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2 16:37:12| 人氣2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史丹利庫柏力克...2001太空漫遊 (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對於藍色多瑙河的可爭議性,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使用就顯得毫無疑問了,這可以說是影史最經典的一次既存音樂運用,很有趣的是,這首曲子在<2001太空漫遊>之前其實籍籍無名,連古典音樂界都未必視之為理查史特勞斯的經典之作,但在<2001太空漫遊>之後,這首曲子變得舉世皆知了.Stanley Kubrick選用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開場曲日出,來做為電影的序曲,同時這段音樂也運用於兩個象徵人類進化的段落,分別是人猿”望月者”的智慧被神祕的太古石板開啟,以及最後包曼進化成”星之子”俯視地球的經典畫面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理查史特勞斯根據尼采的同名小說所譜寫的交響詩,序曲日出在氣勢上頗具開天闢地之姿,同時三個漸起的音符,三段重覆性的,但氣勢逐漸拉抬的旋律結構,也簡單阨要的,點出了尼采所謂野獸-人-超人的進化哲學思想,這些概念與<2001太空漫遊>完全不謀而合,因此從一開始,這首曲子就是Stanley Kubrick最重視的曲目,他在電影一開場,即特意讓月球,地球與太陽排列成一直線,然後依序冉冉上升,太陽最後從地球身後浮出的氣勢,有如將音樂中的意象與氣魄完全影像化了,而”望月者”進化成人類(能直立,能計劃,有智慧等),與太空人包曼進化成新的生命型式”星之子”等段落以這段音樂做為註解,也完全呼應了尼采的思想神髓,不論在影像上,氣勢上與精神上,影史都很難再找出比之更為精妙的既存音樂運用,也難怪Alex North會說:我當時就有一種預感,不論我寫了再好的音樂,大概都無法取代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了...

  Stanley Kubrick一方面用藍色多瑙河來描寫太空旅程怡人優美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也使用了宏察都量(Aram Khachaturian)的芭蕾舞曲蓋亞娜來呈現太空旅行漫長與沈悶一面,其實,蓋亞娜給人的印象通常是不漫長也不沈悶的,因為這部作品最有名的曲目劍舞可是一首劍拔弩張,相當緊張刺激的作品,通常是雜耍特技表演時最愛用的那種配樂,不過Stanley Kuberick選的這段慢板絃樂,則與劍舞那樣的音樂截然不同,它十分的沈鬱陰柔,將在無垠太空中,向木星無聲推進的發現者號太空船,襯托的相當孤獨與無助,給人一種十分深沈,孤絕卻又無止無盡的悲涼感受,而發現者號上的船員,生活也確實相當沈悶與漫長,鎮日只能做些無聊的工作,說話的對象只有另一個同僚,以及人工智慧HAL9000,連來自家鄉祝賀生日的傳訊也無法令人興奮雀躍.Kubrick選用宏察都量的音樂其實還有一個有趣的巧合,那就是Kubrick早期的電影代表作<萬夫莫敵>,正好與宏察都量的另一部芭蕾代表作斯巴達卡斯,講得是同一個故事,而且推出的時間也差不多,諷刺的是,當年電影<萬夫莫敵>是由Alex North出任配樂,而今Alex North為<2001太空漫遊>所譜寫的配樂卻被宏察都量的既存音樂所取代.

  除了藍色多瑙河之外,Kuberick為<2001太空漫遊>所選用的音樂,在領域上雖然被歸為古典音樂,但創作的時間大多是比較近代的,至於最現代最前衛的,則是Kubrick選了實驗音樂家Gyorgy Ligeti的音樂.Gyorgy Ligeti的音樂詭譎莫名,他的人聲合唱曲,不論是合聲,對位,或者是發音的方式都極為扭曲怪誕,而且只要是人發出的聲音,哭笑吼叫一概可以入樂,我想真的能坐在音樂會上”欣賞”這種音樂的人恐怕不多,看來Kubrick是其中之一,而且Kubrick將這些音樂非常巧妙的運用在電影裏,形成一種不可思議的氛圍與效果,人聲曲目的的部份主要用在太古石板出現的時刻,在這些奇異合聲的烘托下,Monolith這些比例完美,物質與功能不明的碑形人造物體,顯得深邃而神祕,充滿深不可測的未知與蠱惑,而且以人聲對應Monolith,也使這些來路不明的石板散發出一種介於生命體與非生命體間的奇異感受,至於管絃曲目的運用,同樣幻變非凡,Gyorgy Ligeti的管絃語言充滿實驗色彩與現代主義的前衛氣質,在烘托一些光怪陸離的視覺景像時效果格外傳神,如包曼進入”星之門”這段光影特效橋段,就與Gyorgy Ligeti的音樂形成完美而驚人的結合,Gyorgy Ligeti的音樂為<2001太空漫遊>帶來一份奇異的音色與變化萬千的抽象美感,同時對日後科幻電影配樂的創作,也帶來深遠的影響,不過,Gyorgy Ligeti的音樂其實是古典音樂中較為冷門的領域,即使在<2001太空漫遊>中用了很多很多Gyorgy Ligeti的音樂,而且效果都很特殊,但對Ligeti的知名度似乎沒有提昇太多,很多人談到<2001太空漫遊>中的音樂時,甚至從來不提這個部份,其實我個人覺得這部份的音樂運用,論巧思與效果未必在藍色多瑙河或宏察都量的作品之下,不過,Ligeti大概也不是多在乎大導演Kubrick用了他的音樂,他反而一狀告到法院,說Kubrick在電影裏把他的音樂給剪得面目全非,而且,他還勝訴了呢!

  <2001太空漫遊>在影史上有著很高的地位,因為在影像與說故事的氣魄與格局上,它都有著最為傲人的成就,不過,其實在電影配樂這個領域上,完全採用既存音樂的<2001太空漫遊>,也帶來驚人的影響力,Stanley Kuberick雖然不是一個電影配樂家,但他為<2001太空漫遊>所選擇的音樂,卻改變了科幻電影音樂日後的發展.

  大體來說,好萊塢科幻電影音樂的第一個突破出現在50年代,作品是Bernard Herrmann的<地球末日記-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與Luis and Bebe Barron的<The Forbidden Planet>等作品,這些作品最著名的印象就是採用了Theremin這種最早的電子樂器,這種樂器能製造一種不穩定的,飄移扭曲的奇特音質,早期電影音樂家很喜歡用它來製造一種奇異的,非人間的太空印象,Theremin這種樂器在同一個時期也因為Miklos Rozsa在<失去的週末-The Lost Weekend>與<意亂情迷-Spellbound>中的運用,而成為描寫心理異常的主要音樂手法之一,因此,Theremin式的詭譎樂風(不論有沒有真的採用Theremin),在當代成為太空電影,奇幻電影與心理驚悚電影的必備配樂,這種音樂具有扭曲異常的音質,將太空世界塑造成人類世界以外的奇異世界,這種概念 不只限於使用Theremin,也包括了設計特殊罕見的管絃配器組合,創造奇異的音調與和絃等等,這種樂風在當代很有影響力,只要是奇幻電影音樂幾乎都做成這樣子,到後來免不了變得很老套,Danny Elfman在<星際毀滅者-Mars Attack>裏就把這類音樂大肆調侃了一番,但其實回顧這些老式科幻電影配樂與它們的繼承之作,還是會發現這類作品別有一番奇特美感,如Jerry Goldsmith的科幻電影音樂就很出色的傳承了這類樂風與手法的精粹,而Bernard Herrmann的作品至今還是能讓人對他的配器構思驚奇不已!(很有意思的是,Herrmann晚期的科幻作品,即法國導演楚浮的<華氏451度>,卻又是全然不同的表現).這種詭異氣質的科幻樂風流行了十幾年,直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遊>,這個樂風面臨了很大的挑戰.

  Kubrick在<2001太空漫遊>中所採用的音樂,可以說對科幻電影音樂重新定義,他使用了古典音樂與十分前衛的當代實驗音樂做為配樂,而且這些音樂,尤其是像藍色多瑙河這樣的古典音樂,都和當代典型的科幻電影音樂有著截然不同的印象,影評剛開始爭議著把”古代”的音樂拿來描寫”未來”真的太反常了,但另一方面卻又不禁深深著迷!不過,<2001太空漫遊>推出的時代,其實正好是科幻電影與大型管絃電影配樂開始走下坡的時代,也因此,雖然Kubrick的音樂運用理念確實帶來了革命,但卻到了十年後,才透過John Williams在<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與<超人>中的演出,真正的發揚光大.

  <星際大戰>以行星組曲,春之祭,藍色多惱河等古典音樂作品為基調,以鮮明的浪漫樂派交響曲風,來描寫一個發生在另一個銀河系的星際戰爭,直接呼應了<2001太空漫遊>以古典風格管絃交響樂做為配樂風格的構想,<第三類接觸>的曲風,尤其是在人聲與一些很特殊的管絃語法上,則明顯受到Gyorgy Ligeti的影響,如果不是因為Kubrick在<2001太空漫遊>中用了Gyorgy Ligeti的音樂,John Williams寫起<第三類接觸>,也許會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型式也不一定,一直到David Arnold的<星際奇兵-Star Gate>,我們都可以明顯的看到配樂家對Gyorgy Ligeti的師法與模擬.至於<超人>則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再生,不僅主題旋律超人進行曲在創作構思上是由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拆解變形而來,<超人>的序曲克里頓行星也頗有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互別苗頭的意味,其他如Jerry Goldsmith與James Horner在<異形>系列的演出,特意使用陰柔孤絕的絃樂章來描寫太空任務,在風味的設計上,也明顯的參考了<2001太空漫遊>中那段選自蓋亞娜的絃樂曲,這種影響到現在我們還體驗得到,比如John Williams在<人工智慧>中的第一段配樂,絃樂合奏曲Cybertonic,同樣也是異曲同工之作.

  彷彿從<2001太空漫遊>之後,科幻電影配樂的風格有了很大的轉變,成為大型古典風味管絃樂章當道的時代,我們可以說,Stanley Kubrick是這股風潮的先知與發現者,而新一代的配樂大師們則是完美的實行者,特別是John Williams,許多人相信John Williams的<星際大戰>,<第三類接觸>與<超人>改變了科幻電影音樂的歷史,但追本溯源,說是Stanley Kubrick在John Williams面前擺下啟迪靈感的太古石板,應該也不算過份吧!(否則的話,John Williams可能還在寫像電視影集<LIS太空號>,那種符合當代科幻電影音樂刻版印象與典型需求的音樂也不一定呢!).在大型管絃樂風之後,科幻電影音樂雖然有更多的樂風與表現空間,也有不錯的作品,但達到經典水準的作品卻很少,我個人認為真正做到風格創新,而且可以領導時代的經典只有范吉利斯的<銀翼殺手>,范吉利斯完全扭轉了電子科幻電影配樂的印象,電子音樂不再古怪,扭曲或者詭異,反而變得瑰麗迷離,令人目胘神馳,而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台長: 大禹
人氣(2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