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2 02:47:18| 人氣2,7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幫人作嫁寫節目單導讀《阿濕波變身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切從名字說起
《阿濕波變身記》讀後感


原本已經覺得斯拉夫民族的姓名很冗長難記,每每在讀俄國小說或劇本的時候,第一道要過的難關就是角色的名字,再加上小說作者或劇作家有時會讓角色互喚簡稱或暱稱,一個不留神,就會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陷入情節的某種小混亂,得花一點時間,找到迷失的頭緒,再能讓閱讀順利進行。

這一陣子為了要搞懂《阿濕波變身記》這個劇本裡頭所提到的印度神話的文化意涵與該民族的文化智慧,參閱了十數本印度歷史、神話、文化的相關書籍資料(有興趣者可參見文末所附書目),同樣遇到神名、人名、地名甚至宗教術語名的重重阻礙,有時為了不同的中譯名,還得參照比較同一名詞的梵文與英文(有時連英文也會有不同的譯法)。對我而言,這些印度的專有名詞,一方面和斯拉夫民族的姓名有類似的情況,二方面我原本對這個文明板塊與文化背景的不熟悉,也容易造成閱讀上的挑戰。

所幸幾大古文明的神話世界都有其自身的系譜邏輯,只要掌握其間的神人關係網絡、神話時空與歷史時空的對照、神話啟示與人生智慧的呼應等脈絡與原則,還是可以穿越時空與不同文明板塊的古人與今人進行心靈的對話。

「阿濕波」(Aśvin),字面意義是「馴馬者」,另解為「馬所生的」,在印度教裡頭指的是一對雙子神,從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則是觀世音菩薩的原形。從神譜上算來,宇宙之王梵天(Brahma)是阿濕波的高祖父,天神是其祖父,地母神是其祖母,雷神因陀羅(Indra)為其伯父,父親蘇里耶(Surya)則是日神,而阿濕波則象徵日出與日落之神,也可以說是朝霞和星光之神,他們倆駕駛飛馬牽引金車橫過天空的英姿,想必和希臘神話裡的阿波羅(Apollo)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阿濕波在這齣戲首次出現的形象是「馬頭人身,會說人話」的半人半馬,命運使然,生就如此,是不屬於人、也不屬於馬的異類他者,也是部分屬於人、部分屬於馬的混種合體,為了尋求社會的認同,幾乎找遍了各方神聖與各路偏方,就希望自己可以被「整形」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經由薄伽梵的指引,找上了卡利(Kali)女神,得到她的神助,總算成為「會說人話的馬」,最後則是在佩米妮五歲男孩的協助之下,發出「呼呼」的馬嘶聲,這才成為「完整的馬」。這齣戲在面對「何謂完整」的辯證思維上,著實下了不少工夫,值得觀眾細細品嚐與思量其中的微妙精到之處。無怪乎戲一開場,薄伽梵就唱詩歌讚美象頭之神格涅沙(Ganesa),一方面他是最受大眾喜愛的印度教諸神之一,人們在開始做某件事之前,總會要祈求他的保佑,二方面他是人神合一、渾然一體的極佳形象代表。

找了許多資料,都未見有「薄伽梵」這麼一個人(或一個神);但是我們卻不能不知道古印度所流傳下來的偉大智慧經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字面意思是「神者之歌」(Song of God),是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的一部分萃取而出的,內容主要是至尊人格首神奎師那(Krishna)在陣亡六億四千萬人、歷時十八天的世界大戰開打前,向戰將阿爾諸納(Arjuna)所講述的啟示與教誨,千百年來,這些話語給予千萬眾人戰勝各種問題的力量。《薄伽梵歌》充滿了廣博超然的知識、嚴謹的邏輯、恢弘的氣度、優美的文辭和磅礡的氣勢,取「薄伽梵」做為劇中一個角色的名字,其身分為敘事者,可以自由來往進出於故事之中與之間,也許與挪借奎師那全知敘事的功能有關,但我對將薄伽梵比擬成奎師那的至尊人格,則會持保留的態度,畢竟在劇中,薄伽梵的表現並不如想像中神聖不可侵犯,相反地,他也和常人一樣有其囉嗦瑣碎的一面,有所不知的一面,有所情緒反應的一面,這些形象都和奎師那相去甚遠。

前面曾經提到神話中的阿濕波是一對雙子神,阿濕波在這齣戲裡已經轉化為一個角色,「雙子」的意涵倒是有點挪移到提婆達多和迦比羅這兩個角色上了。他們倆是達馬普拉的英雄,提婆達多生有美貌,體態修長好看且皮膚白皙,位處婆羅門種姓,集智慧理性與詩才心靈於一心,而迦比羅則為鐵匠之子,孔武有力,膚色較黑,集膽量幹勁與體能力氣於一身,兩人是宛如孿生的至交好友,在這齣戲裡被並置共存,甚至產生相互對比的作用,感覺有點像是希臘神話裡日神(Apollo)和酒神(Dionysius)的對應關係。

提婆達多、迦比羅和佩米妮這一女二男三人行之間的友情與愛情、情感與心思非常地糾葛和複雜,在戲裡,除了三不五時的「答嘴鼓」之外,也多有旁白或自言自語來表示其口是心非或另有所思,三人之間的尷尬與困境常常處於未可解的狀態。在語言的處理上,也常有不厭其煩的細節與繁複的工筆描繪,這種同義反覆的敘述手法在印度典籍裡頭是處處可見的,這齣戲也有好幾個段落運用了類似的方法,這樣的現象被印度學專家認為有「加強記憶」、「強調作用」、「充代名詞」、「宗教吟誦,不敢或忘一字一句」等積極功能呢,觀眾或許可以在看戲的時候感受看看;我從劇本讀來,在那幾個段落基本上都以輕快的節奏與逗趣的語言丟接帶過,尚不至令人產生冗煩之感。

這一組三人行到了卡利女神廟這邊以後,更是糾纏不清,提婆達多為了成全迦比羅與佩米妮,用劍將自己的頭砍下獻給女神;迦比羅後來找到提婆達多的屍體, 也砍掉自己的頭顱,隨之而逝;佩米妮卻在懊惱、祈求、荒亂與興奮當中,得到女神的首肯,使提婆達多和迦比羅得以復活,奈何卻將兩人的頭與身錯置,成了「(re-new)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頭(intellectual mind)+迦比羅身(physical body)」和「(re-new)迦比羅=迦比羅頭(physical mind)+提婆達多身(intellectual body)」,兩個混體新人互爭自己才是佩米妮的丈夫,最後搬出來的判定準則是遵從聖典與聖人所言:「頭才是一個人的象徵」與「頭是人體中的領導器官」,而佩米妮也偏往心目中的理想丈夫,應該是「提婆達多的聰明腦袋跟迦比羅的健美身體」。

佩米妮和「理想丈夫」這樣的「理想生活」,並沒有依循歐洲童話「從此以後,王子和公主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的邏輯,婚後的生活,佩米妮對於「理想丈夫」的合體狀態與性格神情有些不太習慣(如迦比羅強壯的身體自然散發的男人味,提婆達多則是習慣性地塗抹檀香油,這點或可由印度「味論」延伸申論,探討體味從生理意義、情慾意義移昇至審美意義,限於能力與篇幅,本文無力展開),親友鄰居偶有發現奇怪之處,以及幾個月後的小孩出生,童話般的「理想生活」似乎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著,想要持續永恆並非那麼容易。劇中還安排了兩具玩偶,對人類言行予以品頭論足,偶看人的世界,經常斥之愚蠢與嗤之以鼻,反諷的用意自不在話下。

這個故事的最後結局是提婆達多和迦比羅兩人互相決鬥,至死方休,「誰的頭,誰的身體,自殺或謀殺,都已經模糊了」,而佩米妮則是將孩子託孤給森林裡的獵人之後,即自焚殉夫。但是「死亡」並不代表所有故事的結束,獵人養大的五歲男孩來到了這個表演現場,並與阿濕波一見如故,在阿濕波成為「完整的馬」之後,男孩便騎著這匹高大的白色駿馬而去,在此,兩個原本看似無關的變形混體故事,終於合流。原來阿濕波果真去找卡利女神了,同樣是劍,可以讓提婆達多和迦比羅自砍頭顱或互相殘殺,卻也可以讓阿濕波合成完整的馬頭與馬身,想要什麼樣的結果,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都是智慧高低有無的顯現。

寫到這邊,我想我和印度神話的神名、人名、地名甚至印度宗教術語名詞(許多是我有想到,卻沒有寫出來的)又親近了許多,那麼你呢?



參考書目

Bowker, John(約翰‧布克)主編,王立新、石梅芳、劉佳譯,《劍橋插圖宗教史》,濟南:山東畫報,2005。
Garratt, G. T.(加勒特)編,陶笑虹譯,《印度的遺產》,上海:上海人民,2005。
Rosen, Steven J.(羅森)著,嘉娜娃譯,《瑜伽的故事》,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3。
Vyasa, Veda(維亞薩)原著,A. 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帕布帕德)英譯,嘉娜娃中譯,《博伽梵歌》,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7。
王庭玫主編,《圖說印度藝術》,台北:藝術家,2003。
佳杜茹阿妮‧戴薇‧妲西等繪著,嘉娜娃譯,《瑜伽的藝術:續篇》,西安:陜西師範大學,2006。
尚會鵬,《印度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
林太,《印度的智慧》,台北:新潮社,2003。
林承節,《印度古代史綱》,北京:光明日報,2000。
黃晨淳編著,《印度神話故事》,台中:好讀,2004。
黃寶生,《印度古典詩學》,北京:北京大學,1999。
劉安武,《印度兩大史詩評說》,瀋陽:遼寧大學,2001。
劉建、朱明忠、葛維鈞,《印度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4。
糜文開,《印度歷史故事》,台北:商務,2004,二版。
糜文開譯,《印度兩大史詩》,台北:商務,2004,二版。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7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