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15 16:46:42| 人氣1,3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南宋詞人-李清照-及其詞的藝術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南宋詞人-李清照-及其詞的藝術

 

李清照(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屬山東)人。有《漱玉詞》。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學者兼散文家,母親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學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藝,能詩詞,善書畫,很早就受人注意。

 

王灼《碧雞漫志》說她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朱弁《風月堂詩話》也記載晁補之常向人稱讚她的詩句。李清照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趙愛好金石之學,也有很品高的文化修養。

 

婚後,他們過著美滿而和諧的生活,夫婦在一起常常詩詞唱和,欣賞金石拓片,儘管其間由於政局變化使他們兩家長輩經歷了一些變故,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大體上是安寧的。

 

但作為一個才華出眾、情感豐富的女子,難免對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義態度,所以儘管生活是滿足的,李清照也常常會感到一種惆悵。這惆悵是來自社會對女子的壓抑,還是由於她對生活理想的更高追求不能實現,她也未必清楚,只是這種惆悵常常出現在她前期的詞中,與溫馨、喜悅相互交織。她的兩首《如夢令》似乎正好反映出這種複雜情感: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前一首表現了無憂無慮、開朗活潑的性格,後一首則流露了她對年華變遷的悵惘,似乎青春也在這暮春的風雨中被摧殘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詞大多數是寫自己對愛情尤其是離別相思之情的感受,屬於詞的傳統題材。但過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來寫這一類詞,即使不帶有狎玩欣賞的心理,也未免隔著一層。而李清照寫的是自己親身感受與內心體驗,因此她的詞就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李清照從女性的心理出發,挑選女性悵惘悲愁時所容易聯想到的事物,以女性細膩的筆法加以組織,因而別有風致。如《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如《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那一種輕盈;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一種纏綿;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一種相思之苦和對青春易逝的尖銳感受,並不是男性作者容易體驗到的。

 

在封建時代,儘管有不少男性作者以女子的口吻寫愛情,但這種出於女性之手的創作,在反映了她們的感情需求上,具有不同的意義。也正因為這一點,當男性作者借女子口吻寫出的作品被反復吟詠的時候,李清照的同類作品卻受到了極不公正的詆毀。

 

王灼《碧雞漫志》便攻擊她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這種見解既迂腐又荒謬。

 

時代的巨變打破了李清照閒適恬靜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之初,趙明誠任江甯知府,李清照也載書十五車於建炎二年(1128)南下江寧。

 

第二年趙明誠去世,接著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處流亡,並曾被人誣陷頒金即通敵;再後來,趙明誠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丟失,她的境況也變得越來越艱難。

 

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筆調回憶了她與趙明誠烹茶賭勝、賞玩金石的歡樂,敍述了南渡後輾轉流離、坎坷不盡的經歷,抒發了心中鬱積的哀慟。

 

由於一連串的變故,李清照的性格由開朗變得憂鬱,《永遇樂》的下闋曾寫到今昔不同的心境: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種由時代及個人命運的變化所引起的性格變化,使她在南宋時所作的詞充滿了過去所沒有的愁苦悲涼的感情。往日曾寫到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點絳唇》)那種活潑消失了,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如夢令》)那種逸興消失了,如今的情懷是卻像《武陵春》所寫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作于李清照寓居金華時。久經飄零,獨在異鄉,儘管春日雙溪風光綺麗,但在她眼中,卻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觸景生情,越發地感到愁苦。

 

在李清照的這一類詞中,雖然沒有正面描寫民族災難的場景,也沒有直接呼喚英雄主義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個人遭遇,在她心靈深處銘刻下抹不去的傷痕。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年年雪裏,常插梅花醉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清平樂》)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戀花》),我們看到李清照的,不是從前詞人們常寫的所謂閒愁,而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喪失親人的悲哀和理想破滅的失望等等交織而成的。因此,這往往表現得非常沉痛乃至淒厲: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

 

在詞藝術方面,李清照有自己較完整的看法。她寫過一篇《詞論》,對唐代特別是北宋以來的主要詞人分別提出了批評,從中能夠看出她自己的追求。

 

譬如她認為柳永的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表明她反對那種過於俚俗化和帶有市民情趣的傾向;認為晏殊、歐陽修、蘇軾等人的詞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表明她反對詞的風格與詩相接近,和音律上的不嚴格;認為晏幾道的詞苦無鋪敍,賀鑄的詞苦少典重,秦觀的詞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表明她主張詞既要有鋪敍,有情致,也要有比較深厚的文化內涵。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詞學觀點,特別強調了詞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即詞別是一家,與詩歌相區別;特別重視詞的聲律形式;在語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渾成。

 

這些觀點顯然有其偏頗的地方。李清照看來受詞的傳統觀念的束縛較重,而忽略了詞向許多不同方向發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脫離音樂而偏重文字表現的必然性及其意義所在。

 

她的詩現存十餘首及一些斷片,往往寫得豪邁,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及斷句: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等,都是涉及南渡後民族與國家大事的慷慨悲憤之作,但由於詞別是一家的觀念的束縛,這種題材和風格在她的詞中極少出現。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正是由於上述詞學觀點,李清照的詞在表現情感時,極其注意與詩歌不同的那種細膩深婉,也極其注意詞的特殊的語言技巧;加上她的出眾的才華與文化素養,以及複雜的人生經歷所造成的複雜的情感,使得她的詞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特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

 

作為一個女性詞人,李清照的詞在描寫心理和情感的活動方面有其特別的長處。她不僅善於捕捉那些細小而生動的形象來表達難以言傳的感受,而且善於表現情感的微妙變化,在起伏回環的語脈中層層剖露複雜的心境。

 

像《永遇樂》的下闋,在追憶中州盛日元宵佳節的繁華氣氛之後,先是說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因為現時的人語歡騰的景象,是內心寂涼的主人公所不敢面對的,她寧可把自己留在孤獨之中。

 

接下來卻又說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因為這景象勾起舊夢,令她低徊不能遠去。兩層之間承接得自然順暢,同時又翻過一層,愈入愈深。末句的形象把那種孤獨悲傷的心情表現非常生動,令人感到酸楚。

 

再如《武陵春》的下闋,先說雙溪春好擬泛舟,接下來又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也是在一回一轉中,以委婉曲折的筆調寫出了複雜的心情。

 

在語言技巧上,李清照更顯示出很高的藝術造詣。其主要特點,一是經過精心錘煉,而以淺易自然的面貌出現。像《聲聲慢》的開頭,連用七對疊字,不僅很講究聲音之美,而且內涵豐富(尋覓是若有所失的舉止神態,冷清是對環境的感受,淒戚是心理),又有連貫的意脈(由尋覓不得而感到冷清,在冷清中湧起內心的淒戚),十四字可以說下得費盡苦心,讀起來卻覺得相當自然,並無生硬之感。

 

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中『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看上去十分樸素平淡,但細細體會,卻是很精巧的。在欲說還休中,實際包涵了難於訴說也訴說不盡的愁苦,所以乾脆不說;下面又連用兩個否定句與之相呼應,始終不從正面說破,卻又反復從背面烘托,使要說的內容處在隱隱約約的呼之欲出狀態,含蓄但並不隱晦,引人尋思。而且,這一節不僅用意巧妙,聲韻也很和諧,讀來上口,這是不容易的。

 

二是雅語與俗語兼用,使詞中的語言既有典雅的文人趣味,又有生活氣息。在李清照的詞學觀念中,詞的語言既要符合樂府系統的習慣,寫得淺俗平易,活潑動人,又不能染上庸俗的市民氣味。所以,她常把典雅的語言用得自然,把俚俗的語言用得雅致,兩者相融,別有風致。

 

像《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化用范仲淹《禦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一句,但她把分開,用一下一上來說,把原來靜態的敍述改為動態的描繪,語氣變得生動了,增添了不少韻味。

 

特別在詞的末句,李清照更喜歡用淺俗的、口語化的語言。像《臨江仙》的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聲聲慢》的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行香子》的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以及《永遇樂》的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等等,都是如此。

 

這些都使得一首詞在結束時,不致於陷落在凝滯呆板的狀態,而洋溢著一種活力。因此,人們在李清照的詞中,又較多地看到了詞在形成之初時的某些本色。

 

沈去矜評語云: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清照),極是當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稱詞家三李。(沈去矜)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四庫提要》)

 

李易安作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云云。明誠自愧勿如。乃忘寢食,三日夜得十五闋,雜易安作以示陸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銷魂三句絕佳。正易安作也。(《詞苑叢談》)

 

李易安詞獨辟門徑,居然可觀,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鑄語則多生造,婦人有此可謂奇矣。(《白雨齋詞話》)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

 

        

 

           山東濟南-趵突泉公園趵突泉~李清照紀念館

台長: 幻羽
人氣(1,34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