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2-12 09:12:49| 人氣3,65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世紀台灣詩選讀】16-20 曾貴海+吳 櫻+蘇紹連+江 平+郭成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世紀台灣詩選讀】16-20    曾貴海+  +蘇紹連+  平+郭成義

 

刊登美國《台灣公論報‧文學園》

序號

作者  詩題

刊登日期

 

16

曾貴海〈銀角仔有兩面〉

2010.06.18.

NO.2298

 17

   

2010.06.25.

NO.2299

 18

蘇紹連〈豆腐乳〉

2010.07.02.

NO.2300

 19

  邪惡帝國

2010.07.16.

NO.2301

 20

郭成義〈事  件〉

2010.07.23.

NO.2302

 

============

 

16    銀角仔有兩面                  曾貴海

 

互相看無著對方

互相揹著對方

攏代表仝一个銀角仔

 

銀角仔若tàn去空中

落地轉 ê結果

一定有一面做頂面

一面崁土腳

雙面人攏愛

 

用銀角仔買物件

你提正面抑是後面

店員是絕對袂看清楚

伊去計較啥物

世間人認錢無認面

 

真濟台灣人看範勢

有時提正面

有時提反面

橫直有錢相面光

買會著物件就好矣

 

 

作者簡介

曾貴海,曾用筆名林閃。194621出生,屏東縣佳冬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居高雄,開設診所,從事社會環保工作。大學時代開始新詩寫作,1984年獲吳濁流新詩獎。先後與鄭烱明、陳坤崙等人創辦文學雜誌《文學界》和《文學台灣》。著有詩集《鯨魚的祭典》(1983)、《高雄詩抄》(1986)、《台灣男人的心事》(1999)。曾擔任台灣南社社長(2001年起)、台灣筆會會長(2002年至2005年)。目前擔任笠詩社社長(2009年起)。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台文戰線》14 2009.04. 170

    二元論或相對論的衍義,有參考價值,生活中不必然非如此刀切豆腐,堅持己見不可,因而,坦然面對,則產生詼諧。

    本詩為大部分用漢字書寫的台語詩。「銀角仔」,即硬幣、錢幣,俗稱「銅板」、「銅線仔」,幣質低卻廣為流傳。一個銅板、銀角仔,有兩面。作者從正反兩面的辯證,演繹此詩。正反其實同為是一物,只有以完整的「一物」看待,才能發揮其實際效益,有所成果。

    就現實層面,銀角仔是貨幣,交易的媒介物,只要達成交易的目的,發揮成效(買賣成立)即可,無所謂正面與反面。

    「銀角仔有兩面」也是俗諺,傳達一物的不同甚至相異與對立的面向,只能相容,無法分離。本詩也以此詼諧地描敘大家應知卻常偏執的現象。

 

=============================

   

17             

 

小不點不知不覺中,長成

必須低頭的姿勢

屋簷下,一籮筐的笑語

紛紛出走

 

主人還會回來嗎?

被颱風掀起的屋角

滴滴答答的漏水

後院

楊桃、龍眼、芒果樹迫不及待

換上鮮綠的新裝

圍牆邊

那株粉紅山櫻

寂寞的凋落又綻放

 

作者簡介

    吳櫻,本名吳麗櫻,1953年出生,雲林縣古坑鄉人。台中師專畢業、台中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四十學分班結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2009年自台中教育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任內退休。「笠」詩社同仁、台灣筆會會員、台灣兒童文學學會同仁。「台灣現代詩人協會」理事長。

    著有小說集《失血的太陽》、《女流》、《清涼小子》;散文集《伴著月光蟲鳴》;兒童文學《童詩教室》、《怕癢的牆》等。編《陳千武詩賞讀》。詩作入選《翻滾的浪花》(2009年)。詩集整理結集中。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笠》252期(2006.04.15.  

    舊新、古今,是相對卻延續的。從前的新,慢慢成舊;當前的今,也會逐漸變古。

    本詩屬感懷憶昔之作。歲月流逝,昔時「小不點」(對「孩童」的暱稱)已長大,自立,離開幼時成長活動的居所,另闢奮鬥場域,乃至嫁娶成家。回看童年的「古厝」,萌生一段感慨:高大的屋簷變矮了,不久前「一籮筐的笑語」怎麼瞬間即逝?真正變化的是:人長高,人離散。

    第二段,描繪人去後「古厝」的今貌。屋角漏水,後院與圍牆邊的植物,在無人照顧下,仍恩寵於大自然,果樹依然著新裝,山櫻自凋自開。這真是古詩言「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禪語「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拉遠時空又凝視當前,顯示禪師的自適自在。換類似話語:「一輪明月,萬古常新」,不同時空,感應著相同的情懷,或許就是這首詩的本意。

 

=============================

 

               18 豆腐乳               蘇紹連

 

小時候的早餐,桌上碟子裡

只有一塊豆腐乳

大家用筷子各挖一點點

 

放入稀飯裡,就可溶出

豆皷、糖米、酒、胡麻油

以及一整天的溫飽

 

每天早餐,那一塊豆腐乳

仍是母親的乳房一樣

 

 

作者簡介

蘇紹連,曾用筆名管黠,近期常用筆名米羅‧卡索、卡車基。1949128出生,台中縣沙鹿鎮人。1970年台中師專畢業後,回家鄉,任教沙鹿國小,至20028月退休。文學活動方面,1968年,與師專同學洪醒夫、蕭文煌等籌組「後浪詩社」,進行校園文學活動。1971年,與林煥彰、蕭蕭等共組「龍族詩社」;未久,1972年,退出龍族,重整「後浪詩社」,發行《後浪詩刊》出十二期後。改版易名為《詩人季刊》,共出十八期。1992年,與向明、白靈等共組「台灣詩學季刊」社。目前在網路設有「意象轟趴密室部落格」及「吹鼓吹詩論壇」網站,並擔任《台灣詩學‧論壇》主編,結合網路與平媒

蘇紹連縱橫詩壇,屢獲多項詩獎,是創作旺盛的詩人。已出版詩集《茫茫集》(1978年)、《河悲》(1990年)、《童話遊行》(1990年)、《驚心散文詩》(1990年)、《隱形或者變形》(1997年)、《我牽著一匹白馬》(1998年)、《台灣鄉鎮小孩》(2001年)、《草木有情》(2005年)、《大霧》(2007年)、《散文詩自白書》(2007年)、《私立小詩院》(2009年)等,童詩集《雙胞胎月亮》(1997)、《行過老樹林》(1998)等;兒童寫作指導專書《兒童樹》(1986)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台灣詩學‧吹鼓吹論壇》第9號(2009.09)頁72;收進詩集《私立小詩院》(2009年)166

    豆腐乳是一種二次加工的豆製食品,可作為佐菜,或用於烹調。其原料有豆豉、食鹽、酒、.香油或麻油等。

    作者自訂本詩為:小詩,共8行,分三段:332行。詩雖短與小,還是有其循序漸進的敘述架構。首段和第二段,回憶小時候的早餐,一塊豆腐乳就溫飽一家人的一整天。那是物質缺乏的年代,195060乃至70年代初,許多人都過著同樣清貧生活,向陽〈阿爹的飯包〉:「三條菜脯,番薯籤參飯」,或者米飯攪拌醬油,是當時的餐飲寫照。第二段的第二行,像魔術般,豆腐乳還原不同營養的成份,至少提供了起碼的養分。

    小詩,原應更加精簡文字,在此,作者卻重複「早餐」與「一塊豆腐乳」,

將之向「母親的乳房」靠攏。既有懷思母親打點全家三餐的感激,背裡帶有濃濃「戀母情結」的依賴。

=============================

19   邪惡帝國   江 

 

地平線下 唯

魍魎飄盪不見天日 唯

披散渾身的陰森與冰冷

淒厲地慘嚎

反動的

熔岩

在青面獠牙的迎 下

伺機爆發與毀滅

 

依循蠻荒的叢林法則

一聲聲寒芒的刀鋒

劃破黑夜的肚腩

切剁

  砧板上一片片豎直的耳尖

滔滔的涎流

猛力撞擊著岸陬驚恐的無眠

 

所謂的和平

毋乃是大白畫下深度催眠之必要

  是雨和露四季朝貢戈壁之必要

  是對腎上腺放空之必要

所謂的統一

毋乃是死人活見鬼

  和搗蛋的手搗破一籃的蛋

  和把涮羊肉送入口蜜腹劍

 

地函之下

撼不動邪惡

邪惡撼動

地函之上

螻蟻在封建的鼎鑊中

     自由自在

     海天空

笑語於囹圄裡

不斷茁壯

不斷綻放容顏

 

作者簡介

    江平,本名吳西東,195777出生,彰化人。在郵局服務。1981年開始新詩寫作,作品大都發表於《笠》詩刊,著有詩集《風中之葉》(20089月)。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笠》253期(2006.06.15

    《混聲合唱:笠詩選》編輯認為江平的詩:「以抒情為主軸,徐徐向物象的四周展開詩人心靈的感應,形成一個寧靜的世界。」(頁866),這應該是前世紀的江平。進入21世紀,詩人的筆呈現較犀利且憤懣的鋒芒,著筆較多於台灣的現況。莫渝在〈笠詩人小評〉說:江平以海岸為詩的圓心(創作原點),盪開的波紋環環扣住島國歷史的留痕。」後半所指應是江平近期的詩貌。

閱畢此詩,〈邪惡帝國〉詩中出現的角色:飄盪的魍魎,渾身的陰森與冰冷」,像極日本驚異卡通塑造的角色模樣。

作者,站在旁觀立場,抽離抒情氣氛,以後現代冰冷客觀描繪一個存在現實情境的國度。在民主時代,還存在「封建的鼎鑊」,不求自立自主,意圖向敵方索求「和平」與「統一」,深具諷刺。

作者用字奧澀生僻,型塑其獨特風格。

 

=============================

20          郭成義

 

飄著血腥味的

那一天早晨

紅花開了滿地

 

一隻軍用吉普車

撞上了一輛

疾駛的

 

現場

沒有粉筆線

 

遠遠

整裝待發的示威遊行

人權的牌子

歪歪斜斜

倒落人行道 

 

作者簡介

郭成義,1950 6月27出生,基隆市人,曾任雜誌、報社編輯,2007年自《自由時報》撰述委員退休。1970年代初與同輩年輕詩人活躍於《笠》詩刊,1976年獲優秀青年詩人獎,1982年創刊《詩人坊》季刊,1990年獲吳濁流新詩佳作獎。著有詩集《薔薇的血跡》(1975年)、《台灣民謠的苦悶》(1986年)、《國土》(2010年),另由阮美慧編《郭成義集》(2010年)。評論集《從抒情趣味到反藝術思想》(1984年),主編《當代台灣詩人選.1983卷》(1984年)。

 

欣賞導讀:

    本詩選自《台灣現代詩》19期(20099月),收進詩集《國土》頁100-1

    事件,通常指社會事件與政治事件。社會事件包括天災與人禍,前者如地震、颱風、水旱災等,後者如火災、嚴重車禍、槍擊、兇殺等。本詩,不屬於前述之類,從內容看,是政治的抗議事件

    全詩14行,不規則地分四段。分別描述以三個鏡頭聚焦三事件,將三事件串成一主題:人民的抗議聲音。第一段是倒裝句,原意:那一天早晨,滿地的紅花,飄著血腥味。紅花,不盡然真實紅色的花,暗喻著「流血事件」的已然發生,是前夜發生?容許有這樣的存疑。第二、三段,描述軍車(衝)撞了狗。軍車,強且壯,是權力者;狗,在次此,是相對弱勢者的象徵;兩者的數量詞,也呈對比,軍車,用:一隻,狗,用:一輛,「一隻軍車撞上一輛狗」,高度的諷刺意味。

通常車禍,詳堪的警察為釐清責任歸屬,會在現場以白筆畫上狀況圖,省略這項作業,類似「吃案」,也增加嘲諷味。描述近處兩景,將鏡頭拉遠,出現第四段的抗議人群:示威遊行的群眾整裝待發,抗議的人權的牌子卻歪歪斜斜倒落人行道。

    由近及遠的三鏡頭,儼然電影(攝影)蒙太奇技法。攝影蒙太奇通常是藉由切割、重組以及拼貼各種不同性質或是相似元素的照片與底片,電影蒙太奇則是剪輯技巧,由不同畫面連續出現,加強敘述效果,傳達一主題,或產生幻像及情緒效果。詩人冷眼旁觀地捕捉(描繪)三場景,不加任何意見,讀者靜靜感受雙方對立對抗的局面。

    台灣在1980年代中期之前,曾戒嚴38年之久,這期間強力壓抑人民聲音,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微微鬆綁,人民示威抗議陸續表達,歷經民主化之後,至2009年,還出現作者的「人權」示威現象,彷彿倒退了二十幾年。

 

=============================

台長: Ray
人氣(3,65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蘇紹連
謝謝莫渝兄。詩安。
2010-12-24 22:42: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