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7-21 21:53:05| 人氣33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七月宇宙新象一角....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六月雪來七月冰雹傾

                              繁華都城雷雨狂奔騰

                              何只寰宇氣象南北更

                              宇宙銀河星系軌道崩

                              星際空間垃圾慢慢增

                              太陽風暴赤焰火輪烹

                                       .......                    *幻羽*感題

根據美國國家地理網站2012年7月9日的報導: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發現了一種新的黑洞類型——中等品質黑洞。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們使用錢德拉X射線空間望遠鏡和雨燕探測器對一個距離地球近3億光年的超亮天體進行長達3年的研究之後,他們近日宣佈發現首個代表一種新類型黑洞的天體-編號HLX-1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認為黑洞只有兩種大小,一種是小型的恒星級黑洞,其品質一般為太陽的數倍,另一種就是超大品質黑洞,其品質為太陽的數百萬倍。其中超大品質黑洞由於會吞噬大量恒星和其他物質而聲名狼藉,它們只存在於大部分星系的核心,包括我們銀河系的核心。而此次新發現的中等品質黑洞則介於這兩類黑洞類型之間,其質量數約為9萬倍太陽品質。

這件事還要追溯到2009年,當年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幾乎是在無意中發現了HLX-1。當時他們注意到這個天體正輻射出大量的X射線和射電耀發,並且這樣的爆發並非如一般的超大品質黑洞那樣是來自其宿主星系的中央部位,而是存在12000光年的偏離。

這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法國空間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娜塔莉·韋伯(Natalie Webb)表示:我們在2009年至2010年間的觀測顯示HLX-1的表現和恒星級黑洞存在相似,因此我們預計應當可以觀測到其發出的射電耀發,當我們在20118月和9月期間進行更多觀測時,我們確實觀測到了這樣的現象。

這種中等品質的黑洞可能位於一些球狀星團核心,所謂球狀星團就是數十萬顆恒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緊密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星團。這些黑洞可能是宇宙早期留下的遺跡,是由最早期的恒星形成的。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已經發表在近期的《科學》雜誌上。韋伯表示:在宇宙早期可能曾經存在品質巨大的恒星,其品質可能可以達到太陽的1萬倍,它們的壽命很短促,最終的結局是塌縮成一個中等品質黑洞。

這些中等品質黑洞的發現或許還將幫助人們解答有關超大品質黑洞是如何形成的謎團。舉例來說,韋伯懷疑這些中等品質黑洞可能是超大品質黑洞的原始形態,是它們的前身。

超大品質黑洞的形成,可能是一個中等品質黑洞吞噬了足夠多的物質逐漸長大後形成的,其品質達到了至少100萬倍太陽品質。再或者,早期宇宙中幾個中等品質黑洞相互合併,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超大品質黑洞。

但不管如何,在沒有經過更加細緻的研究之前,還沒有辦法知道這種中等品質黑洞在宇宙中究竟有多麼普遍。韋伯表示:目前還很難進行評估,因為HLX-1是目前唯一發現的一個樣本。但是有些科學家認為在每一個星系內部都存在著上百個這樣的黑洞。

  

根據美國宇航局官方網站2012年7月20日的報導,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所屬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於近期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他們相信這顆系外行星的大小僅有地球的2/3。這顆行星編號為UCF-1.01,距離地球約33光年,這將使它成為迄今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直徑小於地球的系外行星。

所謂系外行星是指那些圍繞其他恒星運行的行星。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們僅僅找到了很少一部分直徑小於地球的此類行星。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之前便開展過對已發現系外行星的淩星觀測,然而UCF-1.01卻是這架空間望遠鏡首顆識別出的系外行星。這一發現證明斯皮策望遠鏡具備開展搜尋直徑小於地球的系外行星目標的潛力,這些行星可能擁有宜居環境。

凱文·史蒂文生(Kevin Stevenson)來自奧蘭多中佛羅里達大學,他也是有關這一系外行星發現的論文的第一作者。這篇文章已經被《天體物理學報》接受,並將於近期發表。他說:借助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我們發現了確鑿的證據證明存在一顆非常小的,非常高溫,並且距離非常近的系外行星。確認類似UCF-1.01這樣的近距離小型系外行星將為有朝一日使用更加先進的設備進行進一步的觀測研究開闢道路。

這顆系外行星對於斯皮策空間望遠鏡而言是一個預料之外的發現。當時史蒂文生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對一顆海王星大小的系外行星GJ 436b進行研究,這顆行星之前便已經被確認圍繞著紅矮星GJ 436運行。在斯皮策望遠鏡的資料中,天文學家們注意到在這顆恒星的紅外波段輻射中存在輕微的下降,這一下降區域和由行星GJ 436b引起的下降區域是分開的。隨後對斯皮策望遠鏡之間的存檔資料進行的分析也發現這樣的下降是呈週期性出現的,這就意味著有另外一顆行星遮擋了這顆恒星的光芒。

這項技術已經在很多望遠鏡上使用,其中包括美國宇航局的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即利用淩星法探測系外行星。根據這一下降區域出現的週期長短,以及它導致的微小亮度下降,可以確定這顆系外行星的一些基本性質,比如它的大小以及距離恒星的距離。在UCF-1.01的案例中,計算結果顯示其直徑約為5200英里(約合8400公里),這一數值相當於地球直徑的2/3。行星UCF-1.01距離母恒星GJ 436的距離也很近,僅相當於地-月距離的7倍,由於這樣近的距離,這顆行星上的一年僅相當於地球上的1.4天。考慮到它距離恒星如此之近,甚至遠遠近于水星到太陽的距離,這顆行星的地表溫度將超過華氏1000(約合600攝氏度)

如果這顆小型的炙熱行星歷史上曾經有過大氣層的話,在這樣的條件下也早就揮發殆盡了。因此UCF-1.01更像是一顆遍佈隕石坑的,地質上基本呈現死寂狀態的行星,這方面有點和水星類似。論文合著者,這項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同樣來自中佛羅里達大學的約瑟夫·哈靈頓(Joseph Harrington)則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由於在如此近的距離上圍繞一顆恒星運行,這顆系外行星的地表可能已經呈現熔融狀態。哈靈頓說:這顆行星的地表可能是一片岩漿海。

除了行星UCF-1.01,史蒂文生和他的同事們還注意到了第三顆行星存在的線索,他們將其命名為UCF-1.02,同樣圍繞恒星GJ 436運行。斯皮策空間望遠鏡對這兩顆行星都已經觀測到多次信號。然而,即使使用最靈敏的設備也無法測量出這兩顆行星,即UCF-1.01 UCF-1.02的質量數據,它們太小了,品質估計僅有地球品質的1/3。但是由於必須要確認出這幾顆行星的品質才能確認此輪發現,目前研究組暫時仍然只是謹慎地將這兩個目標稱作系外行星候選體

在由美國宇航局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圈定的大約1800顆被認為可能擁有行星的恒星候選體中,迄今只確認了其中的3顆恒星擁有比地球小的系外行星。而在這些比地球小的行星中,迄今只有1顆可能比此次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更小。這顆行星的直徑僅有火星大小,約相當於地球的57%

麥克·沃納(Michael Werner)是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斯皮策望遠鏡專案科學家,他說:我希望後續的觀測能夠證實這些令人興奮的發現,這將證明斯皮策望遠鏡有能力發現火星大小的系外行星。他說:即便是在太空運行了9年之久,斯皮策望遠鏡的觀測仍然不斷帶給我們新的重要發現。

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為美國宇航局華盛頓科學任務董事會負責管理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運行。而該望遠鏡的日常科學工作則由設在加州理工學院的斯皮策空間科學中心負責協調管理。

這顆距離地球880光年的系外行星CoRoT-2b,並未體驗正常的太空氣候,持續遭受超強的X射線輻射,其輻射接受量是地球的10萬倍。

 

黑洞充滿神秘未知性,正吞食著其周圍密集的行星屍骨殘核群,還潛在地趨使行星進行生存競技,最終使行星群個個如龍穴邊的屍骨分布在黑洞周圍....

台長: 幻羽
人氣(33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數位資訊(科技、網路、通訊、家電)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