛學法,而發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在親近佛的法性身,即知是與佛的法性身同在;如悟見空性,則是親見如來法身。

二三、勉求出離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你們諸位比丘,應當經常專心一意勤勉地求得出離的聖道,一切世間不論是動法或不動法,都是敗壞不安之相。你們不要再講話了,現在的時間,中夜時分快過了,我必須進入涅槃了,以上是我最後的教誨。
  這又和上一段密切相關,佛法化世救世的功能,是要弟子們發兩種心:一是菩提心;二是出離心。上一段叮嚀弟子們輾轉修持、弘揚佛法,以使佛法常住世間, 這是菩提心;而這一段再次勉勵弟子們要有出離心,這二者如鳥之雙翼,如車之雙輪,如人之雙足。亦即應以菩提心來住持佛法,廣度眾生;以出離心來去除我執, 斷絕貪、瞋、癡三毒。否則,如果僅有菩提心而沒有出離心,就可能變成世諦流布,與世俗法同流合污而不自知;如果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就可能變成獨善其 身的自了漢,既不能利益眾生,也不能使佛法常住世間,那就是一個消極厭世而逃避現實的人。正確的佛法是,在出離心中一定有菩提心,在菩提心中一定有出離 心,二者兼備,才真正是佛的弟子。出道修行出離世間而入涅槃之道,即以出離心修出離法而證解脫道。動不動法動法,是欲界的一切法;不動法,是色界、無色界 的禪定法;動不動法即指三界一切法而言。(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講於紐約象岡,林孟穎筆錄)

本文來源:轉載自七葉佛教書舍  聖嚴法師著作《佛遺教經講記

台長: a-shun
人氣(2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生活心法(聖嚴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佛遺教經講記 (六)
此分類上一篇:佛遺教經講記 (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