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11 10:25:19| 人氣4,39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詩人:陳坤崙(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詩人:陳坤崙(上)

掙脫無奈,承擔重任 莫 渝
.
陳坤崙,1952年出生,高雄市人。曾擔任大舞台書苑出版社編輯,現為春暉語文中心主任、春暉出版社及春暉印刷廠負責人。1980年代創辦《文學界》7年28期後停刊,1991年與友人鄭炯明、曾貴海、彭瑞金等人創刊《文學台灣》季刊。1975年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著有詩集《無言的小草》(1974年)、《人間火宅》(1980年)。
1974年歲暮,陳坤崙集錄1968至1973年間(16歲至21歲)的詩作,出版了第一本詩集《無言的小草》,隨即受到注意。隔年2月,分別有陳千武〈詩的快樂〉和趙天儀〈愛與同情〉兩篇好評。前一位從「打動心靈的真實性現存的意象」著筆,後一位肯定陳坤崙「以愛與同情為原動力寫詩」。他倆非常肯定並嘉許陳坤崙詩作中的現實觀點。
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義,及如何發揮其價值,每個人都有不同處置方法,大抵分為積極與消極兩類。試以陳坤崙跟另一位前輩詩人同樣以拐杖敲擊土地的詩篇,略作比較。先看陳坤崙的〈盲者茫茫〉一詩:「我的拐杖╱輕輕地敲著堅硬的土地╱那些聲響使我悲哀╱╱這一條路通往何處╱那一條路通往何處╱太陽的位置在東在西╱我的路通往何處」(詩集《人間火宅》,頁123)。再看紀弦(1913年出生)的詩〈在地球上散步〉:「在地球上散步,╱獨自踽踽地,╱我楊起了我的黑手杖,╱並把它沉重地點在╱堅而冷了的地殼上,╱讓那邊棲息著的人們╱可以聽見一聲微響,╱因而感知了我的存在。」(紀弦詩集《摘星的少年》頁39,現代詩社,1954年5月初版。為1937年作品)。兩位作者寫作該詩的年齡相彷(紀弦22歲,陳詩的寫作時間未標明,約1974-1980年間,暫時推測),紀弦用「黑手杖」重擊堅而冷的地殼,要讓地球另一端的人感知他的存在,有求名或聯繫等意氣煥發之志;反觀陳坤崙的詩,卻茫茫悲哀,不知所措。
依人格心理學看,人格成因可以從遺傳、體型、文化、社會階層。家庭及個人早期經驗等方面探討;個人的人格特質也區分首要特質、主要特質和次要特質的(以上參考《人格心理學》,第一章、第十一章,桂冠版,1998年)。有關陳坤崙的人格特質與人格成因,現有文字書面資料十分有限,僅在詩集《無言的小草》的〈後記〉,作者提到印製詩集目的「為了紀念過去和病魔決鬥的那段沉長而憂傷的日子」。是否那段年少時期造成的心理傷痕,影響個體從內裡投射到外顯世界,型塑了陳坤崙的冰冷理念。這樣的論調尚待證實。不過,詩評家趙迺定在〈讀《人間火宅》詩集〉(《自立晚報•文化界週刊》1981年2月1日)乙文,開頭直言:「翻開本集――人間火宅,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這是一個好冷的世界。」接著,他列舉了「均屬之」的23首詩題,約佔詩集三分之一強。這情況,在詩集《無言的小草》裡已出現,如〈龍眼樹〉:「受傷的龍眼樹╱以空洞而幽暗之眼╱睇視我」(頁3);〈魚〉:「把麵包拋進湖裡╱成群的魚變蜂擁而上╱這隻咬咬╱那隻搶╱不知是陳坤崙還是麵包╱被成群的魚╱咬成碎片」(頁7);〈信〉:「有一天,我突然發覺╱信封像棺材一樣╱裡面的信紙是一具屍體」(頁34);〈耳聾的人〉:「語言似空氣到處散佈著╱散佈著帶毒的小刀」(頁46);〈圓圓的水池〉:「圓圓的水池╱像一個人的心╱沒人去清掃╱就越來越髒╱越來越臭」(頁91)……等。若再從陳坤崙詩作中較聳動的詩題,如詩集《無言的小草》的〈地獄隧道〉、詩集《人間火宅》的〈吸血鬼〉、〈地獄夢〉、〈做鬼〉等,窺伺詩人的心理糾結,會讓人引發《聊齋誌異》裡「借鬼說人話」的雜想。
就這樣,儼然「冷的世界」,時時浮現在陳坤崙的視網膜。陳坤崙自築的詩世界,果真如此冰冷?面對這樣說法,應該看詩人如何安身?詩人如何處置?在《混聲合唱――「笠」詩選》裡,編者這麼評語:「設身處地以卑微的動植物為對象,溶入詩人的感情,表現生命存在的意義。」(頁758)。與卑微作伴,無從自大與自傲,亦不自悲與自卑,彷彿沒有歡樂沒有笑聲的童年,長大後,歡樂與笑聲就成了他的希望、期待及施與。
的確,一路過來,陳坤崙的詩業儘管不算龐然或華麗,都秉持現實主義關心社會的詩觀,緩移腳步。用靜觀的心眼,由現實社會底層的邊緣,透視這個冰冷的人間(世界),探尋及剖現生命存在的意義。底下,回歸詩作,試著解索詩人安身立命的心念。
詩人以《無言的小草》為書名,自然對〈無言的小草〉一詩有所鍾愛,諒必能透露心思之義。

無言的小草

祇要你看不慣
你就拿著鋤頭把我除去
像犯了大罪一樣用火把我燒成灰

祇要你疲倦了
你就躺在我的上面
讓我獨自嚐嚐被欺侮的滋味

祇要你閒著無聊
你就把我柔嫩的根莖拔掉
像撕破一張紙那麼容易
把我生命結束

不管你待我如何
我祇有忍耐
因為我祇是小小的草
我也一直等待
有一天要吃你的脂肪
然後將你掩蓋

(詩集《無言的小草》,頁24-25,1973年作品。)

這首詩被選入一些選集,也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是陳坤崙的代表作。一般提到「草」這類植物,我們會立刻聯想到中國唐朝詩人白居易(772~846)的五言律詩〈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充分表現這種柔性植物生命延續的耐力。同時,也會聯想到美國詩人桑德堡(Carl Sandburg,1878~1967)的〈草〉:「……我是草,我蓋沒一切。……我是草,讓我工作。」(施穎洲譯,見《世界名詩選譯》,頁290-1,皇冠,1986年2月三版),桑德堡表現的主旨是「草」具有野性不馴的征服力。上述二位都正面歌頌「草」。
陳坤崙〈無言的小草〉就不一樣。全詩四段,前三段句法相似,詩人採節節進逼的發展過程,以「鋤鏟」、「踐躺」、「拔掉」三組並行的意象,刻劃小草無言的忍受外在折磨,加強效果,末段才點明旨意。草,當然也具有生命潛力,可是,在人類眼光中,卻微不足道,因而,在礙眼、疲倦(需要休息)、無聊(無所事事的順手一折)之下,其生命輕易地被了結。由於草性柔弱,不堪一折,它只能含悲忍辱地成長,順其自然地活著,造成沉默的生命哲學。這股情性,詩人刻意用「無言」二字裝飾,以求濃化「沉默」的悲劇性。
如同某些柔弱無依需要保護的生命,草,當然值得疼愛憐惜!為此,詩人從反面著筆,連三次以「祇要」口吻要求。儘管種種橫逆挫折不斷發生,身為無言的小「草」,一方面認清是卑微的「小小的草」,另一方面了解自身的潛力――終有一天要掩蓋對方,吞噬對方。小草,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就像白居易的「春風吹又生」,桑德堡的「蓋沒一切」。它也要掩蓋「你」,直到你被吞噬——埋在地下,到這時,它勝利了。詩人表現的主旨不是忍耐,一廂情願甘之如飴的忍耐,而是勸諭人間該有的和諧,置對方於死地般的欺凌行為,終究暫時。全詩文句淺白,意象明朗,隱含著作者恆在忍耐卻具有強勁堅毅的人生觀。題名有「無言」,並非真的無言,通篇表露了深厚的哲理。
以「草」為題的詩,除本詩外,尚有:〈除草〉、〈割草機〉、〈小草說話〉、〈石罅中的小草〉,共5首。〈小草說話〉裡:「在厚厚的柏油路底下╱沒人察覺我活得那麼辛苦……生為小草╱祇要有根╱沒有任何東西能把我毀滅」;〈石罅中的小草〉:「最後只有選擇藤蔓一樣彎著腰╱沿著巨石的裂罅生長╱成為石罅裡的一株小草」,都在強調生命的價值。作者或許無意,卻儼然為「草」的代言,替草說話,其實就是自我心象的投射,也是他個人心理反應與生活經驗結合的側影,藉著審視,呈現「柔克剛」的隱忍哲理。


偷土記

住在沒有泥土的城市
僅僅為了種花
必須扮演偷土賊

拿著塑膠袋和刀子
趁著無人注意時
偷偷地下手

草和樹瞧著我
匆忙而緊張的神態
我隱約聽到

樹和風發出吱吱的笑聲
笑我是歷史上
第一個偷土賊

(詩集《人間火宅》,頁60-61。)

「偷」是拿取別人的物品,當成自己的,或久佔不還。在這首詩裡,有幾個諷刺鏡頭:1.城市沒有泥土。因為人口密集,城市裡寸土寸金,土地不是被利用蓋起大樓,就是鋪設柏油、磁磚或水泥;住在城市,沒有腳踩土地的真實感,只能到公園尋找綠地與樹草。2.泥土,不再是垂手可觸摸可取得的。原本跟人貼近的土地空間減少了,土地跟人越來越陌生。3.人離不開土地的觀念改變了。「小」土不賣的情況下,只得另行取得――「偷」,偷公家或私人的。4.被封為「第一個偷土賊」而有沾沾自喜。這是一首對社會現象嘲諷兼自嘲的詩。

台長: Ray
人氣(4,39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悄悄話)
2012-04-22 20:42:4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