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2 20:32:29| 人氣2,6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4)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4)

 

<2>第二念住為受念住。佛陀指導觀察九種受念: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無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樂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時,了知:『我感受到無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了知『: 我感受到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觀察感受,感受就是苦樂的感覺,快樂從痛苦的因緣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樂,世間並無實在的快樂,所以觀受為苦。《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譯,《大念住經》云:「就此言之,諸比丘眾,今者比丘感覺樂受,自知正感樂受,感覺苦受,自知正感苦受,感覺非苦非樂受,自知正感非苦非樂受。或感覺肉體樂受……或非肉體樂受……或其念住業已成就,不間思惟,余受如是,乃得自在無惑,不執著於世間一切。」又《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如此,或於內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內外受隨觀受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受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現在用白話來說:「受念處」把它歸納的歸納,就是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各種現象都可以把它歸納為這三種,你到底是落入在苦受呢?還是樂受呢?還是不苦不樂受呢?

 

什麼叫做樂受?就是讓你感受起來覺得很舒服、很舒暢,很喜歡、很喜悅,當你遇到樂受的時候,你就會貪愛、會抓取、會執取,想要擁有更多,或是希望它不要幻滅、能夠恆常,但是往往事與願違。再加上樂受的背後,你不知道它隱藏著很多的苦、很多的危機在後面。

 

什麼叫做苦受呢?就是讓你感覺痛苦、不好受,你會瞋恨、會生氣,會讓你覺得很不舒服、很不想要,這就是屬於苦受。遇到苦受的時候,一般人就是會想要逃、想要避,或是會起瞋、起抗拒的心。

 

我們講說貪、瞋、癡三毒,貪是來自於你想要追逐樂受,遇到樂你就要貪、貪得無厭,要越多越好。遇到苦呢?你就會起瞋,所以事實上貪、瞋跟苦受、樂受是息息相關的,你為什麼會在貪、瞋、苦樂的世界,輪迴個沒完沒了,是來因為沒有如實了解實相,這就是愚癡、無明,如果你了解實相,就會有距離的來看待,就不會在苦、樂的世界追逐啊!逃跑啊!跑個沒完沒了,追個沒完沒了。

 

一般人習以為常的都是一直在趨樂避苦,趨吉避凶,所以都一直在逃、一直在追,整個的生命都浪費在不斷地在逃、在跑或是不斷地在追,很少停下來如實觀,今天我們走上解脫道、修四念處,就是協助大家不要再衝了啦,不要再跑啦!不要再逃啊!停下來!靜下來!如實觀、如實了解。當有智慧之後,你就具有透視力,就能夠了解苦的根本原因來自哪裡?當能夠找出苦因、病因的時候,你就有機會出離苦海啊!

 

一般人很少進入苦受、樂受裡面,如果沒有進入苦受、樂受裡面,你找不出苦的原因,你見不到苦諦啊!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苦,但是一般人遇到苦的時候,你都只是想逃,而不是停下來去進入到苦海裡面去體悟,你沒有停留在苦的世界裡面去體悟,吃到好吃的東西、遇到樂受,你是囫圇吞棗的吃,你沒有停下來去體會那個好吃、那個樂。還有,你沒有停下來去看那個樂的背後帶有多少的負作用,就好像很多人一直想要做發財夢,好!就算讓你中了樂透、讓你發橫財,一夕之間成為暴發戶,你很樂、很樂啊!但是你有看到背後所隱藏的危機有多大嗎?

 

像那個魚在水中游啊!游啊!牠只是想吃!吃!吃啊!一看到蚯蚓在那裡動,哇!看到了美食,美味當前,你就吃啊!吃了之後呢?你有看到裡面隱藏著魚鉤嗎?所以眾生是盲目的在追求樂,而沒有去了解樂的實相跟樂背後所帶來的禍害,眾生一直的在盲目的逃避苦,而沒有停下來去了解苦。更沒有停下來去了解這個苦,到底是在告訴我們什麼真理實相?事實上,苦諦都是在喚醒大家,苦是在告訴我們在構築顛倒夢想、不切實際的夢幻世界,苦諦是在喚醒我們很多的所做所為是背道而馳!

 

所以苦諦是天使啊!不斷地要喚醒我們,但是眾生面對這個苦諦的時候,不是不斷的逃,不然就是起瞋!而在那裡哀怨、怨歎:我怎麼這麼歹命?我怎麼這麼衰?我怎麼這麼不幸?……,很多的怨天尤人,一直在抱怨。眾生就是常常活在不知不覺的世界,那些苦的天使,不斷地要喚醒我們,但是大家卻不知不覺,還在抱怨,所以很多的情況,眾生就是這樣白吃苦啊!白受苦啊!。

 

說你“白吃”,你又不高興,白吃苦、白受苦,你怎麼見到苦諦呢?佛教講「苦、集、滅、道」,很多人就認為這個苦我知道了啦!我知道了啦!但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你早就覺醒過來解脫自在了,眾生通常把這個「苦集滅道」,都只當作標語、名詞、名相在理解而已,你並沒有真正進入苦海裡面去浸泡啊!我們要回到實相來,當有苦的時候,佛陀希望我們進入苦的世界裡面,去如實觀、如實體會,到底怎麼樣不好受?你要浸泡在裡面,浸泡在裡面之後,你才會體會到我不希望再這樣苦了啦!

 

我不希望再受那些苦了啦!所以你才會進一步靜下來探討,這些苦的原因到底來自哪裡呢?你不希望以後還有那些痛苦的現象,你會想怎麼樣避免以後再產生這些苦呢?所以見苦諦不容易啊!你要有魄力!要有勇氣啊!一般眾生遇到苦就是逃避啊!如果你逃避的話,你就見不到苦諦啊!「四聖諦」不是標語,如果你見不到苦諦,不敢進入苦裡面去浸泡、去體悟,你沒辦法找到苦因的,遇有衝突、遇有不如意之事,就算你檢討,檢討出來原因,也都是錯在別人,你都會把問題歸罪別人啊!而你不知道那個苦的原因是來自於自己的無明,來自於自己的貪、瞋、癡,苦因根本的原因是來自於自己,真的是來自於自己,但眾生看不到、體會不到。

 

你不敢如實面對苦,就見不到苦諦,而苦集的那個集諦,你就找不到啊!苦、集、滅、道,一樣有次第、環環相扣、息息相關,而且逐次的深入啊!如果你不敢如實去面對苦諦,你找不出苦因。找不到苦因,你說要修行還是一樣啊!你也是繼續在吃止痛劑、吃麻醉劑。當遇到身心有病苦、有痛苦的時候,就繼續在吃麻醉劑、在吃止痛劑,讓那個苦暫時又壓下來。

 

所以,不少的修行法門就是這樣,讓你的苦暫時麻醉下來、壓下來,讓你忘了一時的苦,但是那個病因、苦因,卻還是看不到、找不到,你用一個法門修了幾年之後,一、二十年之後,你的苦、憂悲苦惱、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那是因為你所吃的藥是一種麻醉劑、止痛劑或是興奮劑,透過吃興奮劑讓你忘了那些苦,用那些興奮劑來掩蓋你的苦,但這些都只是治標啊!佛陀是希望我們從病根、病因找出來,你要找出病根、病因,就能夠對症治療,治病要治本啊!不要光治標。

 

當然治標也是重要,一時的止痛,當然也是重要,但我們更需要從病根、病源來解決,所以這一條解脫之路,尤其是「四念處」的修行是讓我們靜下來,深入探討病苦的實相、情況、狀況,進一步再去探討病因、苦因,從根本來解決,所以佛陀稱為大醫王。要知道那就是要治療眾生最深層的病根、病因、苦因。當你能夠如實去了解苦,你才能夠找到病根、病因,再來你就會進一步要去找尋出離苦海的方法。所以,滅諦跟道諦,你就會繼續用功,腳踏實地的走在解脫道上。

 

我們在禪修禪坐的時候,苦受、樂受一樣,你要如實去了解、如實體悟。苦!包括我們身體的痠、脹、痛、麻,這些都是苦受。你的煩躁、不安,坐不下來、靜不下來,這也都是苦受。不要在那裡埋怨:今天好倒楣、或是修得好痛苦,怎麼都沒有什麼進步?都沒有什麼進展?要知道這些痠、脹、痛、麻都是天使,都是一種覺受、苦受,在喚醒我們,讓我們如實去體會,如實去了解。

 

大家要好好去體會苦受,當有苦產生的時候,有痠、脹、痛、麻產生,這時候可以好好地去體會什麼叫做痠?我們說痠,不要光把它只是變成一個名詞,你要進入裡面去體會什麼叫做痠?什麼叫做脹?脹的情況是怎麼樣?脹的形狀以及地點在哪裡?範圍在哪裡?都慢慢去覺察,痛!到底痛的形狀、痛的實相是怎麼樣?你一樣清清楚楚地去覺察痠、脹、痛、麻,這個痛到底是刺痛?還是陣痛?痛的深度有多大?痛的範圍有多大?你要停下來去看、去體會啊!麻!到底麻是怎麼樣?而麻之後,我心裡的覺受又是怎麼樣?所以現在大家身心靜下來之後,慢慢要去理解、慢慢要去觀察,我們身體的各種痠、脹、痛、麻這些苦受。

 

樂受呢?當你有「喜覺支」產生、有「樂覺支」產生,當你覺得很舒服、很安祥,當你覺得身體的一種波動、脈動,會產生快樂、安祥,一樣!當下你要如實的去觀察、如實去了解,而且更重要的,你還要進一步去了解原因來自哪裡?包括說我腿部會刺痛,腿部為什麼會刺痛?因為我打坐久了啊!打坐久了,以前不習慣打坐,現在久了之後,它的血液循環不是很理想,不是很適應,所以會有刺痛,這是有因、有原,有原因才會導致這個酸痛,好!那我要改善這個酸痛怎麼辦呢?當然一方面盤腿的功力要慢慢地增加、慢慢練習。一方面當下如果很刺痛的話,我變換個方式、改變一些因緣,這個痠痛就會改善了,腰為什麼會痠痛?腰酸痛,因為我坐姿不良,好!你就調整。

 

所以,這些苦受、樂受也都是天使,不斷的在喚醒我們要能夠停下來如實的去覺察,這就是「受念住」的階段。為什麼要去覺察這些呢?因為當你在起瞋、在罵人的時候,一般人都像機關槍劈哩叭啦的一直罵出來,但是你看不到受害最嚴重的是自己啊!如果你的覺察力有開發出來,當你要生氣罵人之前,就可以覺察到我心裡面有一把火、一股氣,它就像火山要衝出來,但是最先燃燒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要去看到那一股氣要上衝,你就要能夠觀察到。如果你有覺察到,就會有空間,你罵的那一種韻律、頻率,以及那一種力道就會不一樣。

 

如果有覺察到在罵人的這一種情況的時候,你也會罵的比較斯文一點,不然你會像機關槍一直的掃射、一直的罵,被罵的那些人是這樣傷痕累累,而你自己也是受傷啊!如果你有這一種覺察力,覺察到我在瞋恨的情況之下,到底自己多麼不好受?在瞋恨罵別人的時候,事實上第一個受害的是自己。我何苦來哉?來折磨自己、折騰自己呢?這樣不值得、不值得。所以你就會覺得:不要生氣啊!我懶得生氣啊!如果我慈悲善待眾生,我的感受又是怎麼樣呢?很快樂、很安祥,身心都很舒服。

 

你慢慢會去覺察到說,同樣的一個境界,我到底是要用罵的去對待眾生?還是用慈悲的去對待眾生呢?你慢慢就會有智慧去選擇要的是什麼?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進入苦受、樂受的覺察是很重要,也是修行慢慢能夠應用出來的,在歷緣對境要實際應用的一個相當重要的階段,大家要再繼續深入的開發。

 

前面已經跟大家介紹過禪定、初禪五支,是「四念處」修行要領裡面要逐漸深入的重要關鍵,你要具有禪定力、禪定基礎,才能夠來到明心的階段。明心之後,你才能夠見性,心不明、心是污垢的,沒辦法來到如實觀。你的見只是自己的偏見,以凹凸鏡的鏡子在看這個世間,你所看的不是實相。我們的禪修一天一天的深入,也就是要協助大家逐漸的把我們這污垢的心,逐漸的讓它沈澱下來。

 

前面幾個步驟是須要不斷的練習,有耐心的練習,一步一步的深入之後,你會來到第四個階段。第四個階段就是『安息身行』,也就是身體的躁動不安會停止下來,你身體的浮動、不定,坐不下來那些都會消失,你的身體能夠很安祥的坐在那裡,身體方面已經能夠安定下來了。

 

但是這個心呢?這一匹心猿意馬還是到處在奔騰,所以我們繼續透過「出入息法」,讓我們的心漸漸安定下來,前面第一到第四階段都是在尋、伺的過程,當你慢慢的穩定之後,就會來到身體的安定,但心的安定呢?還要繼續再用功。所以,當你慢慢的深入,慢慢的把「出入息法」熟練之後,又懂得放鬆的要領,身體安定之後,又能夠放鬆,你就會來到第五個階段,也就是「喜覺支」會自然的產生,但是產生「喜覺支」的時候,不要變成貪愛、貪染,佛陀希望你能夠清楚的去覺察,喜的情況是怎麼樣?

 

覺知喜,很多人一有了喜受之後呢?就在那裡沈迷,忘了我是誰。所以我們一樣要清楚的覺知到喜的情況,喜的波動、脈動。再來,繼續再觀呼吸、繼續的深入,你的身心會越來寧靜,所以就會來到第六個階段,覺知樂。因為那些樂受會浮現出來,你也要心平氣和的去體會什麼叫作樂受?因為你能夠「覺知喜」、「覺知樂」,跟對稱的苦受呢?你也能夠清楚的對比出來,能夠覺察到。

 

繼續再深入用功,因為你的心會越來越寧靜,第五到第八個步驟跟初禪五支都有密切的關係,「喜覺支」、「樂覺支」產生之後,然後你又能夠一心的用功,繼續再深入,你就能夠「覺知心行」,初禪五支裡面的第五支就是「一心」,你一心一意的用功,身心漸漸寧靜之後,再來,你內心妄念很少、很少,到後來幾乎沒什麼妄念了。但是只要有什麼念頭起來,有什麼起心動念,你可以覺察得到,這就是「覺知心行」。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