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10 12:25:04| 人氣4,8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閱讀筆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夷秩序觀」「華夷變態論」「尊王攘夷」

「脫亞」vs.「興亞」

「亞細亞主義」

「大東亞共榮圈」

「海洋文化圈」「海洋國家論」

 

思想史研究、地域史研究、經濟史研究

 

福澤諭吉(1835-1901)「東洋連帶論」(1870-1880)

→東洋各國首先要進行國內改革舊體制的革命,推翻守舊派的勢力,才能擺脫西洋列強的壓力。

→以文明為前提,聯合抵制列強。

→東洋一體論。

 

福澤諭吉《脫亞論》「脫亞入歐論」(1885)

→擺脫亞洲的惡友以迅速進入歐美列強的行列。

→進化論史觀、優勝劣汰。

→文明如麻疹的緊迫感、民族生存危機感。把西洋文明看成是比麻疹更具有益處的傳染病。

→與東亞鄰國的絕交書。

 

岡倉天心(1863-1913)《東洋的理想》「亞洲一體論」(1903)

→日本明治時期的美術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

→亞洲為世界提供了歐洲文明所無法提供的愛和美的文明。

→討論的亞洲,包括東亞、南亞、西亞伊斯蘭國家。

 

樽井藤吉(1850-1922)《大東合邦論》(1893)

→不以實際占領朝鮮半島為目的,並強調在「合邦」時日韓的對等地位。

 

和辻哲郎(1889~1960)《風土──人間學的考察》(寫於1920年代,1935出版)、「風土論」、「倫理學」

→Tetsuro Watsuji,是日本近代唯心主義哲學家,倫理學家。另著有《作為人間學的倫理學》。

→日本民族主義的建構(日本中心論)與對天皇制的支持。

→保守的右翼知識份子立場。

→該書討論的是人類社會形態與自然風土之間的有機關係。歷史就是風土的歷史,風土亦是歷史的風土。

→三種風土的類型:季風、沙漠、牧場。

→試圖建立一個多元化的空間並存格局。

→亞洲的缺席。

 

孫文(1886-1925)「大亞細亞主義」(1924)

→以人種為基點論述。以對弱小民族的關注為基點,為其打抱不平。

→其亞洲視野,是涵蓋整個亞洲地域有色人種的。

→亞洲王道文化戰勝歐洲霸道文化的必要性。

→徹底強調亞洲連帶感的必要。

 

竹內好(1908-1977)《兩種亞洲史觀》(1958)、《亞細亞主義的展望》(1963,為編輯《亞細亞主義》的導讀)、《為了亞洲學的展開》(1975編輯)

→亞細亞主義只是一種傾向,而非具有實質內容、可以客觀限定的思想。

→亞細亞主義無法完全自足自立,必須依靠其他思想形態才能顯現。

→不具有思潮史敘述的可能性。

→借助亞細亞主義,指出侵略擴張與日本近代化的內在關聯。

→把亞洲問題化,也將近代日本思想史中最棘手的侵略和天皇制的難題問題化。

→終其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摧毀西方中心的文明一元觀,建立多元化的文明觀。

→肯定亞洲的存在。

 

梅棹忠夫(1920-2010)《東西之間》(1956)、《文明的生態史觀》(1957)、《近代日本的文明學‧基調講演》、「文明學」

→亞洲一體是西方式的看法,亞洲人眼中的亞洲是多樣文化的組合。

→日本在亞洲處於特殊位置,它不能代表亞洲,也不能為亞洲國家提供樣板。

→日本與西歐更加相似,因此把日本與西歐相比較沒有意義,應該與亞洲其他國家進行比較,才能見出日本的特性。

→試圖建立與文化譜系論相對的文化機能論,強調文化的樣態。

→「主體‧環境系的自我運動」:生態學的變遷論承認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各種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生態學的體驗觀察。現實派論者。

→將西歐和日本稱為「第一地域」,以生活樣式的高度近代化為特徵;其它的歐亞大陸地域為「第二地域」,以生活樣式的非近代化為特徵。

→歷史平面化特徵。

→凡事均可還原為並立的要素。

→歷史的零化、價值判斷的零化。

→否定亞洲的存在。

 

竹山道雄(1903-1984)《日本文化的位置》「日本文化優越論」

→誤讀梅棹忠夫的「第一地域」,歧視亞洲其他國家,並強調日本不是亞洲國家以擺脫日本對亞洲的責任,又同時強調日本是亞洲他國近代化的表率。

→強烈的文明一元論價值判斷。

→將梅棹忠夫生態學的假說,歪曲為單向的決定論理論,以服務於他反共的政治目的。

→歷史萬能論傾向。

→凡事具有序列的價值。

 

鈴木成高(1907-1988)

→京都學派歷史學家。

→如果亞洲有共通的意識,只是這近百年間的事,不過是作為對西歐帝國主義的一個反應而出現。

 

宮崎市定(1901-1995)受命參與文部省《大東亞史概說》的編纂寫作(1942,未完稿)、《亞洲史概說》(1947)、「交通史觀」、「接觸史觀」

→京都學派歷史學家。

→把東亞擴大為包括西亞在內的亞洲史,把文明的發祥地從東亞移至西亞,描述文化在西亞誕生然後逐漸東移最後到日本的過程(文明東漸);不想呼應日本中心論,採取客觀主義的態度。

→著重亞洲內部文明之間自古以來的交通,尤其是其流動性所導致的文明的解體與變質。

→反對把地域不同文化的研究孤立起來,把互不相干的研究拼湊在一本書中的「亞洲研究」。試圖通過討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力量較量,使歷史呈現出有機的內在聯繫。

 

溝口雄三(1932-2010)主編,他和濱下武志、宮島博史、平石直昭擔任責編,七卷本《在亞洲思考》(1993-1994,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

→對於「日本亞洲認識的歷史性展開」的關注,對於亞洲主題的問題史式的構想,重新探討日本與亞洲關係的含義和亞洲問題與近代問題的關聯等努力,都是戰後日本知識界討論亞洲問題的新點。

→溝口雄三主攻中國思想史,「從內部接近研究對象」,尊重對象自身的內在理路,不預設任何既定的前提,追問始終沿著歷史中的「緊張的瞬間」展開。對於原理的追求。以長時段歷史研究為特徵。

 

濱下武志(生於1943年)

→主攻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經濟史,如朝貢體系研究。地域研究。

→追求對象的內在結構,並試圖把這種結構規則化。

→跨越國界的社會結構與國際關係研究,並在事實上提供了溝通經濟史與思想史認識的基礎。

→在《在亞洲思考》前三卷所做的序中點出三個問題:亞洲問題的多面性、勾畫作為一個整體的亞洲地域的「地域系統」、從「周邊」的視角思考亞洲。

 

川勝平太(生於1948年)

→注目於東亞不同國家之間由貿易而非意識形態因素所引起的相互衝擊和接觸的部分,並關注亞洲與歐洲在近代化過程中通過貿易而發生的互動關係。

→呼籲「尋求面對亞洲的視角」。

→鎖國體系論。

台長: 于善祿
人氣(4,86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