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8-14 15:05:02| 人氣1,14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參禪看話頭遠比修止觀功夫深】文:*釋慧門*法師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參禪看話頭遠比修止觀功夫深】文:*釋慧門*法師

很多人誤以參禪沒有理論根據,其實參禪的作用力,是最先進的心理和物理作用的變化現象。

大慧宗杲禪師提出看話、逼拶、起疑情,正是心理、物理作用所激起的心理轉化現象。以話頭的作用力,逼迫無明種子起反彈的反作用力,令兩股力量相互撞擊,自然激起大疑情。

疑情爆破虛空粉碎,人法雙泯,正是因心理和物理作用,引起生理的化學變化,解構了四大五蘊原有的結構及其運作模式,而激起了由識轉智的心理轉化現象。這種心理轉化現象,是所有開悟者所經歷過的體驗。

上自釋迦牟尼佛下至所有禪宗祖師,都是經過同樣的逼問、起疑作工夫,而爆破開悟的。他們的修行歷程及心理轉化體驗,明示了參禪開悟是心理和物理現象的轉化作用而已。只不過當時還未發展出心理和物理學的作用名相來解釋,更沒有在逼問當中,能激起疑情這個名詞,來形容和描述參禪的心理與物理轉化作用及心理的體驗。

到了南宋,獨具慧眼的大慧宗杲禪師,剖析參究者的心理轉化作用,而提出了獨創的見解。這即是話頭逼拶的作用力,會逼得內心呈現一片不知道、不楚、不明白的膠著情境,而自然激起非要把楚,明白的力量,卻又弄不楚,不明白,而疑著究竟是個甚,這股疑的力量就是疑念。疑念了,凝聚成疑情;疑情重了,會滾動凝結成疑團。這是所有開悟者,所共同經歷過的體驗。

宗杲把歷代祖師參究開悟的心路歷程和變化剖析出來,並楚告訴我們,參究的過程必定會起疑情,一旦疑情爆破了,就正悟了。若是參禪不曾起疑情,就說自己了,那是正的

看話參禪的

看話參禪的字,假定能像惠能一樣,一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那這個就是直觀,就是把聽到的這句話的本意,能直接見到內心的動念,而即刻能做到完全無所執著,生起來的念頭全部都是慈悲喜舍的念。這是他直觀自己的心性而體會到的,所以這個時候的,可能變成一個很直觀並且可以達到進去的,問題是現在我們沒有這個能耐!

每個人可能都已看過、聽過、讀過、講過幾萬遍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我們的起心動念,都還常有所呢?而且一有想法出來,馬上就執著緊不放。也許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常常一個想法起來之後,就原地踏步緊不放,重複咀嚼鑽牛角尖而沒辦法跳出來!

這個看話參禪是甚? 以前的禪宗祖師們與徒弟之間,師父了幫助行者能歸而求之的往內直觀(往內心深處直觀),平日師徒對話中,師父會丟出一個話題或一個主題,讓徒弟一接收到這個主題或話題,即刻能把攀緣的心全部放下,往自己內心深處回頭過來探究,那就是看話題或話頭

所以這個,就是不能直觀的時候,自己或者師父來幫助,把往外攀緣的心即刻拉回來,歸而求之,往自己內心深處行深、深行地探究下去,這個就是這個功能。

行者們一次看,看不楚,兩次看,也看不楚!南宋的大慧宗杲禪師,就把這個公案拈出來,作行者的話題,讓行者來看話題。

這時候的有幾重含意。同時包括了提問、有覷、有追,簡言提、覷、追。很明顯的,就是往內心看,不管包括了提覷追,就是直往內心看,也就是用天羅地網般的,網住我們的心。

不管在提問話頭之前、之中、之後,都必須同時具備了覷觀的能力。否則能知道自己在起心動念,知自己習氣來了?

觀,是拉開距離

就包括了觀,通常止觀的,觀,應該是拉開距離。何謂拉開距離

譬如我們有所,一個念頭起來了,一執著,這時的心,已被念頭網住,那就沒距離了。所以這個,應該是,就是拉開距離。能看的心跟所看的物要拉開距離,拉開距離才不會陷入所看的陷

但是參禪裏的,比觀講得更楚。照字面說,就是在遠遠的一旁看著。古時候就有北寇覷邊一詞。史載,古代北方邊境常有盜賊,在邊境偷偷地看著有沒有官兵來巡邏。沒有的話,他就過邊境行搶;有官兵來巡邏,他就起來。這就是在一旁偷偷看。

觀就是拉開距離,所以在一邊遠遠的偷偷的看,是不是也是拉開距離?所以這個拉開距離很重要。

拉開距離就是當發現被一個念頭或想法住時,即刻提問是誰?就等於心被這個想法住能即刻跳出來,找出這個能看或能想的人究竟是誰?像坐在高空飛行的飛機裏的人,搭降落傘般離開妄念飛機,安全降落到地面,也就是說從妄念裏跳脫出來,這就是拉開了距離。

所以這個覷是的整個的重心。但是這樣看還不,因覷跟一般的止觀方法都一樣有觀,觀就是覷,覷也就是觀。但是禪宗不用觀而用覷?用看而不用觀?其用意裏有別於觀和看的範圍,包括比較廣,不能單以字面來解釋

不管修任何法門都一定要有觀。參禪一定要先有覷,而這個覷裏並不是有先、有中、有後,而是從頭至尾都必須要有,這樣行者才知道內心世界發生什動靜,才來得及快回頭提問或者同時提問。

現在的這個提問也是一個作意,例如發現念頭起來,就提問是誰!是誰起這個念頭?是誰這想?這是不是一種作意?其他法門,譬如觀呼吸,剛開始要不要作意?留意地看著呼吸的進出,這是不是也是一種作意?所以任何修行法門,在開始時幾乎都有作意。

參禪的提問和看,裏面把分成提、覷、追。提,本身就類似觀呼吸,類似其他修法的一個作意。例如藏傳的觀根本上師,觀根本上師要做觀,開始本來沒有現在要作觀,是不是也要一個作意?雖然是作意,但是參禪卻跟們有很大的不同。的作意是去觀,我們參禪的作意卻是因先有覷,覷了之後才作意提,所以這個覷,走在前面,覷了以後,再作意。

作意當中要不要繼續覷?當然要。假定沒覷,你怎知自己已從妄念的七四七飛機上跳下來?或還坐在裏面,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

有了覷,因有提、有問,這樣提雖然作意,但含有,其他的止觀法門則沒有問,沒有問就不會有繼續要把楚的力量,也沒有要繼續要把探究楚的力量!

看話頭的是有提問的,因有問就表示看不楚,所以才要問。問了,繼續看!還是不楚!所以就會離開心意識,生一股非要把楚的力量。但是又弄不楚!會不會疑著?會!

看話頭的方法有,因此就有探究。有探究和疑的力量,這個探究跟疑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止觀法門所沒有的,沒有這個作用力。所以參禪、看話頭跟其他止觀法門,有很大的區別就在這個地方。

參禪是由問,問了以後會疑,疑著那究竟是甚?在問跟疑當中,一定會有一股探究的力量(非要把楚不可的力量),這股力量就會使疑情愈來愈愈重。

透過這個疑情滾動探究的力量,讓我們能層層的穿透,行深穿透幻化的表像,而往內心深處愈行愈深,最後能行深到無明的窠臼裏,直接在深處去作工夫,這是一般止觀法門所沒有的。

一般止觀法門,往往一觀粗糙的妄念沒有之後,馬上進入輕安。進入輕安,人很奇怪! 只要覺得很輕安以後,心力就提不起來了!

心力一旦提不起來,就像坐在家裏,甚事都不做,眼睛閉著,甚也不想!糊裡糊塗地坐到最後,一點心力都沒有!涼風一吹就睡著了!同樣的,輕安就類似這樣,會讓的心力就停頓在那邊而沒辦法提升起來。但是看話參禪,因有探究的力量,是層層穿透。穿透了!其實還有像毛玻璃,透明玻璃的東西來的前途,讓覺得前途茫茫。人很奇怪!因有這個前途茫茫,反而會跳脫心意識的束縛,而生一股非要把楚的力量,這就是一股穿透的力量、一個行深的探究的力量。

所以包括了提、問、覷、追,因看不楚,就會追究,愈追究讓愈看愈不楚,愈探究愈迷茫。這時力量才會自然生出來。這就是佛法講的逆增上的力量。假定都在順境當中,里會有所作?一輩子也不會有甚大作。所以說,順境反而是障礙修行的,有些逆境反而是好的。所以說,逆增上就必須要有逆境,這樣才會觸動跳脫離心意識並且不必做意,就自然生一股往上提升的力量,參禪就是具備了這種特性。

參到最後,自然會跳脫心意識的束縛,而完全離心意識來參究?但其他禪法幾乎是非常困難!要跳脫到離心意識,必須要有止觀的觀生極致的功能,發出了,這時才有可能離心意識,否則很難的。

所以這個到現在止,我們不能直觀,這時只好就提問、覷、追。因此這個就不能以字面上來解釋一般眼睛的看。包含了有心力在提覷追,提問、覷、追。這時全部作用都在心力上。所以第一步提問的提,是有一點作意,到最後全部都離開了這個作意。這時完全不是靠六根門頭能去感受得到的,而是用心力的。所以這個看不是用肉眼來看的。

眼能看得有多少? 以《金剛經》來講就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種眼睛可以看。肉眼是最糟糕的,因肉眼只能看外面,眼睛不能聽聲音,耳不能看東西!因我們的六根門頭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能看自己,只能看外面。

只看外面一定會生攀緣心。所以這個對不是用肉眼來看的。

那用天眼看不看?天眼卻只能看別人,不能看自己,所以天眼也不包含在這個看的裏面。然肉眼看不對,天眼也不對,那就只剩下慧眼、法眼和佛眼了。

我們說看話頭,每次打坐一參是誰!有很多人坐著是誰?是誰?是誰?好像一直扎要用肉眼看!所以脖子愈伸愈長!因閉著眼睛甚也看不到,就一直扎要看,好像脖子伸得長長的等人家來的樣子!這就是因他沒到看的訣竅,而試著要用肉眼來看,那就會集中精神。譬如我們要集中精神看的時候,會不會先氣,然後眼睛起來,讓瞳孔焦距集中,就比較容易看,就像我們穿針線一樣,針孔很小,通常我們看不到,所以就必須著眼,聚焦、繃緊、停止呼吸,突然間焦距拉開,針孔就會變大,就穿過去了。

參禪的時候不少人因到看的訣竅,而一直習慣的用眼睛集中精神來看來參究,所以才會得緊張兮兮,非常累,就是這個原因。

談到天眼只能看別人不能看自己,所以這裏的看,就應該除肉眼跟天眼來看。佛眼呢?我看是太高了!因我們連修都還沒修,連成佛都還沒,會有佛眼!這時練習就是要開展自己的慧眼和法眼。

慧眼和法眼

慧眼和法眼又是甚呢?慧眼,譬如說,一個想法來了,心就全部陷入這個想法的陷裏,膠著在裏面,這時處在黑暗中,是看不到黑暗的,自己處在臭室裏永遠聞不到臭味的。所以心擺在這個地方,這時就沒有拉開距離的慧眼。慧眼就是必須能看的心,跟所看的物拉開距離。也就是我們說的覷,能夠躲在一旁偷偷地看,那就是拉開距離,的慧眼就愈滋長。叫慧眼?因為你穿透,不被限制,也不被它綁住。所以發現念頭(想法)一生起來,馬上就提問,是誰?拉回來,這個叫做行深

所以說我們提問話頭,其實就是在實踐力行心經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談到這裏,我們先想想,我們不能度一切苦厄?那是因我們沒有照見五蘊皆空。而不能照見五蘊皆空?因五蘊的結構我們只是看到了這個完整的這個我而已,卻沒看到構成這個我的色受想行識,把分解掉!

有甚辦法分解?首先必須拉開距離,處在很遠很高的地方,愈拉愈遠,就能看得愈深入。只要能拉開五蘊的距離,就不會把被構成的結構當成一個實體。換句話說,只要實際的,拉得愈遠,就愈能穿透的結構。受想形識一樣一樣地把穿透再穿透。穿透以後就有照的力量。我們沒有照? 就是因沒有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甚?就是我們的慧眼。慧眼就是有一種穿透的能力,而且是拉開距離,遠遠的穿透,不被束縛住,這個就是慧眼。

我們沒有慧眼?沒有生般若智慧?那是因沒有行深!

沒有行深就是沒有拉開距離!譬如現在有一個想法出來,心被這個想法住,我要如何行深穿透?當我提問是誰!拉回來!拉回來!這個想法的距離,跟我的心能看的距離就拉遠了。拉遠就叫穿透,叫行深。

拉回來,就像撐開雲霧般遮住的雜念與妄想!穿透過了!不被他住就是行深。

所以一個簡單的提問參話頭,就是在進行實踐力行行深的工作。一次次的撥開如雲霧般的雜念與妄想,般若智慧就愈來愈開展,就愈能看到相。

個例子,我們的慧眼就像霧燈,開車到山區起了大霧,用一般的燈光會折射回來,看不到前面的路況,這就像我們的肉眼。慧眼就像車燈改用一種有穿透力的黃色霧燈,我們的妄念有如雲霧,但不會被它擋住折射回來,因有穿透能力(霧燈)能穿透過去,所以就不會被雲霧般的雜念與妄想住,不會執住在這個地方。能完全無所住的穿透,這就是已經開了慧眼。

所以我們單只簡簡單單的提起一個本參話頭,就能把心中像雲霧般的雜念妄想,一一撥開,一一穿透,這時就已經行深行深,開展了的般若智慧,開展的慧眼了。

開展了慧眼就樣樣都能穿透,無所住的穿透穿透。這時就不會被五蘊結構生的種種妄想住。

我們必須瞭解,五蘊會生五種妄想。譬如色蘊,身體的色蘊可以生根本妄想,受蘊會生虛明妄想,想蘊會生融通妄想,行蘊會生幽隱妄想,識蘊會倒妄想。

我們被五蘊造成的一個結構,因為它產生了這些幻化的妄念把我們圍住困住。就是這個實體,現在我們就提問話頭生慧眼,把五蘊妄想生的雲霧穿透,這就是在開慧眼。

所以基本上覷就是要有慧,接著要有法眼的能力。法眼就是心中的所有雜念妄想生滅生滅,生滅生滅間都可以看到的生與滅。但是有法眼時,完全不會隨著的生滅,生滅把連接在一起。

我們的念頭就像下雨一樣,一個念頭是一滴雨水,因下雨,雨水落下的速度很快,我們就以下雨是一直線的連續。我們的念頭本來是一個生滅,一個生滅,一個生滅一直過去,但因速度太快,我們就以為它是一個連續性。我們誤以念頭是連續性,才覺得有時間的流動。有時間的流動,心裏空間就縮小,完全在流動上面。所以覺得生命是實存的。

法眼就是了知是生滅生滅。但是這個法眼只看住這個生滅到生滅中間的空檔,即可以完全了知所有的念頭,五蘊所生的妄念都是生滅生滅相。是站在背後的空檔來看的生滅,而不是被的生滅牽著鼻子走。慧眼與法眼最大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當然慧眼與法眼開了,佛眼就會出現了。第七末那識被斷了,阿賴耶識種子被靜了,佛眼就開展出來。開展出來,五眼就全部都可以用。但當五眼都可用時,是以慧眼與法眼佛眼作基礎,借用眼耳鼻舌身意去看去聽而已。這時看聽都成看只是看,聽只是聽,他就完全變成一種成所作智的做法。

所以一定要弄楚這裏的,開了慧眼與法眼,甚至開了佛眼,就讓他都全用出來。

究竟要怎麼行深呢

所謂的行深,愈來愈提問愈行深。六祖講佛法不離世間法,參禪連百丈山的白頭翁都會參。照鏡子都不死心的一直照,一直照,是誰!是誰! 是誰!連狗看到影子都會是誰!是誰!看不楚,還抬頭看看!人容易忘掉這個本能,但是這些動物要探究楚的本能卻比人類厲害。

佛法不離世間法,諸佛菩薩非常慈悲,他會化現萬物大地,有情無情來展現引導如何進入佛法。

究竟要怎麼行深呢?大家看過農夫犁田?把犁深深地犁到土裏,就是要提問是誰!第一耙就要把逼深!是誰?粗糙的雜念妄想都不見了!參禪也一樣,一開始參禪,一定要握緊拳頭,咬緊牙關,打直脊椎,很迫切的忿忿不平地提問!就是這一耙,提問,是誰?這樣才有可能一下子就穿透粗糙的妄念。這個就是犁深。

犁深了以後,就不需要一直用力。只要第一耙犁得深,之後只要把好犁的把手,牛一直往前慢慢拉,慢慢拉,自然就會深深犁。

也就是說,把犁深深地犁到土裏,保持深深犁的狀態,所以這個迫切心,就是第一耙要把犁深,犁深了以後就可以輕鬆地掌握這個訣竅,在深深的地方耕耘。因粗糙妄念已經不起來,所作的工夫,完全都潛伏在第七末那識跟第六識的地方。因第一耙的犁深,已經可以截斷第六識去攝取前五識跟第六識的同時俱生。犁得深, 第六識就不會進一步的做分別了。雖然還是會俱生,但分別的動作就被切斷了,這時就完全在六七八(識)作工夫,而在六七八(識)作工夫就是深深的犁!

參禪提問本參話頭,基本上就是在實踐力行《心經》的第一句話行深,以行深來開自己的慧眼與法眼的一個工夫。有了慧眼與法眼就等於可以達到《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所以念頭起來,一提問話頭,就無所住。

諸佛現全身

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是在停歇心理時間的流動及擴大心理空間。只要心理時間停止,流動成了永恆,而心理空間擴大到無限大,就證道成道了。

念頭生滅相:心中,將生未生的念頭是未來;念頭生起是現在;已生的念頭滅了是過去。念頭的流動就是變異,變異就是念頭從未生到已生,從已生到消失,這種變異就成了念頭的生滅相。

心理時間流動:念頭生滅相續的迴圈,在心中構成了過去、現在、未來的變遷。這種變遷就是心理時間的流動。

心理空間緊縮:心理時間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流動,就會佔據心理空間。心理空間一旦被念頭佔據,就會執取執著。一執著,心理空間就緊縮,心就被拘執在這個小小的空間裏,而更加執著。

執著生壓力:一有執著,就生往內壓迫的壓力;一有壓力,就引生內在能量反彈的內張力。壓力與內張力的互撞擊反彈拉,導至心理空間緊繃。一緊繃,就困在妄想執著的渦裏,而造成苦受。

念頭如瀑布:凡夫的念頭與妄想,如瀑布流水般相續不斷,造成心理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迴圈不已。妄想一起,就佔據心理空間,心理空間隨之變小。妄想一起就執取,一執取就執著,一執著,心理空間即緊縮變小,生反彈的內張力。心理空間的大小,隨著妄想與執著度的變化而變化,心也就被拘執在妄想所佔據的小小空間裏。

妄念紛飛:心理空間的大小變化隨著妄想執著的生滅而變化,因此妄念紛飛執著時,心理空間也隨之變幻不停。妄想一起,一執著,心理空間就緊縮,前念滅後念起,心理空間也隨之變幻。妄念紛飛生滅快,心理空間也就隨著快速變幻,變變變!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