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28 16:42:30| 人氣1,06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識佛法真處**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法的內容是「戒定慧」,稱之為三學,佛經典也是依此來分類,稱三藏經典。「藏」,就像倉庫一樣,律藏是戒學,經藏是定學,論藏是慧學;稱為三藏經典,就是學佛修道的依循。

<1>「戒學」:「防非止惡」,這是戒學的內容。非是錯誤,指邪知邪見、錯誤的知見;惡是指行為,種種不善的行為。要想在佛法裡成就,不能不重視戒;因為離了戒,不會有定,戒是手段,幫助行者恢復清淨心。戒律是自律的,不是戒別人的。戒律的目的是使我們得定、得清淨心,戒有兩大類:一類是自律,完全是對自己、對個人私生活,這一種戒律是小乘戒;另外一類是處大眾,屬大乘戒。大乘戒也不是要求大家遵守,還是自律,團體當中如何自律,這叫做大乘戒。個人在自己小房間裡面如何自律,叫做小乘戒。

在三藏經典裡屬於律藏。律部就是律藏,專門講戒學。佛所說每一部經典的內容都有戒定慧,都有經律論的意思,這一部經典裡面,那一部分說得分量重、說得多,就歸到那一類去。戒律的經典也講定、慧,但是以戒律為主,戒律講得最多,就歸到律藏。「攝善法」,凡是一切講斷惡修善這一類的理論方法,雖然不是佛說的,也可以因為性質與佛所說的相同,歸納到律藏。

<2>「定學」:定的意思是「息慮靜緣」。禪定是佛法修學的總樞紐八萬四千法門只是修定的手段不同,全都是修定。念阿彌陀佛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他是用念佛名號這個方法來修定;參話頭是一種方法,持咒也是一種方法,沒有一個法門不修定。戒幫助你得定,不持戒,心是放逸的,心往境界上跑,戒幫助你把妄心收回,成就大定。

戒律教你不貪、不瞋、不痴,教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什麼樣都不准,心收回來,身心逐漸清淨;戒幫助你修定。定的要領是息慮。慮是妄想,息慮是把所有的妄想息掉。緣是攀緣,靜緣是把攀緣靜下來。要止念頭、不攀緣,一切妄念要止住,外緣決定不能攀。不可以講求應酬,現在的佛法是應酬的佛法,一天到晚都攀緣,這是不能成功的。大經裡面講「莊嚴佛國土」,是以清淨心莊嚴。大定才是真正的莊嚴,身心清淨一塵不染。

在三藏經典裡屬於經藏。見到「經」這個題目,偏重在定學,「(聚)能引功德」,雖然不是佛說的,這種理論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得定,也可以看作是經典。功德就是禪定,決不是在佛教寺廟功德箱裡面放一點錢,這就做了功德,那是錯誤的。你供養一點錢,與禪定不相干,與般若也不相干。功德是定慧,如果你修行得定,譬如說你得到一心不亂,戒律也是功德,戒定慧都是功德。如果沒有得定,戒律持得再好,那是修福,不是功德,功德是一定要達到禪定。

<3>「慧學」:「去惑證理」。慧是開智慧。慧學裡面,有很多一問一答互相討論、辯論的文字。《楞嚴經》有不少文字是阿難尊者、富樓那尊者這些人跟釋迦牟尼佛的討論,屬於慧學;但是《楞嚴經》是以首楞嚴大定為主,所以還是把它編在經藏。去惑證理:破除迷惑,證入真理,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定是慧的手段,戒是定的手段,戒學可以說是手段之手段,屬於最初方便。

在三藏經典裡屬於論藏。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百法明門論》、《唯識三十論》、《大乘起信論》,這一類多半是以討論的方式來說明真理,破除我們的疑惑,以這個為宗旨,這是屬於論部。「(聚)權智攝眾」:權是善巧方便,以種種善巧方便,能夠攝受眾生、幫助教學的這些方法,都可以歸納到論藏。

三藏經典,有佛所說的,有不是佛說的;不是佛說的,只要與佛講的宗旨不相違背,都可以平等看待,佛門實在是廣大,真正能夠包容一切法。佛法大意其實有四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佛門的法印、後頭一句「是諸佛教」,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宗旨。千經萬論絕不離這個原則,凡是符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宗旨,都可以看作是佛教的經典。

修行以自淨其意為目標,自淨其意屬於定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屬於戒學,幫助你得定、開智慧。學佛修道最重要的就是開智慧;戒定慧又叫做三無漏學,無漏就是無煩惱;這三大類的學問,可以幫助你斷煩惱、開智慧。

在修行上要「解門」、「行門」二門並修。古大德將佛教修行訂四個次第:信、解、行、證;證是證果、成就。當然你現在已經信了,信了以後要注重解行;解行要並重,不能偏一邊。偏在解,沒有行,無法悟入佛法的真實義;要有行,才能真正的理解。只有行,不解,這個行也不能成就;要有解幫助行,行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兩門並重,同時下功夫。解門是智慧;行門是功夫,就是禪定。解門是看破,行門是放下。

一、「解門」:自古以來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閱藏」,一個是「研宗」。「閱藏」:藏是《大藏經》。《大藏經》在宋朝最初編纂時有五千多卷;現在的《大藏經》增加很多,有宋以後翻譯的,還有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的註疏。從前的出家人,事情少、時間多,每天到藏經樓閱藏;在家居士也可以到寺廟裡住幾年,在那裡閱藏、讀書,有福報。現代人不但工作忙碌,而且沒有文言文的基礎,經典擺在面前看不懂。

依法不依人,諸位一定要記住,解中有行,行中有解。著重學術的,像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主,天台宗以《法華經》為主,三論宗以《中論》、《百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為主,唯識宗有六經十一論,以《解深密經》、《成唯識論》、《瑜伽師地論》為主,他們也有修行的方法,並不是只解不行。著重在行門上的,也有理解,都是解行並重。

二、「行門」:有很多種,今列舉四個宗派略說--

<1>「律宗」:由持戒這個法門進入,著重戒律。「三業清淨」:這是修行目標,所希望達到的目的;三業清淨是指身、口、意能夠做到清淨不染。三業裡面最重要的是意業,意要是不染,身口決定不染,意要是染污,身口也會連帶的染污。所以律宗不但著重外表,更注重的是內在;外表能影響內在。律宗著重在形式上,一舉一動都要合乎法度、合乎規矩,嚴持戒律。小乘戒律著重事相,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外表非常莊嚴,一舉一動都合規矩。而大乘的戒律著重在心地,對外表就不太注重。可是大乘戒比小乘戒難,因為大乘著重在心戒。

<2>「禪宗」:禪宗的目標是「明心見性」。心就是阿賴耶,性是真如本性。本性上起了無明,不覺,心又起了念頭,這是根本無明。無明一起來,真如本性就換一個名詞叫做心,所以心就是帶著無明的本性。明心就是恢愎光明,把無明斷除,這時候的心就又恢復它的老名字,叫做本性。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明心。必須要破無明才能夠見性,才能夠恢復明心。要想見性,先斷見思,再破塵沙,然後再破一品無明,才能明心見性。試問:有沒有本事把第一關見思煩惱斷掉?這是要講真正功夫。

參禪,用參話頭的方式,或者是觀心的方式,這都是手段;第一步的功夫要斷見思煩惱,目的是明心見性。三界八十八使見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斷盡才能夠得到解脫,但是並沒有大徹大悟,還要繼續努力進修,再破塵沙、無明,才能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三業清淨,名字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性,本來就是清淨的。念佛法門裡,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三業清淨,方法手段不相同,達到的目標完全相同。淨土法門講事一心就是禪家講得到禪定,所以事一心叫做念佛三昧,但是還沒有明心見性,要到理一心不亂才是明心見性。

<3>「淨宗」,帶業往生,末法時期成就:末法時期淨成就。淨怎麼成就?「帶業往生」,這個方法成就。為什麼?你沒有辦法消業障,只有帶業往生。佛在《大集經》裡說:「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戒成就,像法禪成就,末法淨成就。」末法時期修學淨土,就是依教奉行。

帶業往生不是明心見性,不是三業清淨;如果講一心不亂,那就是明心見性、就是三業清淨。在末法時期,我們的業障太重,沒有能力斷惑,沒有能力達到一心不亂;淨土的殊勝方便,就是可以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決定能成就,正是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懂理論,如理如法修行,才能成功。在末法時期,如果要建立一個真正如法的道場,那就是念佛堂。念佛堂著重行門,就是長年的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

<4>「密宗」:密宗講「三密相應」,口誦咒,手結印,意要觀想,三密相應。目的也是明心見性、三業清淨。密法是正法、像法、末法時候都有。如果顯教不通達,沒有資格學密。密是屬於加行的,功夫上再加上一點,是這個意思,所以嚴格的來說,你要學密,先要學三藏經典,對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明瞭,才可以用密咒來加持。如果對於顯教教理完全不懂,你去學密,那是盲修瞎練,不會成功。

跟真正的密宗上師學佛法,你的教理沒有搞清楚,他不會教你密法。章嘉大師,他傳六字大明咒,會先把這個咒的意思講得清清楚楚。為什麼呢?才能使修行者起正確的觀想。「嗡」是身,「嘛呢」是蓮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所以是身、蓮花、保持、意,以中國話來說:保持身心像蓮花一樣。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你念咒時懂得這個意思,與身心相應,豈不是三業清淨、一塵不染!其實「南無阿彌陀佛」也完全是梵語,意思是皈依無量覺。「南無」是皈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皈依無量覺。要懂得觀想,口裡念佛號就跟念咒一樣。

所以,諸行者在解門要著重一部經典的專攻深入體悟,在行門也是要依自己的慧根一門深入修持才好。祝願諸位皆能如意得法要而悟道!(合十)

台長: 幻羽
人氣(1,06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