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2 21:54:22| 人氣2,0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10)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附錄--四念處--身、受、心、法的禪觀修法(10)

 

如果你看到一個現象產生了瞋恨之心,你內心從潛意識裡面,很快就會醞釀出來,你能不能當下去看到?尤其我們在瞋恨別人、在嫉妒別人,那個嫉妒之心很微細,而且自己都很不容易承認,看到別人有成,我們往往起了嫉妒之心,看到別人很多比我們好,我們不是虛心學習,而是在嫉妒別人,然後我們用另一種角度來批判別人,能不能看到?如果看不到,你的瞋恨心、瞋恨結,真的沒辦法化解。你的心量沒辦法打開,就是要如實的看到,如實面對自己,有!承認自己有,你有看到就好辦。

 

原始佛法「四念處」的修行,就是:不怕你現象產生,就是希望你當下去看到。如果你一直害怕,我不可以、我要收攝六根、我不可以看,我一看就打結了,我一看就「陷下去了」……。沒關係!就是遇到境界馬上就陣亡。你真的要當下去看到,你看到就好辦了,你從哪裡跌倒,就知道從哪裡爬起來。修行是當下要有這種大丈夫氣勢,敢承當、敢承認,不要繼續再掩飾,不要繼續再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只有讓自己繼續在苦海裡面構築一個夢幻世界,那終究是苦海。

 

當然在這個解剖的過程,在這個如實面對的過程,很多情況你會不敢承認,不敢如實面對自己,你會覺得我哪裡有這樣?我真的這樣嗎?以前我都認為層次很高的人,我會這樣嗎,我的心胸是會這樣狹窄嗎?在這個過程,你會想掀開來看又不敢看,當然這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但是鼓勵大家,修行就是要來到如實觀,如果你真的要解脫、要成為真人,就是要真的如實面對自己,唯有我們如實面對自己,你才會真誠真心的善待每一個人。

 

當你解剖自己之後,會發現自己的缺點沒有比別人少,哪能夠批評別人呢?我的臉沒有比別人白,怎能夠嘲笑別人?我的貪心、我的瞋心沒有比別人少,我何忍責備別人呢?我過去的顛倒夢想沒有比別人少,我哪能夠瞋恨別人呢?這時候你才會真正的悲心湧現,才會真正的以愛己之心去愛護每一個人,你才會真正體諒、真正慈悲善待一切眾生,所以這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關鍵、轉捩點。

 

從深層裡面怎麼去徹證無常呢?請你保持一顆空明覺的心,很輕鬆、很放鬆的坐著,就全然的放開,讓四面八方的聲音傳過來,沒有任何的界線,這時候各種聲音傳過來,當下用你的心靈去直覺,那些聲音是不是「即生即滅,即知即滅」?你知道的當下,前一秒鐘的那個聲音,是不是已經消失了?現在要找現在這一秒的聲音,你能找得到嗎?當你說現在這一秒聲音的時候,它是不是已經又穿流過去了?

 

這個不是用頭腦去思惟,而是要用你的心靈去品嚐,因為從心靈來到頭腦思惟的階段,那是有落差的。如果有落差的話,就沒辦法跟無常法流一起脈動,會變成只是在火車後面跟著追、跟著跑,你會跑的很累。如果你能夠放開、放空,完全不用力,你越不用力、越不要去思惟、當下直覺,包括現在空海跟大家分享的法義、法音,它也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的穿流而過,而且所有的聲音都是只有在現在,如果你能夠聽到當下正在發聲的聲音,就表示你有活在現在、活在當下,這裡所講的現在跟當下,是超越過去、未來的那一種二元對立的。

 

每一個當下你都保持清醒明覺,所有的聲音就是在現在。有的人不是聽現在的聲音,常常是在禪修的時候,他聽到一些奇奇怪怪的聲音,這要特別注意,因為裡面有很多會讓人的心靈逐漸的分散、甚至分裂,你會聽到很多的幻音、幻聲,而你不知道。我們要聽的聲音,是大自然實際存在的聲音、當下正在發聲的聲音,不是聽你腦海裡面的那些幻音。這一點要注意,如果覺得有幻音的干擾,你就睜開眼睛,一樣保持很輕鬆的聽著四面八方聲音,用你的心靈去體會、去品嚐。

 

你真的進入無常法流裡面,是會來到言語道斷的世界、言語道斷的境界,絕對不是用描述、用敘述,而是用心靈直接去體悟。因此,讓你這一顆寧靜的心、柔軟的心處處見法,它可以讓你越來越有智慧,越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無常法印。從耳根,不管你接觸到什麼聲音,都去檢驗那個聲音是不是在無常生滅變化。

 

你真的活在當下,在無盡的時空之中,它的交會點就只有當下剎那的這一點,但是你的身體活在當下,你的心卻是活在過去,你帶著過去觀念知見在看這個花,所以你覺得它沒有什麼新鮮、沒什麼好奇。如果你能夠歸零、活在當下,是會用一個赤子心來欣賞當下的,因緣際會去珍惜當下的因緣,你不會去貪染,不會去執取,但是會珍惜當下的因緣。所以,「徹證無常」會改變你的生命,讓你的生命活在當下,而不會抓取,包括聽鳥叫聲,每一聲都是第一次接觸,每一個聲音都是很新鮮;看到一朵小花,也是生平第一次相逢,很新鮮、很好奇,我們要檢驗我們自己,我們的心有沒有活起來?還是都帶著老舊的過去觀念在衡量在判斷?

 

包括我們看待一個人也是一樣,五年前這個人做一件事情,他罵你或是曾經打你,但是你五年來,卻一直在那裡瞋恨,而對方呢?人家五年來已經改變了很多,他知道他以前的粗魯、修養不好,所以五年來人家已經改變很多,不斷的虛心學習,而在你自己的心中,看不到對方的改變,還是用著五年前那一種瞋恨的心來評估一個人,你沒有活在當下來看待這個人,或許他接觸、聽聞了解脫道之後,已經不斷在脫胎換骨,但是一般人常常是帶著過去的觀念,在判斷眼前、當下、現在的實相,這就是活在顛倒夢想的世界。

 

能不能歸零?你的心一樣讓它流通、流通,過去的已經消失,把過去的觀念知見放下,以一顆赤子之心來重新面對,你的生命很新鮮,所遇到的一切都很新鮮,這種新鮮的生命會過的很快樂、很安祥,而且處處充滿著法喜。從聲塵方面去體悟無常之後,其它的根塵,一樣都可以去慢慢驗證,你眼睛所看到的各種形形色色,是不是也都一直在無常流動、生滅變化?一切的人事物是不是都一直在流動生滅變化?幾年前的政府高官跟幾年後的政府高官會相同嗎?都是不斷的在替換變化。我們的身體裡面也都是每天、每分、每秒,不斷的在生滅變化。

 

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是剎那一直變化,不要總是抗拒無常法印,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不承認自己四、五十歲的樣貌情況,還是拿出二十幾歲的相片出來,在那裡陶醉、在那裡欣賞,說著:我多麼英俊、我多麼漂亮、我多麼美麗,我過去多麼的風光……,你還在活在過去的夢幻世界裡面,而不承認當下眼前,你的苦就會繼續存在。

 

好吧!隨緣吧!法界再怎麼無常流動生滅變化,你的內心就是坐在無常的波浪上面,接納大自然的生滅變化,你要這樣才能夠體會到每一個當下「三法印」具足,每一個當下才能夠坐在涅槃寂靜的世界境界中。「涅槃境界」絕對不是死的,絕對不是「入深定」才證悟到涅槃,不是這樣的。那是涅槃寂靜的一種描述,但是真正的涅槃是活生生的,當下「三法印」具足,要知道真正的常是跟無常法流溶為一體,要溶入大自然的法流裡面,你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作常恆不變異?你要溶入大自然的法流裡面,才能夠體會到什麼叫作涅槃寂靜?這是很深的,希望大家慢慢繼續深入去體悟。

 

至於這個時間要多久呢?只要你聞思基礎具足之後,有見法、證初果以上,要邁向四果阿羅漢,佛陀跟我們講是不待時節因緣。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下功夫醞釀那些能源、能量,能量是你的各種因緣,不是去練氣功、練能量,而是醞釀你的各種因緣。如果你真的走在正確解脫道上,都是立竿見影的,都有可能見法、證果的。如果你的因緣、聞思還不具足,要多聽聞佛法,聽聞解脫道,你就會收穫。如果你沒有覺得自己有進步,那是因為在練習的過程,有偷工減料。如果你實實在在的聽聞,然後又實實在在的去做,就會有效果出來,你就會感受到有進步了,你的定力有在增長了,你的覺性有在提昇了,你的覺察力有在提昇了……。

 

體證「無我」,已經是來到見法最深的地方,不是見到佛性、自性就解決了,不是這樣的。要真的體悟到「無我」,而且要做到「無我」,你就會像諸佛菩薩一樣解脫自在。怎麼樣才能夠體悟到「無我」?除了要徹證「無常」之外,從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每一個當下去體悟「無常」法流,當體悟無常法流,你會體會到沒有一個實體的存在、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存在,它是一直都在流動生滅變化。

 

這個「流動生滅變化」就會讓你對這個「我」的根深蒂固觀念,慢慢的溶解、慢慢的溶解,你如果能夠進一步去分析這個「我」要能夠存在,需要哪些的條件?需要哪些的因緣?這個需要深入到生命核心來探討。我這個生命能夠存在,需要哪些的因緣條件?如果說有「我」,那這個「我」到底是怎麼來?這個「我」要能夠存在,到底需要哪些條件?佛教講說,如果你要承認「我」單獨能夠存在,它一定要符合「恆常、一、主宰」。

 

這個「一」就是你不需要其他的因緣,可以完全一個人單獨主宰、單獨決定,我要怎麼樣就能夠怎麼樣,包括那個「一」、一個人、一個因素,你都不需要其他的因素,你能夠主宰一切。如果這三個你能夠做得到,能夠維持常恆,能夠維持獨一、個體存在,能夠主宰一切,這個「我」才能夠存在、才能夠成立,如果這三個你一一去檢驗,那是不可能存在的話,你就能夠體悟到什麼叫做「無我」?

 

「三法印」的第一個法印是「無常」,就是在告訴我們,要追求一個常恆的「我」,是不可能的,那是因為你沒有了解實相而已,如果你真的去徹證大自然存在的運轉法則、大自然存在的實相,當你一一去檢驗去求證之後,發現真的一切都在流動,所以你就知道這個常恆的這個法印,這個現象、這一種夢想是不存在的。

 

再來,我們來解析這個「一」,就是只要靠我一個人,我就能夠成就一切、就能夠承辦一切,我要吃飯,只要動個念頭,喔!這些米、飯、菜啊!全部都自動的湧現出來,我不需要農人種田,我不需要農人去種菜,我不需要別人來煮這些飯菜,我不需要那些瓦斯、柴火,都不用!我只要一個念頭,飯菜全部都出來,你能不能這樣做到?如果可以,就表示你不需要眾因緣的協助,你只要「一」、一個,你就可以解決一切。

 

所以當我在吃一餐飯的時候,我就是感恩,感恩眾因緣,包括說我們要能夠有衣服穿,要有多少的因緣配合,我們才能夠有這些衣服可以穿;我們要能夠承辦一件事情,背後要有多少的因緣的協助、護持,才能夠承辦一件事情,包括今天能夠在這個莊嚴的禪堂打坐,背後要有多少因緣的支撐、支持,你知道嗎?你有深度去解析嗎?除了家人的支持、體諒、護持之外,除了公司老闆、上司主管他們的配合、支持之外。

 

再來,這樣的一個禪堂、這樣的一個環境存在,要凝聚多少的因緣才能夠形成,為這整個大因緣、大環境,我們付出了多少?不是邀功,而是要問自己,我們為這樣的一個禪修付出了多少?如果我坐的在那裡,還在牢騷一大堆、抱怨一大堆、還有很多的不滿、這裡也不順遂、那裡也不好、這裡也不如意。如果我們還在那裡這樣抱怨,表示我們都看不到背後的因緣,如果你能夠去看到今天能夠有因緣,在這裡好好的禪修用功,能夠開發我們的明心、開發我們的覺性,能夠讓我見法,真的這背後要具足非常多的因緣,這時候你的身心會很柔軟,而且會充滿著感恩的心,當你的身心越柔軟、越有感恩的心,你的見法力道反而是越強。

 

身心柔軟的時候,就能夠溶入當下的法流裡面,所以不要一談到修行,總是抱持著一個方法,然後一直要入深定,一直要坐多久才叫做修行,不是這樣的。如果你的觀念知見錯誤,你越修,心反而越僵化,「我慢」反而越大,所以如果你能夠來這裡禪修,能夠長養慈悲心跟感恩的心,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你的生命品質會不一樣的。

 

要解析「無我」,這個「一」,如果你真的認真去解析,你就知道不是我一個人很厲害,不是我一個人能夠承辦事情,要眾因緣啊!

 

其次,解析「主宰」,我能夠主宰一切嗎?我能夠讓我這個色身不老、不病、不死嗎?我能夠不吃飯嗎?能夠不呼吸嗎?我能夠讓我最敬愛的家人、親人不老、不病、不死嗎?我能夠隨心所欲、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嗎?你慢慢的去解析,如果你能夠主宰一切,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你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講的「無我」的這個真理實相。空海很認真的去檢驗、去思惟、去求證,發現釋迦牟尼的智慧,實在是非常的高超,他講出了非常深的真理實相,一般的宗教很少能夠觸及、很少在解析「無我」,而佛陀竟然能夠看得這麼的清楚。

 

所以「無我」不是抽象、不是想像,也不是拿來跟人家爭辯,不是說我懂很多、很會引經據典,我懂得比你多、可以辯贏過你……,如果你拿「無我」要去辯贏過別人,你的「無我」就只是知見啊!因為你是用「我」在宣說「無我」,用「我慢」在駁倒別人。如果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你是不與眾生諍、不與世間諍啊!「入空戲論滅」。真的來到「無我」的世界,你絕對不會跟眾生比大比小、比高比低的,你只有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協助有緣人啊!眾生有苦,我們就協助。

 

再來,如果要去體會「無我」,你還可以從一些角度去體悟:我這個色身是不是真的需要仰靠大地、流水、陽光、空氣、還有虛空?佛經裡面所講的,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四界,就是地、水、火、風這些所組合而成,如果再講更具體詳細的話,包括空,地、水、火、風、空,就會有「識」的產生。所以,如果擴大到六界,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跟識,但是這些都不是名相,你不要又一直在五蘊身心裡面鑽研:我這個身心是由地界……,地是什麼?地是肌肉、地是骨頭、地是堅硬,那這樣……,我體會、我看到地界了,但是你卻否定大自然的這個地球,這個地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你認為學佛不要去看那些,學佛跟那些沒關係,我們就五蘊身心裡面去鑽研、去解析就好……。

 

如果你只是在五蘊身心裡面,要透視「無我」、要解析「無我」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是用一個「我」在解析「無我」,但是一般學佛者不容易覺察到這一點,因為「四念處」的這些修法,包括以前在五蘊身心裡面要去解析「無我」,我也都下過很多功夫,但是就算下過很多功夫,生命修到奄奄一息,還是發現……奇怪!,怎麼還是會有「我慢」?怎麼還是會有不安?這個「我」怎麼還是不知究竟歸依處在哪裡?

 

當後來有一些因緣讓我體悟到之後,深深的發現你要真的體悟「無我」,一定要看到活生生的佛法,一定要看到整個大自然跟我們的密切關係,如果你能夠去體會每天我這個色身,不錯!一樣是具足地、水、火、風、空,但是這些元素材料從哪裡來呢?你如果能夠去看到我身體裡面的地界,原來是來自這個大自然的地界、這個土地,你吃稻米、吃那些瓜果,就是那些植物吸取土壤裡面的養份,轉換土壤裡面的那些鐵質、鈣質、礦物質,把它們轉換,再加上光合作用,然後結出纍纍的果實跟青菜、蔬菜之後,我們再間接吃土壤,也就是我們吃這些五穀、蔬菜。

 

但是在這樣一個轉換的過程,眾生就不容易看到我們的身體的骨頭跟肌肉,是來自於土壤的轉換,只是一個轉換,眾生就看不到,所以你以為我的這個生命跟地球、土地沒關係,佛陀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生命,就是由土地組合而成、由水份組合而成,這些土地、這些水不是我所創造出來的,不是我修行很厲害,我能夠發明、發揮出來的,這些都是大自然本來就存在啊!這個「我」要成長,都是每天不斷的要吸取土地的營養,然後你的肉體、骨頭,才能夠繼續健康的存在著。你每天要吸取大自然的水份,我身體裡面的水份才能夠繼續保留著,我才能夠有足夠的水份;喝水,你就是在喝大自然的甘露水,我這個生命能夠存在,就是要整個大自然的養育,這就是緣起。這個生命要存在、這個「我」要存在,就是要這麼多的因緣。

 

再來,空氣,一般人很難體會到說一分鐘的空氣,是這麼的有價值,五分鐘的空氣比五百萬都更有價值。失去了五百萬,你不會死亡,你只是會痛苦、哀傷、不捨,但是難過幾天之後,你的生命還是活著,你也還可以。就算你全部的家產都喪失掉了,也還是可以重新東山再起、重新來過,你的生命還不會死掉,除非你自己自暴自棄。但是只要五分鐘,沒有新鮮的空氣讓你呼吸,絕大多數的人都要死掉,超過三分鐘沒有新鮮的空氣,大部份的人就會變成植物人。

 

所以我們要靜下來解析,平常自認很厲害,我學問很高、我很聰明、我IQ很高、我辦事能力很強,你看這都是我行、我很厲害啊!你能不能看到這背後都需要整個大自然的支撐、大自然的養育?需要很多的因緣具足,我才能夠活著,因為有大自然的支撐,我這個生命活著、有這個主體,我才能夠去做其它事情。但是我們卻常常忘恩負義、常常忘本啊!如果你體悟不到「無我」,就請你自己練習看看,把你的鼻子跟嘴巴都捏起來,看你能夠憋氣多久?

 

真的要去練習,如果你學佛學了幾十年,還體悟不到「無我」,還體悟不到大自然的風界跟我們身體的空氣,有多麼重要的密切關係,如果你體悟不到的話,請你把鼻子跟嘴巴捏起來,不要呼吸,看你能夠活多久?看這個「自我」多麼厲害,如果你很厲害,你就不要呼吸而又能夠活著,如果你認為你的修行境界很高、神通廣大,你能不能自己無中生有,創造空氣出來?你生命不需要大自然的這些空氣,我靠我的神通,我就能夠變化出無邊的無量的空氣出來?

 

如果能,你的神通能夠變化出這些,那你的神通就有用;如果沒有的話,那一些神通跟生命的存在關係不大,我們只是做一些助緣。如果你認為你的神通很廣大,你能不能去看到?很多都只是雕蟲小技,能夠看到這些,當你有神通的時候,你不會增長「我慢」的,你會擅用一些工具去協助眾生,你也會知道能夠幫助眾生的,也是很有限,只是一些助緣,而生命存在的主要因素,都是整個大自然在支撐啊!

 

大地、流水、空氣都分析過了,再來看看火、火界,我們身體裡面的火界,要清楚的認識出來,那不是無中生有。火界講的就是太陽,我們生命能夠存在,跟太陽完全是密不可分,沒有太陽把陽光、把能源輸送到地球來,我們地球所有的植物跟動物欠缺能源,生命就會全部都枯萎掉,你能不能去體會?火界就是來自於太陽,太陽默默的在燃燒自己,不只照亮眾生,而且把生命的能源、燃燒自己,把自己生命的能源來供養地球上的植物、動物,而我們曾幾何時好好的去感恩太陽?感恩這個大自然的養育?

 

所以,大家靜下來好好去解析、好好去體悟,什麼叫做「無常」?什麼叫做「緣起甚深」?如果你能夠體會到「緣起甚深」,佛陀就跟我們講「若見緣起則見如來」,如果你真的能夠徹證「無常」,又體悟到「緣起甚深」,你就能夠來到解脫自在的世界,因為你會體會到什麼叫做「無我」的真理實相。

 

后註1:五取蘊,即五蘊,色、受、想、行、識。《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滅;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滅;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滅;如是諸行,如是諸行之集,如是諸行之滅;如是識,如是識之集,如是識之滅。』」

 

后註2:六處,即六內處與六外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緣此二者而生起之結;他了知未生起之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結如何捨斷,也了知已捨斷之結於未來如何不再生起。」「如此,或於內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內外法隨觀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法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后註3:七覺支,即七種覺悟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諸比庫,於此,比庫內〔心〕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有念覺支。』內〔心〕不存在念覺支,了知:『我內〔心〕沒有念覺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覺支如何修習至圓滿。」(其他六覺支依此理。)

 

后註4:四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大念住經》云:「再者,諸比庫,比庫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諸比庫,比庫又如何對四聖諦而於法隨觀法而住呢?諸比庫,於此,比庫如實了知:『此是苦。』如實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實了知:『此是苦之滅。』如實了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

 

后註5:四念住最完整的闡釋,可參見《大念處經》(南傳佛教經典載《巴利大藏經·長部》第22卷;漢傳佛教經典載《大正新修大藏經·中阿含經》第24卷,僧伽提婆譯)。

 

                        註:用白話來說者--空海法師

 

                

台長: 幻羽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