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1 14:35:10| 人氣4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十三週再補充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地方文化觀光-歐洲案例介紹(劉大和、黃富娟 )
本文筆者從文化產業的觀點切入,藉由探討不同的地方文化觀光案例:分別為再造地方產業文化、藝術村與美術館、文化館等三種不同形式的文化產業之經營模式,以及它們對促進區域地方發展上作出的貢獻,作一初步介紹。

一、法國酒鄉-薄酒來Beaujolas Village-活的博物館
Beaujolais為法國著名的酒鄉之一,當地夏季氣候溫和,冬季寒冷,適宜栽種葡萄。十六世紀隨著連結Loire和Seine河的Braire Canal的建造完成,交通環境逐漸改善。然而歷史上其發展卻始終受制於政府法令對葡萄酒銷售配額與上市時間之限制,而遲遲無法跳脫落後農村的經濟型態。

1951年十月,該地的釀酒商-Union viticole du Beaujolais首次申請撤銷售酒之限制。一個月後,政府通過了早收發售的法令,讓部分法定原產地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crôlèe, AOC)的酒可以直接銷售,不受法令限制。其後,1967年政府將銷售合法化,並定每年11月15日晚間12時為法定上市日。該法令一經公佈,一時之間,Beaujolais的農民大量傾銷積存已久的葡萄酒(約15,000 百公升),Beaujolais因而聲名大噪。隨著法令的鬆綁,小村庄與城鎮的農民開始擴大耕種葡萄,Beaujolais地區中、小型的酒庄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葡萄酒鄉於是逐漸成形。Beaujolais的葡萄酒市場也迅速擴張。

直至今日,每年豐收時節,通過二氧化碳泡法釀製的系統(viticulture system),葡萄迅速被釀製為酒,並於十一月第三個星期四的深夜十二點開始,Beaujolais地區從鄉村到城鎮的夜間活動熱鬧沸騰,近百萬箱的Beaujolais新酒一批批經由港口、運河、巷道大批運輸至巴黎與世界各地,與世界分享這一年的豐收。這就是著名的Beaujolais現象。

Nouveau在法文裡意指“新”的意思,因而Beaujolais Nouveau又簡稱為“新酒”。顧名思義,即是以當年採收之葡萄來新釀的酒,具有早飲的特質,有別於一般紅酒愈陳愈香的概念。每年一到法定上市日,法國大街小巷「Beaujolais 新酒到了!」(Le Beaujolais Nouveau est Arrivé)的呼聲,響徹雲霄。Beaujolais新酒的上市,已成為世界餐飲界注重的年度盛事。

Beaujolais新酒依據土壤的不同而發展出12個法定產區。論及Beaujolais新酒為何如此頗富盛名,是由於採用果香濃郁的Gamay小型葡萄果粒來釀酒,其色澤深濃帶紫,經過三至四天的發酵來榨取汁液,其口感清新,含濃郁的果香,適合迅速嚐鮮,為容易入口的淡紅酒。配合新酒的上市銷售,Beaujolais地區約莫120種不同型態的慶典活動於各地相繼展開,自世界各地蜂湧而至的嗜酒者穿梭於大小酒窖、酒館與餐廳,爭相嚐鮮,參與一年一度的「Beaujolais新酒節」(Beaujolais wine fair)。

當然,Beaujolais與Beaujolais新酒的盛名還包括傳銷體系的完善建立。這除了當地政府介入制定法令以便利葡萄酒的運輸與銷售外,1960年「Beaujolais葡萄酒同業工會」(Union Interprofessional des Vins de Beaujolais,UIVB)與地方酒館著手負責行銷之工作,並於1976年代以後逐漸打開知名度,成為巴黎小酒館、咖啡廳、零售店與大賣場中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此外,不得不提及對促銷與品牌包裝功不可沒的新酒製造商-Georges Duboeuf.,他致力於推廣該產地新酒,四十五年來成功地建立Beaujolais新酒於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經過世紀的演變,新酒變成該地區名聞遐邇的第一外銷產品,鄰近的Lyon為主要的消費市場。Beaujolais每年生產的新酒有半數外銷國際(約有6500萬瓶),其中以瑞士、德國、美國與英國等國為主要消費市場。 目前Beaujolais 地區共有237家酒館與19家產銷合作(co-operative),並於法國境內建立起數以萬計的銷售通路。2002年Beaujolais新銷售達480,000(百公升),約6300萬瓶,佔該地產量的三分之一,約8600萬歐元(指大盤商到酒館)。

隨著Beaujolais新酒的暢銷,Beaujolais 地區成功地創造了許多的工作機會,酒庄、酒館與餐飲店林立,銷配據點與公司亦先後成立,為該地創造可觀就業機會,更振興原先落後的農村,轉為產銷新酒的新經濟型態。

二、西班牙畢爾包都會-三大地方重點發展計劃之二-文藝中心
1.Abandoibarra
Abandoibarra為一35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原先為一器材和放置造船的地區。 規劃者原欲將該地規劃為一個綜合先進服務系統、高所得住宅區、零售和休閒的空間和文化基礎設施的地點。後來,由於缺乏企業進駐,加上辦公大樓的飽和其他更昂貴的住宅投資市場方案之競爭,致使規劃者不得不改變原先計劃,以更強調住宅和商業的使用之中價位方案來吸引企業進駐,而被迫放棄原先著重高價位的發展方案。

沿著Nervion流域,Abandoibarra上游為知名建築師Frank Gahry的古根漢美術館,下游為Euskalduna國家會議暨音樂廳。沿著河岸步道,以這二大文藝中心串聯,形成藝文走廊,將Abandoibarra由原先“生產”機能轉為一個迎合都會需求的一個文化消費導向的人文空間,並成功地帶動Abandoibarra原先蕭條的經濟。今日該地區有800棟新高級公寓,Sheraton旅館,商業和娛樂中心和公家用地。

1986年至1996年的十年間,該區的經濟、社會產生重大轉型。上層經濟活動人口方面(upper SEGs),包括雇主、管理階層與專業人士,由1986年的35.4%升至1996年的45.4%;同樣地,勞動人口(25-39歲)由13.4升為17.7%,專業人員、技術和管理的白領與中產階層人口由41.8增加為53.9%,而手工製造者減少了近25. 2個百分點。

2.La Vieja
La Vieja原先為一個沒落的、骯髒的舊社區。經由政策主導,引進文藝工作人才進入繪製壁畫,建立藝術進駐的群聚效果,將La Vieja轉變為轉變為具文藝內涵的古都。

配合藝文人士進駐之外,Casco Vieja的 La Cantera更致力於培育地方人才,扶植當地失業人口進行就業訓練,輔導轉型為以在地服務與藝文活動結合的工作。為符合直接提供地方所需的人力,規劃設置了就業暨培訓中心、資訊中心、職業創始中心(center for professional initiation)、輔助就業中心、軟體訓練中心、創業輔導中心、Bilbao手工藝術中心等。

配合政策宣導與執行的十年間,該區的經濟與社會產生了重大變革。上層專業人士,由1986年的6.6%升至1996年的15.2%;勞動人口方面,由3.3%增加為8.4%,而手工業者減少了百分之22.8。 這些數字顯示了藝術村重塑了La Vieja地區的經濟型態,並促使社會階層的重新分配。在觀光方面,估計單單1997年,就有三萬五千人造訪。

三、莫內花園與Giverny,Vernon地區之發展
位於Vernon的Giverny十九世紀以來即因為印象派始祖Claude Monet長期居住而聞名於世。該地之所以頗富盛名,除了莫內故居Arlette Cauderlier與其花園之外,其善於描繪自然(painting from nature)的印象手法,隨著其畫作與聲名的遠播,逐漸打開Giverny與Vernon在世界的知名度。莫內辭世之後,其資產遺留給其子嗣Michel。其後於1966年在Gerald Van Der Kemp of the Institut de France監督下完成修繕後,Michel將遺產轉而贈與法國France’s Académie des Beaux-arts,並於1980成立「莫內基金會」 (foundation of Claude Monet)。

故居的Waterlily Studio,現為基金會所在地。莫內的居所有中,除了展示其居家生活的擺設和畫作外,有許多廳已開放作為二百多幅日本版畫收藏的展示間。最隨著季節更迭,光線照射進來的角度不同,空間產生不同層次的顏色變化,豐富視覺享受。從其故居窗戶向外眺望花園的景色風光,映入眼簾的景致真實呈現牆上懸掛自然風景畫作,這是印象畫派愛好者咀嚼莫內畫作並體驗當時創作靈感來源的好方式。

在管理維護方面,由知名園藝家Georges Truffaut負責重新呈現莫內居住時期的花園景致。一些重建的工作,像是重新挖土以為蓮花池塘;和移除後來覆蓋上去的地面土壤,讓地面的高地與當時相符;重新修護日本橋等,最後以栽種莫內居住當時的植物,以徹底還原當時環境。

然而,故居的修復,幾乎每十年就需要徹底整修一次。因此,資金方面的取得相當重要。莫內故居與花園的保存、維護乃至於開放展演、參觀、休憩與學習所費不貲,除了門票營收之外,來自美國與法國的大量贊助捐款、Eure Departmental Council和基金會本身的財力支持,都是持續的修繕工程得以順利進行的支柱。

在經營方面,莫內花園與其故居緊連,為了因應觀光需求,另設禮品部販售相關裝飾產品,內部另有餐廳。在莫內花園每年開放的七個月內(四月到十月),約有50萬人次參訪。成人參訪票價為每人4歐元。

四、Victor Hugo’s House 雨果之家
法國於1991年一月成立了雨果文學館來紀念並展示這位開創自然寫實風格的偉大文學家暨政治家與哲學家。雨果的作品繁多,其中不乏隱射政治黑暗、社會不公等嘲諷之作,它的著作獲得廣大好評,而其中描繪的諸多地區也逐漸成為文化觀光聖地。在此筆者提出法國與盧森堡作為參考:

1.Maison de Victor Hugo, France
巴黎現保留二處雨果長期居住之地作為紀念與展示之用。第一為座落於Place des Vosges的Hôtel de Rohan-Guéménée二樓一層面積約略280平方的公寓住所,雨果1832至1848曾居住在此,之後由於政治因素被迫逃離法國。在此地雨果完成了許多重要著作:Les Chants du Crepuscule, 1835; Les Voix Intérieures, 1837; Ruy Blas, 1838; Les Rayons et les Ombres, 1840; Les Burgraves, 1843; part of Les Misérables and the beginning of La Légende des Siècles.。1903年改名為Maison de Victor Hugo,內部擺設仍維持雨果當時居住模樣,主要展示品為其繪畫手搞、傢俱和一些曾拍攝過的照片,尤其是雨果和其家人相處的記憶都清晰可見,現成為主要觀光景點。

2.Hauteville House, France
1970年以後,雨果遷移至Guernsey島的Hauteville House。Hauteville室內有許多令人驚奇之裝飾設計,皆為雨果親自佈置,現仍保存原貌供展示之用。1927年三月其子嗣Jeanne, Jean, Marguerite and François 將 Hauteville House捐贈給巴黎政府。

3.Victor Hugo’s House, Luxemburg
另外特別一提的是盧森堡的Vianden。十五世紀的Vianden為一個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村莊,自古即以出產手工藝著名。然而,其觀光歷史卻始於近一百多年。

觀光業的發展是起因於1871年,法國文學家雨果因政治因素被驅逐出國,而輾轉流落該地。居留期間,雨果從居所的窗戶眺望Vianden城市遠處那蜿蜒的、舖磚的窄巷、哥德式的教堂、城牆與堡壘、黑色森林和生態景緻,並開始創作詩文來頌揚當地之美。他曾寫到:「Vianden一個被鑲進炫麗景觀中的城市,它蘊含黑色謐靜的神秘感,但是卻又有雄偉壯觀的建築遺跡與和善愉悅的人民…總有一天,它將成為歐洲觀光參訪重鎮」。雨果當時在Vianden的故居已於1935年改為雨果博物館,並於2002年重新翻修,是該地第二大博物館。其展示品以雨果生活起居用品、創作手搞和其手繪圖與複製品為主。今日觀光客大量流入不僅僅為了體驗雨果筆下詩意的Vianden,更得以參觀雨果故居和博物館,體驗詩文,其社會主義情懷與人類歷史和這個動態城市間的對話。

國外案例無法全然的移植與複製,但是,卻可以獲多或少給予台灣發展地方文化觀光一些資訊與省思。筆者針對這些地方文化觀光的個案,提出一些意見。

Beaujolais新酒的案例中,筆者提出幾點看法:1. 酒並非一般工業製品,而是具有發展成文化觀光的潛力與特質之產業文化;2. 以釀酒產業而言,民間具有相當的活力,惟獨開放市場等政策鬆綁應先行,整備完善的發展環境;3. Beaujolais的成功與區域的合作關係密切,這種聯合行銷模式與產銷關係的建立,可供我國參考。

以畢爾包的二大文藝建設而言,文化建設被納入區域都市重新規劃中,可以達到提振區域空間之價值。

以雨果和莫內故居等文化館為例,能提昇區域文化吸引力並建構地方文化形象。此類文化館著重展示文人的生活起居的面向,經營內容與方法有別於一般傳統博物館。這類文化館具相當文化觀光潛力,能吸引人潮參觀並體驗文人的生活雅致與其創作過程。

總結上述,文化觀光對區域發展作出貢獻在許多歐洲經驗中皆證實這種文化刺激經濟的價值的確存在。然而,就效益而言,卻因個案不同而顯現極大差異。本文僅就個案做分析探討,以供國內參考。

台長: total
人氣(46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校園社團(社團、班級、校友會、同學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