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11 09:44:00| 人氣3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略探地球人類的進程足跡及未來將會怎樣?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略探地球人類的進程足跡及未來將會怎樣?

 

在地球由原始太陽星雲的部份物質構成後計起,科學家估計大約有四十六億年到五十億年之間。而大爆炸與宇宙形成的時刻,則大約在一百三十七億年前,太陽系誕生之初,是以巨大並不斷旋轉的由塵埃與氣體組成的雲團的形態存在。它是由大爆炸所生成的氫與氦組成,同時亦有著由很久以前的星球內部所合成的其它元素。地球誕生前大約四十六億年前,一個鄰近的恆星可能形成了超新星爆炸。這對太陽星雲傳送了一個震盪波,並使之收縮。因為雲團旋轉,引力與慣性將雲團壓為一個圓碟,與其旋轉軸成垂直。大部份質量集中在中央並開始加熱。

 

與此同時,因為引力使得物質環繞塵埃粒子緊縮,使得圓碟剩餘部份開始分解為環狀物。細少的碎片互相碰撞並組成較大的碎片。而組成的地球物質並眾集在距中央約一億五千萬公里的地帶。當太陽收縮並被加熱,核融合開始,而因此形成的太陽風則清空了在圓碟內大部份沒有收縮並組成較大個體的物質,只剩下少量的元素。之後,較重的元素聚集於太陽附近,形成了體積小,密度高的星體(類地行星);較輕的元素則聚集於離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了體積大,密度低的星體(類木行星),而地球則是距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超級大陸哥倫比亞大陸在地球上形成,大約是十八億至十五億年前;其是最古老的假設超級大陸。

 

生命起源的詳情仍是未知之數,然而仍有主要的原理被建立。一派科學家認為生命,或至少是有機化合物,可能是來自外太空(生物發生說);然而一般認為生命起源於地球。大部份科學家認為生命是在地球上自然孕育,但生命出現的時間卻極不確定;可能在大約四十億年前。在地球早期的能量化學裡,有一個分子(可能是其他東西)獲取了自我複製的能力:複製子。此分子的性質並不清楚,其被現在生命的複製子DNA取代前,曾是生命的主要複製子。這個複製子在自我複製的過程裡並非經常正確地複製:部份複製品包含了「錯誤」。如果這種轉變消滅了分子的複製能力,則將不會有更多的複製品,而這條生命線將會滅絕。

 

人類在六百萬年前,少量生存在非洲的類人猿為現代人類與其親戚黑猩猩的最後共同祖先。在其家族分離後不久,因為某些仍在爭論的原因,類人猿的一支發展出了站立步行的能力。其腦部迅速地變大,而在大約二百萬年前,人屬裡的首個動物出現。早期克羅馬儂人(Cro-Magnon)的洞穴壁畫(可能有著魔幻或信仰的重要性)直至三萬二千年前才出現。克羅馬農人亦有著石製小雕像如維倫多夫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可能亦有著信仰的含義。在一萬一千年前,部份「智人」抵達了南美洲的南端,最晚有人居住的大陸。這時人類使用的工具與語言繼續在改進;而人際關係亦變得更為複雜。

 

人類歷史上首個文明於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在中東的蘇美出現。古埃及與古印度河谷文明亦迅速地冒起。由公元前三千年,現存最古老的宗教印度教開始形成。其他地區亦在不久後跟隨。而書寫的發明使得複雜的社會變得可能:歷史紀錄與圖書館作為智識的倉庫和文明間的資訊傳送的增加。人類不再需要將其所有時間用作求生、求知慾與教育促進了人類的知識與智慧。不同的學科,包括科學出現了。新的文明出現,並與其他文明進行貿易、爭奪領土與資源的戰爭,而帝國亦開始形成。在公元前五百年,中東、印度、中國與希臘地區出現了帝國;一個新帝國興起,舊的帝國便覆亡。

 

在公元十三世紀時,義大利出現了涉及宗教、藝術與科學各領域的文藝復興。由公元1500年開始,歐洲文明開始了科學與工業的革命:歐洲大陸上的國家開始在政治上與文化上影響世界上其他各洲的國家。在公元1914年至1918年與公元1939年至1945年,地球上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緊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人類便開始了建設世界政府的首步,建立國際聯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聯合國取代。在公元1992年,部份歐洲國家共同組成了歐洲聯盟。國家間的交流與物資傳送變得更為簡單、政治與經濟間的相互影響變得更大。各國進行全球化的步伐並不協調,但相互的合作仍日益增加。

 

由公元1950年代中期至今天。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受到的關注日益增多,人類亦開始採取必要的措施來限制或還原這些損害;而人類亦開始關注將會降臨的全新世滅絕事件與全球暖化。悲觀者認為現時對於生態大災難的防避為時已晚;而樂觀者則認為不斷革新的科學與技術會提供解決方法。所有近期的科學發現皆認為遺傳工程可能最為重要。人類現在可以直接修改其他生物的遺傳物質,這是完全擺脫自然控制的程序。除此以外:科學已解開了智人本身的遺傳密碼。

 

人類亦開始嘗試離開地球。在公元1957年,前蘇聯發射了首顆人造衛星至地球軌道,不久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首位太空人。五個太空代理,代表著超過十五個國家, 聯合建設國際太空站。此外,自公元2000年後,一直有人類在太空上存在。未來的發展在今天只能簡略預估,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子與其他各科的發展可能使得有一日生物可以永久殖民太空或其他世界。

 

在科學家們通過探究人類的昨天,把從猿到人的進化史拼圖歸于原貌時,新的疑問又開始了:人類的未來將會怎樣?對于大多數嚴謹的進化論學者來說,這是一個他們更希望能回避的推測。但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進化的腳步不會停止,追尋演進的足跡,我們能否看到自己的未來?古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祖先智人曾經有過兩個“兄弟”—身材健壯的尼安德特人和弗洛裏斯小矮人。雖然他們都在進化的歷程中逐漸銷聲匿跡直至滅亡,但仍有科學家提出這樣的疑問—人類進化中的“副產品”是否可能在未來重新出現?此外,有人還提出,迅速發展的基因技術能“催生”出新的人種;也有人認為,人類將與機器結合成一體,使純粹的自然人成為瀕危物種。

 

這樣的想法聽上去是在科幻片中無數次出現的場景,但事實上,人類現在已經面臨著有關未來人類發展的選擇——隨著科技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幹細胞研究到人體內植入芯片的爭論卻變得越發激烈,其根源也和關于進化論的非議一樣,涉及到宗教、政治和價值觀的分歧。科學無法準確預測出未來一千年直至上百萬年間的環境變化,也無法知曉人類是否能適應這樣的變化,但是人類的好奇心並不會因此而平息。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家彼得‧沃特在《未來進化》一書中提到,人類正在利用自然和科技的力量讓自己永存,人類至少還能存在5億年。在未來的演進過程中,人類也會像過去一樣重現進化歷程。人類究竟會走向何方,科學家和學者們做出了5種大膽的猜測:

 

()智人中的智人。

 

100萬年後,全球人種融合成一種穩定的狀態,不同膚色融合到一起,種族特徵消失。單一人—世界大同,人種融合!一百萬年後,高度全球化的後果導致不同人種均被同化,不同膚色融合到一起,種族特徵逐漸消失。做出這一推測的依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雖然進化論一直在起作用,但在過去的上萬年內,人類的基因庫不是在發散而是在收斂,而這一趨勢的加劇會最終導致單一人種的誕生。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隨著全球化的飛速進程,不同人種文化上的差異正在逐漸消失,這在人類語種的變化上尤為明顯。目前,全球人類擁有6500種語言。而能夠流傳到我們的下一代的語言僅剩600種。在通訊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全球人類前所未有地聯係起來,雖然有很多個人和組織都在盡力維持少數民族正在丟失的文化遺跡,但文化的單一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生物學家認為,一個物種的不同種群必須互相隔離才能導致這些種群朝不同的物種分化。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島出現13種不同的“達爾文雀”的原因。但問題是,如果地球上人類之間的聯係變得越來越密切,這是否會造成人類根本沒有機會進行分化? 進化為單一人的好處顯而易見—地球上會出現從未有過的和諧的社會,人類的政治經濟發展將取得質的飛躍,實現所謂世界大同。但是,像所有的單一物種一樣,單一人也更容易受到傳染性疾病的威脅。基因上的可變性能夠在一些病毒來襲時保護基因多樣化的物種不受大規模的傷害。因此就像培育出的超級水稻一樣,雖然品種優良,同時也極易受到某種病害毀滅性的傷害。同時,全球環境的急劇變化也會威脅到單一人種。由于工業污染等人類活動,地球環境的變化可能將超過人類的適應能力。因此,短時間內單一人種的輝煌背後很可能面臨滅頂之災的危險。

 

()幸存人

 

全球災難後幸存下來的人。他們會有適應當地特殊環境的特徵,如對病毒免疫,或防輻射的皮膚。幸存人—浩劫過後,人類分化!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為我們描述了浩劫對幸存的人類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地球文明被一場天外災難毀滅後,幸存的人類演變成了兩個種族—殘忍的地下食人族和日漸衰微的地面文明種族。事實上,劫後余生的故事從諾亞方舟時代就開始了。從超級洪水、瘟疫、核戰爭到小行星撞擊地球,這些難以預料的災難都可能將絕大部分人類建設的輝煌文明摧毀。之後浩劫的幸存者會走上自己的進化道路。

 

如果不同人群被分隔在不同的地方長達上千代,不同的種族就會自然產生。打個比方說:如果全球遭受致命生化恐怖襲擊,對該生化病毒具有抵抗力的人將存活下來並在被污染的環境下繁衍具有免疫力的後代。而那些沒有免疫力但在庇護所求生的人就在被隔離的區域形成自己的種族。這一理論的依據能在艾滋病病毒在人類的傳播中找到。生物學家稱,有一些人雖然經常暴露于易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環境下,卻不會顯示HIV陽性。原因可能就是他們的祖先在500年前的一場瘟疫中幸存。

 

不過如果災難真的發生,人類如果能幸存,會讓自己長期處于互相隔離的狀態嗎?答案很可能是“不”,即使出現種族分化,也必會有一個種族完全取代或同化其競爭者。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人類的“兄弟”———尼安德特人的滅亡。很多古生物學家認為:雖然尼安德特人在體格上比我們的祖先智人健壯得多,也曾和智人部族有過接觸,卻由于智力上的劣勢,最終被能制造高級武器,掌握了藝術文明的智人所取代。以至于在現代人的基因中找不到任何尼安德特人血統的痕跡。

 

()基因人

 

通過基因技術改造的人在某些方面的特質會超出常人,如智力和壽命。但這一變革需要通過道德和技術的障礙。基因人—藥理超人,抑或怪物?用基因和藥理學方法來強化人類事實上早已經出現—那些服用類固醇的好萊塢動作明星和運動健將就是最鮮活的例子。社會觀察家喬爾‧加羅在《激進的進化》一書中稱這些領域的發展之快可以被視作一種新形式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導致一個新的人種的誕生需要多長時間呢?加羅給出的答案是:20年。而類固醇藥物制造的肌肉男僅僅是科學技術打造新人種的一個早期范例。加羅認為,科技對人類身體上的強化作用最初出現在運動場和戰場上,但最終將進入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工作甚至求偶。

 

目前,科學家已經通過實驗,找到了讓老鼠更聰明和長壽的方法,設想一下,經過強化之後,一個人能在100歲的高齡保持最佳狀態,並且還希望他/她的後代也具有這些強化的優勢,很可能出現的狀況便是尋找將這些基因傳到自己的後代的方法,最終導致新的人種的產生。這讓人聯想到科幻影片《基因》中描繪的故事——社會等級以基因為劃分標準,只有具備優等基因的人才能身居要職。但是要制造優等基因人,還需要跨技術和道義上的障礙。目前,基因療法只能在個人身上奏效,也就是說不能遺傳給後代,要是其能夠遺傳,必須對種係幹細胞進行修改,而這必將引發道德上的爭議。同時,種係幹細胞修改技術雖然能夠制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于其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將人變成怪物。

 

()半機械人

 

人類同機械的結合會使身體更強大,但這種“混血兒”可能僅僅是進化過渡階段的產物。半機械人—人工智能,人機合體!而除了改變人類自身的基因,同越來越先進的高科技機器結合也可能成為人類增強自身能力的另一種方法。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創造的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進化”,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人工智能在一些領域就已經超過了人類本身。因此有科學家預測,真正具有智能的機器人可能在2030年誕生。這就意味著新的機器人種族的誕生。

 

另一方面,人類已經推開了將自己“機械人化”的大門:從人工心臟、人工視網膜到越來越智能化的假肢。而在未來,技術的發展能允許在大腦植入智能芯片,讓我們更加聰明。但問題是,在身體中加入了智能機器後,人類作為一個自然物種還會存在嗎?而當機器人進化到完全超出人類的層面時,人類又面臨著新的挑戰。高智慧的機器人會同人類共存,但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的地位會高于人類,成為新一代的地球主宰。

 

()天文人

 

為了適應移居外星的生活,人類的形體也會發生變化。低重力狀態下四肢無需像在地球這般發達,人類的毛發也不再有用。天文人—徵服太空,適者生存!如果人類延續的時間足夠長,那麼一定就會向太空擴張,形成新的人種。這些新的繁衍地必須像達爾文的加拉帕戈斯群島進化實驗室一樣,要與地球足夠近,以便人類能夠到達;同時又要足夠遠,使其居民不大可能與母係物種的基因混合。誕生太空新人種的前提是人類能達到另一個恒星並定居下來。目前已知的具有行星的最近星係是天苑四,它離地球有10.5光年。即使人類宇宙飛船速度能夠達到光速的1%—每秒3千公里,也需要一千年才能達到最近的星係。不過即使不出太陽係,我們的鄰居行星也可能就足夠了。如果人類在火星上建設家園,由于火星同地球的極大差異,在那兒出生並長大的人類就不可能適應地球的環境—地球上的重力是火星的3倍。因此在火星殖民地上,新的人種“火星人”可能僅需要幾代繁衍就能形成。

 

如果要走出太陽係,一種設想是修建諾亞方舟式的巨型太空飛船,將人類送到遙遠的星係,其間人類可能經歷數代繁衍。低重力狀態下四肢無需像在地球般發達。人類的毛發也不再有用。他們還可能讓生命進入長期休眠狀態,讓機器人進行導航。當到了新的殖民地後,再重新蘇醒,繁衍下一代,延續人類的存在。但是由于太空探險的不確定性,作為地球生命的人類能否在太空極端的環境生存下來可能還是一個問題。因此,科學家還提出一種更極端的方法:把制造人的指令,而不是實體的人送到宇宙的另一個角落,機器人在某個行星上建設了基地之後,利用收到的人類指令制造出新的人類。

 

       

 

       

台長: 幻羽
人氣(356)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