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09 10:13:54| 人氣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何者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自----妙音書院
何者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
所謂『聲聞乘』者,乃謂諸眾生常勤精進安住正念,樂等引定離諸諂誑,信知業果不著五欲(財色名食睡),世間八法(又名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不能染,修善勇猛如救頭燃,常審諦觀諸蘊界處,恒樂安住所有聖種,具此相者名聲聞乘。
所謂『獨覺乘』者,乃謂諸眾生具上述聲聞一切功德,復能於彼五取蘊中,數數安住隨無常觀,數數安住隨生滅觀,普於一切緣生法中,能審諦觀皆是滅法,具此相者名獨覺乘。
所謂『菩薩乘(亦稱『佛乘』)』者,乃謂諸眾生受持第一清淨律儀,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堅固慚愧,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遠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具此相者名菩薩乘。
是故前兩者乃已破『見思二惑』,尚有『塵沙惑』未破,換言之,已破『我執』,但尚有『法執』未破,是故『菩薩乘』所建立之事業,往往與『聲聞乘』『獨覺乘』所不共,有所謂『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是也。
至於何者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依《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開示:菩薩住是大悲之中,即能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日夜勤修速得圓滿。
云何名為三十二種不共事業?所謂菩薩
(一) 若見一切愚癡重闇長眠大夜無智眾生,便以智慧先自覺察,復以智慧覺悟一切愚癡眾生,是名『菩薩第一不共事業』。
(二) 若見眾生愛樂二乘其心狹劣,菩薩便起廣大之心,令其安住大乘法中,是名『菩薩第二不共事業』。
(三) 若見眾生愛樂非法,縱恣三業無善法欲,菩薩自住正法園苑,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三不共事業』。
(四) 若見眾生邪命自活矯詐貪求,先以自身住於正命,復令眾生安住正命清淨法中,是名菩薩第四不共事業。
(五) 若見眾生撥無因果,及一切法起大邪見,自住正見,復令眾生安住無垢正見法中,是名『菩薩第五不共事業』。
(六) 若見眾生無知惡念積集煩惱,自以智眼安心正念,復令眾生住於正念,破無知闇開智慧明,是名『菩薩第六不共事業』。
(七) 若見眾生棄捨正法住不正法,先自安住正法之中,復令眾生解了正法,是名『菩薩第七不共事業』。
(八) 若見眾生慳吝所覆,菩薩自身起無慳心一切皆捨,復令眾生勤修捨行,是為『菩薩第八不共事業』。
(九) 若見眾生毀犯淨戒,於表無表不能遵行,便以淨戒莊嚴其身,復令眾生堅持淨戒,是名『菩薩第九不共事業』。
(十) 若見眾生瞋恨熾然蘊積諸惡,以慈忍力而自莊嚴,復令眾生安住此法,是名『菩薩第十不共事業』。
(十一) 若見眾生身心懈怠遠離精進,自以精進甲冑嚴身,復令眾生捨懈怠心懃勇不惰,是名『菩薩第十一不共事業』。
(十二) 若見眾生散亂妄念,菩薩自住三摩呬多寂靜觀察,亦令眾生捨亂住定,是名『菩薩第十二不共事業』。
(十三) 若見眾生惡慧無智,便以智慧而自莊嚴,復令眾生捨離惡慧,具足般若波羅蜜多,是名『菩薩第十三不共事業』。
(十四) 若見眾生非理作意行於邪道,菩薩即以善巧方便如理思惟,亦令眾生捨於非理安住正道,是名『菩薩第十四不共事業』。
(十五) 若見眾生昏亂無知煩惱所害,菩薩自住隨念分別種種分別微細分別,一切境界遠離煩惱,復令眾生斷除煩惱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十五不共事業』。
(十六) 若見眾生身見有見牢獄所繫,而以智慧了達自身不為見縛,復令眾生遠離身見,不計於有住正智慧,是名『菩薩第十六不共事業』。
(十七) 若見眾生諸根縱蕩,馳流境界不能制伏,而自柔和心無放逸,復令眾生安住律儀,善守根門三業調順,是名『菩薩第十七不共事業』。
(十八) 若見眾生無慚無愧不知恩報斷滅善根,便以慚愧而自莊嚴,知恩知報修諸善根,復為眾生說法開示,令具慚愧能知恩德圓滿善根,是名『菩薩第十八不共事業』。
(十九) 若見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隨業漂溺不能勉出,菩薩自現越渡瀑流到於彼岸,復令眾生斷除惡業,越生死流到涅槃岸,是名『菩薩第十九不共事業』。
(二十) 若見眾生剛強難化,而以自身謙卑仁讓承順師長,復令眾生安住謙敬,是名『菩薩第二十不共事業』。
(二十一) 若見眾生心懷嫉妒,於修善者多生障礙,便以善根自嚴其身,復令眾生捨離猜忌障礙之心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二十一不共事業』。
(二十二) 若見眾生貧窮困苦復無法財,菩薩示有資生無量具七聖財,復令眾生無所乏少住聖財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二不共事業』。
(二十三) 若見眾生長嬰病苦四大毒蛇,互相違反傷害身心,菩薩即以無病功德而自莊嚴,復置眾生無諸病惱安樂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三不共事業』。
(二十四) 若見眾生愚癡無智遠智光明,菩薩便以智慧光明自嚴其身,復令眾生安住無癡智慧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四不共事業』。
(二十五) 若見眾生樂著三界穢惡深坑輪迴五道,菩薩巧能自出三界,復以善巧出三界道運諸眾生,是名『菩薩第二十五不共事業』。
(二十六) 若見眾生違背正道行於邪徑,自安正法,復令眾生住正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六不共事業』。
(二十七) 若見眾生愛著身命,嚴飾資養冀其長存,不知此身無常不淨,無有慚愧不知恩德,菩薩便現厭惡自身棄捨榮好,復令眾生觀察無常生厭離想,是名『菩薩第二十七不共事業』。
(二十八) 若見眾生遠佛法僧,菩薩自身紹三寶種,復令眾生紹佛法僧使不斷絕,是為『菩薩第二十八不共事業』。
(二十九) 若見眾生退失善法,菩薩便以善法嚴身,復令眾生住善法中,是名『菩薩第二十九不共事業』。
(三十) 若見眾生遠離師長不行六念,菩薩則以六念自嚴,復令眾生常修六念如實觀智,是名『菩薩第三十不共事業』。
(三十一) 若見眾生業煩惱網之所縈覆,菩薩便現裂業惑網,亦令眾生絕生死因安住正法,是名『菩薩第三十一不共事業』。
(三十二) 若見眾生具諸不善遠離善根,菩薩便自蠲除諸惡具諸莊嚴,復令眾生具足善根遠離不善,是名『菩薩第三十二不共事業』。
由此觀之,如是為『菩薩三十二種不共事業』,若諸菩薩安住此業,一切善法恒自增長具足圓滿。
何以故?蓋諸菩薩若能建立如是『三十二種不共事業』,即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至證得『阿耨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而上述建立『三十二種不共事業』之菩薩,至少是已過一大阿僧祇,而進入第二大阿僧祇劫之『初地』以上果位之菩薩摩訶薩,是故欲證『佛果』,誠非易事。
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hursday, July 08, 2004

台長: 四寶---無欲
人氣(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