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10-15 00:54:31| 人氣4,965|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結果論與後續論於孩子的影響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淺談-結果論與後續論於孩子的影響

 

這裡的結果論暫且是指凡事只看自己認為的最後結果而直接下定論的人,而後續論則是即使看到同樣的事,不會直接下定論,會先去求証再判斷,進而處遇。由上可以知道,在同一事件裡有不同旳做法,但這些做法卻深深的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學習。

舉個實際案例,個案3歲和另一個小朋友玩積木,個案站著,另一個小朋友坐著。個案拿著一個積木轉身時,老師就大罵個案你怎麼可以打人?要求個案道歉。這個情形換個角度來說,個案打人了嗎?他真的要打人嗎?還是什麼樣的情形?雖然當時我在場,老師是後來開門大罵,我也被眼前突發的情境給弄傻了,忘了回應。但是老師對這情形的處理方式,我是非常不認同的。對於個案,我直接詢問老師說你打人?你有打人嗎?個案回說沒有!我再詢問,那你拿積木原本是想做什麼呢?個案回說想拿給同學。在個案的位場,他沒有做錯,為什麼要道歉?老師一直說他錯了,必須要道歉,他很委屈並產生自我懷疑。因為個案只是想拿積木給同學所以轉身,而手拿積木的位置正好在同學的頭頂上方不遠的位置,當老師要進入教室時正好看到。以結果論的人來說,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自動帶入個案打人的情境,直接責罵個案。

事後回想起來,不免懷疑,個案是不是長久在這樣的環境下?常常面臨著被誤解,卻又無法幫自己辯解說。這樣對個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對孩子的身心靈又會有什麼變化?是不是會變的膽怯、對自己沒自信、如驚弓之鳥一般,生怕做錯而都什麼不敢做了?進而寧可不願嚐試,對自己沒信心或不會或沒做過的事都拒絕去做。而家長的立場呢?會覺得孩子明明可以做到,卻說不會做,以為孩子是故意的在鬧脾氣。探察不到孩子的心理及行為開始產生變化,誤會孩子。如果家長能盡早覺察出來,引導孩子、重建自信心,事情會慢慢調整過來,但這些並不容易,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有辦法調整一些些,其中所花費的心力是旁人無法了解和體會的。

而後續論的人來說,會先確認原因,了解事情的始末再決定,進而引導個案有什麼方法可以做的更好。例如:下回你要拿積木給同學時,要先叫同學名字,讓他知道你在叫他要拿東西給他,才不會引起別人誤會,像剛剛老師就誤會你要打同學還叫你道歉,那你不是很無辜嗎?你是聰明的小朋友,要做聰明的事,被人冤枉不是很不好,你也不會喜歡的對不對?這樣孩子下回遇到類似的事形時,就會知道怎麼做比較不會引起別人誤會,更好的和同學相處。

剛提到孩子在那情境下的可能發生的狀況,有些人以為不可能,但個案就是這樣的情況,而家長以為孩子在鬧情緒不想寫或不想做,當下不理解。但在一年後,觀察孩子的行為模式,懷疑孩子行為背後有自悲傾向,對自己沒信心,事情還沒做就認為自己會做不好而拒絕去做。家長在理解知道原因後,開始想要重建孩子的信心,引導孩子試著嚐試,但很不容易,花了一年多,才有那麼一點點的效果。在這點上,不可否認家長也犯了結果論,而這一點也是我最在意的,因為那個家長就是我,原來我錯怪了孩子。

所以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我就會花多點耐心的去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為什麼這麼做?試著去理解在他的想法和世界裡是什麼樣的情景,再由這個情景裡找出解答,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而不是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你就是這樣、不想做而找藉口,強制孩子改正行為。這樣的相處模式,容易發生關係衝突化,而孩子情緒暴燥激動無處排解,自己也氣的要命,雙方互不理解。長久下來,不管是對誰都沒有好處,親子間的信任和關懷也會在衝突中慢慢消磨而去。最重要的是,不要再犯相同的錯誤。

也因為如此,和孩子相處的人(不止是家長)能多點耐心、關心、同理心試著多了解孩子的想法,並提供方式幫助他,引導他走向正確的方向,我相信孩子也會願意開口和談他的心事、想法。雖然結果論與後續論的對事處理方式不同,但對成長中的孩子教育及身心靈都是很重要的引導方向,千萬不要以先入為主的觀點帶入任何人身上。要以溝通為主,多點耐心及同理心在親子間的交流,對孩子的身心靈發展也會比較健全,孩子也會過的比較快樂。

 

                                                     慕雨~2022.10.15

台長: 慕雨
人氣(4,965) | 回應(3)|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淺談孩子 |

旅人
謝賞紅樓插秧
並給評鼓勵紅樓
晚安安
2022-10-17 18:38:20
旅人
有見地
2022-10-17 18:38:32
版主回應
謝謝,只是個人淺見
2022-10-17 20:43:16
旅人
謝賞紅樓儒釋道
並給評鼓勵紅樓

晚安安
2022-10-31 20:14: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