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3-07 17:29:33| 人氣1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八正道是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八正道又稱八聖道。即是修持解脫聖道的八種正確的方法,這也就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內容。但這八種聖道,有其演進的軌跡,現在分述如下:

    1.由五戒而成十善

所謂五戒,便是(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這五戒的前四條,乃為一切人類的基本德目。印度原來的婆羅門教,以及稍前於佛陀的耆那教,乃至其他如猶太教與基督教,都有類似的規定。

佛教是主張智慧,並重視理性的宗教,故以為若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於前四條之後加一條不飲酒。不飲酒的確可有防止破犯前四條戒的功用,這是前四戒的防腐劑。

由五戒之前四條的伸張,發展為十善,即是將妄語一戒之內分列出為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更發現犯戒的動因,是由於心念中的貪欲、瞋恚、愚癡的主使,合上殺、盜、邪淫,正好成為十種惡業。對治十惡的方法,便是反過來修行十種善業。

2.由十善會成三業

十種善業的表達,是由於身體、口舌、意念而形成,所以稱為三業,可以列表如下頁:

3. 由三業出八正道

從性質上說,十善業尚只是消極的不作惡,到了八正道,才是積極的行善。所以,行十善,僅是修的人間及天上的福業,尚非解脫道。修八正道才是了生脫死的正因。八正道是由身口意三業的積極化,說明如下:

   (1)  見:此為正確的知見,乃以三法印為指導。

   (2)正思惟:對正見作深入的思考。

   (3)  語:用口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4)  業:用身業來實踐正見所指導的修行方法。

   (5)  命:用正當的謀生方法賺取生活的所需。

   (6)  進:策勵三業,日新又新,至於清淨。

   (7)  念:繫念於聖道的實踐,心不旁鶩,意不散亂。

   (8)  定:心力集中,不動不搖,不受五蘊的誘惑束縛,便可出離生死,而入涅槃。

4. 由八正道會成三學

此所謂三學,又稱三無漏學,就是前面所曾講過的戒、定、慧。出生死者,必修八正道,修八正道實又不出戒定慧,它們的會合關係。

5. 由三學而出六度

六度在梵文稱為六種波羅蜜多,即是六種將自己和他人由生死的此岸,度到出生死的彼岸之方法。在五戒十善,是消極的不作惡;在八正道的戒定慧,是積極的修持解脫道;到了由三學而出六度之時,便是修的自他兼濟的菩薩行了。例如僅修八正道的人,不做布施,不會有罪。修六度行的,若不布施就算犯戒了。布施分有財物布施、說法布施、以精神的安慰及鼓勵(無畏)來布施的三種。有財的出財、有力的出力(智力與勞力),無財無力的,尚必有你的同情心、讚歎心、歡喜心可做布施。這是菩薩以利人為第一要務的原動力。

現在將三學開出六度的配屬關係,一般人以為六度法門是屬於大乘佛教的,其實在原始佛教時代已有六度,例如被傳統的中國佛教徒貶稱為小教或藏教的《增一阿含經》卷一九,就明白地載有六度法門。同時,大乘佛教的化世精神,也係由六度而繼續開展出來的。

六度的涵義極其深廣,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在此已不能和各位詳細研究了。如有機會,再和各位研究兩個重要的項目,那便是:由原始佛教到小乘佛教,由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其間先後次第的發展,均有脈絡可循。例如由原始佛教因緣生法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為龍樹中觀系的性空大乘;由原始佛教五蘊分析的基礎,後來即成熟為無著瑜伽系的唯識大乘。

謝謝各位的光臨指教,連續耽誤了各位三個晚上寶貴的時間。這幾天的臺北市,陰雨連綿,各位能夠風雨無阻地每晚必到,使本人非常感激;尤其今天晚上,因為準備資料較多,我又未能把握住時間,以致多講了半個小時,各位仍能毫無倦容地聽完為止,太使我感動了。

以我的學養而言,實在不夠也不敢來向各位演講,所以,我是抱著向各位請教並求各位印證的心情而來。最使我安心的,我在大陸時代的兩位老師也都在座,那就是白聖老法師及南亭老法師,如果我講錯了,他們兩位老人家會給我開示和糾正的。

最後,謝謝本講座的主持人道安老法師給我的讚譽和慰勉,謝謝各位,祝福各位晚安。

本文節錄自「原始佛教」一書

台長: a-shun
人氣(1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生活心法(聖嚴法師) |
此分類下一篇:「人間淨土」是什麼?
此分類上一篇:什麼叫作解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