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23 22:01:13| 人氣1,69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海上歸來的浪子 ──讀拾虹的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海上歸來的浪子  

                              ──拾虹的詩

 

拾虹,本名曾清吉,目前改名曾定宇。1945 419日出生,南投縣竹山人,現居基隆市。台北工專(目前「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科畢業,1970年左右進入台灣造船廠(後改組為中國造船公司基隆總廠)擔任工程師,再轉任同一造船廠工場主任。退休後,任職一家民營企業公司,與船舶有關,仍然漂泊各港口之間。高中時期,拾虹接觸新詩,在台中市《民聲日報.學生園地》與副刊發表習作,結識鄭炯明,閱讀《笠》詩刊,軍旅服役台灣外島時開始寫詩。196712月的《笠》詩刊22期首次刊登其詩作〈砲手〉。34期(196912月)起斷續的「十三月詩抄」組詩,是他建立自己聲音的起步。接著,1972年獲優秀青年詩人獎,隨即出版詩集《拾虹》(19727),這幾年,大概是他詩聲的高亢期。1980年代再出現詩作;《詩人坊》第3期(1983210),主編郭成義策劃「拾虹專輯」,計刊載李魁賢、李敏勇、陳明台三位撰述的評論;隨後,拾虹的聲音微弱。2000年重新整理詩作,出版《船》集,共44首詩,連同相關評論。

相對於以「詩」為志業的詩人,這樣的作業顯得相當薄弱,但背後,仍有堅厚的詩質。再者,台灣詩人們,除了寫詩外,多少還會涉獵其他文類,如散文、詩評、小說,甚或翻譯,但拾虹予人感覺很「純」。他堅守「詩」的本份,較少跨越雷池。「對我來說,寫詩實在不是一件值得欣慰或向人誇耀的事,一個平凡的人,忠實地記錄內心的喜怒哀樂,藉以表達蜃樓般的理想,向未可知的世界,尋求小小心靈投宿位置而已。」這段話,在詩集《拾虹.後記》裡提到,也在詩集《船》序〈詩的時間感傷〉重述;另方面,他也建立自己的詩觀:「詩,……它的價值就在它投影在人間現實的深度吧!如果不能感動,不能與當世代的脈搏一同悸動,詩是不可能流傳下來的。」(笠詩社,1979227-8

「平凡人寫的平凡詩」,拾虹如是看待「詩」,我們以平常心情,欣賞他能產生「悸動」的有特質的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出生的一代,比較幸運的是沒有親身承受戰爭的悲慘,與戰場的實際經驗,然而,他們大都在二十來歲時,接受義務兵役階段,約二至三年不等的軍隊生活。從軍中操課、陣地演練與長輩(老士官們)的耳濡目染,也感受到若真實若虛擬的戰場狀況,一旦他們將這段尚清晰的記憶,見諸文字,彷彿亦置身實際狀況。拾虹在《笠》詩刊露臉的第一首詩〈砲手〉,就是他當兵的體驗。

 

    

 

繞過古銅色的歷史

遂想起那年老祖父黝黑的手臂

恐龍的眼睛,瞳中

燃燒著熊熊的戰火

 

圓圓的砲口昂首前方

墳牆已塌,住進墓屋

老祖父慣於烤戰火冬眠

記否黝黑的手臂,捲曲的五指

就這麼裝進砲口的

就這麼飛出砲口的!

 

就這麼飛出砲口的

那顆摘落的星星

竟被那矮矮仔的八字鬚

輕輕地鉤上了

於是砲聲不絕地響起

彷彿老祖父暴怒後的訕笑

 

詩題「砲手」,究竟是新兵新手,抑老兵老手?作者沒有明講,從詩中提及的「老祖父」看,應屬對比的「新砲手」,當然是軍人。砲手與砲管(砲身)的關係,一如軍人與配槍,親似兄弟。首段首行「繞過古銅色的歷史」,意指如此場景的出現:砲手撫摸擦拭已呈古銅色的砲管時,看看想想,除了感慨砲管老舊外,很順然地聯想到「老祖父黝黑的手臂」。二者同「老」,同「黝黑」,也都是新砲手的可依靠可親近的「伴侶」。「繞過」一詞有跳開、別提、「一看到……就……」之意。一看到古銅色的砲管,就起那年老祖父黝黑的手臂;砲管經歷戰爭,老祖父同樣經歷戰火洗禮:「瞳中燃燒著熊熊的戰火」。作者用「那年」的老祖父,把時間推得更遠,新砲手與老祖父的歲數相差更大更久;「老祖父」也僅僅「歲月久遠」的代稱。第二段,砲身雖老舊,依然硬挺:「圓圓的砲口昂首前方」,老祖父津津樂道當年的裝填砲彈、發射的動作。詩人將之說為「慣於烤戰火冬眠」,是貼切又成功的譬喻。末段,轉折出現另一層畫面:「摘落的星星」停在「矮矮仔的八字鬚」。「矮矮仔的八字鬚」是「某人」外表的特寫,是藉砲戰肩領添加「星輝」的將軍之代稱。作者既暗諷個子矮小的領隊,也側寫「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嘲弄。最後,進一步,將「砲聲不絕地響起」完美搭配「老祖父暴怒後的訕笑」,原來,戰場的砲聲抵不過「訕笑」。中國明朝楊慎的詞〈臨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以算是此詩的結尾註腳。

    〈砲手〉是作者虛擬的戰場詩,之後,拾虹在《笠》詩刊34期發表「十三月詩抄」組詩,列為首篇的〈寄給戰場〉(1969年作品)一詩,留下另一種難得的戰場經驗:「把一滴思念的眼淚痛苦地逼出成為一顆堅實的子彈此際遠方的你 舉槍瞄準是臥姿或跪姿呢╱╱是否你持槍的姿態正像擁抱我一樣何以你一瞄準我的胸口就隱隱作痛╱╱扣下扳機吧呵 親愛的即使我灰白地躺下遙遠的你也要持槍回來」。拾虹這首詩,沒有戰爭的血腥,卻有愛情的纏綿。首段,女子將「思念的眼淚」很悲劇的「逼出」,化作「堅實的子彈」,一滴淚一顆子彈,讓戰場的情人貼身攜帶,時時感念。柔情的淚可以轉為冷血的子彈,是文學的表現技巧。就現實言,淚與子彈都足以致命。有了「淚」到「子彈」的連線,進一步可以臆想到你舉槍的姿態和瞄準的專注,也一定和我有關:擁抱我瞄準我,千里相思一線牽,你的子彈有我的思念(淚的結晶)加上你的思念,如此雙倍思念的子彈正射向我,只要一想到這樣的舉動--相思而不相聚,我就「隱隱作痛」 。解痛的最好方法,就像心病靠心醫,最盼「思念」回來,「人」(槍)回來。這是一首相思迴旋曲。純情女子不只單純的將思念包裹成子彈,「寄給戰場」的你,還要你將這顆思念的子彈寄回(射回)給她,讓相思在時空中轉彎、迴盪。選擇子彈在這首詩裡扮演「紅娘」的角色,既有軍旅氣氛的考量,也有現實的功能。雙方思念的聯繫,端賴直線射程的子彈,而子彈因融入「思念」,不再冷血,無形中,減弱了戰爭殘酷的景象,蛻變為戰地春夢。

法國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在散文詩〈港口〉,展示一幅令人引頸期待的遠景:「對於厭倦人生戰鬥的生靈來說,港口是迷人的居所,天空的廣闊,雲朵的流動建築,海面的變化色彩,燈塔的閃爍,都是令人目眩而不厭的神奇三稜鏡。外表高大的船隻,有著複雜裝備,波濤為它印上和諧動盪,足以滋養一顆心靈美與韻律的趣味。還有,特別是對於不再有好奇與野心的人,它具有奇妙與貴族化的喜悅,躺在瞭望台裏,或支肘於堤岸上,靜觀那些出海或歸航的人們──他們仍然擁有希冀的活力,旅遊與致富的願望。」(莫渝,200147)。

離開軍旅,轉入職場,拾虹的生活開啟船舶的海上經驗,以及登陸後的都會生活。像上引〈港口〉的現象,由海陸交融的浪漫氣息,呈顯出海上漂泊、都會流連的浪子心態,形塑了拾虹的另一種詩貌。先從〈桅杆〉詩談起。

 

 

 

站在小小的土地上

伸長著脖子眺望

遙遠的故鄉

我們是依賴著做夢而活下去的人

 

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

仍然尋不著返鄉的路途

遙遙望去

那邊是海上

那邊是陸地

那邊是……

該在吃晚飯的時候了吧

 

天天做著龐大輝煌的夢

一顆星光一顆星光地數回去

感覺我是漸漸地消瘦下去了

                          

這首詩是1971年作品。就海上活動者言,船是移動(流動)虛擬的住屋,甲板是虛擬的陸地、土地,卻盼望家之所在的更廣大厚實的陸地。第一段,起筆「站在小小的土地上」,主詞是置放第四行的「我們」,我們站在甲板上(小小的土地上)眺望故鄉。主詞也可由桅杆取代。桅杆是我們企盼脖子的拉高,以便望得更遠,更能接近故鄉;故鄉是每位出外人心之所繫,縈迴不已的點。首段營造「海上客」沉重的心理負擔:望鄉思鄉,依賴編織家鄉美夢,支撐繼續「出外」的勇氣。第二段,船繼續航行,我們「走遍世界每一個角落」,我們繼續眺望,繼續在「尋不著返鄉的路途」繞航。家,終究是心之所繫,晚餐時刻,最是家人圍觀聚之際;因而出現末行的感傷臆測:「該在吃晚飯的時候了吧」。第三段,仍以望鄉的心緒,貫穿思維,那是「龐大輝煌的夢」;就像童話的姆指神童,以丟石頭做為順利返家的暗號,詩人以天上的星星,呼應地面的石頭,「一顆星光一顆星光地數回去」,卻在極度的癱瘓下「漸漸地消瘦」。家,成了可思莫可回的想望。

〈桅杆〉這首詩的主詞「我們」只出現一次,末尾再出現時,已由「我們」縮成「我」,由「群」變為「己」,既有大(海洋)吞小(個體),也暗示個人渺小與個體夢想的式微。有鄉可返,有家可歸,都是有夢可尋,都是支撐「活下去」的力量。就像豎立高高的桅杆,既是船的象徵,也是夢的旗幟。即使夢碎(船毀),迎風的旗(桅杆、夢想),仍做最後招展的傳訊。類似的意象還出現在〈石頭〉詩末段:「久已忘記歸去的路了╱只有依賴著故鄉的夢╱才有勇氣追蹤遙遠的星光」。「故鄉」已幻化成一個亮點,一顆星光,更是浪子(遊子)心中的夢。

   〈寄給戰場〉一詩,彷彿是在虛擬的戰場與女友唱一曲古典相思戀;〈桅杆〉則是縱遊海上浪子的思鄉曲,想家卻歸不得。拾虹的海上經驗,大約寫下〈星期日〉、〈船〉、〈桅杆〉、〈甲板〉等詩。當浪子歸來時,1977年寫〈回家〉一詩,依舊直抒「不回家」的心態:「已經很久不回家了像個沒有家的人╱╱長久不回家的人是不敢回家的人是回不了家的人╱╱每天還是趕著路總是回到別人的家」。像臥倒路邊的醉漢,直嚷「回家」、「不回家」的話語。

 在海上,受制於空間(小小的土地),到了都會,有著陸的實感,他的「不回家」,是流連於「花叢」。

 

 

纏綿了一整夜

疲倦中不知妳何時離去

早晨醒來  才發現

原來妳是牆頭上的

一朵小花

 

以為妳再也不願離去

而妳卻悄悄地

彷彿抱著無限的委曲

僅遺留下一點鮮艷的殘紅

匆匆走向露水中

 

證明妳一身的清白

尚未熟悉妳黝暗的臉龐

妳已不再綣戀

何以又禁不住掉下哀傷的眼淚

那樣失神地回頭

 

此詩刊登《笠》詩刊45期(19711015)。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若即若離似的感覺,把詩中的「妳」安排為「倩女幽魂」般楚楚可憐。是先纏綿還是先有花?夢裡纏綿的女子,竟是「牆頭上的一朵小花」,這是作者刻意營造的「虛構氣氛」,「小花」,是女子年齡的小,也帶見識的淺;一夜情後,這位真實的小女子早已離去。第二段,詩人回憶兩情繾綣的昨夜,互訴永不分離的衷曲:再也不願離去;一旦軀體分開,情愫似也隔離,如花女子離去:「彷彿抱著無限的委曲僅遺留下一點鮮艷的殘紅匆匆走向露水中」,這是作者一方說詞。委身又委曲的女子臨去之際的回眸,回眸時的噙淚,似乎深深擒獲詩人的心。

詩中的女子,看似無情,卻深情款款,似非縱浪都會的風塵女。或許是詩人過度的美化,將中國清龔自珍〈己亥雜詩〉移此。〈己亥雜詩〉詩句:「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護花,二者是花花相惜,益見真情。拾虹的詩,描繪傳統女子婉約的深情,延續〈寄給戰場〉詩中的相思女。

拾虹的情詩大都圍繞在男女情愛的深刻描繪,卻無晚近寫作者極力在情色與下半身的著筆。讀他的詩,彷彿見到一位從虛擬的戰場歸來徘徊海上的都會浪子。

    拾虹出現詩壇,也把他的自剖詩〈拾虹〉驚豔一些人。與拾虹同時起步年輕詩人鄭炯明、傅敏(李敏勇)、陳鴻森、岩上、陳明台等人在《笠》詩刊47期(1972.02.15.)以「詩曜場」為總題,大體給予拾虹有力的掌聲。詩人以自己的筆名入詩:「我不是純潔的人這個世界只有妳知道所以  妳也不是純潔的人」,每個人的良知是一座天平,可以衡量自己行為與作為的準則;敢表露自己「不是純潔的人」,是勇氣懂得內省,進而肯定「不純潔的感情才是深不可測的愛才能透過我們裸露的心胸到達上帝那邊」。這樣「自剖」式的表白作品,尚包括〈寫給自己〉、〈石蕊試液〉、〈黃昏〉、〈石頭〉、〈禿樹〉、〈我的車廂〉等。〈寫給自己〉的結尾:「我不得不燒去我的詩來祭拜此去成灰的拾虹」,這動作表露出拾虹「以今日之我絕對地否定昨日之我」(《船》詩集之「作者簡介」)。

坦誠的自白,對現實世界有著真實的透視。

 

        探照燈

 

探照燈非常的明亮

它照在

這個世界最黑暗的地方

暴露出被鞭笞過的傷痕

 

燈光迅速地移動著

從小小的窗口

可以看見

遠處

教堂上的十字架

閃爍的亮光

 

我們不會失踪

因為在禁錮的牢房四周

探照燈不斷地

尋找自由

 

探照燈的設計,在海岸,就是燈塔,幫海上航行船隻與人員指引方位及告知海面安危;在軍事基地,維護安全。本詩,圈定在監獄牢房的制高點,同樣維護安全,明確地講,防止囚犯越獄脫逃。首段,直述探照燈「非常的明亮」的作用是:「照在這個世界最黑暗的地方」,同時,也「暴露出被鞭笞過的傷痕」;這是一物兩面的觀察。「最黑暗的地方」隱藏著囚犯曾經「被鞭笞過的傷痕」。探照燈以有規律的速度移動、掃瞄,看起來,無所遁逃;但另一方面,也因為移動掃瞄,暴露出黑暗籠罩的某些事物,這是詩人想追求的部分,即看見「閃爍的亮光」。

表面上,「亮光」來自「遠處教堂上的十字架」,何嘗不是詩人(或囚犯)心靈深處的「亮光」。悟解此點,末段所示知的肯定與信念,自然容易瞭然。詩人擺脫探照燈設計的原始目的,提供讀者新視窗的景象,亦即賦予事物存在的新意義。

 

以上探究拾虹詩作內函的五項質素:戰場經驗、海上經驗、都會流連、內心剖白、現實透視。其詩藝的書寫,大體採三段模式:起、承(或轉)、合。也許結構單純,但詩思慎密,意象新穎,終能給予讀者新的感動。

   

在台灣新詩壇,拾虹是隱性詩人,不彰顯自己的詩作。早年的《笠》詩刊為其主要舞台,幾篇評論皆出自笠詩人之筆。除了笠詩人的認同與肯定外,拾虹甚少被選入「名牌」選集。19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他活躍時期,這麼短暫的活動與詩集出版方式及名聲,有點類似黃荷生。黃荷生在1956年出版薄薄小冊《觸覺生活》,37年後,重印增訂版的《觸覺生活》(1993年),受到「現代詩社」的晚輩推崇。拾虹的《拾虹》詩集和《船》詩集,亦間隔28年,是否驚豔新一代的讀者,尚待檢驗。若有不同,黃荷生屬「現代主義」,拾虹接近「現實主義」。

 

 

--------------------------------

 

參考書目:

  虹(2000),《船――拾虹詩集》,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20007月初版。

笠詩社(1979)主編,《美麗島詩集》,台北市:笠詩社,19796月初版。

  渝(2001)編譯,《白睡蓮──法國散文詩精選》,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20016月初版。

 

 

 

                                          2006.03.28.06.18.

台長: Ray
人氣(1,69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