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20 23:57:57| 人氣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風骨與氣象/論文樓的藝術創造/范迪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披戴著半個世紀社會歷史變遷的多采風雲,浸染著中西文化融通交織的濃郁情韻,文樓藝術回顧展將以它豐富的內容含量讓人們全面地認識到文樓先生的藝術創造。文樓先生本人很看重這個首先在北京的展覽,認為它不僅是一個展現自己雕塑藝術代表作的成果展,也是一個向世人披露自己心靈世界和情感追求的情感展,他因此親自選擇了展覽作品並親手編排畫冊。作為與他有忘年之交情誼的晚學,也因這些年與他經常見面敘談的感受,我還認為,這個凝聚了文樓創作歷程的展覽,除了是他的作品展和他的情感展之外,還是一個有著沉甸甸分量的文化展。因為從文樓藝術探索的序列和風格形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真誠的文化理想。只有這種理想,才是內在支持一位藝術家數十年艱辛探索的根本動力,也是從他作品表象中可見可感的活的靈魂。

文樓生於廣東新會,兩歲時隨父母移民越南,童年和中學時代都在越南度過。雖然生活和求學於外國,但他所受的都是中國傳統教育,這就為他後來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基因式的基礎,決定了他骨子裡的藝術根基是中國傳統文化。來自父輩的教誨也讓他從小對中華文化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台灣先讀建築後轉美術的學習時期,正值台灣藝壇處於遭遇中西文化碰撞、展開傳統與現代爭鳴的活躍時期,這使他既敏感於造型表達的技巧,也敏思於藝術的文化取向,因此,當他一九六○年定居香港之後,他堅持以文化藝術為途徑,更將中華文化作為自己追求的內容和靈魂。由於心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眷戀,特別是在當時香港這個與祖國文化尚有隔離的地區,他對傳統文化和祖國根脈的懷想更顯出可貴的真摯。在早期的作品中,他曾嘗試著把中國書法的造型吸收到西畫當中,許多作品都以一個「中」字為母題,既作對繪畫技巧的探索與嘗試,又借以抒發對祖國的深切感情。他也曾將西方藝術的造型技巧與中國傳統水墨技法相結合,如在《空間現中》、《抽象筆觸》等作品中,運用潑墨的技法,體現「墨分五色」的效果,也製造如音樂律動般的筆墨線條。在這個最初的「探索期」中,他的作品具有動態線條與明快色彩相結合的面貌,體現出年輕藝術家對祖國文化的嚮往和濃烈的民族思想。他要告訴別人「我是屬於中國的」,單是畫「中」字,一畫就是好幾年,雖說是用西畫來表達,但在精神上,卻顯示出傳統的文脈,湧動著青春的熱情。

一九六五年前往歐美為期一年的藝術考察和研究,對文樓的藝術探索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折。他考察的重點一方面是當時西方現代主義藝術處於盛期的狀況,特別是抽象繪畫與雕塑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藝術與社會、現代與傳統、作品與環境這些屬於藝術社會學和文化學的基本規律在西方藝術中的體現,由而思索了藝術實踐如何反映時代精神與文化傳統這樣的重要課題。在此之前,他已在油畫中試圖尋找立體的空間感覺,在二維的畫布上加入潑、加、堆、割等手段,表現圖像的立體效果。有時將畫面燒破,再用絲線縫合,在畫面中加入現成品等,試圖把繪畫和雕塑合冶一爐。在歐美所觀看的許多西方當代雕塑展,更讓文樓感受到雕塑藝術的魅力,最終他選擇了雕塑這個實實在在的三度空間,在其中沉潛往復,付出長期的心血。

當文樓從歐美滿載而歸,準備積極投入創作時,香港文化藝術界掀起了一場「認識中國、關心社會」的「文化回歸」運動。這個運動倡導藝術家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應該在藝術創作中關注社會,弘揚民族文化精神。這個時期,文樓將大量精力投入創辦各種美術與文藝刊物、從事實驗性藝術教育等活動中,他也是最早回到內地考察祖國文藝狀況的香港藝術家。這些活動雖然一定程度上使他耽誤了創作,但積極投身其中的直接收穫是,他的藝術創作無論從深度還是從廣度上,都顯示了更大的進步,如果此前的藝術創作屬於他個人天地裡的意識表現,那麼這場運動則讓他從更高的高度理解社會,思索自己的藝術取向。此一時期的作品,顯著地表現了他藝術追求從內容到風格上的「中國化」與「時代性」。一方面在手法上,他不願意用傳統老祖宗的方法,以為一件藝術作品在創作時若沒有時代精神,便不能算是件好作品,所以他選擇了現代藝術手法去表現,以期被新穎強烈的形勢所打動,又能進而理解作品的內涵。另一方面,中國藝術傳統和西方現代藝術相結合的這個歷史命題,在他此時期的版畫和雕塑作品中得到形象的實現。如版畫作品《太陽》、《紅色的季節》,雕塑作品《雲聚方圓圖》、《四方壽圓》、《藻井》、《平安門》、《立方柱形》、《陰陽》、《文字造型》系列等。在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至才三個相互關聯、互為支持的用力方面:第一,他吸收了西方現代抽象雕塑的優長、特別在金屬材料的雕塑上獨闢蹊徑,成為中國藝術家中集中以金屬雕塑為善長的一位先驅。第二,他有意識地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收養料,文字造型、形狀和結構,民間藝術的圖像,都被轉化後吸收在他的作品裡,這就使他的藝術風格不完全是純粹的抽象,而是有主題,有形式象徵意味,有文化內涵的意象。一如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許多在中西融合道路上形成的繪畫風格,文樓成為了雕塑上的中西融合派代表。第三,在大量的實踐中,他著力在若干種造型意象上下了功夫,創造了類似太極圖形般回環運動的立體結構,以象徵宇宙生生不息的生機;類似果實般飽滿而綻放的造型,暗喻自然萬物生命的繁衍;類似圖騰柱般的簡潔形象,表達內聚而堅強的民族精神……這些造型,構成了一個藝術家的個性語言和自我風格,而從材料的技巧,從形式到內涵的內在統一,則標示了一條中國雕塑的現代之路。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實踐,一個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文樓出現了。

文樓對於「竹」的造型有著清晰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追求。他說:「我的作品竹系列,常從國畫中得到啟示,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是糅合了國畫的傳統構圖方法及現代雕塑的表現形式而成的。從這些作品中,我試圖打通中西藝術的界限,希望一些缺乏傳統西方藝術欣賞基礎的中國人也可以欣賞我的作品。」其實,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文樓就已經開始對中國美術中的文人畫體系作全面思考。「竹系列」雕塑就是這種思考的成果。竹的高度耐性、彈性與韌性,有象徵氣節的傳統意涵,與文人畫所強調的人品理論相對應。因此,竹一直是中國文人畫中十分重要的題材,他的「竹系列」創作在意念上繼承了文人畫的思路,從簡潔抽象的造型入手,以不同的金屬材料和表面處理手法呈現作品的形、質與色調,具有傳統的造型語言,又顯出鮮明的現代感。剛開始「竹」的創作時,文樓仍然保持他慣用的雕塑技法,從抽象造型入手,以三角錐的組合表現竹葉,並不造竹枝,這種方式雖然表現出抽象之美,卻少意境之趣。因此他重新思考,他在春夏秋冬裡感受不同季節、不同氣候的竹葉風情,於是在竹葉間鑄上竹枝,瘦枝肥葉,竟似文人墨竹,更具竹的意態與神韻。

在問及他為何偏愛竹時,他只是笑答:「不知道是我選擇了竹,還是竹選擇了我。此種可見心有靈犀,更可謂精誠所至。他以不同的金屬材料和表面處理手法來呈現作品的質感與色調;在塑造、焊接過程中不斷以即時的感覺修改造型,宛似文人畫即興的墨戲。如果說傳統中國繪畫的工具是筆、墨、紙,而文樓的雕塑作品則是銅、火、力的熔鑄。他手持焊槍在金屬材料上作立體的皴、擦、點、染,焊點焊痕皆具意趣,表現出竹叢、竹林俯仰迎逆的各種姿態,竟能讓冷硬的鑄銅和不銹鋼彷彿有了柔韌的彈性,望著這些作品「竹」,他微笑著說:「好像經常聽得見風聲。」而我們在這樣的作品面前,則能感受到一位富有內在風骨的藝術家錘煉出來的大千氣象。

台長: ~~Angel~~
人氣(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